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两国美术教育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99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一 、中法两国美术教育方式分析

“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这是我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对艺术做出的经典的阐释。从根本意义上来讲,艺术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少数艺术家,而是全民的,即“全民艺术家”。因此,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伴随着岁月的洗涤,中国美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蜕变。同时中国美术教育也经历了传统美术教育到现代美术教育的转变。 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姜丹先生认为,中国固有的艺术教育的基础是由孔子奠定的。概括来说主要是“父子相承、师徒相传、世代相继”。从当代教育的角度来讲,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有其自身的得与失。传统美术教育主要强调的是“技”与“艺”,而侧重于精神追求的“艺”更类似于现代教育;侧重于实用教育从而形成世业的“父子相承、师徒相传”模式,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保守封闭,缺少新元素的加入,没有创新和新颖的机制,严重限制了部分传统美术技艺的发展与传承,甚至会泯灭失传。但是传统的“父子相承、师徒相传”对美术技艺的发展也有其积极的一面,由于该种模式的固有特性,会使某些技艺更加精细纯熟。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主要以学院式教育为主。学院派是一个含义较为广泛的概念,是指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机构,一些成熟的艺术思想、艺术风格的总称。中国学院派艺术教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此期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以林风眠、徐悲鸿、潘天寿等为代表的中国留学美术家对中国美术教育体制的影响与改革,是使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体制产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将80年代以来的时期,归结为现代美术教育的现发表展阶段。学院派美术群体,使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与西方美术教育进行结合,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巧妙地运用外来艺术的长处,力戒泥古不化、自我封闭的顽疾。同时强调师生平等,鼓励艺术竞争,学术氛围浓厚。但是在向西方学习引进“学院派”这一美术教育方法的同时,由于传统美术的遗留顽疾,以及学习的盲目性,使得学院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艺术教育思想、当代艺术、美术学术、族群的美术文化自信是其主要缺失的内容。

艺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近代文化大革命期间艺术的发展一度陷入止步甚至倒退,这些年的改革开放给国的艺术发展带来一个新的春天。艺术教育能够补全完善学校在知识教育时对心里健康教育的忽略,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心里素质、创造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然而,在法国艺术教育却发挥着更加广泛的作用,依托着法国拥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法国的艺术教育形成了独特的理念,其更加注重传授思想、融入生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具有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人们生活中把欣赏艺术的水准作文衡量个人修养的重要水平,即使人们有不同的物质经济基础,但是在在人文方面的修养一定要高,这正是艺术教育对社会、对家庭及个人起到的重要作用。

中国与法国的艺术教育上也有很发的差距,在国内学硬件简陋,不能使学生增长丰富的见识,法国的艺术教育基本都可以为学生提高各种诸如雕塑、版画、建材等完备的学习设施,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书期刊、光碟、影响资料等;在师资力量上与国内普通的教师选拔机制不同,法国的艺术学院的教师构成非常丰富和完善,多数学院的大部分教师是国家统一选拔的在社会上具有一定成就的教育家、艺术家、文学家等;在教育体制上,法国更注重挖掘个人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养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奉行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使热爱艺术的人都能够从事艺术,促进了法国的艺术发展。

而中国近代以来的学院式美术教育是以效仿法国的美术教育开始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法国美术教育发展进行一定的介绍。中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产生、发展、衰落的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变现出与以前不同的发展状况,尤其是美术教育的特点更为独特,因此有必要对中世纪法国的美术教育进行重点的理解。由于蛮族的入侵对现代文明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正如切尼诺.切切尼在《论艺术的书》中说到“中世纪是人类从希腊思想和罗马统治高峰滑落下来,再沿着现代知识的斜坡挣扎上去所经历的一个阴谷”。中世纪的另一个特征是基督教广泛蔓延和通知的时代,由于基督教自身强烈的宗教色彩,以及其对人性自由的否定,使得这一时期产生了僧院学校、行会的带有浓重宗教色彩的美术教育机构,是美术教育成为为宗教服务的工具,违背了美术对人的自由、创造力、个性的张扬的追求,从而限制了没书的自由性与创造性,限制了美术教育的较快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作坊”美学教育,“作坊”主要采用师徒制,其教学内容较为丰富,美术较之中世纪有了较大的解放和发展,随着艺术与艺术家的地位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美术教育进行重新认识,从而催生了学院式美术教育的产生。

