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71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学就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按照“工具方法论”,会计是一个反映和控制生产过程的方法和工具,会计学应当视为一门为经济管理服务的方法学或方法论的科学。(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8年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企业经济责任理论诞生奠定了基础。而对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或者怎样履行经济责任这个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强调通过自身的经营行为来获取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承担经济责任必然增加公司的成本。公司治理结构一味奉行“股东至上”理论,拒绝承担经济责任,导致了一系列诸如安然、世通的社会问题,造成了极为不良影响。20 世纪 80 年代,伴随着社会责任理论的广泛传播,经济责任理论也进入我国并且开始了缓慢的发展。当时,大陆地区只有少数学者从事经济责任的研究,而各类公司和社会大众对于经济责任既不了解也不关注。近些年来,我国屡屡出现欺诈债权人、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恶劣现象,使得公司应该履行经济责任的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公司作为社会中重要的经济组织,不能仅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还应当承担对债权人、供应商、员工的经济责任。经过几十年的更新和发展,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但现阶段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存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且并不十分健全,如存在监事会作用不明显、独立董事比率低于法定标准。公司的短视行为往往源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健全,这样很可能导致忽略经济责任履行的短视行为。企业的经济责任履行必需落实在公司治理结构当中去,这已经是不争事实,为学术界普遍认同。
……….

1.2 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Adam Smith 的《国富论》,他对最早期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治理模式进行了阐述。他说在股份公司的日常经营中董事会起主导作用,公司事务的决策由他们负责。表面看来,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控制力比较强,董事会的决策将会贯彻股东大会的意志,但其实大部分股东因为自身原因对公司的业务并不了解,所以他们更在意公司定期的分红,而不会注重对董事会的控制。很容易看出,在当时的情况和之下,Adam Smith 已经发现了委托代理机制的缺陷。在股份公司的日常运转中,董事们只是为股东们效力,替他们打理资产,但是在私营企业中,业主或合伙人是在为自己挣钱。所以想在股份公司中实现股东对公司支配达到私营企业的程度是不可能的。英国学者 Oliver Sheldon 早在 1923 年就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 CSR)的基本概念。但在早期的社会责任研究之中,主要方向还只集中在道德领域,在之后的不断演化中到达了法律层次[1]。在 1953年由美国学者 Howard R Bowe 在他的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正式提出现代社会责任理论。书中阐述了商人所应该承担何种责任,并提出企业有责任按照社会和人民对他的期望来制定自身的目标和方向,企业的决策和制度要与外部期望密切相关[2]。在他的观点下,现代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正式成型,人们对于公司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的研究领域逐渐形成。进入 20 世纪的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公司结构日益复杂,现代公司中的经营权极度膨胀,在实质上公司的经营者已经脱离了所有者的监控。到底是继续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还是转向其他经营目的,对于公司的经营者来说选择很多很自由。进入大萧条时期之后,美国股市崩盘,金融秩序混乱,企业大面积破产,大量工人失业,政府税收锐减,一系类的灾难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人们开始分析当前公司这种组织的种种弊端,学者们质疑公司当前的性质和功能是否得当。
……..

2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公司治理,从广义角度理解,是研究企业权力安排的一门科学。从狭义角度上理解,是居于企业所有权层次,研究如何授权给高级管理人员,并监管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务行为的科学。公司治理中的“治理”源于法律用语,指代的是公司中权力机关的设置和运行,以及各机关之间的关系。后来,被借用作为表示企业起源和企业与市场关系的术语。在公司内部存在着各种权力机关,这些机关在权力的层次和范围上存在着很多不同,而公司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所负责的就是向这些权力机关分配不同的权力。学者 Rodney Clark 在他的书中写道:股份公司是仅次于国家机构的机构,所以,是否能够合理配置公司中各机构的权力就显得尤为重要。Fama,Jensen(1983)认为,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的“委托代理关系”。降低代理成本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即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统一。Cochran,Wartick(1988)对于公司治理的认识更为全面,他们认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股东大会、董事会、债权人、客户等利益相关者沟通时产生的矛盾,一方面是谁应当是公司决策的受益者,另一方面是重大事项的决定应该谁受益。Mayer(1990)把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代表和服务其投资者的组织安排。包括自董事会到经理人激励计划的全部。公司治理是随着两权分离而产生的。
……..

2.2 理论基础
自从 20 世纪 60 年代,斯坦福研究院首次命名并定义利益相关者理论以来,它对“股东至上”理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并得到了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在几十年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取得了重大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诞生在以“股东至上”理论为主的上世纪 60 年代。以美、英等国为首的国家信奉“股东至上”理论,他们认为企业应当为其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者服务。在“股东至上”这种严重短视理论的影响下,忽视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导致美英等国的经济出现重大滑坡。而同时期坚持利益相关者理论,重视企业利益相关者长期利益的德日等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当时“股东至上”理论依旧占据了主导地位。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了重大发展。当时英美等国兴起了大量的公司间敌意收购,极大的损害了经理人、员工、供应商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德日等国公司通过长期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在与股东、债券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关系中取得可观的成效。这使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了广泛关注。在 1999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台了《OECD 公司治理准则》,准则中特别关注了公司利益相关者的问题,认为应当通过法律和互助协议赋予利益相关者权利并使他们受到尊重,公司应当承认他们的贡献,认识到与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创造合作是公司长远利益之所在。公司利益不只是所有者的贡献构成,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贡献也是公司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西方学者更多的使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公司治理,他们一直认为公司治理不再停留于调节股东和经理层的关系、大小股东的关系。公司治理需要更多的关注公司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比如和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员工等。公司治理的目的应当是在确保公司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之后,保证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我国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侵犯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案例屡见不鲜。
……..

3 公司治理结构对经济责任履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16
3.1 股东大会对经济责任的影响.......... 16
3.2 股权结构对经济责任的影响.......... 16
3.3 董事会对经济责任的影响.... 17
3.4 监事会对经济责任的影响.... 19
3.5 经理层激励对经济责任的影响........ 19
4 公司治理结构对其经济责任影响的实证检验........ 21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21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22
4.3 变量定义与回归模型........ 23
4.4 回归结果分析...... 27
5 研究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31
5.1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31
5.2 政策建议.......... 32

4 公司治理结构对其经济责任影响的实证检验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本文第三章详细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中影响公司经济责任履行的因素,从理论角度出发,共分析了六个方面的因素,分别如下股东大会、股权结构、董事会、独立董事、监事会、经理层激励。现分别对六个方面提出以下假设: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执行决议的审批权和投票权。股东大会召开的次数越频繁,证明股东对公司发展越关心,股东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交换意见,能够显著改善公司的治理状况。对于公司经营方向修正,管理制度改善,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内部矛盾调节都有积极的影响。最终会使公司经济责任更好的履行。假设一: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次数与公司经济责任呈正相关。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出发,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动力和压力并非自我产生,而是来源于社会对于企业的期待。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是以股东权益为核心,并且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是我国社会和企业对经济责任的认识比较晚,社会对企业的期待不高,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意识浅薄。往往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企业当中,控股股东对利益相关者不够重视,经济责任履行较差。因此,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股权较为分散的企业会更好的履行经济责任。
……….

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公司经济责任指数(CER)代表公司履行经济责任的程度,又选取了七个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因素,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中各因素对于公司履行经济责任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次数与经济责任呈正相关,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对公司履行经济责任产生积极的影响,公司股东大会对于履行经济责任十分注重。公司股权集中程度与经济责任呈负相关,股权过于集中的企业很可能会把股东利益放在第一位,严重忽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对企业履行经济责任十分不利。公司拥有国家股与经济责任相关性不明显,说明拥有国企背景的公司在经济责任的履行中并没有显示出优势。公司董事会规模与经济责任呈负相关,说明在董事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并没有使董事会的决策能力上升,反而是庞大的董事会在沟通和协调的时候效率低下,降低了公司的绩效水平,影响公司履行经济责任。公司独立董事比率与经济责任相关性不明显,说明我国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还不成熟。公司监事会规模与经济责任相关性不明显,说明我国公司监事会在执行监督权的同时,对于公司履行经济责任影响不明显。经理层激励与经济责任呈负相关,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济层激励措施并不理想,提高高管的薪酬却对公司经济责任的履行带来了负面影响。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财务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直接取决于成本的高低,我国是制造大国,装备制造业又是其中的一个基础行业,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加剧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经营环境的改变,加剧了企业间的相互竞争,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据有效的竞争地位,必须要通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提高经济效益的做法,才能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加强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实现、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内部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如今企业更加重视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导的战略成本思想。烟台 FY 机械集团是集工程机械及配件的生产、加工、销售、维修于一体的机械装备制造集团。对于一个传统的机械制造业来说,成本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收益,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否。自该企业引进了 ERP 管理信息系统以来,对其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了变革。该企业在实施基于 ERP 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案以来,完善了企业的业务流程,解决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沟通的及时性,信息的准确性以及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帮助企业优化了成本控制流程,在流程上杜绝了成本漏洞,在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产品成本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该企业在 ERP 环境下的成本管理仍在成本观念、制造成本核算、采购环节和仓储环节成本控制以及管理成本的控制存在一些问题。本人运用所学知识,在该企业原有的成本管理基础上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优化措施,进一步改善该企业的成本管理现状,使企业最终实现生产成本管理的优化目标,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ERP 是企业资源计划,ERP 是在对 MRPII 系统改进后的新一代信息管理系统,该管理信息系统是专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最早提出该信息系统概念的公司是美国 Cartner 公司,对此信息系统的管理概念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该公司于 1993 年发表了极具跨时代意义的报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外的专家、学者都对 ERP 信息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如下的研究成果:Daniel 主要是探索知识管理和 ERP 信息系统二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知识管理能够在 ERP 的选择、实施和运用等功能的施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1]。David. C. Yen 和 David. C. Chow 还有 Jane. Chang 通过分析 ERP 与供应链以及客户关系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 ERP 的市场情况,着重探究 ERP 以及电商企业的协同发展[2]。Markus.Granlund 和 Teemu. Malrai 通过对十家拥有 ERP 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经验的公司进行分析探究,发现 ERP 信息系统优化了管理会计人员的分析工作[3]。Elisabeth. J. Umble 和 Ronald. R. Haft 还有 M. Michael. Umble 通过对使用 ERP 系统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要想成功的运用 ERP 系统应该具备的关键因素和保障该系统实施的必要措施[4]。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继电子商务问世后,协同商务的概念又是由美国 Cartner 公司率先提出,该概念是对现有 ERP 信息系统的升级,这就预示着ERPII 的时代即将到来。
………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ERP 系统的概述
ERP 即企业资源计划,最早是由美国 Gartner 公司提出,通过 ERP 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起到平衡和优化资源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协调和导向的作用,进而达到企业效益最优化的结果[29]。ERP 系统实现了企业从观念到软硬件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ERP 系统实现了企业的高效、高质生产,同时也使企业资源施展最大的效用,ERP 系统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指导企业及时应对经营活动中的变化。ERP 系统中的成本管理包括对企业成本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六个方面,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敏捷制造和精益生产的思想、事前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以及协同商务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体现在 ERP 系统整合了企业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的分销商以及各个利益相关体的信息,解决了部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高效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敏捷制造和精益生产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ERP 系统可以对多种生产方式进行混合管理,企业通过“敏捷制造”的指导思想,合理运用“同步工程”,用最短的时间将生产出的新产品打入目标市场,始终如一的保持着产品的高质量、多样性和敏锐性的特点。“精益生产”的思想则是指导企业和客户、供应商和分销商成为利益共同体,形成一种新的经营战略体系。事前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将 ERP 系统的计划体系汇集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同时,ERP 系统还为资金流和物流的同步记录以及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以确保可以随时追踪资金和业务发生的每一个环节,确确实实的做到对事中进行控制的效果,进而对事中的控制情况及时做出决策[31]。
………

