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高师中学语文老师职前教育改革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43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言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它描绘了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部分,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而最主要的培养和塑造教师队伍的途径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的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培养和提高教育师资的教育。①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培养的教师主要是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决定了其与基础教育的紧密性,而在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却较易忽视师范生培养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工作,不管是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还是在师范生教师意识的增强、基本教育技能的训练以及教育实践活动参与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这场变革的核心。从以往的经验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教育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主要阵地,其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应对,以培养出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教师,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教师教育发展改革的一个切入点,也为高校的教师教育改革和教育学科的改造提供了机遇和方向。
本文的研究对象定位于高等师范院校中施行的中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试图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以中学语文的课程改革为立足点,在分析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对语文教师职前教育提出的新挑战的基础上,探究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对策和方向。

第一章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

第一节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创新性

一、课程理念的创新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再次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①这一界定是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探求和实践形成的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并将成为今后语文教育坚定不移的基本方向。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仅仅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1956年颁布的《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指出:“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有力的工具。”②这是我国第一次对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提出明确的说明,从此以后直到20世纪末,我国经过多次修改的教学大纲中都反复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是搜索、分析信息的工具,是传承文化的工具,对语文工具性的肯定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只单纯的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就会对语文的教学带来很多的弊端。工具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注重具体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如果把语文教学仅当成是教授一种工具如何运用的过程,便会使得课堂机械、枯燥、烦琐,使得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语文沦落为对付应试教育和使用的工具。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正是对上述弊端的反思,体现了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语文课堂时刻体现着对人和生命的关照,我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会形成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语文包含思想感情色彩和伦理道德判断,处处展现着人性和人道,它的人文性也是不可置辩的。
2.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把“实践性”作为语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①语文具有“工具性”,而掌握工具的基本途径便是实践,我们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以教材为媒介,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并受到情感熏陶的过程。课堂应是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场所。
语文教育是母语课程,而母语环境是无处不在的,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活动要远远超过课堂,因此实践的对象不应该只限于教材和课堂,否则语文会沦为应试教育下的工具,我们应该大胆地丰富和扩充语文教育的资源,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语文课堂之外,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社区活动、社会实践以及日常言语都应当成为语文学习的渠道。另外,现代社会己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也带来了语词的更新,对网络语言和时下流行词语的学习、理解成为了我们进行日常沟通交流和融入当前社会环境的前提,而学校内的语文课堂基本不会涉及相关内容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二、课程结构的创新

1.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行
教育部于2003年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当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组成。
语文的必修课程要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基础性要求学生在一般情况下经过1. 25学年的必修课程学习,能够正确、灵活及有效地对语言文字进行操作与运用,应该具备较强的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论文网sblunwen.com是经典论文网站,提供初中英语教学反思范文,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反思,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思。联系方式:QQ 1847080343,电话13795489978。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文化道德修养;均衡性是说语文课程听、说、读、写各个部分应该保持一个合理、适当的比例,学生运用、审美、探究的能力要全面、协调的发展。选修课程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以模块为单位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课程目标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具体要求。必修课以“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为目标,组成“必修1”至“必修5”五个模块;选修课由五个系列组成,分别是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化论著选读,每个系列又可分成不同的模块。模块的组织形式突破了以前语文课程知识结构中分化、脱离的现象,按照语文知识和技能的相关性组织起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学校都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灵活的安排,这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或者重新学习某个模块的内容,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学分制的推行
  试行学分制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在课程结构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的前提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出的必然选择。首先,学分制的推行有利于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它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和学业水平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它能使学生乐于学习、敢于学习并享受学习;其次,推行学分制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分制的实施为学校提供多样化、灵活性的课程提供了保障,这就扩大了学生可选课程的范围和内容,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不一样的学习方式和途径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及实现学习目标并在此同时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毕业资格;最后,学分制的实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学特色开设选修课程,教师需要自己整合教学内容、制定课程目标、完成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反思甚至编订课程的教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师中......................41-58
第一节 课程设置不................................41-48
一、课程结构重学科专................................41-46
二、课程形式........................................46-47
三、课程内容较为陈旧.............................47-48
第二节 高等师范学校......................................48-51
一、在办学思想上,向综合性........................48-49
二、在课程设置上,与综合.................................49-51
三、在科研上,教育教学科.......................................51
第三节 教师和学生师范....................................51-53
第四节 教育实践环节..........................................53-55
第五节 高等师范院校中学教师..................................55-58
第三章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58-78
第一节 改革高师中学语文教.....................................58-66
一、树立师德、知识、能力相统一的语...............................58-60
二、培养师范生终身学..............................................60-61
三、建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语文教................................61-66
第二节 优化高师中学语文教师职......................................66-72
一、增加教育类课程比重...................................66-68
二、精简、整合学科专..........................68-69
三、扩展公共..................................69-70
四、增加选修课.......................................70-71
五、重视培养师范生............................71-72
第三节 完善语文教师职前...........................72-78
..............................................................

结语
1999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施行,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又于2001年和2003年分别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由此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至今己经有十几个年头。在改革由开始推行到成熟这一过程中,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目标、教育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并卓有成效,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高师中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与基础教育两者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语文教师职前教育对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关注程度不够,培养出来的教师队伍难以满足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师资力量有可能成为阻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瓶颈”,所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之下,高师中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必须进行及时有效地变革和调整。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于高师院校中学教师职前教育来说,既带来了新的挑战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我们应该在这一背景下认真思索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师范特色,如何更好地为中学提供适应新课改的新型教师人才,如何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满足时发表展的趋势和要求等问题。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