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英语作为当代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国际化的社会需要人才在工作中减少人力物力的阻力,提升自身的英文水平方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环节,部分人认为高职教育等同于技术学校,是被本科院校淘汰或是中专升学的“差生”的一个选择。但在其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里,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专项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高职教育在不断得到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低人一等的看法也逐渐得到改观。虽然我国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投入了一定的精力,但高职教育的特殊背景环境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还将面临重重困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加大了人才培养计划,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但弊端也随之而来,如高职学生素质普遍偏低、理论知识掌握不理想等诸多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入校门槛较低,学生整体英语素质水平较差。高职生源主要来自高考后没有被本科院校录取的普通高中生,还有部分学生通过职业高中、中专学校升入高职学校,这些学生虽然都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普遍水平较低,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大多前期英语知识不扎实,后期意识到英语的实用性却无从下手。有些学生来自偏远地区,中学教育对英语不重视或是英语师资匮乏,导致学生步入高职之后英语基础查,而他们此时又错过了四至十六岁的最佳语言培养期,英语学习不容乐观。高职生英语水平整体来说良莠不齐,很多无法进行日常英语交流。
.........
1.2 研究目的、意义
在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面对高职院校不尽意的英语学习现状,改革高职英语课程学习迫在眉睫。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建立职业大学至现今,高职教育在中国已经历 30 多年的发展历程。在 199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将高职教育明确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从此,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可以说,高职教育现在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在其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职业教育的特色彰显、课程设置、教与学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等。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英语教学的目的越来越突出,即为社会培养一批毕业后能直接投入到生产实际当中去的人才,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译”五大能力。然而,由于缺乏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少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仍然偏离这一轨道,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停留在“哑巴英语”状态。在教学方式上,高职英语还处于起步阶段,英语教学少有经验可学,大多演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问答式、教师说课式教学。在此背景下,本人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展开此项课题研究,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通过研究合作学习模式,总结出一套适合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模式,并希望将其在该专业的其他英语课程中推广应用,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模式;(2)在英语课堂上开展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小组游戏竞赛法、角色扮演法等合作学习模式,执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增强英语实际性交流,最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3)通过本次应用研究,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实际涉外应用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以便更加符合行业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的起点和层次。
.........
第二章 高职院校合作学习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高职院校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是教学模式中富有创意和成效性的一种授课理论与策略。它大面积地带动了学生学习,推进学生形成积极认知品质,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教育机构,简单来讲,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可以直接投入到生产线的人才,对于英语专业的高职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高职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可以总结为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技能,使他们能运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在日常涉外交际和业务活动中用英语开展口、笔头交流,同时应该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即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掌握专业知识且沟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总而言之,专业英语学习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掌握专业性沟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中提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需要会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人才,同时也需要会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人才。高职院校不乏有会苦读的学生,只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勤奋,勤奋或许能带来良好的成绩,但是不代表能成为多元化的人才。合作学习的引入是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积极转型,它成功的迎合了社会需求。在当今,现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频繁交流包括谈判、会议和社交等活动,必然要求员工有良好的语言沟通与合作能力。而合作学习正是根据这些需求培养人才的关键,沟通、讨论、合作和协作正是合作学习带来的直接成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聆听汲取他人观点,多方位的看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职学生踏入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
2.2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935 年心理学家考卡夫首次提出“群体动力整体性”的观点,群体是成员间的互赖,是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直到约翰逊兄弟完善,才形成了基本的理论体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约翰逊兄弟致力于合作学习研究,他们认为合作学习基础源于社会互赖、认知发展和行为学习。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理论的学者是瑞士的皮亚杰 (J.Piaget)。人们公认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早期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有其独特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等。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又有社会建构主义和认知建构主义两个典型派别,他们就知识到底是客观可靠的还是主观适应性的、知识到底更多的是社会建构还是个人建构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在建构主义思想下,人们认为学习是个体构建自身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学生是通过对外部信息做加工和选择,并非信息加工派所认为的刺激---反应的过程。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是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社会建构观启示我们知识源自外界,学生的学习不能脱离社会孤立进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不仅与教师交流,还应该与社会群体广泛互动,将外界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
第三章 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19
3.1 合作学习模式的优点 .... 19
3.2 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准备 ........ 20
3.3 合作学习模式的的课堂教学设计 ......... 23
3.3.1 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 ...... 23
3.3.2 综合英语课程课时分配 ..... 23
3.4 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 .... 23
第四章 应用效果分析与评价 .... 27
4.1 数据分析 ...... 27
4.2 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 29
4.3 合作学习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 31
第四章 应用效果分析与评价
4.1 数据分析
2014 年 9 月,笔者在合作学习在综合英语课堂上应用开始前在应用英语 2014020班进行了有关“英语学习”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 人中 25 人(83%)认为英语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但是 22 人(73%)觉得自己英语水平较差。迫于高考压力,目前很多中学没有设置英语听力和口语课,尤其偏远地区和二三线城市,学生普遍认为他们听说能力差。问及学生目前老师教学方式科学与否、学生课堂训练机会多少时,多一半的学生认为老师目前授课方式一般,并且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训练的机会很少,不知道如何学好英语。在问卷中还有 13 人(43%)害怕英语,在英语课堂上回答问题感到紧张,焦虑。2015 年 3 月,合作学习结束后再次对研究对象进行进行关于“合作学习”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知识类,另一类是心理类。一方面就学生个人英语能力、综合素质、学习心得、学习方式接受程度等展开调查,对比前后调查结果;另一方面了解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变化情况,学习过程中人际沟通合作技巧、团队合作能力的需求、个人学习态度心态上是否变化等。
.........
结论
针对本次合作学习应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由于本次研究是笔者第一次独立操作完成,本身缺乏经验可循,还处于自我摸索阶段,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多种障碍和问题,所以教师自身还需更深入学习合作学习模式,掌握合作学习模式精髓,提高教学水平。在此,除了查阅合作学习模式文献资料之外,更重要的是观摩经验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加强和其他同事的教学交流,共同探讨合作学习模式,从其他教师那里获取更多的教学经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同时,希望后期在其它课程中继续展开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尝试合作学习模式其他学习方法,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实战经验借鉴,掌握教师对学生指导的“合适度”和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监督的“到位度”,最终找到合适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合作方法。
第二,针对合作学习模式过程的“顽固不合作份子”、“无所谓组员”的不合作态度,需要学生家长、学院政策、学生管理人员、代课教师等齐心协力来解决。从政策上“强硬”和管理上“人性化”两个方面软硬兼施,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一方面,学院针对顽劣学生不规范行为应该制定一套能付诸实践的条例制度,适时适当的处罚对所有学生都是必要的,既能警示顽劣学生又能督促其他同学;另一方面,家长、学校应该将焦点不仅仅集中在这些“问题学生”学业上,更应该在生活上、心理上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引,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发挥其优势。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处理好与学生的情感关系,同时,家长、学生工作管理者和教师在学生生活、学习、心里上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增强学生正面情感体验,给与他们更多正能量,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