2.2 标准成本管理相关理论
标准成本管理是将泰罗制和会计有效的结合起来地一种管理方法,主要应用在成本的预算控制方面。标准成本管理是由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的计算和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分析以及对产生的差异进行处理这五部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标准成本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对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从而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最佳办法。进而达到对成本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目的,切实可行的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34]。由于标准成本拥有独特的性质,对标准成本的制定应该全方位的考虑,既要充分调动执行者的积极性,又要起到控制成本的作用,通常我们按照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将标准成本划分为理想状态标准成本、正常状态标准成本和基期标准成本三种类型。理想状态标准成本是一种理论上的标准成本,是在理想状态下所达到的最优化的成本。在实践中不能将它作为衡量成本高低的准绳,以防止打击员工的积极性。正常状态标准成本是企业通常采用的一种成本控制考核的依据,它是介于理想状态标准成本和历史成本之间,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制定出来的。这个标准成本企业员工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是切合实际的,是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的[35]。基期标准成本是不随生产经营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不利于企业对成本绩效的考核,仅是对企业一定时期内成本变化趋势的反映。
……….

第 3 章 烟台 FY 机械集团 ERP 系统标准成本.....15
3.1 企业概况........ 15
3.1.1 企业简介........ 15
3.1.2 企业组织结构........ 15
3.1.3 成本核算体系流程........ 17
3.2 烟台 FY 机械集团标准成本管理现状.......... 18
3.2.1 ERP 中烟台 FY 机械集团的成本费用政策........... 18
3.2.2 ERP 中烟台 FY 机械集团的标准成本费用核算........... 18
3.2.3 ERP 中烟台 FY 机械集团成本差异控制....... 26
第 4 章 烟台 FY 机械集团 ERP 中标准成本管理........... 29
4.1 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9
4.2 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
第 5 章 基于 ERP 环境下烟台 FY 机械集团标准成本管理......... 37
5.1 创新成本管理理念........ 37
5.2 在 ERP 环境下推进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38
5.3 在 ERP 中改进原材料采购环节的成本管理措施........ 48
5.4 在 ERP 中优化仓储环节的成本管理措施.....50

第 5 章 基于 ERP 环境下烟台 FY 机械集团标准成本管理的改进方案

5.1 创新成本管理理念
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已经过去,迎来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将原来仅由产品销售和材料供应组成的市场转向为不仅包括产品销售和材料供应,还包括人力、证券、专利技术等市场。市场经济是完全自由的经济体系,而不是像计划经济那样由国家主导,它是完全竞争的经济,迫使企业对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生产高质量、高性价比以及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以占有市场更大的份额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生产经营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最终目的都是直接面向市场,直接面向消费者。因此,烟台FY 机械集团的成本管理应该树立全面市场观念,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设立建设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以及成本管理运作方式来指导企业达到拥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以确定企业的目标利润,从而确定企业产品的目标成本。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变革,使得原来应计入产品成本的管理费用现在直接计入了当期损益,并且产品成本的范围和结构也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成本管理的控制都仅限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也就是通过控制制造成本来达到成本管理的目的。然而在现在制造成本占烟台 FY 机械集团整体成本的比重在降低,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所占整体的比重却在飙升。因此,要想使企业的成本费用有效下降,就必须要求企业采取整体成本费用控制机制,以求达到控制制造成本和其他成本的多重效果。
……..

结论

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形成了本文研究的如下基本结论:
第一,在 ERP 系统中对烟台 FY 机械集团标准成本管理进行改进研究是可行的。在烟台 FY 机械集团原有 ERP 系统的前提下,通过对成本管理观念的创新、推进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以及对采购和仓储环节的优化来实现该集团公司对现有标准成本管理的改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第二,烟台 FY 机械集团基于改进的 ERP 系统与原有成本管理的方法相比有明显的优势。
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有深远的意义。烟台 FY 机械集团应该通过对 ERP 系统中标准成本管理的改进研究有利于降低该集团产品的制造和管理成本,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全面提高烟台 FY 机械集团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烟台 FY 机械集团实施成本差异化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最近几年,中国的证券和资本市场在逐渐的发展、完善,我国的上市公司规模也在不断壮大,截止到 2014 年 10 月,境内上市公司己达 2500 多家。上市公司成为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大部分上市公司能保持不错的经营状况,为投资者带来利益回报,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上市公司由于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发生财务危机。如果上市公司面临财务危机,就会给公司本身的利益带来严重损失,同时也会损害股东、债权人等相关者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陷入财务危机的上市公司可能会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和证券市场的波动。财务危机的发生不仅具有先兆性,而且还具有可预测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于财务危机预警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而中国由于证券法律法规和破产机制还不够完善,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时间较短,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学者才开始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警研究。因此,针对上市公司利用公开数据构建一个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不仅可以给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和公司管理者带来警示作用,而且还能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和稳定证券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
………

1.2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其次对与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并且阐明了相关理论;然后确定了本文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所需的样本和指标;最后运用确定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来构建和检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的相关综述,分别对财务危机概念界定的研究、财务危机预警指标选择的研究以及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进行述评;第三章介绍了财务危机预警的相关理论,包括财务危机预警的理论基础、财务预警的基本概念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功能;第四章是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与检验,首先介绍了研究样本的确定和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选取,财务危机预警指标选取是通过对一些相关文献的回顾统计并结合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初步筛选得到,对初步选取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指标进行两独立样本的 T 检验,否则进行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除去那些不明显的指标,最后确定下 21 个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其中财务指标 20 个,非财务指标 1 个。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这 20 个财务指标,提取出了 8 个主成分用来替代原始财务指标;其次,对 Logistic 模型进行概述,然后将前面提取出的代表原始财务指标的 8 个主成分和 1 个非财务指标直接代入Logistic 回归进行了分析,依据分析的结果,去除不明显的变量,最终得出的 Logistic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含有 1 个非财务指标和 4 个主成分。最后,对建立的 Logistic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进行预测检验;第五章提出研究结论,并探讨了本文的研究展望。
……….

2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的相关综述

2.1 财务危机概念界定的研究综述
任何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的界定都尤为重要。在本文的研究中,财务危机作为财务危机预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准确的内涵与边界的界定对本文关于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非常重要。对于财务危机的概念,目前,在国外还没有比较权威的界定标准。大部分学者进行研究时对于财务危机的界定受实证研究样本选择范围的限制,因自己研究目的的不同对财务危机的定义也不同,如无法偿还短期债务、债券利息、债券本金、优先股股息、债务重组、变现拍卖和法定破产等。从宏观方面来看,关于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国外研究者主要存在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如 Altman(1968)、Deakin(1972)、Casey(1985)和 JulioPindado(2008)等人在他们关于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中把财务危机看作是企业身处破产状态,不能偿还债务,也可以说资产净值情况表现出企业已经处于破产、清算或重组。[1][2][3][4]第二种看法,认为财务危机不是突然发生的,是循序渐进的有阶段性的,不能把财务危机与企业破产清算等同看待,如果只把将要破产清算的企业当成是企业发生了财务危机,这会使企业财务危机本身的含义范围变小了,因为只有财务危机很严重的时候才会导致企业破产清算,可见在破产清算前企业就已经进入财务危机,有这种看法的研究者有 Beaver(1966)、Carmichael(1972)、Scott(1981)及 Paul(1992)等人。[5][6][7][8]Beaver 把财务危机看作为企业进行银行透支、企业无力支付优先股股利、企业债券违约和企业宣告破产。Carmichael 认为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是因为企业在资金的流动性和所有者权益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引起企业在履行债务义务时受阻。后两者都认为用缺乏债信或者是债券到期时仍然无法偿还本金和利息来定义财务危机更为恰当。
……….

