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本文从行为经济学视角出发,利用湖北省2018年761份农户调查数据,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方面探究了社会规范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情况。前五章在明确研究目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沿着“社会规范感知一个体内外部冲突一内化社会规范一农户行为转变”的逻辑思路,较为系统地回答了社会规范能否促进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与正式制度相比其作用大小如何,社会规范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机制,社会规范对不同类型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大小及作用路径,何种社会规范更能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等四个关键问题。本章将系统总结前文得到的相关结论,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与政策建议,同时梳理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为研究的持续性奠定基础。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恩格斯曾说:“美索不达米亚和小亚细亚等地方的居民,由于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却不重视用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因而都遭受了自然界的报复,以至于整个地区的农业文明都渐渐衰落或消失。”中国的农耕文明之所以几千年来源远流长,与其朴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密不可分。从《孟子》“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到《耕田》中“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其美与蚕矢熟粪同。”的以豆保谷,用养结合的美田之法,无不体现着农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维。
及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农村还继续沿用沤农家肥,烧草木灰等将农业废弃物和剩余物进行循环利用以肥地的方法。自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以来,伴随着作物育种改良,农药化肥的普及使用,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人民对食物的要求正由“吃得饱”到“吃得好”转变。但喜人成绩的背后,是难以为继的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农业发展模式。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和耕地保护,从“两山理论”到五大发展理念,从“蓝天保卫战”到“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绿色发展、生态宣居等高频词汇不绝于耳。在通过政策法规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约束的同时,也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社会规范等非正式制度,作为促进农户转变生产行为,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补充。
.......................
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瞄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耕地质量提升的前沿问题,将行为经济学中的社会偏好观点引入农户技术采纳行为领域,以秸杆还田为例探讨社会规范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情况。拟通过社会规范的相关研究,充实政府在耕地保护方面的政策工具包,丰富和发展本领域的研宄成果,为科学制定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耕地质量提升政策提供科学参考。具体而言,本研究试图探讨如下问题:
(1)梳理社会规范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现实参照和理论依据基于行为经济学分析视角,将社会偏好理论引入农户技术采纳行为领域,按照经济学个人主义方法论分析范式分析社会规范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将社会规范所代表的心理成本引入农户效用函数,揭示社会规范影响农户行为的内在机理和影响路径。
(2)解构社会规范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作用机理及影响路径根据行为经济学基本假设和社会偏好观点,尝试构建“社会规范感知一个体内外部冲突一内化社会规范一农户行为转变”的逻辑框架,以分析农户行为转变的内外部前提条件。同时,以促进农户稳定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为目标,构建了社会规范提升心理成本感知和技术效能感知的中介机制。进一步通过大规模农户调查数据对相关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揭示社会规范影响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
.......................
2文献综述
2.1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研究
2.1.1社会偏好观点
由于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兴起,社会偏好观点将“公平”、“互利”、“利他”等与“自利”的理性假设不符的概念引入经济学分析框架,并从一般均衡向博弈均衡转变,构建以最后通牒博弈等博弈模型以解释新古典经济学中“自利”的理性人假设所无法说服的现象。
社会偏好在发展过程中有过许多不同的表述,如他涉偏好、亲社会偏好和互动偏好等,但表达的意思却殊途同归:人们在采取行为策略时,不仅会考虑行为策略给自身带来的物质偏好,也会关心能否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利益。社会偏好是个体行为选择效用函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观点的提出,既是对新古典经济学“自利”理性人假设的修正与拓展,也将心理因素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拓展了经济学的分析边界。
为了证明社会偏好现象的存在以及实证探究社会偏好对异质性个体的影响,学界做了大量实验和模型,如著名的最后通牒博弈实验、独裁者实验、礼物交换博弈实验、信任博弈实验、公共品博弈实验、第三方惩罚博弈实验等。
