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技术创新与财务绩效——基于研发异质性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39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笔者认为政府应加快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打造适应社会与企业协同发展的制度环境。一方面,从法律上保障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促使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让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评价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让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内容和方式更加规范化。积极引导企业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并对社会责任表现较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相反社会责任表现较差的企业按相关规定公示和处罚,打造适宜社会与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企业作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物质财富创造的重要主体,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断延展和加深,推动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垃圾污染、质量缺陷、员工罢工等众多的社会问题。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甚至是超越经济层面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逐渐法治化、全球化。2006 年,企业社会责任首次被列入到《公司法》法律条文。2009 年,中国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追加定期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提高企业效率、焕发企业活力和承担社会责任等为重点。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中提到了一个企业既有经济、法律层面的责任,也有社会、道德层面的责任。因此,随着国家及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重视,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如何引导和推动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就显得尤为必要、尤为紧迫。
与此同时,在经营竞争日愈激烈的情况下,技术创新可以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互补性战略投资(Williams and Siegal,2000)。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的很多时候都最终体现在产品上的创新或工艺流程上的创新,例如相比传统汽车,丰田公司研发的新型混合动力车达到消费者预期的同时,能够减排 90%的有害污染物(Luo and Bhattacharya,2009)。另一方面,基于技术创新的社会责任投资,企业既能权衡对社会责任的投入和产出关系,又能将其内化为企业的独特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向财务绩效转化。此外,根据二元创新理论,技术创新又可细分为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而不同类型技术创新在学习路径、经济效益及作用机制等方面有所差异,因而在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时,非常有必要考虑技术创新的异质性。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能通过影响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活动进而影响财务绩效。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本文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负责任创新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目的在于明确技术创新在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起到的作用,以及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作用差异。具体目的如下:
(1)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梳理现有文献可知,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并非单一的影响,包括了正负向影响、协同影响、U 型影响以及不确定性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研究学者们较多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进行二者关系研究,且侧重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影响企业外部因素进而作用于财务绩效。为此,本文研究尝试聚焦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影响企业内部因素进而对财务绩效产生作用,进一步论证和剖析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能否成为企业提高财务绩效的有效途径。
(2)技术创新在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起到的作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知,较多学者研究聚焦于企业开展社会责任活动可以从外部获得的社会资源,例如声誉、顾客忠诚度资源,从而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却忽略了社会责任活动对企业内部因素(员工、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进而提升财务绩效。同时,现有研究主要从技术创新整体展开研究,不同类型技术创新在企业社会与财务绩效之间作用及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将以技术创新为研究切入点,并细分技术创新类型,进一步挖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新作用路径,提升企业财务绩效的可能性。
(3)促使国家政府及企业重视社会责任管理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实践问题。面对创新驱动及社会需求的巨大变化,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实践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政府应从战略高度出发,提倡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发展,注重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的协调发展的同时,针对不同行业性质制定合适的创新激励政策,将社会责任承担从被动的遵规守纪行为转变成企业获得竞争力、创造企业价值的经营活动,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的新推动力。同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应以社会责任为导向,一方面通过开发式创新强化原有的竞争优势,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改善企业财务绩效。
...........................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企业社会责任
20 世纪初,Sheldon 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认为以往管理者始终坚持的“股东至上”理念不再适合当下企业发展的目标,企业除了需注重股东利益外,还应关注员工、政府、社区、环境等群体的利益。接着,Bowen(1953)在其撰写的《商人的社会责任》书中提出“商人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问题,开启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构建时代。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开展社会责任活动既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创造,又有利于实现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兼顾自身利益和社会福利的义务,强调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人、环境和社会的贡献。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具有广泛认可的模型主要包括“三个同心圆”模型、“金字塔”模型、“三重底线”模型及“五维模型”等四种模型(如表 2-1)。一是“三个同心圆”模型(Morrel,1970)。企业社会责任可分为内、中和外三个责任圈,内圈是经济责任,如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就业机会等;中圈是利益相关者责任,如环境保护、保护员工权益等;外圈是无形责任,如灾区捐赠、消除社会贫困等。二是“金字塔”模型(Carroll,1979)。企业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法律、伦理、慈善等四个层次的社会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比例占比最大,位于金字塔底层,而法律、伦理和慈善责任向上依次递减。三是“三重底线”概念(Elkington,1998)。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涉及经济、环境和社会等三个领域的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指企业应为股东带来收益,向政府积极纳税等责任;环境责任指企业经营过程中应采取适当保护措施,降低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社会责任指企业对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如灾区捐赠、员工安全保障等。四是五维模型(Ralston&Maignan,2002)。该模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政府、消费者、供应商、员工和股东等群体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具体对象。综上所述,从本质上看企业社会责任是指经济、环境、法律和社会等层面的责任,而其履行责任的对象又主要包括了政府、社区、顾客、供应商、员工、股东等群体。


表 2-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模型分类

.......................