2.2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选择的研究综述
国外最早是 Fitzpatrick(1932)在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时,获知在判别财务危机的各项指标中,“股东权益比负债”和“净利润比股东权益”的判别准确率最高,而且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前三年,这两个财务比率有非常明显地差异。[23]Beaver(1966)的研究发现具有最好的预警作用的财务比率是“现金流量比负债”和“净利润比总资产”,并且还发现,距离破产日越近,用这几个指标进行判别,判别的准确率也就越高,误判率也就越小。Altman(1968)是第一位提出了 Z 计分模型,他的研究发现“营运资本与期末总资产的比值”、“期末留存收益与期末总资产的比值”、“息税前利润与平均总负债的比值”、“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与期末总负债的比值”和“本期销售收人与平均总资产的比值”这五个财务比率判别公司是否处于财务危机的能力最强。Altman Haldemanand Narayanan(1977)在研究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选用了“留存收益比总资产”、“经营收益比总资产”、“利息保障倍数”、“流动比率”、“收益稳定性”及“普通股权益比总资产”这 6 项财务指标作为财务危机预警指标。[24]Martin(1977)运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构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根据研究结果得出有六个财务比率的预测能力非常好,它们分别为“坏账/营业净利”、“净利/总资产”、“费用/营业收入”、“商业放款/总放款”、“总放款/总资产”及“总资产/风险性资产”。[25]Ohlson(1980)在研究中发现用“资本结构”、“公司规模”、“业绩”以及“当前的变现能力”对企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进行预警的准确率很高。[26]Odom 和 Sharda(1990)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以 Altman(1968)Z 计分模型运用的那五个财务比率为研究变量,使用神经网络构建模型。
…….

3 财务危机预警的相关理论...... 13
3.1 财务危机预警的理论基础..... 13
3.1.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13
3.1.2 企业预警理论.... 13
3.1.3 代理人理论........ 13
3.2 财务危机预警基本概念及其模型功能......... 14
4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16
4.1 研究样本的选取......... 16
4.2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选取..... 17
4.3 Logistic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 30
4.4 Logistic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检验......... 33
5 结论...... 35
5.1 研究结论......... 35
5.2 研究展望......... 36

4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4.1 研究样本的选取
本文以 A 股上市公司的 ST 与非 ST 状态作为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选取了2010 年到 2013 年首次被 ST 的 116 家 A 股上市公司作为处于财务危机的样本。并按照1:1 的行业配对原则随机抽取了 2010 年到 2013 年的从未被 ST 的 116 家 A 股上市公司作为处于财务健康的样本。利用 ST 与非 ST 共计 232 家 A 股上市公司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来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本文运用的建立以及检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数据都是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以及新浪财经网。本文选择深沪交易所上市的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以下几个原因:①在国民经济所处地位方面,上市公司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上市公司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相应投资者也在日渐增加,社会影响日趋扩大,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上市公司万一陷入了财务危机,不仅对一些利益相关者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于证券市场甚至是全社会都可能引起较大的波动。②在样本数据的采集方面,上市公司比较容易得到。因为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严格履行的制度之一,按照这一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要披露表内表外信息,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信息,这就保证了本文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更加便于操作和可行。③在材料比较方面,只选取上市公司中的 A 股,是由于 A股的资料容易比较。依据规定,上市公司中的 A 股运用的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且是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上市公司中的 B 股和 H 股执行的是国际的会计准则,它们的审计是由外资会计师事务所执行。显然由于会计制度与审计制度的不同,得出的业绩和所涉及到的资料也具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不能直接对 A 股、B 股以及 H 股的资料进行比较。本文的研究主要是想建立一个适合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所以,仅选取了 A 股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

结论

本文的研究是在对国内外学者们关于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进行回顾的前提下,对学者们研究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如单变量分析模型、多元判别分析模型、Logistic 模型以及神经网络模型在本文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进行了比较,进而选择了 Logistic 模型对我国 A 股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本文通过对一些相关文献的回顾统计并结合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筛选出 25 个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并对初步选取的 25 个财务危机预警指标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进行 ST 样本和非 ST样本的 T 检验;对于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进行 ST 样本和非 ST 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根据 T 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结果,去除不明显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最终剩余 21 个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其中财务指标 20 个,非财务指标 1 个。本文对 20 个财务指标进行 KMO 测试(相关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指标的财务信息发生了重叠,这些指标有着相关性,因此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 8 个主成分来替代原来的 20 个财务指标,并将这 8 个主成分与 1 个非财务指标直接代进 Logistic 回归中,进行分析,依据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去除不明显的变量,进一步得出最终的 Logistic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样本选取我国 A 股上市公司 2010 年、2011 年、2012 年作为预测样本,用它们的t-2 年的一些相关数据,进行 Logistic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又利用 2013 年作为测试样本,用 2013 年的 t-2 年的数据对已建好的 Logistic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进行检验,从检验结果可知,模型的准确率为 80.8%。因此,无论从对历史数据的拟合优度还是对未来的预测来说,Logistic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都是一个相对较为理想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背景及意义
作为我国战略性产业,信息技术行业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投资是企业的基本财务活动之一。在我国经济转型、资本市场与市场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以大数据时代为契机,研究信息技术行业股权结构对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对提高其投资效率、保证行业的稳步发展意义重大。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及公司制改造的进行,我国上市公司得以快速发展,但是股份制在发展中也暴露着一些问题:一是,股权融资偏好普遍存在,上市公司圈钱行为严重,投资效率较低,非效率投资行为不断发生;二是,股权分置问题的长期存在,诱发政企不分、大股东的隧道挖掘等问题,扭曲上市公司投资行为。那么,在信息技术行业中,最终控制人性质是否影响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股权集中、股权制衡是否是影响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进行非效率投资的主要因素?日后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减少非效率投资行为?针对上述疑问,本文试图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回答。作为企业现代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活动,投资对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关投资的研究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Miller 和 Modigliani 以严格的假设为前提,提出 MM 理论,认为财务结构对投资决策没有影响,不会产生非效率的资本配置问题。但是,MM 理论假设的完美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企业的投资行为受到代理冲突、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等问题的影响,即便是在市场相对有效的发达国家,关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其中,鉴于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股权结构成为学者研究公司价值和决策行为的高频视角。
……..

1.2 概念界定
基于 MM 理论,在完美市场的前提下,企业选择 NPV>0 的投资项目,可以实现其财务目标,也就是说,有效率的投资是指选择 NPV>0 的投资机会。本文界定“投资效率”为在不存在代理成本的基础上,企业选择了所有且 NPV>0 的项目。而非效率投资按发生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投资过度主要是指管理者在项目的NPV<0 时,依旧投资该项目的行为。本文中,通过 Richardson 模型估算的回归残差大于零时,表现为投资过度,投资过度用回归残差进行度量。投资不足是指管理者在项目的 NPV>0 或 NPV=0 时,放弃投资该项目的行为。本文中,通过 Richardson 模型估算的回归残差小于零时,表现为投资不足,投资不足用回归残差的绝对值进行度量。股权结构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现代企业理论明确提出,股权结构是指各股东占股份总额的比例及其权利关系。作为股份制下所有权结构的表现形式,股权结构反映企业的所有权构成及分布情况。其含义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定性方面,即股权属性,指公司的股份由哪些股东所持有;定量方面,指各股东所持股份的比重以及由此引发的股东间的权力制衡关系,即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在我国,股本按性质可分为国有股、社会法人股等;股权集中度衡量股份分布状态及其稳定性,包括前几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东间持股比例的比值。
……….

2 理论基础

2.1 委托代理理论
1970 年左右,学者们不满于企业“黑箱”理论,对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及激励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产生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差异很大,委托人以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代理人以报酬、消费和休息时间最大化为目标,目标的差别引发了行为冲突,这就是委托代理冲突。委托代理理论是以非对称信息博弈论为基础,主要研究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它可分为股东与管理者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理论和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代理关系理论。契约理论视企业为契约的组合体,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股东与管理者的利益冲突,产生代理成本。股权分散时,中小股东拥有企业的所有权,管理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中小股东持股小,难以做出一致行动,加上搭便车心理的存在,他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监督管理者,导致股东与管理者间的代理问题产生。参照 Jensen 和 Meckling 的定义,代理成本包括委托人的监督支出、代理人的保证支出以及因代理人决策及使委托人财富最大化决策的偏差而使委托人遭受的福利损失。管理者额外消费和经营效率体现着管理者代理成本的大小和其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最终影响企业绩效。在以代理问题为视角、分析投资效率的研究中,Jensen 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最具影响力。Jensen(1986)认为,自由现金流指企业投资了所有 NPV>0 的项目后结余的资金。管理者的收益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而增大,管理者有动机将剩余的现金投资到 NPV<0 的项目,引发过度投资。类似地,管理者倾向于能带来报酬和个人权力等额外私人收益的投资;管理者还热衷于投资能够敲竹杠的项目,如提升专用人力资本的长期项目(Shleifer、Vishny,1989)。
……..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Joseph Stiglitz 等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建立信息不对称理论。该理论以信息经济学为视角,发现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主体对信息的获取、掌握程度有着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存在信息不对称。有的主体可以获取较为全面的信息,有的主体不能获取或仅获取少量有用信息。这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主体间利益分配的不对等。当企业发行股票筹资时,新股东不能全面掌握其投资对象的真实价值,仅仅对其市场价值进行估计,并凭此估计决定是否向该公司投资和投资金额。因此,部分股票价值会被低估或高估。对价值被髙估的企业,融资募集资金金额大,易选择 NPV<0 的项目投资,导致过度投资。因为企业因发行高估股票而获得的收益可以弥补投资净现值较低的项目带来的损失。同时,若企业进行股票融资,由于投资者不能获得充分准确的信息,常常产生两种心理预期:一是,作为风险回避者,有的新股东对新投资项目的收益预期较悲观,认为增发新股是分散投资风险的一种途径;二是,有的新股东认为,企业现在的股价可能虚高,增发股票是稀释股价的一种途径。在这种心理预期下,投资者将会提高其投资期望回报率,导致股价下跌、使得财富从现有股东转移到潜在股东手中。因此,如果现金流短缺,且不愿折价发行股票,企业可能会放弃 NPV>0 的项目,导致投资不足。由此可见,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企业既可能选择 NPV<0 的项目投资,导致过度投资;又可能会放弃 NPV>0 的项目,导致投资不足。
………..

