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课堂教学中儿童隐性知识的缺失性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对于儿童的教育是国家和天下父母所关注的重点,但学前儿童的教育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学前儿童课堂中隐性知识的缺失。随着人们对隐性知识的重视,也逐渐发现了学前儿童课堂中也需要重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教育,将会促进学前儿童逐步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识物察人的智慧,并且逐步建立敏锐的探索研究意识。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图表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学前课堂教学中儿童隐性知识的缺失问题为主题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的基本概念及理论、现状与问题、隐性知识的重建,并对学前课堂教学中的3则教学材料进行案例研究。在基本概念及理论部分中,研究了学前课堂教学隐性知识的类型、作用、价值、产生、识别和转化;在现状与问题部分,分析了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缺失的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在隐性知识的重新构建问题部分,研究了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的转化模式、显性化机制、以及转化障碍的消除措施。
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综述和评价,针对学前课堂教学中儿童隐性知识的缺失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包括运用隐性知识转化模式和显性化机制于学前课堂教学,从隐性知识教学的不同主体层面建立构架策略,以及通过创新学前课堂教学形式重建儿童隐性知识。
关键词:学前课堂;隐性知识;儿童
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lacking of Tacit Knowledge in the Classroom of Pre-school Children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is the focus of national and parents, but there are a variety of problem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for children.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roblems is lacking of tacit knowledge in the classroom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tacit knowledge, we gradually discovered the pre-school children teaching also need to rebuild tacit knowledge. The education of the tacit knowledge will promote pre-school children formed a certain degree of literacy and wisdom gradually, and the sense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problems of lacking of tacit knowledge in the classroom of pre-school children by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charts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 The paper studie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tacit knowledge in pre-school classroom,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acit knowledge missing in pre-school classroom,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acit knowledge in pre-school classroom. Then, we make case studies of three pre-school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research of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we study the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role and value, the generation, recognition and conversion of tacit knowledge. In the research of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we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and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of lacking of tacit knowledge in the classroom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the research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acit knowledge, we study the conversion and explicit mechanisms of tacit knowledge.
Finally, we make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nd mak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of the problems of lacking of tacit knowledge in the classroom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cluding using the conversion and explicit mechanisms of tacit knowledge in the classroom of pre-school children, making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acit knowledge in preschool classroom from different levels of schools, teachers and children, reconstructing tacit knowledge by the innovative forms of pre-school teaching.