(二)理论基础
1.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颠覆了管理者始终坚持的“股东至上”传统理念,认为企业发展需要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而企业除了要关注股东利益外,还应考虑企业员工、顾客、社区等群体利益。归纳前人研究得出,利益相关者内涵可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如表 3-1),狭义的概念沿用了斯坦福研究中心(1963)的思路,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在企业的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个人或群体,比如股东、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等,但未包括社区和政府群体;而广义的概念则是基于 Freeman(1984)的利益相关者概念框架,企业利益相关者既包括影响企业价值活动的个体或群体,也包括受企业价值活动影响的个体或群体,正式将社区、政府等纳入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范畴。结合本文研究,社会责任问题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但企业应该对谁履行责任,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直至利益相关理论被学者们运用到社会责任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对象作出了明确地界定。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利益相关者论是相辅相成的,前者强调维护和平衡企业与各种群体的利益关系的方法,后者则是明确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因此,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对政府、员工、供应商、顾客、金融机构和社会公益等六大主体的责任。
2.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指出企业拥有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决定了企业能否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而资源的差异性是区分开一家企业与另一家企业的重要标志。企业通过合理分配现所拥有的人力、物资、财产等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绩效。从技术创新层面来看,首先,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是企业持续发展重要推动力;其次,创新活动需消耗一定的企业资源,比如人员、资金、物资和组织能力等。而企业通过优化配置和整合利用所拥有的资源,维持企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会产生新的资源和社会需求,从而促使企业追求更高的目标,而在此过程中,企业实现规模扩大和社会资本增加,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从企业社会责任层面来看,较好的社会表现能够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的优质人才加入,获得更多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青睐,以及减少政府负面性管理,从而形成了企业独有的能力和优势。同时,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具有一定的隐秘性,需要企业付出一定的资源成本,这就使得每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企业在开展社会责任活动中,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异质性战略资源,并成为企业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资源。
.............................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19
(一)研究框架......................................................19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19
四、研究设计...............................................22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2
(二)变量设计...........................................22
五、实证分析...............................................26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26
(二)相关性分析...........................................27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 5-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
(1)财务绩效(Tobin’Q)均值为 2.2603,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总体情况基本相符。(2)企业社会责任(CSR)均值为 0.4674,最大最小值分别为 15.7839 和 0.0426,标准差达到 0.2324,说明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差异较大,而且中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整体履行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技术创新(R&D)均值为 0.0465,最大最小值分别为 0.3666 和 0.0001,表明不同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不同企业为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有所差异。从不同产权性质来看,国有企业的平均值为0.0361,明显低于非国有企业平均值 0.0516,这说明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更多。(4)从研发异质性来看,探索式创新(R)均值为 0.0405,开发式创新(D)均值为 0.0060,说明企业研发投入较多的用于企业的探索式创新,即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更侧重于探索式创新。(5)在控制变量中,产权性质(SOE)均值为 0.3316,说明研究样本中国有企业占比约为 33%。资产负债率(DEBT)均值为 0.4107,最大最小值为 10.4953 和 0.0139,从均值来看样本企业偿债能力较强,资产负债率水平适宜。公司规模(SIZE)的均值为 22.3046,最大最小值为 28.3413 和 18.3934,样本企业规模整体相对较大,差距适中。


表 5-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了 2014-2019 年 1642 家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技术创新(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财务绩效”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在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起到的作用,以及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作用差异。得到以下结论:
1.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责任管理是企业寻求和获取异质性资源的战略投资行为,构建了一个更广、更深的企业与利益相关方联系网,并形成企业难以被复制的竞争优势。例如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能够提高企业声誉,增强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满足政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的同时,带来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又如企业改进生产流程和研发新产品,使得生产产品更具有社会责任或绿色属性,并实现销量和营业收入的增加。因此,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的管理,提升自身公众形象和声誉的同时,并成为企业具有差异化的竞争资源,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绩效。
2.企业社会责任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探索式创新的正向作用更明显。企业开展社会责任活动,促进其与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共享和资源交换,明确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进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开发式创新,履行社会责任对探索式创新的正向作用更明显。一方面,企业在开展社会责任活动中,有效获取外部异质性知识,降低其进入新的领域的沉没成本,从而提高企业探索式创新。另一方面,企业巩固了与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关系,获得更多有效的反馈信息,有助于企业对现有知识体系的挖掘与利用,提高企业开发式创新水平。此外,企业通过社会责任取得的资源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又很难获得,为此管理层往往将通过社会责任取得的资本大部分运用于着眼长期利益的探索式创新,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探索式创新的正向作用更强。
3.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开发式创新对财务绩效的正向作用更明显。研发活动是技术创新基础,大量的研发活动帮助企业积累知识与经验,而这些知识与经验成为企业竞争资源,有利于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找到利润增长点,从而改善财务绩效。进一步分析,相比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对财务绩效的正向作用更明显。首先,开发式创新小而微的创新方式较易成功,如现有技术升级、拓展产品组合等,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营销成功率,有利于短期收益的快速增加。其次,探索式创新具有周期长、幅度大等特点,以突破式创新研发出难以被模仿的新产品和新工艺,抢先占有市场最大份额,并成为企业长期利润的新增长点。因此,相对于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对当期财务绩效正向作用更明显。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