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会计毕业论文,会计专业是研究企业在一定的营业周期内如何确认收入和资产的学问。会计师除了准备财务报表以及记录企业交易行为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企业间的合并、质量管理、信息技术在财务方面的应用、税务战略以及很多企业的管理决策活动。(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会计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1绪论
1.1选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上市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公司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公司中不乏那些陷入财务困境而最后导致破产、退市的例子。不仅国外的大公司如此,放眼国内,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国许多上市公司亦未能逃脱陷入财务困境的厄运,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应对来自财务上的风险问题己然成了上市公司必须要攻克的问题。医药行业是一个将高科技技术和产品成本高投入相结合,伴随着财务上出现的高风险得到高收益相的特殊行业。医药行业关系着人民的健康生活,同时也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对医药行业的财务预警体系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是以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中心来加以研究分析,重点是对这些医药行业的财务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医药行业是非常严密谨慎的,一旦发现很多医药企业财务都出现漏洞或者其他意外状况,那么该企业的投资者以及债权人都将是受到重大损失的一方,甚至会导致医药企业市场都出现一种极为罕见的逆向现象,这时市场就会出现相应的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和一系列重大的经济问题,从而降低了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医药行业被称为“不落朝阳产业”,它本身具有风险度大、资金投入高以及回报率高等特征,然而它也是一个周期性相对较弱的行业,对于医药行业来说,它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都是要高于所有的行业的平均水平的。就医药行业目前的现状来讲,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其中一部分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使得一些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现象陆续出现,以至于最后变成了 ST或者*ST公司,这不仅仅对整个公司的信誉造成了影响,同时还对企业相关的利益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相应的财务预警研究,从而有助于医药公司的负责人、债权人以及与公司利益相关者能够对公司的财务危机作出及时的、合理的评估,以至于在公司发生财务危机之前进行报警,进而让公司脱离财务危机的局面或者是将公司的损失降低至最低。本文正是基于以上所述的情况,对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预警研究,建立适合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特性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选择我国医药这-特殊行业对财务预警体系这一课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我国医药行业的特点进行分析,如果要真正实施一套完整应用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关于财务报警方面的标准体系,那么就需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这样在医药企业方面才能够完整做出一些有效的关于医药企业的预测及其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的预测,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的医药行业建立起更具针对性的财务预警体系。我国现阶段基本是把医药行业的相应警报理论知识应用于建立医药公司财务相应的预警体系中。这样就极大的完善和丰富了我国现在相应的报警体系的很多信息量,而且还更加全面、系统的表现出我国上市的医药企业一系列当前的经营情况和相应的财务报表状况。我们需要把现在医药公司看为研究重点,参照以前医药公司关于报警系统的研究成果来分析和研究,设立对应的医药财务报警系统及完善的体系。上述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来帮助更多上市医药企业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意外状况,这样就避免很多严重损失了。
……..
2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现状及财务预警存在的问题
2.1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现状
医药行业是先进高科技技术和多方面知识相结合的一个行业,同时也是人民身体健康、社会安定和谐以及经济快速提升的重要保障。由于人民经济收入的增加,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人民各种各样行为习惯的转变,这些都在无形中提升了对各种药物和治疗手段的需求。长期以来,国内医药行业的提升幅度始终大于国民生产总值(GDP),同时医药行业也是全国各个行业发展势头最迅猛的一个行业。由于医药行业的特征是增长快、H险大,所以必须根据医药行业的特征来制定相应的财务预警体系。2014年到来之际,医药行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首先,国家提升了帮助医药行业发展和转变经营模式的脚步;其次,由于新医改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参加医疗保险;再次,国家又提升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合并的新政策并对药品质量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国家决定大力扶持健康行业,争取在2020年实现行业总产值超过8万亿。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这就导致医药行业大规模的向健康产业转型。截止到2013年末,全国共有老年人达到2亿,2020年可能会接近2.5亿,而到了2025年,则有可能超过3亿人。大量的老年人就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契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极大丰富,私有财产大大增加,老百姓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状况,导致某些药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也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市场出现的大缺口无疑是给医药行业带来了发展的曙光,医药行业的企业更应该要把握机遇迅速抢占市场,早日分得医药行业的一杯羹。
……….
2.2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存在的问题
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体系虽然可以帮助企业对财务问题进行及时分析预测并对企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财务预警体系在医药行业内却不受重用,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由于现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依然不能非常完美的运行,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生产和经营依然达不到国家较高标准。在我国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依旧存在谁拥有的股权多谁就能决定以及公司内部人员拥有股份居多等现状,管理层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这些方面的影响。而且这些大量股份的拥有人不怀好意,利用公司为自己谋利益,严重侵犯了公司的利益,损害了公司的形象,引起公司内部腐烛,人心换散等情况。而在这些行为的背后,企业成了受害者,做决定的人却是受益者。因此,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应该加强财务预警的认识。
………
3构建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体系的基本前提......... 17
3.1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体系的设计原则......... 17
3.2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体系的构成......... 18
3.3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体系的功能......... 20
4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综合财务预警体系的建立......... 22
4.1现金流量预警......... 22
4.2财务业绩预警......... 24
4.3成长能力预警......... 26
4.4财务战略预警......... 27
4.5预警结果有效性检验及解决对策......... 28
5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综合财务预警体系在YNBY公司的应用......... 30
5.1 YNBY医药公司的简介.........30
5.2 YNBY公司财务预警的概况......... 30
5.3 YNBY医药公司风险来源.........32
5.4 YNBY公司综合财务预警体系的应用......... 33
5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综合财务预警体系在YNBY公司的应用
5.1 YNBY医药公司的简介
YNBY公司是由二十世纪后期产生的YNBY药厂发展而来的。1993年在经过云南省改革委员会的同意,正式开始企业体制变革。最终通过过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的注册,发展成YNBY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展了三十多年以后,YNBY公司得到了飞跃性的成长,从一个毫无名气且资产总值很低的药物生产企业贼变成了总资产七十多亿的大医药企业,该企业经营业务包含了多个种类,包括化学药物、中药、化妆品、保健品、食品、建筑相关、医疗器械等多方面,产品远销国内外,现已开发日本和欧美地区的市场。一跃成为云南省甚至是国内最强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YNBY公司在整个医药行业内一直是佼佼者,整个公司的财务水平相比其他企业要高出很多。在销售额和整体业绩水平上都处于业绩的领军地位。尽管如此,YNBY公司并不是没有任何缺点的,企业内部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建立YNYB企业财务的预警指标体系,其目的就是更好的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监管。对企业的财务进行预警,并且防范和控制财务支出,避免财务问题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使企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
结论
目前来看,现阶段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人口老龄化、国家医改法规的制定以及实施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医药行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行业中许多潜在的风险不能够及时发现,若不使用有效的手段来防控,势必会严重影响医药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所以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应该采取针对性的预警体系防控措施,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这对于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YNBY公司为例,就如何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及有效性进行了探索,得出如下结论:
(1)在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是有效的,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财务指标等是对公司财务状况的一个概述。
(2)本文构建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综合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较好的区分能力,得出的数据较可靠。通过YNBY医药公司真实财务数据的计算分析,测出的警度符合YNBY医药公司当年的财务状况,这也印证了本设计的财务指标系统的有效性。
(3)该文章构建了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该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及股东明确公司的财务现状,为投资人员在选择投资时机给予一定的帮助,而且又能够帮助企业的经营者准确的把握企业潜在的危机,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因为论文准备时间不充足,而且笔者能力有限,所以该文章在研究深度及研究广度方面还不够完善,在研究内容上也有许多欠缺。文章中部分结论及评价标准是参考之前研究者使用的公式来分析的,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及研究中,可以通过更广阔的渠道,对上市公司综合财务状况进行深入调查,掌握更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预警指标体系以及预警系统。
............
