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乡村发展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国家在新时期关于“三农”问题的全新部署,强调农村现代化的发展。2018 年中央 1 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重要的国家级战略,是缓解“三农”问题和推动城乡融合的基本策略。
乡村发展进程中的各类社会经济问题均可在土地利用上得以反映,也可通过管控土地利用得以缓解,因而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依然是关键基础问题。土地可持续利用关系着生态宜居环境建设。乡村生态旅游业等新型产业兴起也伴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较大调整,因而需要依据规划用地结构和布局,统筹农业农村各项土地利用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土地作为农户重要的生计资本,是农户参与区域乡村振兴、享受村庄发展收益的重要的生产要素。因而研究农户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及其与农户生计之间的联系,可为进一步理解微观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和引导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提供依据。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地区是实施对象区域,农民则是重要的实施对象主体,农民生计是否获得改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农业、农民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城乡要素流通增加,对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都将反映在农户生计和土地利用系统的运行中。
生态宜居是乡村独特价值关键所在,生态宜居要求乡村山水林田湖系统和谐共生,同时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乡村经济发展,坚持生态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发展。位于生态功能区的村庄,生态敏感性强,其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更为复杂。如何在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过程中融合生态这一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对于各类型乡村推行绿色发展都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因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本研究以生态功能区村庄进行例证分析,以期为生态功能区村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户土地利用
农户作为土地制度改革的受众和农村土地利用的微观主体,是农村土地利用的关键。通过研究地块尺度农户的土地利用决策,可以将人与土地相互联系,为理解宏观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模拟模型的微观机制提供了可能[1,2]。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农户的生计方式由传统农业为主向兼业、非农业转变,相应地引起了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3]。很多研究从土地利用集约度变化[4,5]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6,7]角度来反应农村土地利用变化。从研究内容来看,当前国内农户土地利用研究包括农户对退耕还林、禁牧等政策的响应,分析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农户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农户土地利用模拟等等[8-10]。而国外农户土地利用研究相对深入,例如研究农户土地利用冲突、景观覆被变化、土壤管理行为等等[11-13]。随着世界人口增加,粮食压力增大,如何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成为国际上的重要议题。针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学者们开展了基于不同侧重点的研究。Yan 等人[14]从产量和利润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农户的农业规模和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规模和土地产出效率呈倒U 型关系。Looga 等人[15]着重研究了爱沙尼亚土地破碎化与农户农业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Januszewski指数测量的土地破碎化与生产效率之间呈U 型关系,此外农场规模、耕作制度等因素也对土地生产效率有一定影响。此外,还有针对合作社组织[16]、不同农业系统[17]、年龄[18]、种植多样化[19]等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不损害坏境质量,促进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也是一个重要议题。Qi 等人[20]将农户生计转型和土地资源可获性的限制相结合,探索了解决粮食安全和土地可持续性双重挑战的问题,其结果表明由于地方农户生计转型、农地分配制度和现行补贴政策的综合作用,水稻种植的环境成本较高,大规模种植双季稻的政策存在问题。
........................
2 农户生计类型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2.1 农户类型划分方法
2.1.1 基于 PCA-CA 的多元分析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CA)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户类型进行划分。首先需要建立农户类型划分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将高维特征数据降维成不相关的若干个主成分。其次,采用聚类分析将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得到不同类型的农户子群。在聚类分析过程中首先采用 k-means 聚类确定农户类型聚类数,其次采用层次聚类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进行聚类。在执行层次聚类过程中,采用 Ward’s method 作为连接标准(Linkage criteria),这一方法能够最小化整体群组内方差从而对农户类型进行划分[47,51]。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已在农户类型划分相关研究中得到较广泛运用,能够有效突显农户类型间的属性特征差异[52,54]。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均采用 R3.6.1进行编程分析,其中主成分分析采用 FactoMineR 包,聚类分析采用 Cluster 包。
2.1.2 农户类型划分指标选择
本文主要从农户生计策略选择方面对农户类型进行划分。为对农户类型进行划分,需要构建农户类型划分指标体系,基于农户在各指标数据的差异性对农户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得到若干农户类型。在现有研究中,农户生计策略划分的依据包括地理位置[55]、生计资本可获性[56]、收入构成[57,58]等方面。而 Nielsen 等人[59]认为,生计策略是农户家庭为维持和改善生计而形成的创收活动的组合。基于此,Hua 等人[60]和 Milad 等人[61]依据农户生计活动选择来确定农户生计策略,并以此对农户类型进行划分。但单纯依靠农户生计活动选择进行划分并不十分可靠,可能存在农户从事某一生计活动,但这一活动并不成为农户创收的来源。在依据农户生计策略进行划分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农户的维持性生计也需要关注农户的创收生计。因此本文选择通过农户生计活动选择反映农户生计活动组合,同时依据农户收入构成反映其主要创收生计。同时,当前越来越多研究关注到农户生计多样性对其可持续生计和生计福利的影响[62,63],较高的生计多样性有助于农户提高农户的生计恢复力(Livelihood resilience)以抵抗生计风险[64,65]。因此在农户类型划分过程中,在生计活动选择和收入构成的基础上增加生计多样性这一维度作为划分指标。
.........................
