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的过程,或者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一个过程,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根据世界各国通行惯例,城镇化水平在 70%以上为成熟发展阶段,在 30%~70%之间为快速发展阶段,而处于 30%以下为城镇化的初级阶段。由此可以判定,中国的城镇人口由 1978 年的 1.72亿增加到 2013 年底的近 7.31 亿,城镇化率由 1978 年的 17.92%增加到 2013 年末的53.73%,中国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传统的城镇化片面的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重量轻质,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农民尚且未能市民化、城乡二元矛盾突出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新型城镇化旨在实现人的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中,农村教育得到国家优先支持,避免出现农村教育没落,逐步实现教育公平。整体来看,城镇化有利于农村教育进步:办学条件配备标准化,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育均衡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基本成形。与此同步,农村义务教育有益于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加速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农村义务教育通过转变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促进农村居民到市民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注重以人为本,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创造机遇,农村义务教育也赋予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强大的动力。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村学生规模缩减,大量涌入城市。为应对这一现状,农村地区开始大面积撤点并校,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闲置浪费与城市教育资源不堪重压并存。因此,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其配置效率,从而更好地把握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有力条件。
我国的教育改革可以说是从来没有停下脚步:从实行义务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改革,到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将“两基”定为教育工作的目标,到提出开始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再到要着力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教育覆盖面在逐步扩大,但分配不均衡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即效率。只有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充分的分析,找出资源没有实现有效配置的症结所在,才能提出针对性措施,进一步改进教育工作,助推新一轮教育改革。
.......................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阅读现有的有关中外专著、期刊,在查阅国内外相关课题的文献资料时运用各种渠道了解最新发展趋势。并根据研究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深入分析,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研究所得的观点和想法。
1.2.2 描述性研究法
首先较为详细的阐述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等。这种理论到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从抽象到具体,这样的论证方法使得论文体系更为完整。
1.2.3 实证分析法
主要是指统计数据、验算、模型分析等方法。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筛选并汇总出有用数据,先对基础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运用线性规划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将统计整理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分别用 DEA 分析方法中的 BCC 模型和 CCR 模型,评价我国 29 个(重庆、西藏的数据不完整,故对此不分析)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创新提供实证上的支持。运用 Tobit 模型分析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指明未来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努力方向。
.........................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理论
2.1.1城乡结构转换理论
城乡结构转换理论是基于城乡发展达到一元化的视角,分析城乡人口动态流动。包括“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结构模型、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模型。
(1)“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结构模型
Lewis,W.A(1954)通过研究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提出了工业化带动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两大经济部门,即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和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基于劳动无限供给和工资水平不变的假设前提下,他指出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迁移问题。即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进行资本积累,将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吸引到工业部门中,促进产业结构转变。当剩余劳动力完全吸引到工业部门中去,此时二元经济也就变成了一元经济,也就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问题。
显然,在整个模型的运行过程中没有看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劳动力工资的增加,没有重视传统农业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的剩余劳动力是传统农业中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动的先决条件。针对这一缺陷,Gustav Ranis and John C?H?Fei(1964)对刘易斯模型作出了补充,把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劳动生产率等于零的那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流出;第二个阶段是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工资的那一部分劳动力的流出。以上两个阶段的劳动力是伪失业劳动力。第三个阶段是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大于不变工资的劳动力流出,这部分的农业劳动力变成了竞争市场的产品。在这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他们认为工业化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率,解放农业生产力,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与刘易斯模型相比,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两个部门协同发展有助于避免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2) 乔根森模型
这个模型主要探讨了现代工业部门的增长依赖于传统农业部门发展。该理论的假设是农业剩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当农业剩余为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就不会发生。正是因为有了农业剩余,现代部门的发展成为可能,农业剩余的增长速度决定了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速度。此外,农业产出增长和人口增长保持一致是这个模型的另外一个重要假设,农业剩余规模越大,相应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也越大,两者同步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加速增长,最终达到二元经济结构融合。
..........................
2.2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内在机理
2.2.1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概念界定
(1)城镇化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在我国,1991 年由学者辜胜阻首先使用并阐述了“城镇化”概念,他认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我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相比是具有滞后性的。经过中外学者的研究讨论,城镇化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纵观这些理论,对于城镇化的定义都体现了这三个方面:生产力发展;农民变市民(即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
综上所述,城镇化是指工业化进程中一部分农村或城郊土地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向城市土地转变,这种转变带动了农民或集体经济组织居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变,同时土地由农业用地向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等多元化用地方式的转变,这样的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就可以称为城镇化。
我们通常用城镇化率来评定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段先支持小城镇发展到重点发展大城市、再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在全国人口中,用常住城镇人口所占比例表示城镇化率,从 1978 年的 17.9%提高至 2013 年的 53.73%,城镇化率提高了 35.83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都要达到 1 个百分点以上。由表 2-1 可知,建国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现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分析...................17
3.1 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人力资源.......................17
3.1.1 教师数量...............17
3.1.2 教师质量.................18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26
4.1 研究方法与模型的建立...............26
4.1.1 DEA 方法与 CCR、BCC 模型................26
4.1.2 “两阶段法”与 Tobit 模型.........28
第五章 对策建议..............36
5.1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36
5.2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力资源配置体制................36
第五章 对策建议
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结构转型期,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助力农村向城市转变。但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城市不会取代农村,农村义务教育还会继续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下大决心办好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效率,需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更需要在布局调整、资源优化等方面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5.1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伴随着城镇化过程加快,实施撤点并校后,农村地区教师资源短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师资普遍短缺。因此,要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提高农村教师基本工资待遇,在绩效工资、津补贴、评优晋职等福利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二是要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根据国家标准,加强对农村教师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不断更新农村教师的知识储备,进而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农村学生回流。三是建立城乡教师交流互助制度,组织实施城市优秀教师赴农村学校顶岗支教工作,同时,安排农村教师定期深入城市学校学习教学和管理经验,形成城市教师带动农村教师共同进步的模式。统筹城乡教师资源,是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效率的重要举措。
........................
结语
本文选择我国 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 1998—2011 年近 14 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分析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在方法上选择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使用传统教育资源指标体系分析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配置现状分析,发现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资源配置不均衡,尤其是城乡之间资源配置失衡。通过对新型城镇化以及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分析,发现尽管国家已经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以及加大政策倾斜,但教育的产出效果不理想,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与资源拥挤。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总体上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纯技术效率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差距比较明显,制度效率的制约是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规模效率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教育资源投入规模不足是中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长期存在的问题,实现中部农村义务教育资源规模经济是提高其规模效率的首要任务。
本文只研究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状况以及影响因素。完成论文之后进行再次审查和回顾,深感在研究中仍存在些许不足之处。一是没有深刻把握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之间的微观层次关系,虽然已有学者研究构建出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但是在研究中难于找出数据样本来源,导致本文研究仅限于研究城镇化率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二是在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对策建议方面,从理论上提出了宏观的实施方案和策略,但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某些对策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也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