参考文献(略)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第 1 章 总 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预算管理是上世纪 20 年代由西方国家发展而来的,许多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后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因此,预算管理快速发展,遍布全球企业。在这期间,预算管理也发生了巨变,从其最开始的计划产能、组织生产、协调部门配合等简单职能工具发展到现在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评价部门经营业绩、激励员工工作热情、指导企业制定战略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管理工具之一[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预算管理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身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预算管理作为企业控制生产经营、分配资源、提高生产积极性等管理控制工具被广泛推崇。2014 年国家为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强调管理会计的重要性,逐步推出多项指导意见。2014 年 1 月财政部出台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14 年 7 月在北京召开由中国会计报主办的“推进国家治理,释放管理会计新动力”主旨研讨会,财政部副部长胡静林带领与会专家积极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促进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这表明了国家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对预算管理的认可,由此可知预算管理对企业发展,对社会发展,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随着预算管理的推广与运用,预算管理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及效果,其中不免存在一些问题,预算松弛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研究学者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探索研究预算松弛行为,对预算管理在我国广泛运用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预算松弛对预算管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削弱了业绩评价的准确性,忽视了其应有的客观性。不仅如此,预算松弛为预算执行者提供了粉饰工作失误的机会。预算松弛行为忽视了企业对于资源的真实需求状况、企业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等,使管理层无法做出真实有效的判断,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资源浪费,影响企业长远发展[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Bourge(1981)认为,预算松弛行为为预算编制者提供了多余的资源,有助于缓解其心理压力,在面对风险时从容应对。Lukka(1988)认为,预算松弛是预算责任人在编制预算时,故意降低预算目标,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资源,这样在执行预算时可以较容易得达到预算目标。Merchant(1985)指出,在费用性预算中预算松弛是某项预算的目标额超出其实际需求额的部分。Young(1985)从业绩评价角度对预算松弛现象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当企业员工编制预算时,预算与实际的差额就是预算松弛,即员工故意制定低于实际生产能力的预算目标或者高于实际资源需求的数量。并且当预算完成情况与业绩评价有关时,预算松弛就会更加明显[5]。Dunk & Nouri(1998)认为,预算松弛是预算责任人接受并执行预算任务时,有意低估收入或产能、高估成本或资源的现象。Schiff & Lewin(1970)认为,如果降低企业预算的高度,那么预算执行人便会获得更大的利益。于是,预算执行人出于理性人的角度考虑,在编制预算时,故意降低预算难度,以便在其执行预算时,更加方便、容易,这就产生了预算松弛。按照他们的定义,预算松弛是指预算执行人基于自身利益考虑,有意降低预算的难度,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Wallt(1998)在对将来经营情况进行无偏估计的前提下来预测成本、收入或费用这几项考核指标,然而实际结果却比预算指标更容易实现,两者之间的差额即为预算松弛。
…………
第 2 章 预算松弛的理论基础与行为分析
2.1 自利行为理论与预算行为分析
美国财务学家道格拉斯•爱默瑞和约翰•芬尼特首次提出自利行为,他们认为,人是理性经纪人,一般情况下都会做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他假定人的行为总是遵循经济、理智的原则,在面对选择或决策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10]。Jensen & Meckling(1994)认为,人普遍具有自利性,不同人在面对不同事物时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偏好,这些偏好都是出于自利角度选取的。所以说,对于利益的追求可谓是人的本性,但是能否以适当的方式去获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自利行为是以理性经纪人假说为依据,这一观点普遍认为,人在每一项交易面前都会仔细衡量其代价和利益,衡量之后就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这不包括个别特殊情况。它所强调的是,这里的利益并不完全就是金钱,虽然金钱是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并不能说金钱可以替代一切事物。但是,商业交易的真实目的就是获取利益,从事商业交易的人们做任何选择或决策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否则,他们将取消商业交易或不进行决策。这就是自利行为理论。此外,由于人的道德水平不尽相同,当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利益诱惑时,所做出的选择或决策是不一样的。但是,一般来说,人们面对利益诱惑时,道德底线就逐渐弱化了,人们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忽视道德约束,甚至损害他人利益,之后还要面对自利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11]。
………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预算行为分析
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于上世纪 70 年代首次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买卖双方对商品的相关信息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处于优势地位,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处于劣势地位。该理论普遍认为,在经济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清楚商品的相关信息,因此卖方由于掌握更多的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此外,买卖双方中拥有较少的信息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从而稍稍弥补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研究经济人在市场中的地位不同,所以拥有的信息不同、信息量也不同从而承担的风险与获得的收益也不尽相同。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拥有较少信息的一方因为信息的匮乏而失去信息,在交易市场中,具有高额的成本,但总有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在预算管理中,信息不对称也是预算松弛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企业中上司对于其下属工作情况的了解程度远不及下属自身对其的了解,也就是说上司无法全面地获得下属所掌握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会影响上司的决策过程。在企业预算之中,预算管理的信息量巨大、种类繁多。因此上下级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就是说对于预算的数据、实际情况等方面所掌握的信息是不相同的。下级拥有较多的信息,出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在编制预算时会故意降低预算目标,争取更多的资源,低估实际生产能力等,这就造成了预算松弛。具体来讲,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下级依据工作经验对企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并结合自身技术等制定最有利的预算。于是,下属通常编制对自己最有利的预算,在编制收入预算时通常低估预算收入,以便完成目标;而在编制费用预算时通常高估预算费用,避免费用超支影响业绩等[15]。
……….
第 3 章 棘轮效应的存在和预算松弛行为后果分析........15
3.1 棘轮效应的涵义 ........15
3.2 预算松弛行为后果分析 ........16
3.3 预算棘轮效应的存在分析 ........21
第 4 章 预算松弛行为的有效防范措施分析........23
4.1 完善企业预算管理........23
4.2 改善企业预算环境,提高预算效率........ 24
4.3 完善企业预算编制,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 ........26
4.4 加强企业预算执行监督,提高业绩评价准确性 ........ 27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29
5.1 结论........ 29
5.2 研究展望 .........29
第 4 章 预算松弛行为的有效防范措施分析
4.1 完善企业预算管理,消除棘轮效应对预算松弛的不良影响
本文第二章提到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通常会根据代理人过去的业绩来设立业绩评价标准,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代理人前期越是努力工作,业绩越突出,那么他们下期所面临的业绩标准就越高。当代理人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将成为下期不利因素时,他们努力的积极性就会下降,这就是棘轮效应。预算一般来讲会是增量预算,也就是委托人根据代理人本期的完成情况,上调下期的预算目标,这种预算水平呈上升趋势而不是下降,代理人为了缓解棘轮效应的不良影响,便会制造预算松弛。企业编制预算时,应该以历史数据和对未来的预测为依据,但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导致预测的准确性大大降低,而历史数据的提出又十分便捷,因此,企业在编制预算时更多的考虑历史数据,这对于存在预算松弛的企业来讲是不可取的。因为,预算松弛的存在大大削弱了历史数据的真实性,如果以历史数据为参考指标制定下期预算,那么下期预算松弛程度会更严重。另外,代理人了解到委托人会参考前期的数据来制定下期预算,就会故意降低工作积极性,以便给下期预算留有余地[29]。找出了预算松弛产生的本质原因,才可以真正的消除棘轮效应对预算松弛的不良影响。因此,需要重新确定预算参考标准,而不是只依据代理人过去的业绩。所以,在编制和审核预算时,就需要对每一个项目重新进行考查、审核、分析与权衡,制定科学的预算参考指标,尽量减少以前年份的预算松弛对现在及以后预算编制的影响。
……….
结论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
1 预算松弛现象贯穿于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究其产生的原因,可以从自利行为、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三方面得到解释。另外,棘轮效应与预算松弛有一定的联系,棘轮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预算松弛。
2 棘轮效应与企业预算松弛有一定的联系,棘轮效应的存在,使得预算责任人在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时考虑多重因素,实行对自己最有利的预算。
3 预算松弛对企业有不良影响:预算松弛造成企业资源配置低下,降低了企业运行效率;预算松弛影响了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导致企业的诚信危机;预算松弛影响预算执行者工作能力的正常发挥,降低企业预算的有效性;预算松弛掩盖了预算执行者的工作失误,影响了业绩评价的准确性。
4 企业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防范预算松弛的发生,或者说将预算松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持适度的弹性。第一,重新确立预算参考标准,有效避免棘轮效应的产生,重新设计业绩评价标准,消除棘轮效应对业绩考核的不利影响;第二,改善企业预算文化,营造和谐氛围,完善企业预算管理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三,科学设计预算编制程序,制定弹性适中的预算,采用“联合确定基数法”,科学编制预算;第四,利用内外审计作用,加强预算管理监督,完善考评指标体系,保证业绩评价的准确性。
............
参考文献(略)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我国主力油田已逐步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成本控制、稳定产量的标准都越来越高。同时,最近几年受金融危机以及国际油价跌宕起伏的外部环境影响,油气田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日益艰难。面对生产经营环境的压力,油气田企业必须转换生产经营管理思路,加快企业内部管理改革的步伐。由于固定资产是油气田企业重要的物质基础,提升固定资产的质量、技术水平不仅可以提升油气产量,还可以提升油气的处理和存储水平,促使油气田企业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即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现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要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节约不必要的、可以避免的成本,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成,以提升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效益评价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具有认知、考核、激励、约束、挖潜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固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是现代企业的一种新兴管理模式,是企业对其占有和使用的固定资产经营管理进行比较分析和科学评价,通过集合性管理,即是以考察固定资产结构优化调整和运行效率为核心内容,这个方法已成为对固定资产经营者进行经营运营绩效管理评估、保证固定资产的价值和控制预防固定资产运营风险的有效手段。在油气田企业开采与生产过程中,将固定资产管理知识与效益评价理论相结合,选取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指标,构建固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模型,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经营管理状况,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评估这些问题的影响程度,从而最大化生产经营效益。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上世纪 80 年代到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不断开拓研究新的资产管理理论方法及模式,例如美国的“后勤部门学习设备管理理论”、英国的“设备综合管理工程学”、日本的“企业全员生产维修理论”、“以可靠性安全性为中心的维修”等现代设备管理与维修理论和与之相适应的模式。这些不断进步的管理方法与模式出现,对我国的资产管理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国内的石油公司企业在资产实物管理上与国外基本相同,都是依据账实相符的原则,创建资产管理数据库。但是,国外的石油公司的设备设施管理是采用自动化监控,相对而言,管理手段比较先进。在实物的管理方面,对于存量资产的管理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同时,国外资产管理的灵活性也比较强,即使固定资产已经陈旧,但只要还有较高的使用效率,企业就会继续使用。对一些利用率很低的设备,只需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变现即可。另外,在价值管理方面,国外的油田企业公司有比较健全的投资控制制度,严格区分控制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并把资产管理纳入成本管理领域。因此,由于管理体制的差别,国外石油公司企业的资产投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但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国内企业对资产增量的投入首先考虑的是油气产量,其次才考虑效益。国外石油公司的资产管理坚持五个原则,一是资产管理决策策略与企业总体规划计划相结合;二是资产购置决策需综合考虑资产寿命的周期成本、效益及风险;三是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实行责任制;四是资产的处置决策是基于市场交易条件下取得最大净收益;五是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构。国外石油企业公司开展企业绩效评价时是选择采用综合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一类是投资和成本方面的指标,包括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生产成本等;另一类是经营成果指标,包括总资产、总收入、利润总额及勘探开发效益指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其实,国外专门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效益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很少。
……..
第二章 固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相关理论
2.1 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及具体要求
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我国会计准则明确固定资产具有三大特征,分别是:①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这一点说明了固定资产是企业为生产经营而持有的使用工具或手段,而不是用于出售的商品;②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要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不足一个会计年度的不属于固定资产;③固定资产是有形资产,具有实物特征,不同于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是油气田企业重要的物质基础,提升固定资产的质量、技术水平不仅可以提升油气产量,还可以提升油气的处理和存储水平,进一步影响油气产量和成本发生数,最终决定着经济效益。在油气田企业这种资本密集型企业中,固定资产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价值占企业总价值比例较大,是决定企业综合实力的基本要素。因此,固定资产管理也是整个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
2.2 效益评价相关概述
2.2.1 效益与效益评价的含义
从理论上讲,效益是劳动的效率和产生的效果,指在劳动中获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耗费之间的比较,其公式为:效益=产出/投入。当效益大于 1,表示获得的劳动成果超过了为获得劳动成果而投入的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的代价,其差额为正效益,即产出多于投入;反之,则为负效益。效益与获得的劳动成果属同方向变化关系,用同样多的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所换来的劳动成果越多,效益就越高;反之,效益就越低。效益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企业或者部门的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从宏观上讲是社会发展的物质保证,从微观上讲是企业前景兴旺的标志。一般来讲,企业效益评价是从效益的内涵出发,综合运用运筹学、数学等研究方法,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对照评价标准构建评价模型,使用适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最终得出尽量公正、全面的综合评价结果。
……….
