自我监控策略对改善ADHD儿童行为问题的成效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96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ADHD即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在小学阶段比较常见,并且大多安置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然而,他们与班上的其它正常儿童有许多不同之处,他们常常表现出上课不能专心听讲、随意走动、爱插话、干扰同学等行为问题,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他们的人际关系也不好,不易被其它同学和老师们接纳。有些不具备正确特殊教育理念的教师甚至经常责备和处罚他们,这严重阻碍了这类学生的正常人格发展。 美国精神医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简称 APA,2000)估计 ADHD 的出现率约占学龄期儿童的 3%-5%,男女比例为 2:1 到 9:1 之间[1]。中国健康教育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学龄儿童中有 1500 万-3000 万患有ADHD,但只有不足 1%的 ADHD 儿童获得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2]。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一种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期的行为异常的心理疾病[1]。Barkley(1990)认为ADHD 学龄儿童具有不专注、行为抑制困难、多动、规范性行为习得缺陷、成就表现不稳定等特征,此外这类儿童还伴随有认知能力缺陷、语言障碍、学业低成就、生理健康、情绪困扰、社会不适应以及动作障碍等多种问题[3]。伍秀蓉(2001)根据长期观察研究统计发现,儿童因 ADHD 症状的影响在行为抑制方面较差,常出现上课玩东西、离开座位、发出声音、不做作业、多动等行为[4]。杨坤堂(1997)指出 ADHD 儿童的注意力短暂和多动问题会一直持续,并且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学业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危机[5]。Yong(2000)认为 ADHD 儿童的多动行为是产生反社会和犯罪行为、教育与职业方面的挫折、社会适应较差以及人格问题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学龄儿童中的一种常见障碍,这类儿童的行为问题给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和威胁,其特殊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6]。

.........

1.2 研究目的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动机,研究者希望通过探究自我监控策略对改善 ADHD儿童行为问题的成效达到以下目的: 一、探讨自我监控策略对改善 ADHD 儿童行为问题是否立即有效; 二、探讨自我监控策略对改善 ADHD 儿童行为问题是否具有维持成效。

...........

2 文献综述

本章分为 4 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探讨,第二部分为 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第三部分为自我监控策略探讨,第四部分为自我监控策略对ADHD 儿童及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2.1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探讨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即俗称的“多动症”,简称 ADHD。研究者将从分类、成因、症状、治疗与介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对 ADHD 儿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ADHD 有着不同的类型,而且适应问题也会有所不同[18]。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ADHD 儿童,满足相关研究的需要,不同学者分别对 ADHD 儿童做了不同的分类。Conners 和 Wells(1986)对 262 名 5-13 岁的 ADHD 学龄儿童实施了 8 项心理测验,分析测验结果后共得到 6 种类型:额叶功能失调、注意力缺陷或学习障碍、动作冲动、高认知功能、高注意力功能和空间视觉功能失调[19]。Schacher、Rutter 与Smith(1981)把这类儿童分为普遍性冲动、情境性冲动两类;Loney、Kramer 与Milich(1981)则认为这类儿童应该分为有攻击性之注意力不足、无攻击性之注意力不足[20]。由于诸如此类的分类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常常对于 ADHD 的发生率产生较大影响[21],因此 ADHD 儿童分类的统一标准显得十分重要[22]。 目前在诊断标准方面,多采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简称DSM-IV-TR),而其中也涵盖了 ADHD 的分类概念,其中依据有无多动、冲动症状,将 ADHD 学生再细分为综合型、注意力缺陷型和多动/冲动型三类[1]: ① 综合型:出现上述不专注、多动、冲动等症状,产生较多外向性行为问题、情绪困扰、社会适应、学业成就等问题。 ② 注意力缺陷型:仅出现注意力缺陷。对作业或工作经常粗心、无法专心持久、记忆力差、常丢失东西等。 ③ 多动/冲动型:仅出现多动、冲动的行为。如,坐的时候左右晃动、无法安静地玩游戏、问题未问完就抢先回答、不能耐心排队或轮流等待。 国内目前采用的是 DSM-IV-TR 的分类标准,因此 ADHD 可分为上述的综合型、注意力缺陷型和多动/冲动型三个类型[1][23]。

..........