3 信息技术行业股权结构特征与投资现状分析........16
3.1 信息技术行业股权结构特征..........16
3.1.1 信息技术行业终极控制人状况........16
3.1.2 信息技术行业大股东持股状况........16
3.1.3 信息技术行业股权制衡状况.....17
3.2 信息技术行业投资现状分析..........18
4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19
4.1 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19
4.2 研究设计.........21
5 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实证检验....23
5.1 样本特征分析........23
5.1.1 描述性统计.......23
5.1.2 相关性分析.......25
5.2 投资效率的度量....27
5.3 股权结构影响投资效率的实证检验.......30
5.4 稳健性检验.....32

5 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实证检验

5.1 样本特征分析
多重共线性影响回归方程的稳定性,使预测和研究的准确性受损。被解释变量的变化涉及多个解释变量,而解释变量间常存在相关性。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准确性,在运用回归分析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前,我们需要运用相关性分析,检验回归模型变量间的相关性,确定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一般地,若两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较高,如大于 0.8,我们认为模型中多重共线性较严重。各个解释变量相关系数都比较低,小于0.8,说明模型中的各个解释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同时,Charac 和UnderInv 在0.05的置信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终极控股人为非国有时,企业越容易出现投资不足,初步验证了假设1;CR和UnderInv 呈正相关关系,初步证明股权集中度与投资不足存在相关关系; DR 和UnderInv 呈负相关关系,即股权制衡可以缓解投资不足,初步验证了假设3。
……….

结论

笔者以 A 股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 2009-2013 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可以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第一,非效率投资行为普遍存在于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中,且投资不足的程度略大于过度投资的程度,在不同的股权结构下,投资效率不尽相同。本文利用残差模型在对样本企业进行分组中发现,590 家样本企业中投资不足企业为 308 家,即 52.203%的企业倾向于投资不足。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企业面临众多投资机会,同时,由于资本市场不健全、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等问题的存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较,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更为复杂化。
第二,终极控制人性质是影响投资效率的重要因素,不同性质的控制人对投资决策具有不同的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过度投资样本中,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加剧投资过度,说明虽然国有上市公司受到的行政干预相对较强,但是内部人控制相对较弱,行政干预限制了高管在投资决策上的机会主义行为,阻碍高管利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此外,在以高风险、高收益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行业中,国有控制企业的管理者具有风险回避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过度投资。投资不足样本中,由于融资约束等原因,非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对投资不足具有加剧作用。
第三,股权集中度与非效率投资呈非线性关系,与过度投资水平呈一种倒“N”型关系,即大股东可以监督管理者的过度投资行为,激励效应和防御效应同时存在;与投资不足水平呈一种倒“U”型关系,投资不足水平随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当持股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两权分离程度降低,投资不足将损害控股股东整体收益,此时投资不足水平下降。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要实现快速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更愿意进入资本市场创造更直接的融资渠道。房地产行业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使得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密切关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因此,我国民营房地产企业如何实现更好融资,长足发展,更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大,2005 年国务院首次出台“国八条”, 2010 年政府公告“新国十条”,2011 年宣布“新国八条”以及 2013 年出台实施“国五条”,表明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变得更加严厉和频繁。另一方面,对于财政、税收和货币的宏观调控,持续出台的新政策使得银行的银根紧缩,银行在对房地产企业信贷融资方面也变得更加小心谨慎。政府频频颁布的房屋限购令同时也减缓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回笼的速度,无异于更加大其融资难度[1]。因此房地产企业不得不谋求其他融资途径,才能保证企业长久快速发展。为了实现企业融资和扩张的目标,房地产企业普遍的首选便是资本市场,但在我国现有的状况下,对于企业 IPO 上市方面有严格的政策要求,IPO 的高门槛导致借壳上市成为一些企业的曲线上市之路。尤其近年来,许多民营企业都希望通过“借壳”从而实现上市捷径的目的,试图利用借壳上市的方式解决企业财务融资困难的迫切需求,继而实现融资增发的目的,使得企业朝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讨论,通过对中南房地产借壳上市成功的案例进行研究,剖析借壳上市效果评价、效应分析及成功的经验和启示,为准备借壳上市或正在运作借壳上市的企业和有关人员提供帮助。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借壳上市是一种特殊的并购方式,也被称为反向购买。尽管借壳上市经常发生在资本市场上,但显然,关于它的研究同并购资产重组相比并不是十分丰富。并购重组与借壳上市有着紧密特别的联系,二者的研究结果可能会有很强的关联性,所以,以往学者们对并购方面的相关研究可以为借壳上市提供参考价值。因而本文中将会出现很多关于并购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国外一些学者对相关方面的研究主都集中在借壳上市的理论研究与绩效研究方面。Singh(1995)指出经营不善的企业尤其是经营状况较差的民营企业是借壳上市的最多的企业类型,其原因在于,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更能吸引投资者的关注,投资者会被这些经营良好的企业的高增长、高收益所吸引,这些经营良好的公司,有更好的投资空间和未来成长价值,相反,发展不好的公司由于无法用很高的公司价值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只能选择借壳上市[2]。Arellanbo-Ostoa and Brusco(2002)选择 2000 年左右在美国市场借壳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他得出结论,这些企业的上市成本要远远低于 IPO 的成本,他的观点是,这些公司因为不能够达到美国证券市场的要求,所以才选择了这种方式[3]。Bitter and Wellch(2002)认为,企业在上市时,一般都喜欢 IPO,为的是期望在将来,提高资产转换成现金的速度[4]。
……….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借壳上市的相关概念界定
并购是企业兼并和收购的简称。兼并是指那些运营良好的企业,购得另一些企业的产权,他旨在控制目标企业的全部资产,并且接纳被并购企业财务上的负债,进而形成一家新的公司。收购,是指在市场上,并购企业用现金购买或股权收购等方式,购买目标公司的股票或资产,通过这种方式和手段取得目标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与经营权[27]。并购是资产重组的重要模式之一,对资产不断拆分整合调整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借壳上市,是指那些还没有上市的公司,为了获得已经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或股权,采取收购上市企业股权的方式,经由“反向收购”的方法,加入企业自身的相关经营活动与资金,进而实现非直接上市,它是一种公司自身的行为,另一方面,同时也是一类市场性行动,它的实质其实是并购重组[28]。笔者撰写这篇文章研究的借壳上市的内涵是广义的借壳上市,其中也包括买壳上市,当然也有很多研究著作将其定义为反向收购,文中涉及到借壳上市具体是指:非上市企业通过国有股、法人股的协议转让,二级市场直接收购流通股来收购已上市企业,这样就会掌握了上市公司控制权,然后运用不同的资产整合方式注入优质资产,来使资源可以更好的配置,这也使得非上市公司可以间接上市。
………

2.2 借壳上市的理论基础
从内涵上来讲借壳上市属于并购行为。所以,我们将把学术界对于并购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基础依据,来探讨与借壳上市相关的研究经验。并购的协同理论是,它不仅仅能够给市场整体带来未来可观的价值提升,它更能够提升并购行为中多个参与方的活跃程度。协同理论提出这些看法,依靠并购重组这种方式,管理者能够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以及业务成绩水平,其次,并购重组能够形成不同形式的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企业的经营效率都存在差别,这种差别特别体现在公司的经营效率上,当两个不同的企业企图经由并购重组的途径,想要成为一个公司时,并购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剩余资源价值就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进而给目标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即有的效应。并购的目的就是,并购企业与被并购公司存在经营效果,也称效率上的不同。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两家公司自己依靠运营并不能达到的规模效应,范围效应,这些都能够通过并购重组来实现,并购的核心乃整合资源,更好的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使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提高,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

第 3 章中南房地产借壳上市的案例分析 .......16
3.1 案例背景和交易动因 ...... 16
3.2 中南房地产的上市选择..........21
3.2.1 IPO 还是借壳上市 ....21
3.2.2 中南房地产的上市选择 .........22
3.2.3 壳公司的选择与决策......23
3.3 借壳上市的方案内容及分析.........24
第 4 章 中南房地产借壳上市的效果评价......30
4.1 中南房地产借壳上市的效应分析 ........30
4.2 中南房地产借壳上市后绩效评价 ........34
第 5 章 中南房地产借壳上市的启示及思考.........42
5.1 中南房地产借壳上市的成功经验 ........42
5.2 民营企业借壳上市决策建议.........44

第 5 章 中南房地产借壳上市的启示及思考

5.1 中南房地产借壳上市的成功经验
从前文的案例分析中,我们知道借壳上市存在诸多风险,一些民企借壳上市更是以失败告终。中南房地产借壳上市得以成功,必然依赖于日益完善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买壳交易的双赢效益,以及交易各方的诚信合作。总结中南房地产的成功经验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如果壳公司控股股东大力主动支持重组工作,这就有助于借壳上市工作的快速推进。本次并购交易的壳公司,大连金牛的控股股东东北特钢出于产业整合的目的,主动热情地推动本次并购重组工作。东北特钢的实际控制人为辽宁省国资委,辽宁省国资委为整合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避免同业竞争,对大连金牛的重组给予了肯定的支持。东北特钢以公开征集方式转让其所持有的壳公司大连金牛的国有股 9,000 万股,占壳公司总股本的 29.9471%,后中南房地产与东北特钢达成转让协议,并得到辽宁省国资委的迅速批复,可以说地方政府的支持成为本次并购重组工作的重要推进力量。2006 年国资委发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积极地推进动了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支持国有大型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实现整体上市。在这种政策背景的驱动下,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公司决策整体转让附属上市公司大连金牛壳资源,并将大连金牛全部资产及负债、业务及附着于上述资产、业务或与上述资产、业务有关的一切权利和义务出售给东北特钢。致使大连金牛成为净壳资源进入资本市场,本例借壳上市的运作随即开始。
……….