第三章 第四采气厂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开展效益评价的必要性.......10
3.1 第四采气厂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 10
3.2 第四采气厂开展固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的必要性 ......... 14
第四章 第四采气厂固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及评价过程.....16
4.1 评价模型构建目的、思路与原则 ......... 16
4.2 第四采气厂固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的基本要素 ...... 17
4.3 第四采气厂固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过程.....27
4.3.1 建立层次结构 .............27
4.3.2 确定指标权重 .............28
第五章 第四采气厂固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的具体应用及建议....33
5.1 第四采气厂固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的结果及分析..........33
5.2 第四采气厂固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研究的保障措施.....34
第四章 第四采气厂固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及评价过程
4.1 评价模型构建目的、思路与原则
固定资产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目的:由于第四采气厂在 C 油田中属于较年轻的二级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缺乏经验,还停留在重视实物管理阶段,不能够及时掌握资产价值等方面信息,容易导致决策者作出错误的经济决策。建立固定资产效益评价模型就是为了能让企业更加全面地掌握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带来的影响,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思路:从 C 油田公司的相关管理规定出发,结合第四采气厂管理情况和构建效益评价模型的四个原则,选取盈利能力、保值增值能力、技术水平等定性评价指标,及总资产报酬率、固定资产收益率、设备出勤率等 19 个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建立该厂效益评价模型,对该厂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进行效益评价,并深入分析评价结果,提出保障措施及应用建议。第四采气厂拥有许多类别不同的固定资产,大到单价上千万的天然气井、小到不足万元的小型工器具,它们的功能、寿命、存放的地点等都不尽相同,所以客观上就需要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这就要求在构建效益评价模型时,做到全面性原则,不仅要兼顾到大部分重要的固定资产,而且要兼顾到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价值管理等方方面面,比如不能单纯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的技术水平而忽视了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及使用效率。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重要的效益评价方法,其中,“模糊”是指一些评价指标不能用客观的数字量化分析,只能运用评价主体的主观经验来进行量的区分,“综合”是指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互补所短,更全面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价。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需要明确效益评价模型中的评价因素与评价因子,并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情况与公司管理要求对评价因素及因子的权值进行确认分析,再运用模糊集合变化的原理,用隶属度来说明不同评价因素及评价因子之间的相互重要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分别构建模糊关系矩阵,最后通过多级矩阵运算来确定评价客体所处状态。
……..
结论
在油气田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逐年增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本文结合 C油田第四采气厂的实际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对该厂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效益评价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固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以第四采气厂固定资产管理为研究对象,从目前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分析当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前提下,选取效益评价指标、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建立效益评价模型,进一步对第四采气厂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效益评价研究。最后,根据效益评价结果分析该厂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本文形成的结论如下:第四采气厂所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日益加剧,而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却提升缓慢,开展固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工作越来越重要,构建适用于第四采气厂的效益评价模型迫在眉睫。第四采气厂固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工作要把握固定资产管理具体要求,选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遵循效益评价模型构建原则,构建适用于第四采气厂的固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模型。
............
参考文献(略)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的国情,计划经济体制,加上我国长期的自给自足以及传统的“君权、夫权”思想,使得基本的信任关系一般只在具有亲属血缘关系和熟人朋友这种特殊关系里才容易建立,而针对普通大众之间或者领导与员工之间则很难建立起这种特殊的信任关系,因而也使得会计师事务所这种需要高度人和、人员之间互相团结紧密合作的特殊组织之间的关系更加异常艰难,严重阻碍了我国事务所规模化、国际化的进程,无法与国际大所进行抗衡。各个事务所之间建立一种能够被各方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不是那么容易,各个事务所出于自身的目的考虑,无法达到真正的统一,相互之间不能很好地整合;其次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又是事务所得以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似乎两者之间陷入了一种悖论。若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国事务所不可能做大做强,走向国际。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理应保持审计准则最基本的地位,但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主体在处理事务时还无法做到真正的依法办事,事事依法办事的程度,相关的社会大众还不能真正的信赖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来进行财务决策。二是政府管理分散且过多的进行干预事务所的人力发展管理模式。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化进程还相当漫长,要想做大做强,走出国内,走向国际,与四大进行竞争,必须进行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目前,无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还是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不少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进行了分析,普遍认为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还缺乏一套完整的战略思想和管理体系。
……….
1.2 文献综述
余强(2011)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特点、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论述。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我国现阶段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出的改进建议,包括建立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行按小时进行人工成本核算,将知识型人才培养成创新型、能力型人才,建立多维度的考核机制,正确的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角色。王宏建(2010)论述了我国事务所企业文化的整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提出了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的分析了企业文化对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欠缺企业文化会使员工缺乏归属感,降低对事务所的忠诚度,容易产生离职现象。因此为了留住员工,减少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事务所应该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贾小燕(2006)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她认为由于事务所与其他企业相比有其独有的特点,所以事务所绩效评价也有其自己的特征,包括目标的双重性、产品的特殊性及认知效应的偏差性。吴泷(2010)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的范畴以及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进行了反思,他认为目前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模式,把招募、选拔、录用、安置等资本支出以及培训、开发等成本支出按员工的效力期间分期予以摊销,并与即期的人力再生产的维持、激励、调剂等费用支出一起计算有关的价值耗费的信息,但相关的支出却与能力的储备(人力不能储备) 的投资毫无关系现状,那么所生成的只是有关支出的流量,而非成本的存量。
………..
第 2 章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2.1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
根据注协颁布的文件,想要成为注册会计师,就必须通过参加由中国注协组织的考试,取得其颁发的中国注册会计师从业资格证书,才可以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一员,开展报表审计等业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腾飞,社会也经历了颠覆性的改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到 2015 年,我国的注协也已经成立了二十七年。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自建立至今,继承了前阶段我国在探索中取得的成果,并且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注册会计师发展理念,虽然中间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总体来说,在这二十七年的发展中,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产生与我国经济的腾飞密不可分。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也是相互联系的,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承前启后,每个阶段继承了上个阶段的发展成果,并且为下一个阶段的产生创造出了条件。下面,我们就详细的探讨一下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四个发展阶段的每个阶段有哪些特征,并且分析一下每个发展阶段相对于上个发展阶段的进步体现在哪些方面。
……….
2.2 人力资源管理在会计师事务所地位与作用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担负着政府审计的重任,掌握着国家核心的经济数据。而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事务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迅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企业管理较之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有了巨大发展,具有很多新的特点,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人们在研究企业管理发生演变历史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已经由过去的对物的管理转移到对人的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如何看待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传统管理理论与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区分标志。传统管理理论重视对生产过程和组织控制的分析研究,强调对“物”的要素管理,视劳动者为机器的附属物。而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中的人,管理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采用特定的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管理者,总是既把人看作是管理的对象和客体,又把人看作是管理的主体和动力。管理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人的动机。动机可以支配人的行为,一个能力差的人有时工作成绩可能比能力强的人更好;一个处境艰难的事务所通过合伙人和全体员工的努力,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超过比自己先进的会计师事务所。这是因为动机激励程度不同的结果。总之,会计师事务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就要重视人的因素,特别要重视加强事务所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地位更加突出,已然成为企业形象的代言人、重要的生产力资源和财富的缔造者,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更甚。在我国,由于相应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尚未建立或者不成熟,导致了人力资源培训的计划不能如期的举行,无法提升员工本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质量需求,不能与员工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相结合。培养一名审计人员很容易,但是培养一名优秀的注册会计师,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则是难上加难。因此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必须完善并使用,尽快的应用到我国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上,他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改革与发展的必要阶段。
………..
第 3 章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15
3.1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15
3.2 瑞华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15
3.3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6
3.4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21
第 4 章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借鉴........•23
4.1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及效果 ........ 23
4.1.1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 ........23
4.1.2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 ........ 25
4.2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26
4.2.1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6
4.2.2 注重沟通方式 ........26
第 5 章 合理推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27
5.1 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27
5.2 未来展望........33
第 4 章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及效果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模式相对简单且特别,他的管理职能比较简单,主要由合伙人、总监、高级经理、经理、高级审计员和普通职员六部分构成。通常合伙人作为公司的领导核心,领导着全公司上下的员工。总监、高级经理和经理作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则是协助合伙人共同对公司的其他员工进行管理与协调。分层次的管理模式,扁平型的组织结构,可以精细的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从而实现优化管理,及时的反映市场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世界的各个分所都是一个独立的业务单元,可以根据当地市场的环境文化,做出迅速且正确的抉择,完整的保持了该事务所的独立性与及时性准则。除了良好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外,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各个员工的严格管理和激励模式也是该事务所做大做强的一个强大动力,事务所员工的个人能力,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审计效率问题也是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迅速发展的一个基石。安永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温伯格表示:我们的成功不止于财务业绩方面,这也是我们员工和我们投资方面取得的成功,使得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优质的服务。
……….