2.2 ADHD 儿童的行为问题

在“行为问题”的用词上,钮文英(2009)发现常用一些给人负面评价、贬抑感受的名称,如不适应的、脱序的、异常的、偏差的、功能失常的、负面的、不被期待的、不能接受的;但是近年来,受“正向行为支持”观念的影响,从正面的角度看待行为问题,而是主张它具有某种功能;称行为问题为不适当的、困难的、挑战的,这样的名称较不会给人贬义的感受,认为“行为问题”是较中性、无标记的名词,先呈现“行为”,而不事先标记“行为是有问题的”[55]。 施显烇(1995)指出,会妨碍学习活动或是工作、扰乱家庭或社会秩序并会 造成本身或他人人身伤害或是财产上的损失的长时间及高频率的个人行为,都可称为行为问题[56]。行为问题是指个人的行为反应或表现,脱离常态,干扰到他人或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功能与学习活动[57]。 Hodgdon(2001)提出在界定行为问题时可考虑下列情形:一、当学生的行为造成自己或他人伤害或损伤;二、当学生的行为让他无法有效地参与日常生活作息;三、当学生把行为当作不适当或无效的沟通方式使用;四、当学生正忙于不符合其年龄、能力、地点、事件或活动所期待的行为或活动;五、当学生不依照遵守规则、常规或特定场合、情境的期待;六、当学生没有展现技巧或有效地参与行动或互动;七、当学生无法进行生活例行事务,不能表现出其年龄或能力应有的独立水平;八、当学生做任何引起注意的事,使他与同伴有明显差异;九、当学生做出让父母与老师“抓狂”的事[58]。当学生的行为遇到下列状况时,就可能会变成是一种问题:一、学生没有依照情境表现出适当的行为;二、他们的行为表现与同伴不符;三、当要求完成一件事或要求如何完成时,无法依照我们想要的去完成[58]。 行为问题常被认定为不适应的、不适当的、脱序的、异常的、偏差的、挑战的行为,也有人称之为问题行为,行为问题强调行为本身,故以行为问题统称[59]。 综合以上研究者的观点,行为问题可以定义为脱离社会常态、不被社会所接纳的,并会造成影响自身或他人学习或工作的一种长时间及高频率的个人行为。

..........

3 研究设计 ........ 18

3.1 研究对象 ...... 18

3.2 研究架构 ...... 19

3.3 研究方法 ...... 20

3.3.1 实验法 .......... 20

3.3.2 访谈法 .......... 21

3.3.3 观察法 .......... 21

3.4 研究工具 ...... 21

3.5 教学方案设计 .......... 23

3.5.1 确定自我监控策略的目标行为 ...... 24

3.5.2 教导个案使用自我监控策略 ........ 24

3.5.3 正式实施并评量被试的表现 ........ 24

3.6 研究过程 ...... 25

3.7 资料处理与分析 ........ 27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0

4.1 自我监控策略的习得效果 ........ 30

4.2 自我监控策略介入成效资料分析 .......... 30

4.3 综合讨论 ...... 45

5 结论与建议 ...... 48

5.1 研究结论 ...... 48

5.2 研究建议 ...... 48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章旨在阐述研究结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自我监控策略的习得效果,第二部分为自我监控策略介入成效资料分析;第三部分为综合讨论。

4.1 自我监控策略的习得效果

由上表可知,个案在不专注行为处理期阶段正确记录的次数为 5 次,但通过个案不断地学习自我监控策略,个案的正确记录次数逐渐增加,插话行为处理期阶段和擅自离座行为处理期阶段的记录次数几乎全部正确,即个案通过《学生行为自我记录表》对自己行为问题的观察记录越来越准确。 个案还通过填写《学生自我评量表》,很容易看到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当个案取得较大进步的时候,个案对达到新的正向行为目标标准更加有信心了;当看到自己的行为表现退步到“要加油”时,接下来的两三天又可以看到个案的进步表现。由此可见,个案较好地习得了自我监控策略。由表 4.2 可以看出研究者与观察员在三项行为问题的观察者间一致性百分比在 90.25%-96.94%的范围内,其中研究者与观察员对被试不专注行为的观察者间一致性百分比在 88%-92.6%的范围内,平均观察信度为 90.25%;对被试插话行为的观察者间一致性百分比在 89%-100%的范围内,平均观察信度为 96.75%;对被试擅自离座行为的观察者间一致性百分比位于 85.33%-100%的范围内,平均观察信度为 96.94%。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研究者与观察员在基线期、处理期与维持期观察者间一致性百分比的平均数分别为 90.44%、96.28%和 97.22%,总平均数为 94.65%,可见,研究者与观察员对个案的三项行为问题的观察一致性较高。

..........

结论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综合前面对研究结果进行的分析与讨论,归纳出以下结论:

一、自我监控策略对改善 ADHD 儿童不专注、插话、擅自离座等行为问题具有立即成效。研究发现,个案在经过 8 周的自我监控策略教学后,在不专注、插话、擅自离座等三项行为问题上均有显著改善。表 4.2 至表 4.7 的数据显示,在基线期,个案三项行为问题的平均出现次数分别为 13 次、11.31 次和 4.62 次;到了处理期阶段,三项行为问题的平均出现次数分别减少到 7.25 次、4.25 次和 0.75次,趋向变化均为正向,重叠百分比分别为 0%、0%和 25%,与基线期相比,个案行为问题的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因此,研究结果表明,自我监控策略对改善个案的行为问题具有立即效果。

二、自我监控策略对改善 ADHD 儿童不专注、插话、擅自离座等行为问题具有维持成效。表 4.3 至表 4.8 的数据还显示,实验教学进入维持期时,个案三项行为问题的平均出现次数分别减少到 3.57 次、2.08 次和 0 次,其趋向变化均为正向,与处理期的重叠百分比分别为 52.4%、84.6%和 100%。因此,研究结果表明,自我监控策略对改善个案的行为问题具有维持效果。

三、自我监控策略可有效改善 ADHD 儿童不专注、插话、擅自离座等行为问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度。由个案、个案同伴、观察员以及任课教师的反馈资料可知,他们都认为,个案在接受自我监控策略后,在不专注行为、插话行为以及擅自离座行为等方面有明显改善。他们均对本研究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因此,自我监控策略对改善 ADHD 学生行为问题的成效显著,得到了社会效度的支持。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