结论

第一,本文对案例包括借壳上市的流程,不同的操作模式,壳资源的选择与决策,中南房地产并购大连金牛资产重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剖析,对中南地产借壳上市“三步走”实质进行了阐述、分析。一方面为企业借壳上市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能够对准备借壳上市或正在运作借壳上市的企业和有关人员有所帮助。中南房地产借壳上市暨大连金牛资产重组发生于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同时本次资产重组方式是国企资产重组与民企买壳上市并行——股改后买壳交易的新模式,对本案例的分析、讨论,有助于评述和理解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为管理层进一步制定证券市场的制度起到一定参考价值。
第二,中南房地产借壳上市成功的原因包括: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相关政策驱动;借壳上市遵循合规性且交易设计定价公允;“借壳上市”重组方案具有双赢效益;“借壳上市”交易操作和资本运作可行性较强。
第三,通过对中南房地产借壳上市后的效果评价,事实证明中南房地产并购是成功的,并购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协同效应,同时由于中南建设自我定位的清晰和公司战略发展的稳步推进,上市成功后拓宽融资途径,迅速在国内二三线城市占领市场,实现企业的战略扩张和品牌发展战略。公司由借壳前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为今天的中国上市房企 30 强的大中型民营企业。
第四,中南房地产借壳上市的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合理选择壳资源和并购交易模式,实质性的资产重组是关键,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借壳上市中的积极作用。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草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下,商业竞争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只有加大研发活动投入,在创新中形成核心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一席之地。时代变迁,企业的价值不再是账本上简单的资产负债数字总和,而是更多呈现在它的商标、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的质量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上。因此,研发投入水平高低彳严然成为一个企业未来获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根据经合组织OECD (2003) 1的定义,企业的研究与开发(Research &Development,简称R&D)指的是为增强知识储备和发明新产品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系统工程。形式分三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性开发。企业研发水平不仅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同时也是构成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石,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因此,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战略之一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2。表1--1看出,2004年至2013年各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情况总体来说呈现积极势头,无论绝对量还是研发投入占当年GDP的比重都稳中有升。2004年R&D经费的1539.60亿元到2013年研究与开发经费的10298.40亿元,每年增长幅度在20%左右,而研发投入强度从1.31%到1.98%,不断创下新高。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表明国家对创新重要性的态度,同时企业应该意识到研发才能提升生存能力、创新才能长远发展。
………

第二节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本文研究主要以沪、深交易所上市企业为样本,釆用多元化企业价值衡量指标,对全样本侧重滞后性解释,同时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两组,分组研究研发投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按照层层深入、逐步推进的思路,本文分七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阐述文章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最后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国内外文献回顾与评述。主要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研发投入以及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理论和实证研究,指出已有文献的贡献及其不足,并表明了从中得到的启示。第三章重点介绍相关理论。对研发费用的概念以及计量,企业价值的定义以及衡量标准,以及与研发投入相关技术创新理论,为下文的实证部分打下理论基础。第四章介绍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概念、特征,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定义、企业特点,以及两组相关研发费用披露情况,为下文的实证部分数据来源以及分类打下基础。第五章研究设计。详细阐述了本文样本的选择和数据的蹄选及其依据,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模型,详细阐述本文选择的变量。第六章实证分析及结果。为文章的实证主题,最重要的部分。首先,根据研发作为连续性投入过程,验证研发投入对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的同时,侧重考虑是否存在滞后性。接着,分两组对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最后,进行稳健性检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加强实证带来的数据结论稳定性。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研发投入文献综述
研发投入在科学界的定义,经合组织OECD (2003) 1认为它是指为增强知识储备和发明新产品而进行的创造性系统工程。形式分三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性开发。但是,研发投入会计上的定义有所不同。王芳(2012) 3文章中具体说明了不同准则对研发解释以及研发费用的后续处理。从我国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上看来,研究阶段是指在新的领域进行探索,而开发阶段是将新知识创造性的应用到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中去的过程。而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美国在无特殊情况下遵循全部费用化原则,而中国选择与国际趋同,釆用有条件的资本化,即研究阶段费用化,而开发阶段符合条件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不符合条件作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为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研发投入的衡量指标方面,对于研发投入的衡量一般选择研发支出,专利数目以及研发密度作为解释变量。FrancisNarin (2002) 4解释变量研发支出用研发密度和专利数目来表示,与未来三年的股票报酬率、企业投资机会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发现所有结果均成显著正相关。Hu, A. G和Jefferson (2003)5以1991年至1997年连续7年我国北京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费用除以营业收入作为创新数据,研究行业以及规模对研发对企业业绩贡献的影响,发现(1)研发投入能够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并且提升的显著作用是显著的,显著程度随着行业的变化而有所差异;(2)研发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小,说明企业研发后续不足,这也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

第二节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针对研发投入是否会影响企业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Dorfman and Steiner (1954)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首次提出决定企业研发支出的机理模型,从此打开研发费用相关领域的研究。Griliches (1981) 8在托宾Q价值理论基础上提出Griliches模型,并用OLS估计美国大型企业研发支出以及专利数与市场价值托宾Q相关性,得到正相关显著作用。随后Hirschey (1982) 9在此基础采用改进后托宾Q值,选择1977年美国财富500强企业中390家横截面数据,得到了相同的结论。此人还在1984年采用相同的数据,但是运用模型最小二阶乘法(2SLS)对研发投入与市场托宾Q相关性进行研究。Sougiarmis (1994) 首次选择剩余收益模型,这个模型又称为市净率模型,利用1975年至1985年11个截面的数据,验证了研发支出与企业盈利的关系,得出企业盈利中有一部分来源于研发支出。随后Green (1996)"同年,采用剩余模型中极大似然估计对研发费用和企业价值进行研究。目前为止,研发投入与企业业绩的研究围绕上述两种方法进行。
…………..

第三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13
第一节研发投入概念.......... 13
一、研发投入定义.......... 13
二、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13
第二节企业价值概念.......... 15
一、企业价值概念界定.......... 15
二、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16
三、企业价值衡量指标.......... 17
第三节技术创新理论.......... 21
第四章研发投入现状分析.......... 25
第一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现状.......... 25
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 25
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情况.......... 25
第二节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现状.......... 26
第五章研究设计 ..........29
第一节样本来源与数据选取.......... 29
第二节研究假设.......... 29
第三节变量定义.......... 32
第四节研究方法.......... 34

第六章实证分析与结果

第一节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全样本检验
表6--1是连续五年描述性统计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由于原始数据通过stata软件winsor进行处理,所以数据每年的最大值、最小值相同。(2)体现盈利能力的总资产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体现发展能力的资本累积率,五年的均值在一个幅度内上下波动,虽然发展发展中不算平稳,但总体向好。(3)市场价值的托宾Q均值趋势变动与财务指标衡量的企业价值相类似。该指标均值大于1,说明研发投入的增加会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高新技术企业存在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4)各年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最大值为23.24%,最小值为0.12%,说明不同公司之间研发强度差别较大分布不平衡。均值相对比较稳定,基本实现稳中有升,2009年为2.53%, 2010年为2.87%, 2011年为3.33%,2012年为3.82%, 2013年为3.93%,这说明国家的宏观政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企业对研发创新强国强企的意识逐渐加强。
……..

结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谁掌握科学技术谁就有主动权的意识深入人心。企业作为研发活动的承载体,担负着社会技术进步、国家繁荣富强的重担。如何通过自主创新与研发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同行业领域占据绝对的优势、以此攫取超额利润实现更多的企业业绩,成为了企业乃至整个国家不断追逐的目标。本文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目前情况以及不同板块市场企业成长性特点出发,首先详细介绍了企业价值和研发投入的相关概念,同时阐释了研发投入对企业价值提升的相关理论。实证研究部分,首先全样本对研发投入和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侧重时间因素的影响;其次分组样本验证,侧重检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固有特征对相关性的影响。最终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根据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不同,研发投入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可以从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看出。研发投入对于总资产利润率代表整体盈利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时间相对较长的过程。从文中的研究看,研发投入当期成负相关显著关系,未来一年成不显著正相关关系,随后两年成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个显著的关系是逐渐增强的。这样的趋势变化,表明研发投入在未来期间是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能更好的提升企业整体价值,但是当期,由于研发投入的资金未能马上形成无形资产,所以在账面上不能马上体现出研发投入的益处。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全面收益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国家应时需要提出的,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才关注西方国家报告业绩的一系列改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收益概念后,学者们将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中,并不断发展收益理论,最终形成两大收益理论,即经济学收益与会计学收益。然而,经济学收益是对收益进行定性界定,如何在实务操作中对其进行准确地确认、计量以及披露,面临巨大的困难。所以,会计学上的收益相对于经济学上的收益在现实应用中具有突出的优势,其核心地位长期以来难以动摇。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西方国家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保守的实现制原则已经不能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基础上的传统的会计学收益观,提供的财务报表已经无法体现企业资产的本质属性,在体现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已经过时。传统的收益报告模式弊端不断暴露:企业是在动态的环境中不断运营的,价值是不断累积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企业过去资产负债状况,难以及时反映出资产价值变动,以及按照配比原则、稳健性原则来体现经营一段时间后的状况,这也将无法保证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等等。这些变化导致西方学者们把研究方向投向了研究与探讨对企业财务报告的改革上。自从我国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跨国公司雨后春異般的出现,伴随着这些变化,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多元化,经营环境不断变化,资本流动日趋国际化以及跨国公司的不断出现,使得企业的财务会计也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财务会计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会计信息使用者长期依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而传统的会计利润表则成为整个财务报表的重中之重,它所提供的净利润信息更是人们关注的核心内容。然而,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引起企业净资产变动的新的、非传统的收益渐渐增加,这使得传统的会计收益表只确认当期已经实现的收益,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
………………