结束语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改革是会计师事务所真正实现“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赢得更多的利益,进一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才能不断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良好发展,才可能在国际审计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制约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良好发展,也凸显出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本文针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在借鉴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有效改革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的建议:由于时间的仓促和知识的局限,本文对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缺乏实证数据分析,相信在以后的研究当中,这个问题具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此外,笔者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知识积累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的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会有更好、更加与时俱进的对策来推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
参考文献(略)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可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却是环境问题的愈发严重,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作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影响作用的其中一个主体——企业,要充发挥政府的职能,加强企业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信息的公开和披露,也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的在环境保护以及污染治理情况的了解。在《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这份材料当中,一些重点企业的名单赫然在目,而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都或多或少的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份公告中还非常明确的指出,这些重点监督的企业必须要公开自己的涉及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方面的信息,同时这份公告当中还明确了披露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这所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针对所承担的责任所指定的环保方针政策,同时还有该企业为了应对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采取的一些相关治理措施等。2010年,一份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征求意见稿发布,这份指南的发布及时而具有效力,在里面明确的指出:一些对环境造成重污染的上市公司,需要在年度期末发布环境报告等相关事宜。目前,我国在环保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但近几年环境污染事件仍然层出不穷。虽然已有企业开始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但参与行为相对较少且披露内容较为单一,长久下去将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相背离。站在企业角度上来看,它能为经济发展提供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有责任去承担起环境保护这方面的义务。尤其在河北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企业为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往往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致使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可见,为了保证国家与企业共同的持续发展,企业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则显得至关重要,加强对环境会计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将是大势所趋。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外学者竞相开始涉及环境信息披露这一领域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涉及到公司的治理、公司的规模、公司绩效水平以及诸如行业类型等方面。Dierkes and Coppock(1978)、Trotman and Bradley(1981)、Shane and Spicer(1983)、Craswell and Taylor(1992)及Lang and Lundhokm(1993),他们在研究中均发现:公司规模的大小往往具有代表性质,公司的规模如果越大,那么信息披露的水平往往就越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来越为密切[1];而Lynn(1992)在研究中却发现:一个公司它自身的规模大小,与它的设想大相径庭,即与信息披露这方面几乎不存在显著关联。KrikoNashioka (2001)认为,一个公司的规模,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而言,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Sarah D. Starwick(1998)在研究中发现:诸多公司非常具有规模性,涉及也很广,但是在环境会计这一方面的工作水平,并没有很好的得到体现,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体现[2]。Kar Shuvn Wlong 和 Simons(2001)两位专家学者共同认为,一个企业或者集团的独立董事在全体董事中所占的比例越大,那么这个企业或者集团所在的环境会计方面,有效的进行信息披露的程度也就越高,可是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呈现出十分显著的趋势;而Eng and Mark(2003)在研究中却发现了截然相反的现象,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负相关性[3]。Ferguson(2002)在研究中发现:一个公司或者集团的的资产负债率会定期的进行公布,在这份公布报告中,资产负债率越大,那么就会呈现出一个结果,那就是这家公司或者集团的信息披露水平越高[4]。而在Eng.L and Mak.Y.T(2003)的研究中分析发现:以上二者呈现的是负相关关系[5]。
………
第 2 章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概念的界定
近年来,我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实力得到不断加强和提升,经济正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伴随而来的是环境资源日渐稀缺,污染状况日益加剧,使得人们把精力放到环境保护上来。因此,人们通过多种途径,尝试采取一定的确认和计量手段,去核算环境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然而对于传统的会计核算而言并没有把这方面的影响考虑在内。因此,在这种需求下,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当中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根据实际需求应运而生。环境会计,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我们也可以称作是绿色会计,它是一门在企业生产中,对环境活动所产生的一系列诸如成本以及费用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新兴学科,主要的计量单位以货币为主,基本依据主要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等,企业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向外部传递信息,使得这些信息能够得到综合记录,涉及到环境开发、污染以及防治等诸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环境信息包含两方面信息,这两方面的信息既对立又密切相关,即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众所周知,在研究当中,宏观的层面理所当然是指政府的环境信息,而与之对应的微观的层面必须是指企业的环境信息了。在这两方面的信息当中,相应的环保部门在履行职责时,通过一系列性质有效的途径、采用一定额形式,不仅保存相应信息,还进一步保存相应的环境信息,人们普遍把这种称为是政府环境信息,它属于宏观层面。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企业或者集团自身所产生的影响,还有诸如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相关信息,被人们普遍称作是企业环境信息,它理所应当属于微观层面[15]。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是对企业的环境信息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企业在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企业受到环保奖励或处罚及其他与环境有关的事项信息。
………
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所涉及的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门重要学科,同时它也是企业伦理学的重要分支,它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最大限度地为股东和自己谋取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其中具体包括保护员工的劳工权利、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企业间公平竞争、节约自然资源、关注社区文化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热衷慈善事业等[19]。而组成企业社会责任当中的重要一员即环境责任,也有一定的要求。它不仅需要以一定的法律规定为依据,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遵循相关法律,而且还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提前预支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即要承担潜在的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甚至是污染的潜在风险的义务,如果在这过程当中真的造成了环境污染,那么企业或者集团就要承担相应责任,付出代价,并且要履行相应义务。本文的观点认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环境资源,无论任何载体要使用环境资源就必须同时承担这期间对环境的管理以及改善的责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企业。因此,在经济活动中,广大企业除了应当考虑自身经济效益以外,还必须针对环境以及社会效益来加以考量评估,应该积极地借助多种形式向社会披露自身对环保责任分履行情况,从而获得投资者与社会大众的信任,这样一来,企业获得丰厚利润,也是情理之中。
……….
第 3 章 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13
3.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体系.......13
3.2 环境会计信息的门类........15
3.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16
3.3.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16
3.3.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17
第 4 章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
4.1 本文的研究设计.......19
4.2 实证分析过程....24
4.3 实证分析结论....31
第 5 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33
5.1 本文结论与相关建议.......33
5.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37
第 4 章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本文的研究设计
本文仔细甄别多家企业年报数据,经过细致筛选,以我省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粗取精,先后剔除ST、*ST等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最终共计29家上市公司进入样本[27]。之后对这些上市公司2011-2013年的年报(共86份,有1家是2012年以后上市的)进行分析、统计,揭示其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情况,分析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正如上述那样,本文的数据样本是经过仔细甄别出来的,所以所选取的样本公司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其中各个企业的年度报告来源包括多个方面:河北省统计年鉴、巨潮资讯网、新浪财经网、国泰安数据库等,利用CAJ阅读软件进行逐个查询,之后借助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再利用SPSS 17.0对数据展开统计分析。先前有广大专家和学者对社会责任进行深度分析,他们一致认为不管是哪个企业,也不管属于哪个企业,都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而这份社会责任中自然而然也包括环境保护。照此推理,如果一个企业的规模比较大,那么这个企业或者集团理所应当就要承担起较大的社会责任,甚至说是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另外,依据委托代理理论,管理者与所有者间的利益冲突,在较大规模的企业里表现尤为明显。这种情况下,所有者一般会要求经营者尽量多的披露环境信息,以更好的控制其自利行为。同时,经营者出于各种考虑,为证明“清白”,所以会比较倾向于披露较多甚至是有利的会计信息。因此,规模较大的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减少内部治理矛盾,一般会选择尽可能多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
结论
通过对我省共计 29 家污染行业上市公司 2011—2013 年三年共 86 个样本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分析,从实证分析和现状分析结果两个层面得出以下分析结果: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为:经过一系列的实证分析,最终保留在回归方程中的变量一共有四个,他们分别是公司的盈利能力、企业或集团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公司规模的大小、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存在两职合一的情况,这说明这四个影响因素对环境信息的披露起到了较为突出的作用。具体来看,①与信息披露水平呈现同一变化趋势的主要有公司的规模大小、盈利水平能力的高低、独立董事所占全体董事的的比例这几个主要的方面,但是有一个确呈现出了此消彼长的关系,即为公司的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这个因素;②公司的成长性没有通过回归分析,不能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被保留在方程当中。这可能是因为企业处于成长期,它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固定资产的购买上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导致企业不会再过多的将一些资金投入到自身的环保事业上来,与之相对应,企业自然而言就倾向于少披露环境信息,甚至是不披露。这样的状况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削弱公司的成长性、发展潜力空间这一变量对信息披露的影响。③公司的流通股所占比例这个变量可能是受到了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或者是受到了所选取的样本数据的影响,它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并没有展现出显著地影响作用。
............
参考文献(略)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现在我国中小企业在生产和提高生产力环境方面都面临着全球竞争,公司试图以客户为中心,集中力量于优质产品、有竞争力的价格。在这些情况下,许多企业有兴趣在确定各种成本更准确地与目标集成制造和营销策略。各种成本计算系统被用来提供一个提高精度有关产品成本,产品结构,定价和其他投资决定。过往的案例表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也许会使产品的成本不准确,反之,作业成本法下产品的价格可能被降低。考虑到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多项举措现在正在试图提高其竞争地位,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制造业。开发和推广作业成本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影响了传统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地位。尽管其独创性以及相关产品的成本核算学者们仍在激烈的争辩之中,但是作业成本法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从制造业到零售业,从利润为导向的企业到政府机构。虽然最初的作业成本法实施重点主要是在工厂,但在今天作业成本法已经蔓延到非制造业,如市场营销,工程和研究发展等行业在内的很多企业已经对旧的财务和成本核算系统进行了改进,引进了新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尽管如此,仍旧有许多企业对于作业成本系统的引入没有明确的实施步骤和理论指导,其中中小企业占据很大比例。一方面,由于作业成本法不符合现行会计准则与对外财务报告的需要。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为了使对外财务报表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需要重新调整成本数据。这种调整相对工作量较大,而且技术难度大,有可能出现混论而违背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另一方面,作业成本法被认为只有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完善的企业才适合,而往往中小企业的电算化水平不高甚至还依赖于手工记账,这就使得作业成本法应用收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障碍,但是现阶段随着财务软件的普遍使用,许多中小企业也逐渐发展或者替代了过去的会计核算方式。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作业成本法最早由厦门大学的余绪缨教授(1994)[1]年引入国内,王光远(1995)[2]介绍了作业成本法的一系列基本概念,杨继良(1996)详细阐述了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价值分析和作业中心确定等问题。一直到 90 年代末,这一期间国内文献基本上都是理论介绍作业成本法的概念、理论。最近 10 年各界对作业成本法及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又出现一个新的研究期:张旭霞(2009)谈到了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系统的结合,并对差异分析进行了非常简单的论述。欧佩玉和王平心教授(2002)在《作业基础成本控制研究》中提出了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适用于灵活性的顾客化生产企业,符合现代企业管经营高风险和制造高度自动化的环境,并结合作业成本法在试点企业的应用对作业基础成本控制的内容和程序进行了研究。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潘飞教授与周琳、刘燕军在《中国会计学会 2011 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年 7 月发表的管理会计变革的制度化过程——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典型案例研究,其中提到通过我国上市公司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典型案例研究,对提出的管理会计变革的制度化模型进行理论检验和发展。王福胜,李汉玲等(2003)对作业基础相关决策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作业基础相关决策问题经行了探讨,认为作业基础决策。关键在于相关成本分析,这种相关成本分析立足于作业的增加或减少,通过计算不同方案中各项作业的差量成本来进行决策。,并详细介绍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产品盈利能力分析、零部件取得方式决策分析、产品组合决策分析和生产工艺选择决策分析的方法。之后,很多学者都进行了作业成本法与其他管理方法的结合研究。如李定安、林志文(2004)研究了作业成本法、EVA 和 BSC 的整合,并提出建立战略成本管理整合模型以作业成本法为核心,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以竞争优势评价为基础,以流程再造的手段,以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高企业价值的目标。
………..
