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我国农村面积广阔,农业人口数量多,基数大,但是农业的发展速度却远落后于工业,其弱势地位也决定了农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我国一直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确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法律地位,从法律方面为合作社发展保驾护航。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而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发展农民合作社是稳定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中坚力量。政府在政策倾斜和经济支持方面都在不断地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惠农政策的出台,让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起来。工商总局2018年统计,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有217.3万家,入社农户超过1亿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产业范围也在不断地向外拓展,从最早的生产、加工向销售、服务等综合业务上延伸。2016年超过半数的合作社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服务总值11044亿元。通过共同出资、共创品牌、共享利益等方式组建联合社7200多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在市场经济里单个农户的竞争力是十分薄弱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里提高了农户的市场地位、抗风险能力、增强了竞争能力,实现了农民增收。它代表了农村经济发展向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靠近,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地发展壮大,从数量和产业覆盖范围上都快速扩张。同时,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增强、功能增加、政策扶持增多,市场经济中利益相关方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合作社的建立发展过程当中。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我国农村经济而言依然是一种比较新的组织形式,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发展模式还在不断探索,在组织结构、绩效分配、运营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完善,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模式,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萌芽最早产生于欧洲,19世纪的空想主义者欧文,设想合作公社为未来理想社会的模式。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外合作社理论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美国的Sapiro和Nourse探讨了合作社与其社员之间的依存关系问题,并从信任和凝聚力的角度对如何稳定和维持这种关系方面做了说明。诺斯在著名的新古典经济学中指出,规模经济导致市场行为出现不均衡力量,只有通过建立大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恢复权力的平衡。合作社的发展不平衡是市场行为促进的,这就意味着,只要能够成功地促进竞争,提高经济效益,存在合作社就有必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突出作用是改变了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被动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而且从整个社会生产上来讲,其规模化的生产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市场竞争,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市场效率。Sapiro和Nourse的研究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使得对合作社理论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成果上看主要是从新古典经济学、交易成本和博弈论三个角度对合作社的作用进行了解释。
新古典经济学从生产成本的角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进行了解释,认为生产成本是集生产管理、运输管理、销售管理以及相关活动的各种支出。从劳动分工的角度来看,生产规模的扩大(通过分工协作)可以带来效率的提高。基于此点分析,单一的农业生存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生产规模有效、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农民可以通过农业合作社的方式,实现纵向协调,有利于获得在规模效益、技术支持、融资机会等方面的规模效益,可以有效减低风险,提高生产质量,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和规模经济效益。新古典经济学Helmberger认为合作社产生的根源在于现有的企业未能为农民的利益服务。因此,合作社能为市场交易通过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并促成交易产生,合作社成员通过比较,认为通过合作社进行交易,效益比较高,因此他们将转向合作社交易。这样的组织形式只有在市场缺乏或者市场作用低效的时候才会出现,是克服市场失灵而建立的一种组织形式[1]。
.............................
第 2 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涵
2.1.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就有准确表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服务,农村民间工艺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及以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设施建设运营等服务。体现了合作社为成员服务的这一主要特质,我们通俗的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农户互助组织,为农户提供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帮助。入社农户承担相应责任并享有权利。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改革发展下中国特色的产物,是广大农民的自愿选择,也是我国合作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推动下,各地方积极探索、结合本地特色与实际情况,在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发展方式、产业推进方面做了很多实践。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一大批品质好、规模大、能力强、影响广的示范性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深根基层的经济组织,连接着广大的农民群体,这为我国的扶贫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推动合作社的发展,也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好方法,为贫困农户增收的好出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类,依据合作社的创办者身份来看,合作社可以分为能人牵头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部门发起型;根据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又可以分为生产型、销售型、采购型、加工型、服务型、综合型。
.........................
