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路径取向于绿色发展,而这一路径根植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 年,我国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阐明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图,1994 年颁布《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立 21 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及战略目标,在这一战略框架约束下,我国各行业逐渐地走上可持续发展路径。在农业领域内,1999 年,我国开始试点运行退耕还林工作,2002 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在 2005 年国务院所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特别是在 2009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文件约束下,我国农业开始走上低碳循环经济发展路径,要求在生产中实现投入物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据此,我国政府主张和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可见一斑。
随着农业深入走向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环境和山林水草等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的同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然不容乐观,例如,2016 年,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 9.84 亿吨,每平方公里分布 102.5 吨,秸秆资源化利用率为 81.3%;全国畜禽粪污总产量为 15.2 亿吨,资源化利用率仅为 60%(原农业部,2017);化肥施用量从 2009 年的 5404.4 万吨波动增长到 2016 年的 5984.1 万吨,上述情况都是引起农业面源的主要因素,其严峻的形势催生了国家通过发展区域循环农业的策略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举措。为了推动农业资源高效化利用、农业减量化投入、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实现清洁化生产、变废为宝和“点绿成金”,引导农业深度推进可持续发展,2016 年,国家出台《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年)》,启动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同年原农业部下发《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 年)的通知》,提出“2017—2020 年建设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 300 个左右,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建设目标。2017 年,原农业部在其下发《关于启动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工作的通知》中,将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直接认定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区,由此开始我国农业绿色先行区建设,主张以绿色先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在此背景下,吉林省 2018 年开始推进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工作。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生态循环农业的研究上,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在对人与土地的协调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借鉴作用。梳理文献发现,国外关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论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1 关于生态循环农业相关概念与思想的研究
Frank hn Hyde King(1911)在考查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史与实践历程之后,提出了有机农业概念,给出循环发展内涵,即利用动物粪便形成农业有机投入物→还田培肥地力、伦作套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产品→废弃物,以此实现循环再生产。Rudolf Steiner(1924)传播了“有机农业思想”,主张走有机农业发展之路。Sir Albert Howard(1935)基于土壤的营养健康程度施加于动植物健康影响的研究,认为健康的土壤是动植物健康的前提,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保障,提出用有机肥替代无机肥的观点,由此奠定了堆肥技术基础。J?I?Rodale(1942)对有机园艺进行了研究,演示了轮作、套种等农艺技术的应用。WilliamAlbrecht(1970)开始把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有机农业的生产中,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Barbara Ward、Rene Dubos(1972)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M?Kashington(1981)论述包含了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原则、经济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GroHarlem Brundt land(1987)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了至今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于 1991,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上,提出持续农业的概念。
..........................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是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耦合体,所谓生态农业是指依赖动植物生长机能,按照光、气、热、水、生物等生态系统因子内在作用机理要求,通过人为环境系统工程设计、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使用、生产要素集约化投入等方式对农业生产过程施加适度干预,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生产出有机农产品,增进社会居民健康,进而创造出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元叠加效益。通常强调农业系统中的生态原始性,一般不主张过多经济活动干预,所施加的人干预要以不破坏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为底线约束。
所谓循环农业是指遵循物质循环、能量层级流动自然法则,利用农业系统中的生态和经济物质按照食物链节点构成关系,通过加大农业系统工程、农业技术集成、生态工程和经济活动等干预,调整农业生态结构,优化农业产出结构,在降低农业系统熵值的基础上,畅通能量层级流动。循环农业强调加大经济活动干预,实现全物质循环利用,全能量层级流动,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废弃物质、废气、废热均被视为重要的可再利用资源和能量,一般不强调农业系统外部要素的投入,要求依赖系统内部物质、能量和人为技术来驱动农业循环往复生产。
生态循环农业兼具上述两种农业定义内涵,是指以治理农业污染,保护生产、生态环境为前提,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农业系统内部物质,通过生态农业系统工程、技术集成使用、经济要素集约化投入等主要干预方式,深度挖潜物质原始价值,尽力增加附加价值,构造全物质循环、全能量流通、全价值变现的条件,利用农业全产业链利益关联机制,驱动生态循环农业运行,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进而持续创造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效益。在生态循环农业中,技术在循环农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加速器作用,它将平滑和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此一则将会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作用的时间,进而抑制或减轻农业点源、面源污染的发生;二则将会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农业经济周期运转频率,进而生成多倍乘数效应;三则利用技术系统集成的上下游匹配关联关系,驱动全产业链节点中的农业生产者协同作业,一盘棋式地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