第二章 作业成本法理论综述
2.1 作业成本法的起源与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产品成本差距日益减小,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所能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越发不能满足管理者需求,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更为科学的成本计算方法应运而生,并展现出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同其他成本会计与管理创新一样,作业成本法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现代经济、技术环境变化与组织管理要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1)现代制造环境。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弹性制造系统、计算机整合制造系统等迅速取代传统制造模式。这种高度技术化、信息化的制造环境大大改变了传统的产品生产方式,亦改变了产品成本的构成。此时,制造费用开始取代人工成本而在整个产品成本中占更大的比重。制造费用份额及其内容的增加,使得费用开始取代人工成本而在整个产品成本中用分摊方式不再适用,进而传统的成本核算制度也受到很大挑战。换言之,传统成本会计系统已无法提供企业经营与管理决策相关的信息,甚至还会据此做出错误的决定。
(2)产品、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都得到更大的满足,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企业正在提供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产品与服务,并使用多种分销渠道。此外,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企业需要为各种类型的客户提供专门的、定制的服务,更大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引入显然会增加企业生产的复杂性,复杂性的提高也意味着需要对更多的制造费用进行管理。这是制造费用取代人工费用占更大分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制造费用的构成也变得复杂,很多制造费用的发生与产量、工时并没有多少因果联系,如果再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就极大可能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失真。
……….
2.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主要是将间接费用按作业进行归集,再根据成本核算对象与所消耗作业的关系将相关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核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资源作为一个概念,其外延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企业所有的价值载体。一个企业可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材料、物资,都属于资源,当然也包括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人力资源等。关于资源的成本信息主要反映在会计的分类账及其相关明细账上,例如材料费、人工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利息费、税收费用等。②作业:作业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所发生的各项具体活动。例如,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产品设计。材料运输,销售部门处理顾客订单、产品输等都可以看作是作业。一项作业也许是生产活动的一部分,如叉车作业;也可能指的是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例如反应作业;也有可能是将整个一系列生产活动等统一称为为生产作业,例如化肥生产过程中的筛选作业。有若干个存在一定关系的单独作业所组成的作业集合,通常情况下被称为作业中心。
…………
第三章 TX 公司现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现状分析........ 15
3.1 TX 公司概况 ............ 15
3.1.1TX 公司背景介绍 ........ 15
3.1.2TX 公司产品生产经营特点 ...... 15
3.1.3TX 公司产品生产流程 ....... 16
3.2 TX 公司成本核算管理现状 ......... 17
第四章 TX 公司作业成本核算的流程设计........... 22
4.1 作业成本流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22
4.2 划分作业............ 22
4.3 确定资源消耗和资源动因..... 23
4.4 确定作业动因及分配作业成本........... 26
4.5 作业成本法下的 TX 公司成本核算 .......... 26
4.6 作业成本法和现行成本法核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29
第五章 TX 公司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方法与应用........ 32
5.1TX 公司作业成本控制方法 .......... 32
5.2TX 公司基于作业预算的成本控制应用 .... 37
第五章 TX 公司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方法与应用
5.1TX 公司作业成本控制方法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为了应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必须要解决成本为什么发生和发生的成本都具体在哪些生产环节中的问题,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思想能够使得成本控制更为科学和完善。作业成本控制系统是站在作业的基础上,能够更为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深入成本产生的各个层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解决传统成本成本控制系统中成本核算信息不真实、成本构成不清晰的局限性,指导更为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核算方法。因此,TX 公司迫切的需要作业成本控制思想的渗入。从预算管理产生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预算管理本身就是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站在企业的整体层面去进行成本控制。预算管理通常情况下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预算和考核评价等环节,一个成本预算的编制过程需要大量的财务数据支撑。但从本质上来说,预算管理并不是简单的数据罗列,而是涉及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次的权利和责任的安排,能够使得成本控制深入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也使各部门之间更加明确自己的成本控制目标。
………
结论
随着生产企业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日益上升,公司所在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给 TX 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随着 TX 公司内部管理的不断成熟与深化,逐步认识到基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和传统成本控制存在着不足之处,不能满足公司管理对产品成本信息更为精确的要求,产生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想法。本文通过对 TX 公司成本核算和管理现状的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论文借鉴了学者们对作业成本核算和作业成本控制的指导思想,提出了 TX 化肥生产公司基于作业成本法核算以及初步成本控制理论,以期对该公司的预算管理提供帮助。具体来讲,有如下成果:
(1)依托 TX 公司往年生产经营的历史数据,运用作业成本法,提高各产品成本核算,完善该企业定价机制。
(2)初步在 TX 公司引入了基于作业预算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作业成本预算将弹性预算建立在多动因基础之上,明显提高了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同时力求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于 TX 公司解决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公司精细化管理的需求,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文针对 TX 公司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初步提出了基于作业成本的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案,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工作需要完善:结合化肥企业独特生产工艺原理,建立科学的作业消耗率和资源消耗率标准;成本动因的进一步科学确认,使资源费用的分配更为符合实际;预算基础性表格的编制不够完善,比如各个作业、作业中心所需表格的设置是否合理。
............
参考文献(略)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近些年伴随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是其中一个庞大的群体,为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审计做出了贡献,会计师事务所的立所基本业务是审计业务,事务所想要健康的发展的关键就是其审计质量的保证,所以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审计的质量控制,近年来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规范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了起来,中小型事务所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在不断上升,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和职业素质也在进一步的提升,在经济市场里所显示的作用和所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应当承认许多中小型事务所的审计存在诸多问题。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审计市场竞争的激烈,事务所自身的资源不足、外部执业环境不理想等各方面影响,存在着合格专业人员的缺少、人员执业技术水平不达标、市场扩张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许多中小事务所为了能够生存,节约审计成本出现了审计程序不到位,甚至故意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问题。舍弃了事务所立身之本的审计质量,最终在对中小事务所的名声造成损坏,使其业务量下降,对事务所的发展造成进一步的打击。我国数量巨大的中小会计事务所集合起来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利润。而决定事务所是否能生存的关键在于审计质量,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整体的前进也由各个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决定,如果说独立审计准则是执行审计业务的技术标准,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是执行审计业务的工艺标准,只有相互联动才会产生更多的审计成功,当下我国的审计技术标准已具有大模样,而工艺标准尤其是对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却应付阙如,建立合适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系统是保障事务所为其审计客户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重要措施所以对于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是其审计业务质量标准提升的基础,使其能够为客户提高更好的服务,充当好经济警察这一职能。陕西 FZ 会计师事务所,是一所 1996 批准成立的小型所,该所在虽然已经建立了自身的一套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但是根据笔者在事务所实习的过程中调查发现其审计质量控制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质量控制的程序设计的并不完整,以及对于已有质量控制程序执行的不到位,本文对 FZ 会计师事务目前制定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开研究,再根据问卷,观察,询问等方法对现有的审计质量控制程序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主要是对审计业务承接前,业务执行中,业务完成时的审计质量控制和其他审计质量控制程序四个方面展开调查分析,结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的规章制度,全方位地剖析 FZ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体系,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且结合《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指南》和 FZ 事务所自身的特点,提出改进的意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Sutton 和 Lampe (1993)两位专家发表论文定义审计质量,在文章中他们认为审计质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包括审计的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组成的。审计的过程质量用来衡量审计人员是否按照准则要求进行审计业务,审计结果质量是用来判断审计质量的。Titman 和 Trueman(l986)将审计定义为一种产品,认为审计的质量应当以最后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来衡量,被审公司的财务表真实反映其经营状况,其报表越真实,说明审计质量越高[1]。Palmrosc Z.(1988)发表论文认为审计质量就是被审的报表没有重大错报的可能[2]。Simmunic 和 Stein(1996)认为被审单位财务报表的真实程度可以反映审计的质量,审计质量是保证财务报告中的重大错报在合理的保证范围内,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3]。Watts&Zimmerman(1983)和 Deangelo L.E.(1981 年)两位学者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会计违规问题的联合概率,这就要求审计师面对违规问题的处理技能,而报告问题的概率则就是对审计师独立性的考验。高的审计质量意味着审计师在发现错报时的能力高超,并且报告所发现的错误和不正当做法的可能性更高[4]。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质量控制准则委员会(QCSC)1979年11月发布了第 1 号质量控制准则说明书(SQCS1),此后又陆续公布了 SQCS2、SQCS3、SQCS4、SQCS5的质量控制具体准则是用来指导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合适的审计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保证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其中 SQCS2 提出了要以独立、公正客观、人事管理,客户和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业务执行,监督的五大质量控制要素[5]。
……….
