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民宿旅游者的旅游涉入、游客契合和行为意向的影响关系及作用机制,拓展和丰富了民宿场景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理论,为民宿管理与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对策。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民宿旅游产业作为新型旅游业态在全国日益蓬勃发展。民宿作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新业态,伴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断走进大众视野,目前民宿不仅具有功能性,并且正逐渐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新型旅游目的地。近年来,随着民众旅游形式的转变,游客更趋向体验慢节奏的旅行,而民宿依托周边良好生态环境、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往。2020年《中国旅游民宿发展报告(2019)》发布,在报告中显示,住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呈现稳定上升趋势。2021年5月,民宿蓝皮书《中国民宿发展报告(2020-2021)》发布,《报告》中的数据指出目前各省市的客源都偏向于选择周边游、自驾游,再加之以氛围舒适、环境优美的民宿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主流选择。由此可见,受外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影响以及民众旅游形式的转变,民宿旅游产业正日益蓬勃发展起来。
民宿旅游发展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民宿行业的持续发展,民宿数量的不断增多,游客对民宿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民宿行业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因此,为促进民宿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各级组织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2017年,《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首次发布。两年后,在其基础上文化和旅游部进行修订。2021年,该条例获批准并实施,相关政策和条例的不断修改和完善为规范和引导民宿行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性作用。此外,地方政府针对自身民宿行业发展情况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例如:黑龙江出台《旅游民宿地方标准》、上海市出台地方标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要求》,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完善进一步推动了民宿行业的发展,表明民宿行业在需求与供给市场上逐渐受到各级组织的关注和重视。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探讨民宿旅游者旅游涉入、游客契合及行为意向之间关系的作用机理,以深化拓展计划行为理论、态度理论等,并提出相关管理启示。
(1)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梳理,本文研究对象指有过民宿体验经历的旅游者,从民宿旅游者的角度对旅游涉入与行为意向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
(2)以“认知—情感—行为”态度理论为指导,将游客契合作为中介变量,通过实证研究旅游涉入各个维度与游客契合及行为意向的作用关系。
(3)探讨游客契合在旅游涉入与行为意向之间的中介作用。
(4)全面论述所得结论及其理论贡献、管理启示,为民宿的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并且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可能存在的新方向。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以民宿旅游者作为调研对象进行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契合理论在旅游领域的研究。目前顾客契合(Customer Engagement)运用于各个行业,但引用到旅游领域进行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将游客契合作为中介变量,一方面可以丰富旅游涉入的后置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可以证实民宿旅游者的涉入是契合的前置变量。第二,揭示旅游涉入与行为意向之间的相关关系,丰富目前已有理论研究。国内外部分学者探讨了旅游涉入与行为意向的关系:W.H.Lee(2002)、Flynn(2010)、范梦丹(2017)、冶建明和贺明阳等(2021)等,但目前较少有学者将民宿旅游者的游客契合作为旅游涉入和行为意向的中介变量,并将三者放入同一模型框架进行研究。本研究从游客契合这一视角下,搭建一条旅游涉入—游客契合—行为意向的作用路径,并借助民宿旅游者实证数据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检验。
(2)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民宿产业高速发展,住宿市场的主力军已经逐渐转变为民宿旅游者消费群体,这种消费主体的转变,会进一步推动住宿行业的发展以及民宿旅游者消费模式的迭代升级。第一,为民宿经营者或企业的民宿设计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民宿旅游者这一群体行为意向的研究,深度挖掘民宿旅游者需求,完善民宿产品和服务,以促进民宿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为有效预测民宿市场的发展趋势,把握民宿行业的新动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探讨民宿旅游者的旅游涉入和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可以为民宿经营者更好的迎合游客需求提供一定的对策建议,促进民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相关理论综述
2.1.1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由Ajzen(1991)通过对先前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进行推导而得出的,Ajzen(1985)揭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会影响行为 [1]。如图2所示,自我对于执行某一种行为喜好的程度以及感受到执行这种行为带来的社会压力分别称之为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受行为信念的影响,主观规范由规范信念决定。知觉行为控制的含义是当前消费者在产生行为以前,通过思考对其进行的一定判断。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随着计划行为理论(TPB)的提出,众多研究者将其运用到不同领域的行为意向研究之中[2]。国外学者Ajzen&Driver(1992)通过分析得出,计划行为理论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旅游行为进行预测,预测力较好,在0.37-0.63之间。国内学者大多将计划行为理论(TPB)应用于经济学、心理学和旅游学等领域的研究中,用于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意向。目前,在旅游领域有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的方法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旅游进行研究,并指出此理论能够有效的说明大学生行为(吴忠宏等,2003)。对先前研究成果总结发现,众多研究都证实该理论用来研究行为具备较好的解释力度。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TPB)并结合民宿旅游者的特点,本文认为行为态度指民宿旅游者对民宿产品的看法与感受。主观规范一方面指民宿旅游者受到身边其他重要人群的影响,如果身边重要人群产生积极参与民宿的反馈,那么游客也会受到影响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民宿活动;另一方面指在网络上感受到他人对民宿产品的评价和引导,会对潜在游客的行为有所影响。最后,知觉行为控制指民宿旅游者对自身及民宿产品的感知,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外部因素指民宿旅游的资源、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内部因素指游客对参与民宿产品及活动的能力判断。因此,在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基础上,本文从微观民宿旅游者的视角出发,构建旅游涉入、游客契合和行为意向三者关系模型,以解释和预测民宿旅游者的行为意向,在此基础上为民宿经营者提出管理启示,也为民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2.2民宿研究综述