第二节研究意义
由于企业在日益复斯变化的环境中经营,传统收益观的弊端不断涌现,财务报告目标的变革,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投资决策所需信息的全面性,传统收益已经失去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青睐,所以传统的收益报告模式改革已经迫在眉捷。美国作为全面收益理论研究的先行者,提出了全面收益的概念,为后续学者们的研究提供大方向。随后西方国家对传统收益报告模式改革的探索不曾间断,以改变现状。因此国外诸多学者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增量研究法、关联研究法等)对全面收益价值相关性问题进行了不同方位与层次的研究,期望获得全面收益是能够弥补传统收益所不能体现的价值信息的证据,以为改革收益报告模式做理论准备。但是学者们对全面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意见之间甚至截然相反。如Dhaliwal, Subramanyam和Trezevant等学者则认为全面收益并没有表现出比传统收益更高的显著关系,相关性甚至也弱于传统收益。虽然国外学者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如数据选取上的差异,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上的不同,或者模型应用上的择取不同,导致研究结果上的不一致,但是国外的相关会计制度已经认可并应用全面收益报告模式,因此许多国家都已经公认了全面收益报告模式的合理性,并广为接受。在全面收益理论研究上,我国学者也积极跟进前沿研究。前人对全面收益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相关性研究,而将全面收益理论应用到资本市场上,研究其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问题,研究尚不成熟。
………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及述评

第一节有关全面收益的文献综述
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制度委员会(FASB)颁布了《企业财务报表要素》(简称SFACN0.3),在该公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全面收益概念,又于1997年发布了第130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该公告除了要求企业在收益表之外报告全面收益外,还对全面收益的内涵做了具体界定。此后,各国也开始借鉴美国全面收益的报告思想,相应展开对报告全面收益的研究,改革本国的财务报告模式。1992年10月,英国会计制度委员会(ASB)发布了第3号财务报告制度《报告财务业绩》,要求在对外报送编制的财务报表时,将“企业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加入到外界报送的财务报告中,以使得企业业绩得到更加全面地反映。新西兰财务报告制度委员会在1994年颁布了《财务报告的表述》,要求企业不仅提供经营业绩的财务报表,而且同时还要提供权益变动表。1997年国际会计制度委员会(IASC)公布了国际会计制度第1号,在该制度中提出要求改革业绩报告,并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属性,在收益表之外列报全面收益,并提供了相应的列表格式。1999年8月,G4+1?在《报告财务业绩》征求意见稿中首先对企业的利得和损失来源进行分类,即分为经营活动、财务活动和其他活动造成的利得和损失三大类,然后在编制对外报表时,整合这三类活动所引起的损益,在同一报表中列报。1999年,IASC又在颁布的《国际会计制度第39号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要求在财务报表中单独确认、计量与报告金融工具所引起的净损益。国际会计制度理事会?于2003年提出取消净收益的建议,要求报告全面收益时按照单一式和矩阵式的报表格式报告。2007年9月,IASB又修订了 1997年颁布的国际会计制度第1号,对全面收益的内涵做出更加明确的界定,对其列报也做出了要求。
…………

第二节有关价值相关性的文献综述
价值相关性在会计领域中的研究主要是指研究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主要是相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的,他们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即会计信息最低要求应当是相关且可靠的,才不会失真。FASB和IASB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做出最权威的定义:“当信息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预测未来事项或者,对信息使用者做出有影响时,该信息就具有价值相关性”②。自从Beaver ( 1968)④分别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关联研究法,开创性地从信息观理论、有效市场假设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角度出发,研究了证券市场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会计盈余能够影响到证券市场股票价格,进而说明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开创了价值相关性研究的实证研究先河,此后对于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如雨后春第般涌现。如Wilson研究了在1986、1987年上市的所有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数据,研究发现现金流量与会计盈余具有价值相关性,现金流量数据可以提供增量信息。Barthetal.(1990)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类股票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会计盈余划分为正常项目盈余与非正常会计盈余。他们在研究中将非正常盈余项目所引起的会计盈余剔除,然后研究剔除之后的会计盈余和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剔除之后得会计盈余数据与股票收益率的关联程度比不剔除这些非正常项目所引起的会计盈余数据要高。Dechow通过比较现金流与会计收入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现金流与会计收入之间的价值相关性。Siegel和Pope分别采用不同国家的数据检验了收入和资金、现金流之间的价值相关性等。
………….

第三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第一节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一、全面收益概念的界定 ........21
二、企业价值概念的界定........ 21
第二节相关概念的比较........ 22
一、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观的比较........ 22
二、其他全面收益的比较........ 24
第三节相关理论基础 ........25
第四章研究设计........ 28
第一节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 28
第二节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29
第三节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29
一、模型设定........ 29
二、变量说明........ 30
第五章实证检验以及结果分析........ 32
第一节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第二节相关性分析........ 34
第三节回归结果与分析 ........36

第五章实证检验以及结果分析

第一节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运用Excel2007以及statalO软件分别对2010-2013年分别分年度以及混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选取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方差、极值等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5-1所示。从表5-1模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观察可知,股价的极大值为90.81,极小值为1.53,截距跨度非常大,标准差为8.68309,均值为10.9176,中位数为8.26,可见股价的波动性较大,这可能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是非常成熟,股市存在大量的“羊群效应”以及“搭便车”现象。每股净利润(PNI)的极大值(4.921115)与极小值(0.002112)之间差距不是很大,标准差为0.521497,中位数为0.341216和均值0.493564差距较小,这都说明每股净利润的波动幅度不大,较为稳定。每股其他全面收益(POCI)的极值之差为6.99941,小于PCI,均值为-0.1369166,中位数为-0.0005657,说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要多于利得,但是标准差较小为0.2395218,这说明每股其他全面收益的波动较为正常。
………..

结论

关于全面收益与企业价值相关这一观点在规范研究中较为统一,即认为全面收益比传统收益价值相关性更强,但是在实证研究中,该观点却存在着分歧,在2009年准则解释3号颁布至今已快有5年了,那么全面收益真的如理论所述的那样,比对股价的解释能力更强吗?本文通过收集2010-2013年沪深两地A股上市公司的会计数据以及股价数据,建立价格模型,实证研究全面收益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本文通过提出的四个假设,分别构建4个模型来加以验证,得出的结论如下:传统收益与全面收益都具有价值相关性,都对股价具有解释和预测能力,但就本文研究结论而言,本文认为传统收益对股价的解释程度要高于全面收益对股价的解释力度。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的环境下,多数投资者关注会计信息的焦点仍然是净利润指标,全面收益的列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投资决策者在进行投资决策过程中广泛应用全面收益指标的较少。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 1 章 导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我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又称支付清算系统(简称支付系统),由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手段共同构成,其中中介机构提供支付清算服务,专业技术手段完成资金清算及支付指令的传送,以达到资金转移和债权债务清偿的目的。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是支付系统架构的上层,为各商业银行提供着支付清算服务,支撑着各个商业银行之间及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所有支付活动资金最终的结算与清算,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加强各个金融和货币市场之间的联系。而商业银行拥有广大的客户源优势,是支付系统架构的下层,它为银行与客户的沟通联系提供平台,商业银行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具有支付服务的金融服务系统的职能。支付系统的下层提供第一手金融服务和金融管理信息,是商业银行与社会公众之间资金的往来和结算系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兴支付工具和服务不断涌现,支付需求愈来愈多样化、灵活化,对商业银行处理支付业务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我国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近年来都不约而同地花费许多人力、物力、财力来改进和升级行内网络体系,以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支付清算业务发展需求、提高防御风险和业务处理能力、提升清算效率。为顺应金融变化趋势,适应高层次的跨行支付需求,吸取商业银行系统升级的成功运行,中央银行也与时俱进,2003 年,包括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等主要应用的第一代支付系统正式上线运行。2013 年,中国第二代支付系统正式建成运行。中国人民银行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自主研究开发、全力发展和保障的现代化支付系统是其充分发挥金融服务职能的核心系统,在支撑国民经济运行中表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成为跨行清算的主渠道,安全、高效、快捷的特征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过去几十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广泛关注。早在三百年前,就已有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自从Goldsmith (1969), McKinnon (1973), and Shaw (1973) 开创性地研究了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问题,对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一场重要论战,甚至形成了完全对立的结论。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通过金融创新和实体经济创新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会形成对经济的一个动态推动力。也就是说,外生技术的进步决定了经济的长期增长率,金融中介的作用是非显性的。然而,越来越多的理论文献和实证经验证明了金融中介在集中存款、分配资源、多样化风险和对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新增长理论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和市场,是对市场不完备问题的内生回应,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有推动作用。金融中介机构和市场的产生是为了增加信息的有效性和缓解交易的摩擦成本,通过评估最佳企业家和最有价值的资金用途使得投资流向更能提高生产率的领域。潜在的假设是金融中介机构和市场能够比个体提供更加有效的监管和评估。很多学者认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然而,他们不同意的是这种因果关系的方向。
………..