Key Words:Pre-school Teaching; Tacit knowledge; Children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7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
1.2.1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7
1.2.2研究的目的 8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9
1.3.1国外研究现状 9
1.3.2国内研究现状 11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1.4.1本文的研究思路 13
1.4.2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1.5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6
1.5.1本文的研究难点 16
1.5.2本文的创新点 16
第二章 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2.1知识与隐性知识 18
2.1.1知识的概念及分类 18
2.1.2隐性知识的概念及分类 19
2.2学前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 21
2.2.1学前课堂教学隐性知识的类型 21
2.2.2隐性知识在学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 23
2.2.3隐性知识在学前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24
2.3隐性知识的产生与识别相关理论 24
2.3.1隐性知识的产生 24
2.3.2隐性知识的识别 26
2.4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相关理论 26
2.4.1知识传递与转化的方式 26
2.4.2隐性知识转化影响因素研究 27
2.4.3隐性知识转化理论与模型 29
第三章 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缺失的现状与问题
3.1学前课堂隐性知识缺失的表现 32
3.1.1教学目标简单化 32
3.1.2课程内容模式化 33
3.1.3教学过程人为控制过度化 34
3.1.4教学评估体系单项且固化 35
3.2学前课堂隐性知识缺失的原因 35
3.2.1应试教育的弊端 35
3.2.2学前教师专业性的不足 36
3.2.3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36
3.3隐性知识教育缺乏的弊端与影响 37
3.3.1学前课堂隐性知识缺失的弊端 37
3.3.2隐性知识缺乏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38
3.4学前教育隐性知识各阶段存在的问题 38
3.4.1隐性知识培养阶段 39
3.4.2隐性知识传播阶段 39
第四章 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的重新建立
4.1基于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 41
4.1.1学前课堂隐性知识的转化模式 41
4.1.2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机制 43
4.1.3 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及消除措施 44
4.2学前课堂教学隐性知识构建策略 47
4.2.1学校层面隐性知识的构建策略 47
4.2.2教师层面隐性知识的构建策略 48
4.2.3儿童层面隐性知识的构架策略 50
4.3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设计及形式 51
4.3.1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目标设计及原则 51
4.3.2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形式与方法 52
4.4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效果评价 54
第五章 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案例研究
5.1《小河马找长处》儿童故事教学案例 56
5.1.1《小河马找长处》教学材料概况 56
5.1.2《小河马找长处》儿童故事的隐性知识缺失教学形式 56
5.1.3《小河马找长处》儿童故事的隐性知识重建的教学形式 58
5.2环保小卫兵社会活动教学案例 60
5.2.1环保小卫兵社会活动教学材料概况 60
5.2.2环保小卫兵社会活动的隐性知识缺失教学形式 60
5.2.3环保小卫兵社会活动的隐性知识重建的教学形式 61
5.3《静夜思》古诗教学案例 62
5.3.1《静夜思》古诗教学材料概况 62
5.3.2《静夜思》古诗的隐性知识缺失教学形式 63
5.3.3《静夜思》古诗的隐性知识重建的教学形式 64
5.4隐性知识教学案例总结 65
第六章 结语
6.1研究结论评价 67
6.2学前课堂教学中儿童隐性知识重建的建议 68
6.3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70
6.3.1研究的局限性 71
6.3.2研究的展望 71
参考文献.................................................... ............................................................................72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致 谢..................................................................................................................... ..................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研究学前课堂教学中儿童隐性知识的缺失问题的背景、意义和目的,以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1.1研究的背景
当今社会,对于儿童的教育始终是上至国家,下至天下父母所关注的重点。“少年强则国强”,对于儿童的教育,首先将会对他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是儿童的父母和家庭最为关心的问题;同时,儿童的教育对于他未来成为社会中的栋梁,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创造价值也非常重要。
第六章结语
本章对研究结论进行综述和评价,针对学前课堂教学中儿童隐性知识的缺失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同时,对本文的研究局限性做出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6.1研究结论评价
本文在对学前课堂教学中儿童隐性知识的缺失与重建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学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儿童隐性知识缺失的问题与如何重建隐性知识进行理论研究,并选取学前课堂教学中的3则教学材料和教学案例为实例进行案例研究,得到了如下的研究成果:
第一,本文通过对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的基本概念及理论进行的研究,得出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和特点、学前课堂教学隐性知识的类型、隐性知识在学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和隐性知识在学前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通过知识生成和隐性知识生成的相关理论的研究,得到知识生成的因素和隐性知识生成的因素的研究成果。通过隐性知识的产生与识别的相关理论的研究,获得了隐性知识的产生和隐性知识的识别的方法。通过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传递相关理论的研究,得到了知识传递的方式、知识传递影响因素以及隐性知识传递理论和模型的研究成果。
第二,本文通过对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缺失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缺失的问题的表现以及学前课堂隐性知识缺失;本文还通过研究获得了学前课堂隐性知识缺失的弊端和隐性知识缺乏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学前教育隐性知识各阶段存在的问题的研究,研究得出在隐性知识培养阶段和隐性知识传播阶段的重建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的相应的措施。
第三,研究隐性知识转化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的转化模式和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机制,从而实现隐性知识向学前儿童转化,并能进一步获得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及消除措施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实现了促进在学前课堂中实现隐性知识向学前儿童转化的研究目标。通过隐性知识转化模型和理论,提出了学前课堂教学隐性知识的构建策略,并相应对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进行了设计,获得了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形式与方法。同时,为了对所提出的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验证,本文还提出了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法。
第四,通过《小河马找长处》儿童故事的教学案例、环保小卫兵活动的教学案例和《静夜思》的学前课堂教学中的3则教学材料和教学案例的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案例研究,分别展开了隐性知识缺失的教学形式和隐性知识重建的教学形式的对比研究,从而从三则隐性知识教学案例中总结出在学前课堂儿童隐性知识重建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了预期成果,可见本文已经达到了研究的目标:
第一,研究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的基本概念及理论、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和特点、学前课堂教学隐性知识的类型、隐性知识在学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和隐性知识在学前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研究知识生成的因素和隐性知识生成的因素、隐性知识的产生和隐性知识的识别的方法,知识传递的方式、知识传递影响因素以及隐性知识传递理论和模型。
第二,研究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缺失的现状,研究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缺失的问题和隐性知识缺乏对学前儿童的影响,以及隐性知识培养阶段和隐性知识传播阶段的重建学前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的相应的措施。
第三,将隐性知识转化模型运用于学前课堂教学中,研究隐性知识的转化模式和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机制、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及消除措施、学前课堂教学隐性知识的构建策略、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法。
第四,从学前课堂教学材料和教学案例的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案例中研究得出在学前课堂儿童隐性知识重建的教学方法。
6.2学前课堂教学中儿童隐性知识重建的建议
首先,通过创新学前课堂教学形式重建儿童隐性知识。在前文中已经探讨了,学前课堂隐性知识的教学形式对于儿童隐性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传统的学前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应对儿童开展更有效的隐性知识的教学,所以应通过创新学前课堂教学形式来重建儿童的隐性知识。
创新的学前课堂教学形式,首先应该在整体上使课堂的氛围轻松、活泼。宽松、融洽、信任的课堂氛围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多地让儿童在这样的学前课堂中敢于表现自己和表达自己,促进学前儿童的主动参与,更多地加入到学前课堂隐性知识的快乐学习之中。采取课堂气氛宽松的教学形式,幼师面对儿童不同观点应该鼓励,尤其是对于儿童的创造性观点应该赞扬,即使面对儿童的错误观点幼师也应该引导儿童去体会错误的改进。
基于已经建立的轻松活跃的学前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的软性条件,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建立学前课堂隐性知识教学的硬性条件,即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探究式的教学形式是学前课堂隐性知识灵活教学方式的重要形式之一,以学前儿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幼师的讲授引导学前儿童体验和发现隐性知识,并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使学前课堂上的儿童像一个积极的探究者一样发挥自主性,从而实现幼师和学前儿童之间的互动以及实现学前课堂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动,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都充分展现出来。
除了探究式教学形式外,创新的学前课堂教学形式还包括小组学习和课堂实践情境式教学。小组学习教学方式通过分组学习、交流和互动,更多地促进儿童在学前课堂中的交流,使儿童更多地通过观察和交流切身体会到他人身上的优点和拥有的隐性知识。课堂实践情境式教学方法则是通过幼师引导学前儿童更多地亲自参加学习活动,切身体会学习活动中的隐性知识带给他们的体验,同时能够在学前课堂中更多、更直接地体验到其他孩子的难以用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使学前儿童的隐性知识得到显性化。