行为经济学中的社会偏好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亚当斯密关于道德情操和自利经济人之间的矛盾。当把“利他”、“亲社会”、“互利”等因素纳入个体效用函数中时,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社会偏好观点更全面地还原了社会人的丰富和多样性,更好地将理论模型构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一方面,社会偏好观点始终承认“理性经济人”在模型中的作用,但同时,通过将社会偏好纳入效用函数,行为经济学就能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边界,对相互合作等行为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
2.2社会规范的经济学研究
2.2.1社会规范的概念、内涵和外延
规范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为“规尺”,后被哲学家使用。社会规范在哲学领域的表述为:被社会或者群体中每个成员认为是“对的”、“应当的”,并且达成共识,愿意遵守并主动执行的一系列规定,,无论它们有用与否,都要求必须遵守。而社会学家将社会规范表述为在社会演化过程中遗存下来的稳定的行为活动指导,扮演了调节行为、稳定秩序等重要角色。心理学家将社会规范看成一种文化价值标准,该标准的控制范围小到一个群体,大则可以是一个社会。Cialdiniet al.将社会规范划分为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描述性规范给出了在一个某些固定的环境中大多数人的行为取向,而命令性规范则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情境中应该怎么做。行为学家则认为,社会规范是一种在群体内形成共识的行为规范,该规范主要通过将行为动机转变为由自身的意识生发。
前文论述的定义多从社会规范所能带来的社会后果或者分析其带来的心理机制等方面对社会规范进行界定。但这也不可避免地高估了社会规范的作用。因为由于存在知觉偏差,会造成个体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和选择偏差,可能会导致个体不觉地夸大对某种社会规范的支持作用。因此,埃尔斯特通过将社会规范与合意性进行比较来定义社会规范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规范类似于一种行为的激励机制,是个体在采取某种特定的、禁止的行为策略时会感觉羞愧或希望他人认可的行为倾向。
.............................
3理论框架...........................22
3.1社会规范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的经济学分析...........................22
3.2社会规范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路径解构...........................22
4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22
4.1数据来源........................22
4.2变量选择........................22
5模型选择与实证分析...................38
5.1模型选择...................38
5.1.1Logistic回归模型...................38
5.1.2中介效应模型...................38
5模型选择与实证分析
5.1估计结果与假设检验
本节将首先比较社会规范和政府处罚措施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大小。表5-1汇报了社会规范与政府处罚措施对农户行为的影响情况,在利用logistic模型对社会规范与政府处罚措施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二者均在1%水平上表现显著,并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462和0.530),表明社会规范与政府处罚措施都能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
由于社会规范与政府处罚措施都在1%水平上表现显著,本文对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并进行边际系数比较,通过边际回归发现,政府处罚措施的边际系数略高于社会规范,这意味着,在平均水平上,政府处罚措施的作用较社会规范更大。综合置信区间和边际系数的比较可知,在促进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社会规范的正向促进作用。
............................
6结论与政策启示
6.1基本结论
本文从行为经济学视角出发,利用湖北省2018年761份农户调查数据,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方面探究了社会规范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情况。前五章在明确研究目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沿着“社会规范感知一个体内外部冲突一内化社会规范一农户行为转变”的逻辑思路,较为系统地回答了社会规范能否促进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与正式制度相比其作用大小如何,社会规范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机制,社会规范对不同类型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大小及作用路径,何种社会规范更能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等四个关键问题。本章将系统总结前文得到的相关结论,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与政策建议,同时梳理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为研究的持续性奠定基础。
通过比较社会规范与政府处罚措施的边际系数可知,社会规范能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虽然其对农户行为的促进作用要略小于政府处罚措施,但二者边际系数相差不大,社会规范是政府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的有效手段。社会规范作为正式制度的有效补充,是一种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的非正式制度,它能让农户意识到个体行动与社会规范所倡导的行为出现冲突,从而选择内化社会规范,主动选择转变行为。正式制度是通过管制等外在的压力去促使农户转变行为,而社会规范能通过产生心理成本给予农户一种内在的采纳动机促使其主动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二者作用路径不同,社会规范是正式制度的有效补充。通过塑造良好的社会规范的方法,给予农户一种内生的动力去遵循社会规范所倡导的行为,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减少政策与农户的摩擦,从而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为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略)
社会规范感知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以秸秆还田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农业论文,社会规范感知,秸杆还田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农业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