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今中国日新月异,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同时,为应对城镇化和第二代农民工问题,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多项助学优惠政策纷纷出台,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作为国家培养技术工人的摇篮,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同时,中职阶段是学生在人格上从青少年向成人逐步过渡、转变和建立自己稳定人格结构的重要发展阶段。不同于高中生可以在大学阶段对那些他们亟需直接面对和解决的就业、职业规划等问题进行延迟思考和解决,他们需要更早地确定自己的将来。所以,中职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必需的专业技能,还要不断完善自我,为即将踏入社会做好充足准备。 目前中职生总体状况不令人满意,作为青少年的一个群体,中职生既具有青春期学生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点。相较于高中生,他们面临的大多不是升学的压力而是就业的压力,让处于心理逐渐成熟但发展并不稳定的个体直接面对就业,并应对成人社会,势必会给他们带来诸多担心和困扰。他们学业成就曾经或现在的失败经验导致的畏学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自我评价的水平;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不高让他们学习目标模糊,导致学习动机偏低,倦怠情绪严重,行为消极等。胡育培(2004)所作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中职生在厌学情绪、缺乏自信、焦躁反应、不善于交往方面的比例均超过30%,挫折承受能力较弱和弱的竟占 77. 32%,情绪易激动的占31. 21%, 15%的中职生感到上中职没有面子,40%的学生常常担心会失败。
中职学生的这种状况,导致他们的学业成就无法保障,个体素质难以提高,严重阻碍了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虽然目前中职生就业状况良好,但是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他们就业后的工作效率和个人的职业发展,而且从长远来看,或许在一定层面上也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培养不出合格的技术工人对职业学校的自身生存、校企合作的开展,甚至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必须釆取适当的干预手段,改善中职生的这种状况,从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努力程度,面临困难、失败时的坚持能力以及其中的情绪反应等都受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Zmmerman B J,2005)。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会选择那些适合于自己能力水平的,并富有挑战性的研究目标,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则表现得更为努力,且坚持时间更长。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学生,则往往不切实际,多会选择那些很容易或很难的学习目标,当任务较难,有失败危险时,就表现出逃避、自卑甚至放弃等行为,并将失败归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他们比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拥有更多的负性情绪。学生的厌学行为以及学习倦怠,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分析,实际上就是学习动机与个体自我认知产生了偏差,影响了行为结果。 我国学者对279名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性别、年级等对学生学业成就具有相关性(赵金娥,2008)。
.......
2 文献综述
2.1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在 1977 年问世的著作《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的。之后,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班杜拉及其同事不断完善这一概念,并形成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就是在实现特定行为目标时人们对自我是否具备所需能力的主观判断和信念,它介于动机、行为之间,是一种动力因素,也就是个体对自己目标行为能力所作的预期和感知(Bandura,1997)。所以,自我效能包含四层含义:其一,是个体在行为能力上对自己“能做什么”的一种主观判断和评估;其二,是个体对各种策略信息的整合生成能力;其三,因任务或特定目标的不同,个体的自我效能判断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自我效能具有领域特定性;其四,自我信念是个体自我效能形成后最终的内化形式。 认知理论则认为人们的自我效能水平随情景因素与他们的选择而变化,与相信自己“能做什么”直接相关,而与他们的实际能力关系并不大。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达成某个既定目标过程中对成功实施所需行为能力的知觉,是整合各种技能的一种自我生成能力。当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深入到价值系统,就成为他们的自我效能信念。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对个体能力的判断,常采用自我报告法进行。 个体对自己具备“做什么”的能力坚信水平上的差异是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之间的主要区别。自我效能也并不仅是对个体达成目标任务所需能力所作的具体判断预期,亦即并非纯粹的能力判断。还包含了对个体所拥有的包括认知、动机、情绪选择的能力,在实施运用时的自信程度的信念感知。认为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做,是否愿意去做,并能做到什么程度。实际上,自我效能感就是实践中的自我效能,故本文在表达实践中的自我效能时使用自我效能感。
........
2.2 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带领者,运用专业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协助成员通过人际交往进行观察、体验,学习并重新评价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通过在这种安全的实验性社会情境中的自我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改变、与他人关系的调整与改善等来习得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成长性问题或心理障碍,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Irvin D.Yalom&Molyn Leszcz,2013)。 团体辅导的翻译来自英文“group counselin”,Group 可以翻译成小组、团体、集体,“counseling”也可译为辅导、咨询,所以团体辅导与小组辅导、团体咨询、集体咨询含义基本相同。学校的团体咨询主要是处理学生在学习、职业、个人和社会诸多方面的问题。 团体辅导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功能,成员既可以获得自我教育、学习新的行为和态度,也可以促进他们自我了解、改善人际关系,更好的规划人生,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处理情绪困扰与心理偏差行为等。还可以用于各种神经症例如恐怖症、抑郁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症等的治疗,同时也可用于对人进行潜能训练、成功训练、拓展训练时的各种发展性目标上,可以满足诸多不同特点人群的需要。
........
3 研究方法 ......12
3.1 研究工具 ......12
3.1.1 一般性自我效能感量表 ....12
3.1.2 团体满意度反馈表 ........12
3.2 被试的选择 ....12
3.3 研究过程与方法 .....12
4 研究结果 ........18
4.1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比较 ........18
4.2 基于方差分析的团体辅导效果分析 .....18
4.3 实验组学生《团体满意度反馈表》结果 .......20
5 分析与讨论 ......21
5.1 团体辅导能有效提高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 .....21
5.2 团体辅导有效性的分析 .....21
5.2.1 各效能信息的综合交互思考与多维运用 ......21
5.2.2 团体辅导实施的着力点准确......21
5.3 团体成员满意度反馈结果讨论 ....22
5.4 本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22
5.5 研究局限与不足 .....22
5.6 实际教育建议与未来研究展望 ....23
5 分析与讨论
5.1 团体辅导能有效提高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受家庭、同伴关系和学校的影响,团体辅导可以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作为青少年的中职生可以在这里观察、模仿带领者和其他成员的示范、训练后,开始改变自己。 自我效能的四种信息源是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和生理和情绪状态(Bandura,1997)。李浩然、肖存(1995)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一文中归纳总结出通过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归因训练以及学习策略培养等四个方面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郭本禹、姜飞月(2008)又总结了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目标设定和榜样等几个因素。通过干预结果能够看出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榜样影响、归因特点、言语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目标设立等因素对中职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十分显著,说明本研究干预因素的选取是合理的。 本次干预结果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团辅前后 GSES 总分的变化从表二可知,参加团体辅导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未做任何干预的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生自我效能感的改善有显著疗效。这与陈蕾、张平(2011)对护理专业新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行为自我效能的团体训练研究结果相似,与李红霞、庞爱莲(2011)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结果一致。
........
结论
本研究对山东交通技师学院部分中职生进行的调查及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通过团体辅导,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较之前有显著提高。
2、参加团体辅导的中职生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高于未做任何干预的学生。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