第二章 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理论概述
2.1 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相关概念
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是指在执行审计工作过程的符合标准及其结果的达标程度以及其使用者对其需要满足的程度,审计质量分为广义的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包括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狭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工作即审计项目质量,包括选项、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效果和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审计质量的优劣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审计业务执行的过程的实施质量,即工作质量,第二是指出具审计报告结果的质量,即结果质量。对于这两方面的质量所衡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审计执行中的工作质量是按照审计工作的专业标准来衡量的,主要是由我国颁布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监管部门颁布的相关条例来规定,如果审计人员按照相关的审计准则执行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就表示审计质量为高质量,而对于结果质量的衡量是由其报告使用者,如投资者,债权人,股东,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评价的,他们根据审计过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证证实审计报告的准确,如果报告能如实准确反映被审单位,表示审计质量是高质量的。审计过程的高质量质量是审计报告高质量的前提条件,只要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能够按照相应的准则和法律法规来执行程序,保证审计过程的质量,才能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报告的质量是审计过程质量的表现。
……..
2.2 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理论基础
对于质量的控制,为了实现质量控制,相应的单位需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以达到质量控制。具体来说,质量控制用来管理规范组织生产和管理技术,操作流程,管理制度,完成所有的流程和削减不达标的产品和不令客户满意的产品,使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当今,全面质量管理已经进入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在生产过程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实行质量控制,质量控制落实到事发前的控制,控制之间的事件,控制事件发生后。在此之前,其中一个面向控制的事件。控制质量是把握三个要素,重要的是,监管和控制,信息记录,反馈和反馈效应是质量控制,信息输出到未来的相关信息,然后反馈到组织系统的基础上质量控制结果反馈系统机构调整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然后输出信息,然后收集反馈结果,一次又一次,不断提高质量,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最终达到提高效率。质量控制理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一是品质控制,品质控制审计的过程。
……………
第三章 FZ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现状.......17
3.1 FZ 会计师事务所简介及审计业务流程 ........... 17
3.2 基于审计业务流程的质量控制程序............ 19
3.2.1 承接业务阶段的控制............ 19
3.2.2 业务执行阶段的控制............ 19
3.2.3 业务完成阶段的控制............ 22
3.3 与审计质量有关其他方面的控制........... 23
第四章 FZ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分析...........26
4.1 业务承接阶段质量控制的调查结果和问题分析 .......26
4.1.1 业务承接阶段质量控制调查结果 ............26
4.1.2 业务承接阶段质量控制问题分析 ............27
4.2 业务执行阶段审计质量控制调查和分析 .........28
4.2.1 业务执行阶段质量控制调查结果 ............28
4.2.2 业务执行阶段质量控制问题分析 ............30
4.3 业务完成阶段审计质量控制调查和分析 .........32
4.4 其他与质量有关的控制调查分析............34
第五章 FZ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改进的建议 .........38
5.1 基于审计业务流程质量控制的改进建议 .........38
5.2 其他影响质量控制实施方面改善建议 ........43
第五章 Fz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改进的建议
5.1 基于审计业务流程质量控制的改进建议
Fz 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业务之前要考虑如下问题:审计业务的时间要求,审计业务所需的各级人员数量,事务所现有的人数,事务所对客户行业是否了解,事务所是否需要外聘专家或者顾问等方面问题要评价这些方面的问题,不得承接不能胜任和无法完成的业务。事务所可通过以下程序进行质量控制① 建立 FZ 事务所人员数量和资质评价表,包括:经验,背景,专长,任职时间 ,根据此表来考虑事务所人员是否熟悉相关的业务或业务对象。② 建立承接业务前所需人员配备情况简表③ 建立各个层次人员数量表 ,每一个月所有合伙人都要呈交给管理合伙人一份计划说明下个月预计的人员需求,计划要尽可能的详细。比如要求人员的级别,数量和估计项目所需时间。以便保证在承接项目前做到心中有数,保证拥有足够的有胜任能力的人员,而不是使用临时聘用的不具备必要技能的人员。④ 建立可咨询专家表,在需要时可以得到专家的帮助。对于项目规模较大或者比较繁杂项目,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要求制定审计计划,审计人员必须在项目合伙人的指导和监督下对审计工作制定计划,包括根据审计目标全面评估审计风险,根据风险的大小规划进程以指导审计工作的进行,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随时调整后续的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使其更符合审计环境。审计程序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经营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相应做改变。不仅要事前计划,事中要不断调整修改,事后总结以指导下一个项目的进行在审计计划阶段。在审计外勤工作执行前,审计计划要经过项目合伙人的复查签字,如果需要另一合伙人复核的审计,审计计划必须也要经过另一合伙人的同意并签字。规定项目合伙人对审计计划工作负全部责任。
………
结论
总之,我国小会计师事务所现阶段的审计质量仍然存在审计报告不实、某些审计流程流于形式或者被违规省略、未按规定进行质量控制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审计质量和行业的长远发展。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是长期的积累,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行业监管环境进行系统地规范和改善,更需要事务所自身的审计业务质量控制体系的健全。本文根据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理论,对 FZ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调查,对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和实施情况做出分析,将与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理论与事务所相结合,发现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首先论文对 FZ 会计师事务所的概况,事务所现有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和执行的现状进行阐述。其次根据问卷,观察,询问等方法,对审计业务承接前,业务执行中,业务完成时的审计质量控制以及其他审计质量控制程序四个方面,对事务所现有的审计质量控制程序进行具体分析,并且结合《业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的规章制度的要求,全方位地剖析 FZ 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体系。分析其存在的不足。通过研究发现,FZ 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现有审计业务质量控制制度实施方面,其中包括:1.业务承接前的风险控制程序不到位 2.审计计划流于形式 3.人员选派不力,胜任能力不足。二是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本身不完善,其中包括:缺乏事务所自身评价程序,审计项目组人员的委派程序不完善,咨询指导程序,意见分歧程序,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监控方面程序,使得使事务所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出现了疏漏,对其审计质量造成威胁。为此,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可以帮助改善 FZ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
参考文献(略)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 1 章 引 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钢铁产业做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它的发展对我国经济也会产生深远影响。而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保证。面对多元化、开放式、竞争式的市场,需要我们转变观念,面向市场、调整机制、转变模式,从企业自身考虑,制定合适的内部控制,让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为企业保驾护航。因此,加强钢铁企业内部控制、强化内部管理成为现今钢铁企业应该重视的一个课题。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我们了解我国钢铁的内控制度;二是发现我国钢铁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三是通过分析 ZG 集团遇到的问题来帮助我们从一些具体方面了解钢铁企业,从而针对钢铁产业特定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办法。总体目的是希望能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其可能产生问题的解决办法。实现内部控制的优化对我国钢铁企业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良好的内部控制不仅有助于企业内部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还有助于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使用;良好的内部控制使钢铁企业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企业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保障企业内部机制的建立以及职责的明确;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发现制度上的漏洞和机制建立上的弊端,促使企业员工分工合作,团结一致,使企业日常事务井井有条,从而为企业的发展铺出一条光明的大路;一个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的必要条件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个制度可以使企业保持与时俱进,把握先机。
………
1.2 关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
较之中国很早以前,国外便开始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所以其研究范围和研究视角也比中国多元化,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研究更加深入。其中,出现的最早的最有权威性的便是 COSO 委员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发表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这个框架随后即被AICPA 所接受并以正式的形式发表出去;随后,在二十一世纪初,在之前的基础上,国外又出版了一套《萨班斯-奥克斯法案》,以及对各方面的风险管理研究的结晶,这些结合在一起,《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变由此诞生了,内部控制在 COSO 的报告中被界说为是为了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企业成长的顺利和高效、遵纪循法等目的,而由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一个过程。直到今天,这个理论也被普遍认可,是最具权威的,《风险管理框架》中还指出内部控制为五个部分构成,这五个部分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和监督。Maijoor(2005)认为,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对内部控制关于组织理论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机制和部门的控制,实际上是对管理控制的研究;二是对内部控制关于审计学视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易层面和业务循环方面的内部控制研究,这个属于微观内部控制;三是对内部控制关于经济学角度的研究。Donnell与 Koop(2007)指出考评企业内部控制有以下步骤:信息收集、信息记录与内部控制评估。其中流程法、文字表述法和问卷法等是收集信息的方法。施瓦兹(2006)根据内部控制的五要素,针对小型企业,专门设计了一个内部控制评价模型,这个模型是以整合业务流程为方法,对企业识别风险具有指导作用,从而使得企业可以加强内部控制。
………
第 2 章 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2.1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史
从广义上来说,内部控制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人类社会中,无论是自然人还是团体都需要考虑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文明等的进步,而经济、文明等的进步有赖于社会的构成要素,即自然人或团体的互相约束和制衡,那些社会规范,比如说道德、风俗、法律法规等,就是制约人类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在人类社会中无孔不在。虽然说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内控与企业的管理活动相关联,但是从广泛意义上来讲,内控实践的发展有赖于人类社会本身存在的控制规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内部控制也是不断发展着的。人类的任何行为的发展都经历了从自发到有意识的过程,内部控制也包括在内。比如说,在古埃及,就有一些人员被称为“书吏”,这些人员的职务与现代的会计差不多。在古埃及,书吏的权利和义务特别大,他们主要做到对全国收支事项和库存财产的记录和监督的作用;同时,书吏还与国库各级管理人员构成了一种经济牵制关系,就如同当今的职责分离一样,达到了共同牵制的目的。在我国周朝时期,也跟古埃及类似,但比之要先进一些,我国不仅配备了那些“会计”人员,还对他们进行了有效的分工,就如同我国近现代内控中将会计和出纳这两个岗位分离一样,从而达到了有效控制政府财政收支的严谨性,确保人员各尽其职,互相监督。类似的内控发展在历史上还存在很多,这些都标志着人类对内部控制从自发到有意识行动的发展历程。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种理论也诞生并且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类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对内部控制的分类也越来越多。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美国生物学家请波特•维纳出版的《控制论》一书中就对控制进行了定义,书中讲到控制是一个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客观世界的玩物都有着特定的联系,因为这个系统具有信息传递、运用和保持的功能,所以此系统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仅如此,反馈功能也是这个系统的一项特色,正是因为有这项功能,该系统才能通过信息的反馈来实现对系统进行控制这一目的。
………
2.2 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我国内部控制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向全球化发展,我国内控也趋于完善。本着向世界接轨的思想,我国的现行的内控制度也与国外大体相同。不同于国外的是我国的内部控制主要由中国制定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等本着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而实施并推动的。我国现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2008 年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认为内部控制是以实现控制目标为目的、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过程。其中控制目标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总共 57 条(其框架如下图 4),2010 年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我国施行的内部规范体系不仅是根据我国真实现状来制订的,而且又对国外研究成果合理借鉴,这套规范符合我国的发展目的和要求。
………
第 3 章 钢铁企业特征分析...........12
3.1 钢铁企业经营特征 ...........12
3.2 钢铁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要求...........13
3.3 我国钢铁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16
第 4 章 案例分析...........19
4.1 ZG 集团介绍........... 19
4.2 ZG 集团风险描述...........23
4.3 ZG 集团内部控制的问题 ...........26
4.4 ZG 集团内部控制问题成因 ........... 28
第 5 章 加强 ZG 集团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 ...........30
5.1 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观念 ...........30
5.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制衡机制...........30
5.3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内部控制........... 31
5.4 注重信息沟通 ...........31
5.5 完善内部监督 ........... 32
第 5 章 加强 ZG 集团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
5.1 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观念
面临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ZG 集团的经营理念还没有跟上步伐,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还没有转变过来,因此,首先 ZG 集团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全面执行内部控制;其次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上而下的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培养集团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同;再次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提供必要的财力和人力来支持制度,从而强化集团全体的责任感和风险防范意识。合适的内控理念要重视不同层次人员知识、信息的结合,做到不同权力层次的上下结合:管理层侧重于战略层面的内部控制措施制定,基层主要参与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措施制定。同时由于部门分工不同,特别是不相容职能部门之间的互相牵制,容易造成部门间的隔阂,新的控制理念认为内部控制不应成为部门之间沟通的壁垒,应以流程为中心重新梳理相关的内部控制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做到部门沟通融合,使内部控制成为提升企业价值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健全公司的组织结构,分清权责,ZG 集团有必要摒除“一个人的天下”的思想,完善监督和控制机制,健全组织结构,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制衡机制。首先 ZG 集团应该增加一个审计委员会部门,并设定这个部门只向董事会汇报,目的是为了监控企业经营事项,及时向董事会汇报有可能损害公司利益的项目。首先,适当削弱管理层的权限,改善以前管理层说了算的局面,制定一定的制度约束管理层,在企业做出重大决策时,必须经过董事会的同意。权利和责任是制衡机制的核心,在一个有效的制衡机制中,是以股东权益最大化为目的,既要保证股东不会过度干预,又要保证管理者内部人控制。
……..