2.2.1民宿的内涵
国外针对民宿相关研究起源比较早,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民宿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在英国,部分学者将民宿称为B&B(Bed and Breakfast),主要指将闲置的农舍或乡村房屋作为住宿场所,并额外提供餐饮等一系列服务;日本的民宿不同于英国,日本民宿可分为两类:洋式民宿、农家民宿,民宿经营比较专业化;除此之外,部分学者用具有家庭含义的词汇形式进行展现,对于民宿的定义各不相同。有学者认为民宿是非连锁的小型住宿场所,经营者作为产权所有者为游客提供一个互动交流、深入感受当地特色文化的住所(Alastair,1996)。住宿方式的不断变化使得民宿逐渐代替了家庭旅馆和小旅馆,游客更喜欢选择民宿作为他们的住宿地点,在居住过程中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沟通,从而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当地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Jamal,2011)。此外,有学者对细分的乡村民宿进行了定义,指在乡村环境中建造的民宿,可以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拉近游客与当地居民文化生活的距离(Timothy,2009)。
和国外民宿发展相比,我国民宿的起步较迟缓,国内最早的民宿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早期国内学者对于民宿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搜索民宿关键词基本集中在“家庭旅馆”、“农家乐”、“民宿”等表达形式上。学者龙肖毅(2009)认为民宿是家庭院落,该家庭院落融合了餐饮、住宿、游览、娱乐并提供体验当地特色文化及特色建筑的机会[6]。2017年,《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中界定了其概念:1)利用当地的闲置资源;2)主人参与接待;3)结合当地自然文化的小型住宿设施;4)涵盖但不限于客栈、山庄等 [7]。此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是引用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文件中的民宿概念,并根据研究情境进行适当调整。
...................................
第三章 旅游涉入和行为意向的实证研究设计 ......................... 25
3.1旅游涉入和行为意向关系研究模型构建 ............................. 25
3.2旅游涉入和行为意向的关系研究假设 ................................ 26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35
4.1问卷设计 .................................... 35
4.2研究对象的选取 ............................. 35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43
5.1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5.1.1游客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5.1.2游客消费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 44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游客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对收集的431份民宿旅游者样本数据的人口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7。从民宿旅游者的性别结构来看,男性占46.70%,女性占53.30%,表明民宿对于男女性的吸引力相对来说比较均衡,对女生的吸引力略高。
从民宿旅游者的年龄结构来看,入住民宿的旅游者在19-25岁这一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多达41.53%,说明入住民宿的旅游者多为学校在读学生或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人,这一群体对新鲜事物的偏好和好奇心比较强烈,愿意尝试新鲜事物,选择民宿这种新兴的住宿业态。其次,26-30岁群体入住民宿的游客占22.97%,这一年龄段主要是上班族或工作多年的青年人,有比较强的消费能力,为了追求生活的休闲和舒适,会选择民宿这种住宿形式。31-45岁群体入住民宿的游客占比17.63%,这一年龄段大多已经结婚,且孩子比较年轻,为了创造更好的亲子时光,这一类群体更加偏好入住民宿。46-59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占9.98%,孩子年龄相对大一些,多为和家人出游。60岁以上的旅游者占3.48%,多为退休老人和亲人、朋友结伴出游,选择入住民宿体验休闲娱乐。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和态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认知-情感-行为”框架模型,以民宿旅游者的吸引力、自我表现性和中心性的旅游涉入作为模型中的认知变量,以入住民宿旅游者的认同、注意、热情、社会互动和专心致志的游客契合作为情感变量,以游客的行为意向作为行为变量构建了三者的概念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民宿旅游者的旅游涉入、游客契合和行为意向的影响关系及作用机制,拓展和丰富了民宿场景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理论,为民宿管理与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对策,研究结论如下:
6.1.1旅游涉入的维度对行为意向有积极影响
民宿旅游者的旅游涉入(Tourism involvement)是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的重要驱动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民宿旅游情境下,旅游涉入维度中的吸引力、自我表现性、中心性三个维度对行为意向都有积极影响,其中吸引力维度的影响作用略大于自我表现性维度与中心性维度。这说明在民宿旅游情境下,游客的行为意向会受到其自身旅游涉入的影响,涉入程度越高,游客做出积极行为意向也越高,并且这种影响作用在民宿对游客的吸引力方面表现相对突出。此外,该结论与 Flynn(2010)、李恒云(2012)、范梦丹(2019)、冶建明(2021)等学者的观点相符,并对丰富民宿旅游者的旅游涉入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具有一定贡献。
其中,吸引力(Attraction)指民宿产品及服务能够带给游客的愉悦性和重要性程度。游客感知到的重要程度越高,其在入住该民宿前就会越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搜集与目的地相关的信息,游客在入住民宿后也会更加集中精力去体验民宿内提供的服务,从而对民宿产品及服务的感知评价也就会越高,越能清晰的感受到民宿产品及服务积极的一面,对该民宿的评价也会更加正面,从而促进游客产生积极的行为意向。自我表现性(Self-expression)是指涉入对象(民宿)能够带给旅游者的社会价值程度,对于民宿旅游者来说希望通过入住环境优美、娱乐设施齐全、休闲氛围浓厚等能展示不同风格的民宿,进一步展现自己的追求,并可以与他人讨论民宿相关话题,获得他人的关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