2.2 县域经济理论
2.2.1 县域经济的定义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区域,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的区域经济。但与区域经济不太相同的是,县域经济是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运用行政手段和政策将整个县级行政区划内的资源优化调配,实现其经济功能。县域经济就如同国民经济的缩小版,既包括了一、二、三大产业,也包括了各个领域的部门,各种经济实体在县域经济内都有存在。经济活动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环节都囊括其中,县域经济既不属于宏观经济系统,也不属于微观经济系统,县域经济连接着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中间的过渡。因为,县域经济包括了社会各种行业,也包括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地理区域。既不是国家这样大的宏观经济主体,也不是单个的经济实体。它有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也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社会经济各个部门的存在。它就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枢纽,宏观和微观经济的连接点。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基础单元,以县城区划为地理划分范围,包含了广大的农村范围。目前农业是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从县域经济视角来看想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就要加强农村现代化发展。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农民扩宽增收渠道,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升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以农民为主,增强农民在市场中的话语权,提升农民的增收能力,为广大农民进入市场开辟好渠道;因地制宜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依据县域的地方特色与优势,找准市场定位,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或产业链,增强竞争力。加强县域政府的帮扶,运用政策和行政手段,将县域内资源优化配置,找准着力点,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
第三章 桃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查分析.................................15
3.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15
3.2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分析.....................................17
第四章 桃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23
4.1 样本数据情况.......................................23
4.1.1 样本数据选取及说明................................. 23
4.1.2 自变量的选取................................... 23
第五章 桃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评价分析...............................35
5.1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35
5.2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36
第 5 章 桃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评价分析
5.1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精神,树立一批实力强、有活力、能创新、带动好的先进标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绩效评价指标选择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到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准确性。让指标准确明了,太过复杂繁琐的指标设定会让指标的准确性有效性下降。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在市场经济里以服务社员为主的经济主体。与企业稍有不同的地方是其主要作用还是要在社员谋福利。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绩效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其主要评价指标的选择要能体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与具体情况。选定指标后再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本文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的理论研究模型指标体系框架。分别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效益,内部管理以及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合作社产生的经济效益不仅是合作社本身的效益还有给入社社员带去的经济效益,利益的实现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励社员的积极性,经济效益也与合作社的规模相关,没有一定的规模,难有规模经济效益。所以合作社经济效应的指标可以从注册资本、合作社总收入、社员年收入、利润返还四个方面来反映。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能力与内部管理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那么企业肯定是一盘散沙,就不会有运营效率可言。在财务管理上也是一样,制定合理合规的财务制度,能从经济上将合作社的运营变得有序。社员的满意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合作社管理的合理性,所以内部管理指标从机构设置完整度、财务制度合理、决策满意度、培训满意度方面来反映。
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能力主要是看其发展的潜力。影响发展潜力的因素有管理层的能力、合作社硬件建设、品牌创建。管理层的能力,可以通过管理层的教育水平来体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硬件设施方面可以参考合作社基地的建设指标,品牌创建可以看合作社建立自身品牌发展指标。
................................
第 6 章 提高桃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的建议
6.1 完善治理制度 规范运营机制
设置一套科学完整权责明确的治理制度,对桃源县合作社的绩效影响是巨大的。桃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步较晚,很多合作社的发展大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或者设置不合理。长远来看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限制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在引导合作社的规范化运作上做文章,各合作社自身也要制定且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完善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建好台账,建立内控机制。在桃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上保证其发展路线正确。建立健全的桃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体制,在制定是要体现“民主”二字,定期召开社员大会,真正实现每个社员都有发言权,通过实行民主选举、推进民主管理、落实民主决策,让综合能力素质比较强的合作社成员参与到合作社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来,让社员自己当家做主,以增强社员们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健全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二是明确岗位责任,对县委、县政府、各乡镇、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四是加强宣传推介;五是强化行业管理,制定行业标准,设立准入和退出机制,科学发展竹产业;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七是加强督查与考核。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通过不断提升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质量,提升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更有效的带动社员发展农业生产,早日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增收致富,为推动桃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鼓励桃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创新,创新组织形式、运营模式、接纳吸收外界新鲜血液,增强发展动力。支持合作社办加工、搞流通,增强经济实力。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更新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向消费者供应农产品,增加产品的盈利。鼓励合作社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合作社入驻电商平台,打通线上销售渠道。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依规、积极稳妥探索试点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互助保险等,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业务合作。坚持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对合作社的管理制度设置进行指导与监督,县域内推进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对于省级、国家级示范社,予以适当的奖励,对其先进经验全县进行推广学习。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可以建立合作社交流学习平台,培养本土合作社师资力量,加强对外交流,接触专业人才和技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