结 论
钢铁行业不景气和产能过剩的加剧,有可能会波及到银行贷款的安全,钢铁生产企业和钢贸企业的贷款坏账也有可能会大规模爆发,而且这些危机在短时期内企业很难克服,所以要从基础做起,把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ZG 集团有可能仅仅是钢铁行业的一个缩影,ZG 集团内控问题的爆发,有可能会引爆整个钢铁行业和钢贸行业内控问题的爆发,导致连锁反应。而企业管理部门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防患于未然,从现在起,紧抓不仅是钢铁行业,甚至是各个行业的内部控制,企业要做的不仅仅是对自身内控制度的摸底,更要着手建立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这方面可以借鉴外部成功的内部控制案例,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合理安排控制活动,加强制度规范,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使企业每个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传达能力更有效,更快捷,在此基础上加强内部监管,建立一个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监管制度,奖惩有度,对企业做出贡献的要奖的毫不吝啬,而破坏企业内部控制的也要罚的毫不手软,要善于发现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并及时有效的解决,为企业建造一个铜墙铁壁的内部控制制度,开拓创新,寻求适应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内控制度,使企业内控跟得上经济潮流,而立于不败之地。
............
参考文献(略)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如今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管理者越发的重视成本的管控与优化。然而怎样准确的估算企业的产品成本,减少可控成本数额,并制定合理的价格,进而使它更好地为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现状来服务,一直困扰着众多管理者。寻求更加精准的成本信息,实现产品成本最小化,保持成本的领先地位是现代企业主要目标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工业经济逐步转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智能机器人和计算机辅助系统等的普遍使用,使得产品的成本结构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其具体表现是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比重明显下降,但是间接费用的比重则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以传统方法分配制造费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特别大。传统的制造成本法计算成本时根据直接人工消耗小时数、直接人工成本、机器消耗小时数等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当企业生产的是产量巨大但是机械化应用程度不是很高的产品时,产品的成本就会偏高,当企业生产的是产量比较小但是机械化应用程度很高的产品时,产品的成本就会偏低,这就使得最后的成本数额与实际不符[1]。当企业把这些错误的成本信息用到决策制定与方案选择上时,必定会导致企业决策一定程度上的失误,在一些方案的选择上走入误区。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传统成本法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
……..
1.2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在企业中引入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它使企业管理者真正了解成本的结构,进而更具体的找到成本的管理方向[3]。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是基于以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仅仅表明一个产品、一项生产耗费的价值,是粗放式的成本计算方法。但是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将企业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组合体,这个组合体为了实现顾客价值从而完成一项项作业,以一条完整的作业链,向前传递资源,创造价值,把顾客认为满意有价值的产品送到顾客手中。每一个作业都会积攒一定的成本,一连串的作业形成了产品的最终的成本,这就详细的表现出了成本的由来,也就为企业消除非增值作业,优化增值作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理论研究已趋于完善,各种概念的研究逐渐成熟,但是在实际中企业的应用范围却不是很广泛。本文讨论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 A 公司的瓦楞纸箱生产车间的应用,把每一个流程都尽可能分析详尽,建立相应的作业中心,研究具体流程,实现成本管控的详细化、层次化,使核算结果更加准确,为企业的成本管控做好示例。经过对公司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应用的适用性的分析,制定一系列对公司有帮助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实施方案,不仅能够给本企业开拓成本管理管控新思路,也能为其他企业提供成本管理新视角,使企业很好的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节约型的优化转变[4]。所以说对该公司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应用探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第 2 章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与核算流程
2.1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
作业指的是企业在实施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资源的具体方式,它是资源消耗的第一对象,是作业成本法核算的核心[21],生产经营里所有的作业连接到一起就构成了企业的作业链,不同的企业因为生产工艺流程或技术的不同,导致作业的种类有很多,在作业的划分时应当详略得当[22]。具体来说可以作业可以分为四大类:单位层次级作业、批别层次级作业、产品层次级作业和维持层次级作业。单位层次级作业(Unit level Activity):就是生产一单位该产品,就要至少发生一次的作业。批别层次级作业(Batch levelActivity):指的是生产一批产品就要执行一次的作业。它与产品批次的数量成正比,计算时先把总的批次级成本归结到一起,然后根据标准分配到具体某批次分配到每一单位产品之中。产品层次级作业(Product level Activity):产品层次级作业是指为了维持某条特定的生产线而发生的作业,它与产品种类的数量成比例变动。维持层次级作业(Facility level Activity):指的是为了维持产品生产的工作而发生的作业,服务于整个生产过程,使生产活动顺利进行。它不随产品种类、数量、批次的变动而变动[23]。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就组成了作业中心,作业中心的几项作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职能,所有作业中心共同协作,完成产品的生产[24]。建立作业中心时,首先要考虑到要把性质相同的作业纳入一个作业中心,其次是分清主要作业和次要作业,对作业以及作业中心数量要有所控制,避免过多或者过少。作业中心的作用还在于它一般都以职能部门划分,例如质检部、采购部等,这就为绩效考核提供了新的方法,利于对各个部门做出准确的绩效评价。
…….
2.2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流程
单位时间产能成本指的是每个单位时间里所消耗的的资源成本,首先要确定的是资源的总消耗即产能成本,资源消耗总成本数据可以直接从公司账户中获取。然后是要确定员工的总工时即总有效的工作时间,这个时间可以是管理人员凭借工作经验实际观察得来,也可以通过统计方法的计算而得来,但值得注意的是,满负荷工作的情况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只能称之为理论生产能力,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那些约束性资源,我们可以衡量出它们的理论生产能力,对于那些真正作用于生产的我们称之为有效生产能力。例如在车间里的总工时数为 60 小时,但是实际上除了有效工作外工人还要耗费一定时间学习安全知识、车间例会和闲暇交流等,而机器设备也需要维修保养和生产前调试,车间主任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工时的有效率为 85%,所以总工时应该除去闲置的 9 小时,为 51 小时。对于绝大多数资源来说,分配的最佳指标即为时间,但是也有少数资源可能使用其他指标比较适合,例如存放原材料和产品的仓库,采用时间指标是不合适的。
………
第 3 章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 A 公司的适用性分析.........20
3.1 A 公司基本情况 ......... 20
3.2 A 公司成本核算方法及问题分析 .........20
3.2.1 现行成本核算制度 .........20
3.2.2 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2
3.3 A 公司应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23
第 4 章 A 公司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应用方案设计.........25
4.1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应用的环境介绍.........25
4.2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实施方案.........26
第 5 章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应用的难点与建议.........35
5.1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应用的难点.........35
5.2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应用过程的建.........36
5.3 结语..........39
第 5 章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应用的难点与建议
5.1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应用的难点
1.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间接费用的分配手段,除了能满足准确计算产品成本的作用之外,更是与企业的作业链和价值链密不可分,并涉及到企业组织结构设置,上升到了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如果企业想实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对其实施进行前期的准备,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学习,对实施过程进行相应的改进,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短期的效益不是特别明显,这又是与委托代理关系产生了冲突,经理人员考虑到受托责任和自己的薪酬,非常重视当期的业绩,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给下一期的任务完成留有余地,很可能高估生产工时,而少报资源费用,造成当期成本信息失真,影响成本管理措施的改进。而作业成本法给企业带来的是未来的长远战略层面上的利益,并且这种利益无法准确的计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作业成本法的推行。
2.会计信息系统的不足。我国会计的电算化在之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可是企业现在使用的 ERP 资源管理软件还没有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需求相结合,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相关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还是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某些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相关人员对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兴趣,再加之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奖励制度,进一步加大了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难度。
……
结语
我国引入作业成本法的时间较晚,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在企业之中的推广并不是很普遍,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时间更晚,在我国多数是学者根据理论给企业制定了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模型,很少由企业实际去推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但是随着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成本的管理控制要求会逐步提高,人们对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也会逐渐提升,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管控方法必将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中起到越发重要的作用[40]。我国还没有一套针对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会计制度,现在的会计制度的规范对象的财务会计,其中的许多规定使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受到阻碍,由于企业信息的需求者的复杂构成,为保障各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对企业信息的形成过程进行一定的约束,不可能短时间内将其更换,而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的不准确性又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和管控方法,所以要实行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双轨制的做法,设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互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试行双轨制,两种制度并行,最后用企业的 ERP 系统进行联系整合。根据作业和产品的关系,结合企业的作业链改造当前企业所使用的财务核算系统,将发生的每一项成本都记录在这个改进的财务核算系统里,同时录入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和作业成本核算系统,二者分别各自运行但是共享基础数据,解决了企业的现实需求。
............