其次,从隐性知识教学的不同主体层面建立构架策略。从学校的层面,学前儿童的隐性知识构建应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儿童未来的发展,从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开展教学,培养儿童的隐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提升学前儿童的综合素养;建立以园本化为办学特色的校内管理机构,将隐性知识的教学成功案例作为办园的特色;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和激励体系,对隐性知识教学效果好的幼师进行奖励;加强校内及校际间的办学合作,取长补短,向隐性知识教学水平和方法比较有优势的学校和幼儿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幼师整体的教学水平。
从幼师的层面,学前儿童的隐性知识构建应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幼师们自身应该保持不断地学习,保持与时俱进,保持知识的更新,提高自身知识素养,还应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学校作为用人单位,也应该完善幼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同时,幼师也应该提高自身隐性知识管理素养的方法,促进幼师掌握知识管理的理念,提升幼师知识管理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知识管理。
从儿童的层面,学前儿童的隐性知识构建应提高儿童认知水平,家长应该注重儿童的家庭教育,多为儿童普及日常知识,逐渐建立起其独立的认知能力,幼师也需要在日常的基础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儿童的认知水平。同时,幼儿园应多为学前儿童创建学习隐性知识的实践情境,从而提升学前课堂儿童隐性知识的学习效果,让学前儿童更多地亲自参加学习活动,切身体会学习活动中的隐性知识带给他们的体验。
最后,运用隐性知识转化模式和显性化机制于学前课堂教学。从运用隐性知识转化模式于学前课堂教学来说,应建立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桥梁,在学前课堂建立学习型组织,使幼师和孩子紧密结合形成为一个教学团队,让幼师的隐性知识进行集中在这一平台进行转化,并让儿童更多地参与到与幼师的互动和学习中;定期组织幼师就隐性知识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其他幼师在课堂效果较好的幼师上课时进行观摩、学习和交流,达到隐性知识转化经验的借鉴,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并在学前课堂隐性知识的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手段。
从运用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机制于学前课堂教学来说,应建立知识共享机制和激励机制,让幼师和学前儿童之间、幼师和幼师之间、学前儿童之间都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并采取激励措施使学前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将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自觉地奉献给大家;采用共同体化机制,让学前课堂教学中的幼师和儿童形成一个教学的共同体,通过信任、交流、学习和分享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在学前课堂隐性知识的教学建立团队协作机制,让师生之间平等交流,消除隐性知识交流中的心理障碍。
6.3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6.3.1研究的局限性
在其他领域研究隐性知识的转化问题时,有的学者根据建立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来源于实践的丰富数据,将这些真实的数据赋予隐性知识转化的理论模型,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对隐性知识的转化模型得到实证研究的结论。
但是回到本文的研究之中,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学前课堂教学中儿童的隐性知识的主题,在这个领域的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中,包含三方面的研究主体,即学校、幼师和学前儿童,对于学校和幼师的数据调研是比较容易获得的,但是由于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传统的问卷调查获取数据的可行性比较差,因此本文没有进一步采用数据调查的方法,将学前课堂教学隐性知识转化模型加入数据实现实证研究,这是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6.3.2研究的展望
基于以上目前本文研究的局限性,本文将在未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解决目前研究局限性的问题。虽然对学前儿童的数据收集比较困难,但对于学校和幼师的数据收集是没有障碍的,因此本文在未来还将进一步设计实际针对学校负责人和幼师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一方面将会包含学校负责人和幼师自身对隐性知识转化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将融于从幼师的角度了解到的学前儿童对隐性知识学习和转化的认识,从侧面收集学前儿童的数据。同时,为了进一步获得更加真实的数据,本文还将加强与学前儿童的交流,对收集的到儿童数据进行确认和修订,以期了解儿童的真实想法。
在数据收集完成之后,本文将会采用数据调查的结果运用于已经建立的学前课堂教学隐性知识转化的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从而得出实证研究结果,以探究建立的学前课堂教学隐性知识转化的模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Aladwani A M.An integrated performance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project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2,19(1):185—210.
[2] Albino Vim,Garavelli A Claudio,Schiuma Giovanni.Knowledge transfer andinter-f'nm relationships in industrial•districts:The—role of the leader firm[J].Technovation Amsterdam,1999,1(19):53-73.
[3] Cummings J L, Teng B S.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J.Eng.Techno.1 Manage,2003,(20):39-68.
[4] David Perkins. Types of TK. [DB/OL].
[5] Donald Clark. Knowledge management [DB/OL].