作为法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路易十四时代的美术教育发展也呈现出与当时法国政治相关的特殊的历史性。在这段时期,法国的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路易十四自诩为“太阳王”,好大喜功的性格也影响了整个法国的美术发展。君主和贵族把文艺作为夸耀他们荣耀和权力的象征。在他们的倡导下,同时受到意大利学院派的影响,先后成立了皇家美术学院和法兰西美术学院。从此起,美术学院成为官方承认的美术教育机构,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但是他们确是直接为皇家服务的。勒布朗是推行太阳王及其重臣科贝尔的文艺政策、提倡古典主义、并将学院派美永教育确定为美术教育的主要人物。主张理性至上的古典主义成为此时美术教育的规范准则,推崇古代希腊罗马的美的样式,在形式上要求概括、简练、明确等等。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美术仍然不断受到意大利美术教育形式与风潮的影响,尽管此时的美术教育是以培养为皇家服务的美术人才为主,主要的教育内容也是以赞美、夸大君主荣耀与权力为主,但是路易十四对美术教育的投入与重视,却是极大地促进了法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使得法国这一时期的美术成为整个欧洲的中心,成为欧洲美术竞相追逐的模板。

中国与法国可以说是中西方美术的领航者,其美术水平代表了当时东西方美术甚至说是艺术的水平。对比同时代两国的美术教育,从而直观的理解中西方在美术教育方面的异同,显得意义重大。我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世纪(此时中国为南北朝到明朝)与路易十四时期(此时中国为清朝初期,康熙时代)。政治、经济、宗教都是对美术教育发展影响重要的因素,因此下面我们将分别从历史背景、美术教育形式、学习方式与目的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

表1.中世纪中法两国美术教育对比

当法国处于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时,中国的统治者是同样具有雄才大略的康熙时代,两国在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达到鼎盛时期。因此这段时间两国的美术教育有其相似性:教学内容多以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并且此时中国的美术教育机构为与法国美术学院相类似的画院,而且他们大多处于统治阶级的直接控制之下。其教学形式,无论中西大都以师徒间口传心授的形式出现,即“父子相传,师徒相授”,但不同的是,随着中国印刷术的出现于普及,出现了不同于法国美术教育的画谱相授方式。此时美术教育内容也有相似之处,法国受到意大利美术教育和风潮的影响,而中国也开始受到西洋画法的影响出现了西洋美术教育。

二、中国如何教学美术课程在小学,初中,高中,教些什么?同时,如何教学中国美术史?


在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高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术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的空前重视,这对我国的美术教育发展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李振声院士在某次会议上发表的演讲中,我们可以得出一点“正确理解艺术和科学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美学的观念去看待他们的主科学业,艺术地看待人生。教师良好的引导,学生可能走出狭隘的思想观念,从而改变对于艺术、对美术教育的片面看法,将美学的观念融于各学科之中,用科学的、艺术的学习观念和方式,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能力。”

我国的美术教育现在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专业美术教育与普通美术教育。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从小学、中学直到高校教育,都在不断的贯彻实施美术教育。

作为学习基础阶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关键阶段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其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众所周知,尽管素质教育正在不断稳步的推进实施,但是各个中小学应试教育的模式却没有得到煎熬大改观,甚至可以说是应试教育仍然在影响着我国的美术教育。迫于升学的压力,大部分小升初的学生来讲,由于美术考试对其升学成绩不会产生影响,因此学校美术课程设置的比重较低,甚至到六年级时,迫于升学率,学校会取消美术课转而让学生学习对升学更加有利的的文化课的学习。而小学生的美术教育,大多是以报名参加课外兴趣班的形式来学习的。而这些美术教育辅导多以教授应试技巧为主,并没有真正地从艺术美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中学的美术教育现状与小学校类似,甚至比小学的美术教育更不乐观。在更大的升学压力之下,大多数学校会从初一开始取消美术课程的设置,对于艺术类考生,学校会设置单独的艺术班,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单独培养,但是这部分学生的艺术教育是以完全的应试技巧教育为主,出现了“美术教育跟着考试大纲走”的不良现象,只是从“技”的角度来教学,而没有教授“艺”的东西。而现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其实是由家长、教师、学校共同造成的。其具体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完善。其次是美术教师素质不高,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研究。第三是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也是急功近利,在强烈的忧患意识推动下拔苗助长,孩子纷纷踏进教育水平良莠不齐的各种美术学习班,严重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了他们纯真的天性。

作为现代美术教育的关键阶段,高校美术教育是以更加专业化、独立化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我们现代学院式教育的实现阶段。由于其美术专业化的教育方式,高校美术教育可以分为专业美术教育与普通美术教育。在我国普通美术教育的现状是,在非美术专业基本没有得到实施,究其原因,本质上还是我国高校教育体制导致的,我国高校教育强调的是专业化,尽管近年来国家一直在致力于高校教育教育体制改革,但是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方案并没有得到贯彻,因此,非美术专业的学科更愿意做的是开设专业相关的课程,美术在高校教育中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对于专业美术教育主要是在各大美术学院中进行的,但是高速发展下的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管理和体制问题。以中央美院为首的八大美院都有各自历史、环境、地域、师资质量等诸多优势,加上他们招生地域广,生源选拔质量也高,各地设有美术专业的院校与八大美院比,在各方面情况差距都不同,加上中国西北、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方面情况差别较大。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日趋雷同的办学模式,过分强调技术而轻视创新,是目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存在的通病。