2.2 理论基础
2.2.1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揭示的道理是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依赖替代、减量、共生链、废弃物再利用等技术投入和合理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通过约束人类经济活动行为,节约、持久利用系统资源,最终形成“生产、生态、生活”共赢结果。该理论萌芽于上个世纪 60 年代,当时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的窘境催生了环境保护主义思潮,这种思潮经过 70 年代以污染物无害化处理为概念、80 年代以污染物资源化处理为理念的演进,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循环经济理论走向成熟,基本内涵是生产过程清洁化、消费过程绿色化、资源利用方式全量化和高效化,基本宗旨是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实现高效节约利用资源,规避生态经济系统产生废弃物,达到系统内染污物零排放,创造出环境优良、产出增加、社会和谐的范围经济合意结果。循环经济理论主张用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替代传统线性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生产流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利用资源”生产流程转变,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耗用,尽量减轻生态环境承载经济活动的压力,将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该理论要求生产实践中,既要做好产业链各个节点资源节循环利用的安排,使每个生产过程低投入、低排放、高利用,废弃物实现最小化、资源化、清洁化处理利用,又要从产业链全局的角度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的设计,形成上游生产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材料,构造区域性资源全量利用的格局。
按照循环经济理论要求,青山镇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在发展建设中,需要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理念,构造“资源→产品→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反馈式生产流程,以畜禽有机肥为纽带,利用农业生态链把种植、养殖两业有机结合起来,把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在全镇区域推进“变废为宝”建设,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
第 3 章 青山镇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3
3.1 青山镇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13
3.1.1 种植业资源现状...............................13
3.1.2 畜牧业资源现状................................... 14
第 4 章 青山镇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设计构想................................ 19
4.1 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设计的思想.............................................19
4.2 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设计的原则.............................................19
第 5 章 促进青山镇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29
5.1 加大政府支持.......................... 29
5.2 完善利益联接机制...................... 29
第 5 章 促进青山镇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政府支持
青山镇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与发展涉及许多公共品建设,例如水、电、信息、道路、防洪堤坝等工程,以及项目监管、审计与公共服务等,为此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具体而言,一则政府应该给予建设用地优先保障的支持,要简化用地审批手续,帮助清理用地历史纠纷,特别是做好天然草地公有产权界定和部分权益转让等事宜。二则协助建设单位做好项目建设中的环境评估、生产安全评估和耗能节能评估,为项目建设与发展在环保、安全、节能状态下运行。三则各级政府给予财政建设资金的支持,根据国家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的政策文件,中央财政对单体国家级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给予 1400 万元建设支持,省级和市级财政也要按照一定比例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同时既要规定好财政资金使用原则与办法,又要做好监督审计,还要清理掉财政资金在使用上的不适宜制度性障碍。四则帮助建设单位培育人才队伍,以企业、高校、社会科研机构和政府农业技术职能部门为单位,由政府牵头共同组建生物循环农业技术支撑团体,培育项目建设与发展所需各类技术人才,按照生产、经营、管理三个维度,帮助构建技术人才队伍体系。成立政府层面的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洮北区主管农业的副区长任主任,农业局局长、财政局副局长、青山镇书记和镇长任副主任,农业、林业、畜牧、国土、环保、水利、电力等职能部门相关人员任组员,负责规划、指导、监管青山镇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
...........................
第 6 章 结论
坚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着眼于青山镇生态循环治理路径,立足于推进青山镇突出环保问题的解决,精准定位养殖核心区,构筑吉林省青山镇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支撑点。积极谋划核心区微循环、项目区大循环,全力打造微循环辐射带动大循环动力机制。紧紧围绕循环农业建设核心,立足产地消纳,推进协作利用,辐射周边,以秸秆综合利用和养殖废弃物肥料化利用为着力点,以养殖废弃物处理为轴心点,依托奶牛养殖和生态种植两大产业支撑,系统构建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核心区带动项目区发展的双层闭路生态农业循环,切实提高项目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本文研究得出以下四点主要结论。
第一,青山镇是吉林省白城市重要农牧交错区,农牧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天然优势与潜力。种植养殖两业是当地农民赖以为生的传统产业,在未来时期内依然是农民世代生息繁衍的产业依赖,
在目前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向的背景下,青山镇应该发展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第二,青山镇在发展区域生态循环农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阻力,一方面虽然青山镇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的循环链节点比较完整,但是尚未实现紧密关联,各个建主体仅处于意向参建设状态之中,同时有意向参建的主体数量较少,其产业规模体量不足和各自发展基础条件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整个项目区存在着畜禽养殖粪污清洁处理率较低、化肥农药施用量引起土壤退化与污染、秸秆资源化利用程度低等问题,从基础上羁绊青山镇在发展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青山镇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需要进行系统化设计,本文认为其设计需要在明确提出发展原则、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空间布局、重点建设任务、发展模式、种植消纳基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运行体系与机制等方面的设计,如此,才能保障青山镇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与发展平稳运行。
第四,为了促进青山镇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需要做好四项基础保障工作,即加大政府支持、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实施清单监管、加强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