[6] Dorothy Leonard.Talking with Dorothy Leonard[J].Emst&Young’S Center for Business Innovation。1997(4):105-109.
[7] Duamnu J L Fai F M.A processual analysis of knowledge transfer:from foreign MNEs to Chinese supplier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7,(16):449-473.
[8] Informal Learning&Tacit Knowledge,见Peter的Blog:2004.08.
[9] Jeong-Han Woo, Mark J.Clayton. Dynamic Knowledge Map: reusing experts’ tacit knowledge in the AEC industry[J]. 2004.
[10] Kieron O’Hara and Nigel Shadbolt, Managing Knowledge Capture: Economic, Techn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DB/OL].
[11] Machael Eraut. Non-formal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in professional work[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0,70:113-136.
[12] Michael Polanyi. Study of Man[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13] Noaka,H&Takeuchi.The Knowleage-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39-41.
[14] Robert J. Sternberg et a1. 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 Everyday Lif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5] Roy Lubit, Tacit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M]. 2001,(4).
[16] SandersAF.A reeon struetion of Some As Peets ofT acit knowing[M].1988.7.
[17] Szulanski G.Exploring inf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pecial issue),1996,(7):27-44.
[18] Ted Hedesstrom and Edgar A.Whitley, What is meant by tacit knowledge?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hape of actions. 8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Vienna, 2000, 46-52.
[19] YakhlefA.Knowledge transfer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ext[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7,(18):43•57.
[20] Zander U,Kogut B.Knowledge and the speed of the transfer and imi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An empirical test[J].Organization Science,1995,6(1):76-92.
[21] 曹能秀. 当代中日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比较. 2008-08-18 来源:儿童研究网.
[22] 程纪香. “树状结构”教学法在高校女生排球选项课隐性知识中的应用探析[D]. 2011:16-20.
[23] 邓丽兵. 个体隐性知识向团队转移路径及障碍研究[D]. 2009:39-45.
[24] 樊丹丹. Web2.0环境下促进隐性知识构建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D].2011:25-33.
[25] 傅红. 基于SECI模型的教师隐性知识转化在组织行为学本科教学中的探索[J]. 商场现代化,2010,6:195-195.
[26] 高晓云. 基于本体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D]. 2007:33-40.
[27] 关于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2-05-31.
[28] 黄荣怀,郑兰琴.隐性知识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4.
[29] 江新,郑兰琴,黄荣怀. 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
[30] 李皓,侯丽娜. 教学中的隐性知识管理初探[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2:26-28.
[31] 李杰.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隐性知识教学研究[D]. 2009:50-52.
[32] 李瑞. 初中历史教科书隐性知识教学探究——以八年级为例[D]. 2010:23-34.
[33] 李作学. 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分析与管理研究[D]. 2006:13-15.
[34] 龙艳红. 隐牲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企业家天地,2007,1:114-115.
[35] 卢嫔. 儿童课堂中隐性知识的缺失与重建[J]. 现代教育科学杂志,2013,12:1-4.
[36] 马费成,王晓光.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7):38-44.
[37] 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38] 上官子木. 隐性知识教育缺失的代价.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08年12月04日.
[39] 文世琼. 中学语文教学中隐性知识向能力转化探析[D]. 2007:52-53.
[40] 王毅,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1,(11):114-121.
[41] 王莹. 方法与策略: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J]. 湖北广播电视大掌掌报,2010,9(30):116-116.
[42] 夏德,程国平. 隐性知识的产生、识别与传播[J]. 2003,12:47-48.
[43] 徐艳华. 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 2010:37-38.
[44] 阎德明. 知识转化过程与教师专业发展[J]. 课程教材教法,2005,7.
[45] 野中郁次郎. 竹内广隆. 知识创造的公司:日本公司是如何建立创新动力学的[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6] 喻秋兰,夏湘远. 知识的表达与生成逻辑——隐性知识视阈中课堂教学要义管见[J]. 长沙大学学报,2010,7: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