第 2 章 支付系统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及作用机理

2.1 经济增长与支付系统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支付系统发展是指支付系统能够取得进一步进步,更好地以服务社会公众为根本、以满足多样支付需求为目标,形成并完善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机构以及各类清算组织、外汇结算机构、行业自律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支付体系服务主体多元化格局。建立健全有利于规范管理和风险防范、促进金融市场良性竞争和不断创新、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支付清算结算法律法规与监督管理体系是支付系统发展的主要目标。支付系统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完善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为核心支撑,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为基础配套设施,外汇结算系统等为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及其他零售支付系统并存的现代支付清算结算网络体系;完善以票据和银行卡为主体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顺应电子支付方式发展潮流,发展经济活动需要多样化的支付工具体系;进一步完善以金融账户实名制度为基础、以不断强化的金融账户管理手段为支撑的金融账户管理体系;研究支付交易信息标准,促进支付清算结算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加强支付体系监管提供基础支撑;全面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结合农村地区不同支付服务需求,创新和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鼓励因地制宜地布设各类配套设施;积极开展支付体系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阶段,我国第二代支付系统在央行的推动下正常运行,包括国家处理中心(NPC)、城市处理中心(CCPC)二级处理中心,以清算账户管理系统为核心,由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六个核心业务系统以及公共控制管理系统和支付管理信息系统两个辅助支持系统促组成。处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是银行资金汇划与资金清算的基础设施和核心枢纽。
……….

2.2 支付系统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社会中每个经济实体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支付,无论是单位和个人,只要发生付款人向收款人转移可以接受的货币债权,支付行为就会在这个时候出现。现阶段,人们如果缺少现金的话,通常会选取的方式就是通过银行转账,这样支付才会更加方便,这对支付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系统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畅通传导、增进各个各金融市场联系、提高社会资金周转速度和资金分配的速度,对于支付业务的安全性进行改善,经济增长的速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们对于支付的要求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满足。支付是货币的一项基本职能(Milton Friedman,1963),而支付清算系统则是支付方式通过漫长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载体,是金融机构作为服务主体介入支付活动的产物,是货币履行支付职能的基础平台。借助支付清算系统,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账户服务,记录存款货币的存量和流量信息,为交易主体提供支付工具、支付信用、支付信息传递渠道和资金转移通道,并为交易主体之间复杂的债权债务提供清算和结算服务(杨晓丽和孙云辉,2009)。在我国,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占据了支付体系的核心地位,人民银行通过该系统提供金融服务,履行监督管理职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梁琪、滕建州(2005)利用二元因果检验和多元协整分析的方法证明了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且相关关系为正。
……….

第 3 章 株洲市支付系统发展和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19
3.1 株洲市经济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19
3.1.1 株洲市经济发展历程 ....... 19
3.1.2 株洲市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 21
3.1.3 株洲市经济发展与全省平均水平对比分析 ...... 21
3.2 株洲市支付系统发展历程及现状 ....... 22
3.2.1 株洲市支付系统发展历程 ......... 22
3.2.2 株洲市支付系统发展成果 ......... 24
3.2.3 株洲市支付系统发展问题 ......... 25
第 4 章 株洲市支付系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27
4.1 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 27
4.2 变量及样本的选择 ...... 27
4.3 运用 Granger 因果检验分析支付系统发展......... 28
第 5 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32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32
5.2 相关对策建议 ......... 33

第 4 章 株洲市支付系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4.1 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要研究支付系统发展是否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得从研究支付系统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着手,两者关系存在三种可能性,包括两者相互促进;两者之间存在单方向影响,A→B 或 B→A,经济增长导致支付系统发展,即“需求拉动型”的支付系统发展,支付系统发展影响经济增长,即“供给引导型”的支付系统发展;两者完全不存在关联。本文提出假设:支付系统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存在相关性。本文以Granger因果检验作为研究工具和方法,对支付系统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具体关系进行验证和分析。为确保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第一步通过单方根检验对整个样本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采用的是拓展的迪基一富勒(Dickey一Fuller检验(ADF))方法;第二步运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来探索变量在时间序列间的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第三步运用VAR模型,对变量的具体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

结论

根据本文的案例分析,采用株洲市2010-2013年GDP分别与支付系统资金流量和大额支付系统资金清算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如下:协整分析表明,GDP与支付系统资金流量和大额支付系统资金清算量保持着动态平衡的关系且具有长期稳定性,变动方向也相同,互为因果。就株洲市而言,通过 Granger 因果检验,经济增长与支付系统资金流量及大额支付系统资金清算量之间虽然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互相影响。但支付系统资金流量每增长 1 亿元,拉动经济增长约 0.033 亿元;大额支付系统资金清算量每增长 1 亿元,拉动经济增长约 0.091 亿元,可见支付系统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具有决定作用。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复杂多变,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多方力量博弈之后的短暂平衡,这些因素包括政局稳定、资本成本、劳动力价格和素质、科技水平、资源的可获得性等,而支付系统的发展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助力,但不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涉及财务舞弊的案件层出不穷,如张裕A的“整改门”事件、绿大地欺诈案和科达股份造假案等等。站在内部控制的角度去分析,这些上市公司频发各种不良财务事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内部控制在公司内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或者建设工作不到位,或者执行效力不够。内部控制质量不好,会导致其经营状况欠佳,因此,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值得上市公司上自董事会、下到员工的充分重视。接受审计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更加意识到,若最终客户经营失败,甚至被审计单位产生舞弊等行为,会计师事务所有可能面临声誉受损、承担诉讼官司等的后果。因此,无论是审计工作前,选择客户公司的过程中,还是已经选择了客户公司,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时候,都应当及时并充分关注客户公司的内部控制,尤其是关注其公布内控缺陷相关信息与否,这可以作为事务所评价客户公司质量、衡量审计工作量以及衡量潜在风险的重要指标。国外对于审计收费的研究,最具标志性的是Simunic模型的提出。Simunic(1980)研究了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此后,理论界不断深化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时至今日,审计定价的相关模型有很多种,学术界尚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我们应用Simunic模型来解释审计费用的影响因子。审计工作的最终收费由工作成本和面临的风险决定。公布了内控缺陷信息时存在错报风险的可能性加大。注册会计师为验证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需要增加工作步骤,或者扩大工作范围,或者二者同时增加,从而使得审计工作的成本增加。同时,内控缺陷的存在将增加公司的检查风险,事务所的风险成本则因此增加,即同样增加审计收费。上述分析显示,披露内控缺陷信息会改变审计收费,那么内控缺陷信息与审计收费究竟是否相关以及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

1.2 研究框架
文章共分为六大部分,具体介绍如下:
第1章为绪论,具体说明了本文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研究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介绍了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为文献综述,通过阅读文献,对内控缺陷、内控重大缺陷的定义界定,审计定价影响因素总结,内控缺陷与审计收费的相关性、重大缺陷与审计收费的相关性,这三大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对比,每一个专题的文献均是按照国外和国内两个维度来整理分析。
第3章为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和风险溢价理论来分析内控缺陷信息披露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然后提出两个假设。
第4章是实证研究设计部分,主要列示了本文的样本出处、数据来源和论文中使用的分析工具等内容,并具体定义了变量,确立了多元线性研究模型。
第5章是实证分析,首先对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分析工作,分组展开了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测了变量的差异性;其次对样本进行了相关性测试,初步确定模型的有效性,以及检验数据之间是否具有多重共线性;接着使用回归模型执行实证检验;最后通过稳健性测试再次检测了本文建立的模型的稳健性以及实证结果的可靠性。
最后是结论部分,文末归纳和分析了实证结果,提出了关于完善内控建设和审计收费确立标准的政策以及建议,并对研究局限性进行了说明。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及分类方法的研究
内部控制缺陷具体指,已经发觉的、或者隐秘的,但真实存在的缺陷,但如果加大措施去改善,仍然存在实现内控目标的机会。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按照缺陷不同的程度,将其分为一般层次的内控缺陷、重要层次的内控缺陷和重大层次的内控缺陷三种。重要层次的缺陷和重大层次的缺陷实际上是由大于等于一个的一般层次的缺陷构成的,一般层次的缺陷由质变可能引到量变,会引发重要层次的缺陷或者重大层次的缺陷。重要缺陷的存在,会导致公司无法公允可靠的记录,反映会计事项或财务数据,可能会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发生错报;重大缺陷则可能会导致重大错报。内控缺陷有多个分类标准。按照发生的科目不同,可以划分为账户类、期末报告和会计政策类等九种(Ge和Mcvay,2005);按照发生的程度不同,将其区分为交易层次的缺陷和公司层次的缺陷(Francis,1984),交易层次的缺陷即会计层面的缺陷,指在具体的会计科目、账户以及事项中存在疏漏或缺陷,应用审计程序、方法可以加以识别出来;公司层次的缺陷是在公司内部环境的大前提下,存在控制环境失效等问题,这方面的缺陷需要更加复杂的审计程序来识别;按照缺陷形成的原因不同,Keefe、Simunic和Stein(1994)将内控缺陷分为人员归因的缺陷和复杂性归因的缺陷。Hammersley(2007)通过咨询事务所的高管及以上人员,结合具体的审计工作,将缺陷分为较难和容易审计的缺陷类型。
………..