刘芳在《美术教育-任重而道远》一文中指出,美术是一种偏重于人文陶冶的学科,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不仅应注重学生应用性技能的训练,更应注意学生情趣、性情的熏陶;不仅要满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更应注意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必须把美术教学和社会化审美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广大学生向社会传播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

美术史作为美术教学中的一门必修学科,主要是清楚地让学生了解、认识、把握人类所创造的艺术和艺术品如何适应和满足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物质、精神的双重需要。从而对本民族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成为创造力迸发的基石,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质以及艺术创造力。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美术史教学还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枯燥、学生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对此,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提出了几点文学史教学的建议。第一、通过教材创新,正对现在通史性教材过于粗放的知识排列呈现方式以及平铺直叙式的框架结构,教材改革应简练明晰而系统完整,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体现出立体框架结构。第二、美术史框架的多元化。现在的美术教学大多是以时间作为轴线进行教授,但是由于简单的时间轴教学方式,使得展现在学生脑海中的美术史不够立体,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因此,在美术史教学中。不应该束缚于传统的时间轴讲述的传统教学方法,以更加多元化、整体化、框架立体化的教学方法,以期增强美术史教学的效果。第三、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传统的美术史教学多以教师的讲解为主,配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单一追求内容的广度,力求将信息庞大的美术史内容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缺乏说服力、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说教意味过于浓厚。因此,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该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生独立自考理解的能力。抛弃一些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增加学生参与性的方法,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与见解。另外可以增加课外的一些活动,例如通过博物馆或者其他的一些画展,是学生更加直观的接触原作,从而对画作的大小、质感、肌理、量感、欣赏环境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


(一)、我国当代美术发展背景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美术事业的第一画种,但是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新思想的不断渗入,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之间存在的无可回避的艺术观念之间深刻的冲撞,人们往往会在对西方文化有着陶醉和向往,与国粹主义之间摇摆而犹豫。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得近代以来中国美术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现状。

学院派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时期,到建国初期学院派的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学院派这一教育模式引入中国的是徐悲鸿,尽管当时学院派在法国已经是四面楚歌,但是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与文化传统,学院派的一系列写实主义创作方法,以及用西画改造中国画的方法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代中国学院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郭榆生、靳尚谊、罗工柳 等.

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风格包脱了原来较为单一的创作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局面。呈现出“百家争鸣,开放自由”的文化现象。艺术的形式美和笔墨技巧的探索得到了空前自由的发挥。将中国画推到了新的历史阶段。

1979年5月,吴冠中在《美术》杂志上发表的《绘画的形式美》一文,引发了关于新绘画形式的讨论。此后,袁运生的作品《生命的赞歌——泼水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都引起了美术界的激烈讨论。这些旷日持久的美术界的争论,对百家争鸣、多元美术创作风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七十年代末出现的“伤痕美术”“乡土美术”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85学潮”;到九十年代出现了新的“卡通”艺术等艺术现象。美术创作在美术史论的引导和推动下,互动中共生,向着多元的格局发展。在此期间,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美术家,主要代表有20世纪传统派大师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代表作有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林的《1968年X月X日雪》,王亥的《春》等。

参考文献:


[1]李泽云. 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市场化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12.

[2]杜依浓. 音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2.

[3]孙军. 新疆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

[4]王定翠. 美术教育在青春期阶段的特殊应用分析与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

[5]覃于桢. 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探究[D].广西大学,2012.

[6]孙镜园. “工具论”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教育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7]刘佳赫. 综合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2.

[8]徐畅. 美术教育人生的必修课[D].东北师范大学,2012.

[9]郑艳艳. 初中美术教育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对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0]母丽帮. 抗战时期内迁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1]马菁汝. 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4.

[12]冯晓阳.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D].首都师范大学,2005.

[13]刘娇. 生命化美术教育理念及其实现途径初探[D].湖北大学,2012.

[14]刘栓栓.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视角下的我国当代中学美术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15]田君.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萌发——民国工艺美术教育研究[D].清华大学,2004.

[16]段宇辉. 走进心灵深处的美术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5.

[17]钱初熹. 美术教育的新源泉——美术教育的改革与课程资源的开发[J]. 中国美术教育,2001,06:2-6+18.

[18]段鹏. 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

[19]钱初熹. 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J]. 艺术百家,2010,03:48-5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