2.2 农户类型划分结果
2.2.1 主成分分析结果
将农户类型划分指标数据输入 R3.6.1 执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特征值以及主成分碎石图结果分别如表 3 和图 4 所示。特征值衡量每个主成分保留的变化量,反映主成分影响力大小,方差则反映了主成分所保留的信息量大小。为确定最终保留主成分数量,本研究结合主成分特征值和碎石图进行确定,具体基于以下四个标准确定保留的主成分数量:(1)主成分特征值需要大于 1[54,66];(2)主成分累积方差百分比大于 80%;(3)依据碎石图,超过某一主成分以后,剩余主成分特征值相对较小[67];(4)所保留主成分具有可解释性,即所保留主成分可用于解释相关性较高的变量[54],这一相关性采用相关性热力图(图 4b)进行反映。综合以上四条标准,考虑到第五主成分(Dim.5)特征值为 0.94 接近于 1,因此仍保留五个主成分进行分析。五个主成分共解释 86.07%的信息量,因而对最终分类结果具有较好的解释性。
............................
3 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策略和成果分析 ........................................... 18
3.1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生计资本分析 .......................... 18
3.1.1 农户生计资本测度 ..................................... 18
3.1.2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生计资本差异 ................................... 20
4 农户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6
4.1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分析 ................................... 36
4.1.1 农户土地利用生态效应测度 .............................. 36
4.1.2 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差异....................... 40
5 农户可持续生计与土地利用生态效应耦合机制分析 ..................................... 48
5.1 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影响机制 ....................................... 48
5.2 农户可持续生计与土地利用生态效应耦合协调测算................................... 49
5.3 农户尺度可持续生计-土地利用生态效应耦合协调实证分析........................... 51
5 农户可持续生计与土地利用生态效应耦合机制分析
5.1 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影响机制
从社会-生态系统角度来看,农户生计与农户土地利用生态效应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会呈现差异化的土地利用决策,从而产生不同的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另一方面土地作为农户重要的生计资本和生产要素,因而较高的土地生态效益会对农户生计具有正向反馈效应,弄为农户提供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有助于维持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而土地生态效益下降将直接或间接削弱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本研究重点考察了农户生计分化影响下的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即农户生计对土地利用生态效应的影响机制,如图 15 所示。首先,农户依据自身生计资本对不同生计活动进行组合从而形成生计策略,第三章生计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驱动的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驱动农户转向务工型生计策略,金融资本驱动农户转向经营型生计策略,社会资本驱动农户转向多样型生计策略,自然资本驱动农户转向务农型生计策略,同时自然资本对农户从事非农生计具有抑制作用。不同生计策略农户通过差异化的土地利用决策从而对土地利用生态效应产生影响。例如,务工型、多样性和经营型农户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资本投入(主要为化肥投入)显著高于务农型农户,资本投入的高低与农户金融资本储备密切相关。而务农型农户则倾向于通过提高劳动力投入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来提高作物产量。资本投入的增加则对土地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压力,显著增加土地利用环境影响,对土地利用生态效应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务农型农户在仍有余力的情形下倾向于流转进更多耕地进行耕种以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提高其拥有的地块数,由于地块空间分布离散,地块数增加使得农户尺度的土地利用破碎化程度提高。而另一方面,地块数的增加有助于农户进行多样化的种植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的多样性。从景观生态理论来看,土地利用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增加有助于提升区域生态效应。
.............................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生态功能区乡村发展需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本研究以国家级生态功能区村庄潭头村为研究区域,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耦合视角,以农户可持续生计表征社会子系统,以农户土地利用生态效应表征生态子系统,分析潭头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下基于生计策略的农户类型划分、农户可持续生计分化、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性演变及其情景模拟。
6.1.1 基于生计策略的农户类型划分
本文第 4 章基于农户生计活动选择、收入构成和生计多样性对农户类型进行划分,并分析各类型农户的基本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1)依据农户生计策略,潭头村农户可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务工型农户、多样型农户、务农型农户和经营型农户。
(2)务工型农户家庭收入以非农工资性收入为主,并以外出非农就业和本地打工为主要生计,以农业耕种和牲畜养殖作为家庭辅助性的维持生计;多样型农户家庭收入以非农工资性收入为主,生计多样性高且生计组合复杂,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务农型农户家庭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以农业耕作和牲畜养殖为主要生计,具有兼业特征,但非农生计比重和非农收入比重低,生计相对单一;经营型农户家庭收入以经营性收入为主,以个体经营作为主要生计活动,以农业耕种和牲畜养殖为辅助性的维持生计。
6.1.2 农户生计分化
本文第 5 章研究了农户可持续生计分化,包括对不同生计策略农户的生计资本差异和生计成果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对农户生计资本及生计策略的空间关联性和社会关联性进行检验,并对农户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各类型农户在不同资本上表现出一定优势,具体表现为,务农型农户的自然资本存在优势,务工型农户在人力资本存在优势,多样型农户在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存在优势,而经营型农户在金融资本存在优势且其在金融资本上的优势远大于其他类型农户各生计资本上的优势;务农型以农业生产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倾向于流入更多农地以增加种植面积,因而具有自然资本优势;务工型农户家庭劳动能力较强,在劳动力机会成本影响下,农户仅将少量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以满足家庭消费,而多余劳动力从事务工型生计以增加家庭收入;多样型农户具有物质资本较高但与其他类型农户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其社会资本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农户,较高的社会网络水平有助于农户获取信息和就业机会,使得农户拥有更多非农就业机会,使其生计呈现多样化;经营型农户的高资本储备和资本可获性有助于其从事资本密集型的生计活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