2.2 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研究
审计收费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风险状况、事务所的生产函数等共同决定(Simunic,1980),进一步研究发现,至少有上市公司的规模,旗下子公司的数量等10个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除此之外,业务复杂程度(Taylor和Baker,1981)能够敏感影响审计收费,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效应(Francis,1984)也能够较为敏感的影响审计收费的具体水平。耿建新和房巧玲(2006)指出事务所进行审计收费时,主要考虑其付出的审计成本,客户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审计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审计定价(韩厚军和周春生,2003);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效应(Francis,1984)也能够较为敏感的影响审计收费的具体水平。换句话说,审计收费因上市公司的规模和子公司的数目的不同而不同(伍利娜,2003)。综上所述,在公司规模、业务复杂性、审计所为“四大”和非“四大”和子公司的数目这四个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关系上,研究结论较为一致;但是在审计意见、公司治理方面等的因素是否会影响审计收费、以及如何影响审计收费,学者们得出的意见不一,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

第 3 章 理论分析和假设提出......10
3.1 理论分析...... 10
3.2 假设提出...... 11
第 4 章 实证研究设计......12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12
4.2 变量选取...... 12
4.3 模型设计...... 16
第 5 章 实证结果分析......17
5.1 描述性统计.... 17
5.2 独立样本 T 分析...... 20
5.3 相关性分析.... 21
5.4 回归分析...... 24
5.5 稳健性检验.... 28

第 5 章 实证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如表 5.1 所示,以是否披露内控缺陷为分组变量,来分析审计费用的总体表现,可以看出,在没有公布内控缺陷信息的上市公司中,审计费用平均值是598913.74 元,对外披露了内控缺陷信息的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的平均值是1060920.89 元,是前者审计费用均值的 1.77 倍。由此初步判断,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信息,对当年支付的审计费用具有相关性影响。在已经公布了内控缺陷信息的样本中,以是否公布重大缺陷为分组变量,来分析审计费用的总体趋势。如表 5.2 所示,上市公司如果披露了重大缺陷信息,支出的审计费用平均值是 1975208.33 元;如果没有对外披露重大缺陷信息,其审计费用平均值是 927884.76 元。前者是后者审计费用平均值的 2.13 倍。由表5.2 可初步判断,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信息,显著影响当年的审计费用支付水平。
………….

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内控缺陷(ICD)对审计费用支出的作用关系,发现是否披露内控缺陷对审计费用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关系,说明公司对外公布内控缺陷信息,确实会影响当年支付的审计费用水平。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ASSETS)、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COMPLEX)和事务所的规模(BIG4)也极其敏感地影响审计费用;资产负债率(LEV)这一变量、净资产收益率(ROE)这一变量、是否亏损(LOSS)这一变量也对审计费用有很强的影响关系;而代表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LIQ)指标与审计费用的作用关系不强。在分析重大缺陷(MW)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时,发现是否公布重大缺陷对审计费用有更强的影响能力,说明在审计收费时,会重点关注公司公布的重大缺陷信息。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ASSETS)和事务所规模(BIG4)仍对审计费用存在十分显著的影响关系;是否亏损(LOSS)对审计费用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关系;而其他变量包括资产负债率(LEV)、流动比率(LIQ)、净资产收益率(ROE)和审计复杂程度(COMPLEX)对审计费用的解释力不强。综上所述,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对外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的审计费用要高于没有对外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的审计费用;而公布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信息的上市公司要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很多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平台来开展自己的经营业务,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必须考虑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对其的影响。由于电子商务业务的审计与传统的审计业务有明显的差别,并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更有挑战性,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和应对更加困难。目前,我国与电子商务业务相关的审计准则还不完善,相关的审计风险控制还不成熟,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研究审计风险的产生及其成因并对风险的防范措施提出建议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风险的研究,是对我国审计准则完善和发展的重要补充,拓展和深化了审计准则的相关内容,也是审计准则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和采取业务方式不断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相关的审计制度和准则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审计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代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对审计的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范围的大小、审计证据的查找等方面可能与传统的审计有显著的差别,审计风险的大小以及识别、评估和应对该风险的程序也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审计理论的完善也需要电子商务审计的补充和注入,从而达到完善和补充审计理论的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审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国内外对于传统的审计以及风险的研究国已经比较成熟,然而,对于新兴的电子商务审计及其风险的研究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缺乏适合电子商务的审计理论体系。齐鲁光、赵耀在 2006 年发表的《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一文中指出,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财务报表审计环境的变化,财务报表审计范围和对象的拓展和审计的风险的加大。同时文章指出,在对电子商务进行审计时,应该更加注重控制测试、更加注重风险。曹计在《我国电子商务审计风险防范》中提出了几个具体的防范措施,包括审计环境、审计主体、审计客体的防范。张倩在《电子商务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研究》中提出的防范措施主要是针对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防范。刘知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风险研究》中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分为内部控制环境下引起的审计风险、新增的审计内容引起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因素变化引起的审计风险、审计单位审计方法的变化引的审计风险四个方面。杨晓军在《面向电子商务的审计问题研究》中指出,电子商务审计和传统的审计的区别表现在证据的充分性不能保证、正在发送的信息可能被改变、交易授权的不完整性、产生新的分离审计问题。2他认为防范电子商务审计风险应该着重考虑内部控制。崔晓玲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风险问题的探析》中总结电子商务给审计带来的风险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处理数据的模式和方法相对于传统审计发生了变化、电子商务数据不断更新、电子商务提供商的可靠性以及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主体之间更强的依赖性等方面。徐光在《电子商务审计探析》中把电子商务的特点归结为国际化、信息化、无纸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环境、审计证据和审计范围都和传统审计有很大的不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时应重点把握网络安全审计、电子数据的完备性审计等方面。李俊杰在《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一文中,根据审计风险的一般理论把电子商务审计风险概括为电子商务固有风险、电子商务检查风险和电子商务重大错报风险,并且对它们的产生及其成因进行了逐一的分析。
……….

2 电子商务及审计风险概述

2.1 电子商务概念、模式和特点
电子商务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等技术在商业领域中应用的产物,是商贸业务、营销策略与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结果。4今天我们说的电子商务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商业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功能包括网上购货、销货、付款、售前和售后、售前服务,以及网上宣传、财务核算等多项利用网络开展的经营活动。“电子”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商务”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此外,了解电子商务的概念也可以通过“商务”和“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是它们的一个子集。电子商务分为狭义的电子商务和广义的电子商务。狭义的电子商务也被称为电子交易,是指在 Web 网上交易中所使用的通信手段,通过互联网出售的商品和服务。广义的电子商务(E-Business)不仅包括狭义的电子商务概念,还包括物资调配、市场分析、客户服务以及企业内的管理活动。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并没有脱离传统商务,而是将反映在各种票据上的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重组和分类,以电子文件的方式通过网络来实现。它将交易中的合同和纸质单证转化成数字化信息,将实物市场交易转移到网络中,这一切都依赖于电子商务的特征。
………..

2.2 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的概念、内容和特征
审计与其他学科一样都要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电子商务正改变着企业的市场营销方式、经营方式、人们的消费方式,从而也对审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电子商务使用的主要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研究电子商务审计的相关问题,就必须要明确电子商务审计与信息和网络发展的密切联系。电子商务审计是电子商务与传统审计的结合,对传统审计的审计准则、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审计范围、乃至整审计的理论框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预示着审计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近几年我国企业中涉及的电子商务的业务大量增加,因此,电子商务审计必不可少。目前很少有文章对电子商务审计进行定义,本文根据传统审计的定义并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归纳出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的定义,就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商务活动以及反映这些电子商务活动的会计记录和网络记录进行的必要的审计。它包括两个方面:(1)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商务活动以及所反映的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进行审计;(2)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合规性进行审计。
………..

3电子商务对审计的影响 .....10
3.1 电子商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10
.2 电子商务对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影响....11
3.2.1 电子商务对审计对象的影响 .........11
3.2.2 电子商务对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影响 ........12
3.3 电子商务对审计风险的影响........13
3.3.1 电子商务对固有风险影响 .....13
3.3.2 电子商务对控制风险的影响 ........14
3.3.3 电子商务对检查风险的影响 ........15
4 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风险产生及其成因分析 .....16
4.1 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环境产生的审计风险....16
4.1.1 我国电子商务运营环境的不足........16
4.1.2 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不尽完善........17
4.1.3 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和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17
4.2 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对象产生的审计风险及其成因......18
4.3 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人员产生的审计风险及其成因.......20
5 电子商务审计风险的防范 .........22
5.1 电子商务审计环境风险的防范.......22
5.2 电子商务审计对象风险的防范......23
5.3 电子商务审计人员风险的防范 .......25

6 案例分析——奇瑞汽车公司电子商务审计

6.1 案例背景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的电子商务业务是从 2001 年开始的,公司的定位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整合购货、生产、销售的经营活动,以便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公司的电子商务涵盖了 B2B、B2C 等主要电子商务类型,其中 B2B 主要是实现企业与供货商、分销商之间的经营活动和信息资源共享,B2C 主要实现企业和最终客户直接的信息交流和服务。随着中国加入 WTO 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奇瑞公司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增强竞争力,拓展海外市场,奇瑞公司在认真研究企业行业的发展状况并汲取了国内外汽车行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后,奇瑞公司从长远的角度选择了发展电子商务战略。奇瑞公司为了实现自己制定的电子商务战略目标,采用了以下步骤。奇瑞的电子商务管理的基础平台是 SAP 公司 MYSAP.COM 软件平台,通过 PDM(产品数据管理)将产品设计与 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联系起来,最终与 SCM(供应链管理)和 CRM(客户关系管理)连接,最终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建立企业的局域网,以互联网和宽带连接,实现电子商务战略中的各项功能,达到企业的全面信息化。
…………..

结论

电子商务作为企业经营的一种发展模式,电子商务模式比传统商业模式的大不相以及其有本身独特的特点,使企业参与的程度越来越高。由于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审计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注册会计师不仅有财务、审计的专业知识而且也要对计算机、电子商务和网络有一定的了解,这就给审计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处于初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风险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对电子商务审计业务中的风险成因分析和防范措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结合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进行研究非常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就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风险的成因和防范进行探索性研究。本文是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为背景,把审计理论和电子商务理论相结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风险进行成因分析,成因主要从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人员三方面来分析,然后对这些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意见,最后对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的电子商务业务进行分析。由于本人对审计和电子商务理论深度和实践的不足,本文的一些内容仅是结合理论知识的大胆推测和设想,一些内容难免有不恰当的地方。此外,本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风险的成因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的探讨还不够全面,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深化和探讨。最后,本人衷心的感谢各位老师给予的报告意见。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