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市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75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通过对枣庄市市中区城郊型农业发展定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路径成效及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市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城郊地区优势,资源、资本、人力及技术等要素条件和客观基础较好。同时,政府对于产业融合具有鲜明的政策和发展导向,特别是“城郊型精致农业”的发展定位,实质上就是明确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方向。(2)从市中区三次产业比例看,二、三产业发达,城镇化率远远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拥有全市 30%的商业资源,全市商贸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和提升。从三次产业贡献率看,第一产业拉动 GDP 增长 0.2 个百分点,对全区 GDP 的贡献率为 2.5%;第二产业拉动 GDP 增长 3.8 个百分点,贡献率为 56.6%;第三产业拉动 GDP 增长 2.7 个百分点,贡献率为 40.9%。说明,市中区具有良好的农村产业融合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通过二三产业带动一产发展,诸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电商物流等“农业+”新业态具有优势。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适应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和形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更高层次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能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途径,也能在二三产业的带动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进程。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理念,这也成为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方向。随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了进一步的安排部署。2016、2017、2018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引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财政支农资金要与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挂钩。

枣庄市市中区位于枣庄市中部偏东,作为枣庄市委、市政府原驻地,也是枣庄中心城区的东部核心区、枣庄市的商业中心区、枣庄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示范区,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中具有独特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市中区立足城郊型农业发展特点进行定位,城镇化优势明显,城镇化率远高于枣庄市平均水平,具备发展壮大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良好基础和条件。近年来,市中区积极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片和示范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在推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和培育农村新动能、新业态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自2016 年实施首个山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后,2017 年起实施了山东省整县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为市中区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本文以国内外农村产业融合研究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结合市中区的区域实际情况,以解决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新型农业经营服务组织培育力度及带动能力不强、土地技术等要素渗透力不够等为问题导向,探讨带有地方特色的实用可操作的农村产业融合路径模式,以便为其他相似地区提供借鉴。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农村产业融合研究动态
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高德博格提出了农业产业这一概念,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相继出现。国外学者不同于国内学者倾向于对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学者的研究更倾向于利用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对具体有关企业或组织机构的形态机制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发达国家对农业产业的研究,是基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程度较高,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或资金扶持较大的客观条件。
国外农村产业融合理论主要有五种:一种是技术融合渗透论。最早由 Rosenberg 提出,他(1963)②认为产业融合是基于技术革新后向其他产业渗透的现象,也就是技术融合;二是过程统一论。认为产业融合是一个渐进的完整的过程,包括从技术融合再到业务融合,从业务融合再到市场融合等过程;三是产业合作组织论。该理论以日本学者植草益为代表,植草益(2009)③强调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不同产业之间的壁垒,加强各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四是产业发展论。美国学者尤弗亚认为产业融合是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的整合。五是边界模糊论。美国学者格里斯坦和卡恩(1997)④认为,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者消失。
国外学者认为,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可以促进农业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形成一些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并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西方发达国家学者,对农村产业化的研究,主要是着眼于市场经济体系下微观市场主体的组织形态和市场行为,侧重于产业融合的具体实践。

...........................

2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国外信息通信及出版行业,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产业融合现象存在于各个行业。在界定产业融合时,一般只对产业和融合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因此,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各子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现象。
2.1.2 农村产业融合
农村产业融合就是由产业融合的概念发展而来。农村产业融合实质属于产业融合,是以工业理念和融合理念发展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和拓展版。概括来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一二三产业之间形成联合互动,将优势主导农业产业进行集聚集群,使农业工业商业等先进生产技术和信息化智慧型现代生产方式相互交织渗透,创新各项支持保障政策等,将资本、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进行合理优化配置,使农业与相关二、三产业之间融会贯通、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

........................