参考文献(略)
专业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近十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经费来源日趋广泛,经济活动日渐复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高校扩招,本专科生在校人数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高。据统计,1999 年本专科生在校总人数为 718.91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10.5%,2013 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2468.07 万人和 34.5%,增长近 3.4 倍,高等教育进入名副其实的“大众教育”时代。其次,高校扩建,学校面积不断增大。统计数字显示,2002~2006 年,学校占地面积从112 万亩增加到 212 万亩,教学用房从 1.2 亿 m2 增加到 2.7 亿 m2。到 2005 年,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有 50 多座,涉及 21 个省市。第三,高校扩大,办学形式逐步多元。由于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投资机制、宏观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教育资源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作用正在凸显,大量民办院校出现的同时,远程教育、短期培训、个性化教育等办学方式也在逐渐丰富,这些变化加剧了教育市场竞争,使高等教育在竞争中得到发展。第四,教育经费规模扩大,来源广泛。一方面,从国家角度来看,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2012 年财政性教育经费首超 2 万亿,占 GDP 的比例首次达到 4%的目标,2013 年更是投入 24488.22 亿元,比 1998 年的 2949.06 亿元,扩大了 8.3 倍。另一方面,从学校自身来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部经费的比例,自 1993 年的 82.4%开始逐年降低,至 2003 年跌破 50%,2005 年跌至 46.02%, 虽然在 2006 年开始复苏,但从长期看, 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绝对数上升的同时,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高校利用银行贷款、争取科研经费、向社会募捐、开办校企盈利、资产运作等新兴方式筹集非财政资金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多渠道筹资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常态。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当前,高校要编制两套预算:一套是部门预算,遵循“两上两下”的程序编制,需上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复;另一套是校内预算,即学校根据批复,结合实际收支情况所编制的预算。由于校内预算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更能体现预算的管理作用,更具有研究价值。所以,该领域已经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高校预算管理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创新,二是从理论到实践,研究预算管理理论的可行性和应用性。上述课题组认为“增量拨款实质是一种‘基数加发展’的拨款方式,其增加的拨款部分主要依据高校原有规模的扩大部分,如增加新的专业、扩大招生等”[1]。为此,高校预算管理也应以“基数加增长”的增量预算为主,即根据上一年度的基数考虑本年度的增减因素来确定本年度的支出规模。但是,刘海峰等(2009)认为这种预算易使预算数和实际数之间产生很大差异,致使预算流于形式,失去其应有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公式拨款是根据学科学生人数设定拨款定额,按“生均综合定额加补助专项”进行拨款。许江波等(2011)的调查报告显示,为了顺应这种拨款方式,许多高校的预算管理十分注重“生均定额”,即测算不同类型学生的生均成本,以此作为定额分配给二级学院,实行“核定定额,指标划拨,超支不补,结余区别对待”[2]的原则。赵蕊芬(2013)等学者指出,这种预算的缺陷在于以过去的成本预计未来的支出,而不是“以预算年度各项任务及其所确定的预算目标来预计当年支出,使预算难以发挥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缺乏战略规划导向”[3]。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一词泛指统领性、全局性,影响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它着眼于不确定性的未来,谋求的是组织的长远发展和长远利益,具有很大的风险。只有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规避风险,实现战略。一个组织为了长期的生存发展,在充分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战略目标,并对目标的落实和实现进行规划,进而将战略目标付诸实施。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其结果进行评估,这就是战略管理过程 。这个过程一般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控制 4 个环节,且在每个环节都要进行反馈,由此形成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动态管理过程,如图 2-1 所示。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会涉及多个战略选择的问题。战略选择必须适合组织的特点,结合战略选择的程序进行。战略选择首先要对战略的适宜性进行分析,即分析战略是否充分利用了组织的优势,是否与组织目标一致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一轮战略筛选。其次,再对各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进行进行分析,最终合适的行动计划。战略实施是指将战略从规划转变为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实现从高层战略管理者到各基层职能部门管理者的责任转移。根据责任与权利转移程度不同,战略实施一般有五种模式。第一为指挥型,即高管层制定战略,交与下属执行。这种模式使下属处于被动执行状态,不利于调动积极性。第二种是变革型,即高管层制定战略的同时进行一系列变革,以促成战略实现。此模式同样不利于积极性的发挥。第三种是合作性,即其他管理人员从战略制定开始,也参与讨论,高管层只起到协调作用。此模式下,战略会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带有一定的倾向性,缺乏创新。同时底层职工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发挥。第四种是文化型,即高管层利用文化宣传手段,不断向全体成员灌输战略思想,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所有人都自觉参与战略实施活动。但是一个组织需要多年的培植才能形成特有的文化,同时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自己的特色,又容易固步自封。第五种是增长型,即高管层采用激励手段,鼓励管理人员制定并实施自己的战略。这种模式只管结果,不问过程,能充分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但要求组织有很好的战略实施支持手段,否则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综观五种模式,指挥型和合作性更侧重于战略制定,而把战略实施作为事后行为,文化型和增长型更多的考虑战略实施问题。在实践中这五种模式往往交叉使用。
………
2.2 战略管理会计理论
一个组织中,无论是选择战略目标,还是制定长短期计划,都离不开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源于经济分析,有的来源于公司的财务、营销、生产人员,更多的则来自利用管理会计手段提炼或加工的信息。管理会计自诞生以来,一直定位于为组织内部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传统管理会计深入组织内部,注重挖掘内部财务信息,侧重内部效率提高,重在“知己”。随着战略管理观念的深入人心,它要求管理会计同时提供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转变为管理者所容易接受和把握的经营信息,以确保战略的实现,从而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出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观点:“它是指为组织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实施的一种新型会计”[13]。由是可知,战略管理会计把关注的焦点从内部转向组织外部的市场和竞争对手,站在战略的高度为组织寻求竞争优势,重在“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
第三章 YL 大学竞争环境与预算管理现状分析....20
3.1 竞争环境分析....20
3.2 预算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28
3.3 预算管理改进措施分析........ 36
第四章 YL 大学战略预算管理体系设计.... 39
4.1 战略预算管理总思路.... 39
4.2 战略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40
4.3 战略预算管理目标体系........ 41
4.4 战略预算编制体系......... 48
4.5 战略预算执行与控制体系.... 51
4.6 战略预算考评与监督体系.... 53
第五章 YL 大学实施战略预算管理评价.... 57
5.1 战略预算管理保障措施........ 57
5.1.1 组织机构.... 57
5.1.2 制度建设.... 57
5.2 实施战略预算管理的评价.... 57
第五章 YL 大学战略预算管理评价
5.1 战略预算管理保障措施
为确保有效实施战略预算管理,2014 年 YL 大学从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两方面进行了优化改革。A 成立了财经委员会。2014 年,学校出台《财经委员会章程》,明确提出财经委员会在预算方面具有“对财务预算进行政策指导,审议学校预算和决算方案、基本建设投资、筹资计划及其他专项经费预算方案,审议预算调整方案、监督学校财务预算执行”等职责。所以说,财经委员会实际上履行了第四章提出的预算委员会相关职责,这一点扭转了学校长期缺乏校级层面的预算协调机制局面,使预算工作能够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运行。B 成立了发展规划处,并纳入预算编制组织体系。这样,可以从预算管理的起点开始,就能够综合考虑预算方案与发展战略的整体目标是否符合,确保预算真正发挥对预算的支持作用。A 出台新的《YL 大学经费预算管理办法》,对预算管理体制、编制原则、预算基本构成、编制及审批程序、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考核、执行结果报告、预算监督等九个方面做出详细规定。预算制度的出台,推动了 YL 大学战略预算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建设。B 制定《事业发展专项项目库管理办法》,规定学校所有的事业发展专项都必须以项目形式进行申报。根据第四章的论述,事业发展专项是一种体现学校战略方向的专项资金,而项目预算,需以零基预算法编制。因此“项目库”管理模式,一方面扩大了零基预算使用范围,另一方面,由于“项目库”里的项目,是按照战略重要性滚动排序,所以说这种模式至少在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分配方面,使预算更贴近战略。
………..
结论
关于战略预算管理理论研究比较多,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也相对较多。很多学者认为高校竞争观念淡薄,不具备战略预算管理的前提条件,即竞争关系不明显。故对高校实施战略预算管理的理论和实施措施探索较少。本文的观点是:高校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开展战略预算管理有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本文选取 YL 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从描述竞争关系开始,强调战略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对预算组织、目标、编制、执行、评价、考核等环节进行优化设计,旨在使预算真正发挥战略抓手的重要作用。战略预算管理在 YL 大学近一年的运行表明,优化设计后的预算制度基本可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预算目标的分解和预算指标的下达,带有强制性,如何在这两个环节达到“合作型”模式的理想境界,以便在执行环节顺利进行,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之一。二是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仅对预算目标、预算编制与战略结合的方面施以浓墨,而在预算执行、预算监督部分淡彩勾画,有时仅仅是一点思路,这方面叙述不够。三是由于学校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预算参与程度不同,预算松弛现象突出。本文对预算松弛、预算参与等问题未进行深入研究,这些都是今后需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