2.2 相关理论
2.2.1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发展,农业生产逐步由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化,也就形成了农业产业化过程。农业产业化,引入了市场经营理念,企业化管理方式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针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的过程。
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产业导向市场化、产业运作企业化、产业形态一体化和产业发展规模化为基本特征,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2.2.2 产业融合理论分析
按照农村产业融合的业态不同,可以分为工厂化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综合型农业等;按照农村产业融合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产业整合型、产业链延伸型、产业交叉型、技术渗透型、综合型融合等;按照农村产业融合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以农业为基础向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顺向融合及依托农村服务业或农产品加工业向农业逆向融合;按照产业跨度,可以分为“一产内部”“一产与二产之间融合”“一产与三产之间融合”“一二三产业之间融合”等发展模式13;按照农村产业融合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以家庭农户、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内源性融合及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企业为基础的外源性融合。

有学者从多角度划分,将农村产业融合分为分散合作、垂直一体化企业、现代电商平台、农协链接等模式;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农社对接、互联网托管型农业、农业科技园区等模式。宗锦耀14认为,农村产业融合的基本路径要多主体培育、多业态打造、多要素发力、多利益联结、多模式推进。

...........................

3 市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状况分析 ............................ 11
3.1 市中区基本概况 ..................................... 11
3.1.1 地理位置及交通运输情况 .............................. 11
3.1.2 资源禀赋情况 ................................... 11
4 市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分析 .................................... 24
4.1 有利条件 .................................... 24
4.1.1 二三产业发达,带动能力强 ................................ 24
4.1.2 农业农村基础条件较好 ...................................... 25
5 促进市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33
5.1 立足城郊型农业特点,完善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 33
5.2 发挥城郊型要素优势,探索多元化产业融合方式 ............................. 33

5 促进市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立足城郊型农业特点,完善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对城郊型区域现有资源要素进行梳理分析,围绕本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制定农村产业规划,促进产业和城乡协调融合发展。要按照功能分区,合理定位,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为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科学融合体系和产业体系绘好蓝图,定好规划。
市中区应按照城郊型农业定位,在规划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要发挥好地理位置所带来的优势,坚持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为发展方向,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规划,通过高品质、高附加值和高效率生产,打造“精致农业”品牌。要以枣庄市市中区“两河”流域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为机遇,对项目范围内约 22 平方公里,所涉及的两个镇 15 个行政村,25 个自然村进行整体规划,统筹考虑示范区内现有化工建材、现代农业、农业电商、医疗器械、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发挥好 27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 30 余处各类农业标准化基地载体作用,实施乡村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治理、村级组织发展、农民技能收入、乡村文化旅游、农村改革等六个双提升行动,科学规划,集聚资源优势,探索建立农村产业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统筹推进区域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形成农业农村新业态、新动能,努力在乡村振兴建设进程中创造经验、树立样板。同时,结合精致农业发展思路,对南部莲花山生态园区、北部樱桃之乡林果区、东部龟山风景区、茶乡小镇、仙坛山温泉小镇等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园区,按照“整体规划、分片布局、节点打造、点线结合”,对市中区生态旅游观光农业进行整体规划,形成产业融合优势。
...........................

6 结论
通过对枣庄市市中区城郊型农业发展定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路径成效及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市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城郊地区优势,资源、资本、人力及技术等要素条件和客观基础较好。同时,政府对于产业融合具有鲜明的政策和发展导向,特别是“城郊型精致农业”的发展定位,实质上就是明确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方向。

(2)从市中区三次产业比例看,二、三产业发达,城镇化率远远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拥有全市 30%的商业资源,全市商贸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和提升。从三次产业贡献率看,第一产业拉动 GDP 增长 0.2 个百分点,对全区 GDP 的贡献率为 2.5%;第二产业拉动 GDP 增长 3.8 个百分点,贡献率为 56.6%;第三产业拉动 GDP 增长 2.7 个百分点,贡献率为 40.9%。说明,市中区具有良好的农村产业融合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通过二三产业带动一产发展,诸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电商物流等“农业+”新业态具有优势。

(3)通过对市中区农村产业融合案例分析,市中区具有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机遇条件,也面临着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土地流转成本高、土地规划使用受限制等制约瓶颈。当前市中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很大,通过对市中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当前农业主导产业、产业融合路径分析,市中区通过科学规划定位、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创新融合方式、发展多元化融合载体、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等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增添新动能,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具有好的前景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