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粮食安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提高粮食产出,近年来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的化肥越来越多。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总面积 7%的中国消费了超过世界 1/3 的肥料,单位面积用量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3.7 倍(化肥施用量的世界平均水平为每亩 8 公斤)(曾路生等,2013)。根据 2016年 7 月发布的中国农业行业数据,化肥的施用量在逐年增加,1990 年化肥的施用总量是 2590(万吨),2000 年施肥总量增加到 4146(万吨),施肥总量在这十年翻一番;2014 年的施肥总量达约 5996(万吨),到 2015 年施肥总量已经增加到 6036(万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过量的施用化肥造成了耕地土壤肥力下降、农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污染、农产品安全等问题。因此对农民化肥过量施用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比较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平原丘陵地区而言,山区的过量施肥现象更为严重。山区受到地理位置偏僻等方面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不利于机械化耕作,随着山区劳动力的转移,农民一般会采用增加化肥投入的方式来维持农业的产出,尤其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山区,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例如浙江省 2009—2015 年间每公顷的化肥施用量在逐年增加,2009 年浙江省每公顷化肥的平均施用量为 374 公斤,2015 年浙江省每公顷化肥的平均施用量为 359 公斤(浙江省统计年鉴,2016)。而国际公认的化肥安全施用上限为每公顷 225 公斤,我国生态县建设中规定的化肥施用上限为每公顷 250 公斤(纪月清等,2016)。因此,研究山区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户职业非农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生产力发展日益蓬勃的大背景下,农户职业非农化已逐渐成为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趋势,中国当前农户职业非农化正加速发展,尤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户职业非农化现象更为显著。例如从浙江省统计局 2016 年发布的资料显示,自 1996 年以来,浙江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加速,农民就业状况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近几年,浙江省农户职业非农分化发展速度很快,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出来,不仅对其收入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其农业生产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以上背景,在当前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农户化肥的过量施用和农户职业非农化的加剧这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在东部地区更为典型,对农户职业非农化是否化肥过量施用行为的重要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在农户职业非农化进一步深化和化肥过量施用进一步加剧的背景下解决化肥过量施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
1.2 文献回顾
本文整理和比较了近 20 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文献,通过从现有的研究中总结出相关的理论,并通过比较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整合归纳现有的研究结果。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国内外对于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农户施肥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回顾;第三部分,对于现有关于施肥行为研究方法的总结;第四部分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建议。
1.2.1 农户过量施肥行为的研究现状
大量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的化肥施用量已经超过了经济意义上的最优施用量。Li Y et al.(2013)的研究发现大量的人工低价化肥促进了全国化肥的过量施用的趋势。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是导致农田土壤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王艳群等,2005;Qiao. et al,2012)。首先,从整个宏观的角度来分析,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化肥的不当施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张利国,2011;Hao,2013;Qiu J,2010),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口基数的增大对粮食供给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农民种植作物的投入与产出的差异(Coady,1995),农户为了提高粮食作物单产,开始大面积施用化肥,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化肥的施用给农作物增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伴随着农业生产时间的推移,持续的施用化肥并没有带来农作物单产的进一步提高,反而使得农村生态环境、土壤肥力、水体质量等进一步恶化。国外一些学者关于过量施肥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起步较早,对于农民施肥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影响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因素分析和对于农户在施肥中采用新技术的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姜太碧,2015)。一些研究认为,中国种植结构调整是造成当前化肥施用量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利益的导向下,越来越多的土地转向种植收益较高的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这些作物具有更高的化肥需求量,导致全国单位面积化肥平均施用量增长(彭海英等,2008;张卫峰等,2008; Xin et al.,2011)。一些研究则表明,农民对于科学施用化肥相关知识的缺乏是导致其化肥过量施用的主要因素(张福锁,2008)。所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逐渐关注施肥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随着化肥投入的大幅增加,中国农业生产得到了促进提高,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Huang and Rozelle,1996)。中国农户过量施用化肥现象普遍并且严重,持续下降的施肥增产效应使得中国当前的化肥利用率很低(Huang et al.,2008;冯志文,2010)。Cui.et al(2010)在研究中提出,当前中国氮肥的过量使用使得农作物的产量过于依赖于施肥。当前中国的农业仍以小农经营为主,而过量的施用化肥造成的污染是非点源污染,制定和实施有关法规政策的难度很大,很难控制它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国内外现有对施肥行为的研究发现,已有研究对农户施肥行为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对农户化肥施用行为的分析巩前文等,
2008)。Zhang et al(2006)的研究表明,相对于最优施肥水平而言,中国的过量施肥已达到总施肥量的 30%~50%。因此,研究农民的化肥过量施用是十分必要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农户施肥行为相关概念分析
2.1.1 职业非农化的含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的主体地位也发生了转变,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职业非农化,农民职业分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职业非农化同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是密不可分的,表现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人们所从事的无差别的生产活动细化分成各种具有专门性的专业操作。农民职业非农化的实质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使大批农民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步转化成为非农就业者。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职业非农化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目前我国农民总兼业率已经超过 70%,种粮已经被边缘化和副业化,维持承包农田劳作的主力军是农村家庭中年龄、教育和性别等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从事非农工作。因此文中职业非农化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与农村转移出来,转向从事非农产业工作;但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农户职业的转换不彻底,大量农户在转向从事非农产业的同时兼营农业即这部分农户称为兼业农户。兼业农户是“半工半农,亦农非农”的农户,这些农户的农村户籍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职业、收入、生活空间“农”的特征发生了不同程度分离。根据“离农”的程度,兼业农户可以大体分为以农业为主的兼业农户和以非农业为主的兼业农户,以农业为主的兼业农户更多具有传统农民的特征,以非农业为主的兼业农户更多具有“去农”的特征。
总体而言,兼业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于家庭生活需要,一般是在家庭承包的土地上小规模经营,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产量和收入水平也不高。在空间上,兼业农户奔波于城乡之间,是“城乡两栖人口”。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纵深发展,城乡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加大,农户职业非农化也在不断发展。
2.1.2 化肥过量的定义
中国当前的化肥施用已过量,化肥投入“过量”意味着化肥的投入超过了合理的投入水平。但是,对于化肥“合理”和“过量”标准的界定存在较大差异,从研究内容看,主要从农学、经济学和生态环境三个角度进行界定,农学是基于农作物产量最大化来确定最佳施肥量,即此时的化肥投入是农学上的农作物产出量最大的施肥量;经济学关于最佳化肥投入的标准是基于“利润最大化”理论,即当农户投入在农业生产中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化肥施用量是经济学中的最佳施肥量;基于生态环境角度下的最佳施肥量则是考虑了环境污染等一些不可控的外部成本后的施肥量。对比三个学科领域对化肥最佳投入量的衡量标准,农学角度测算出的最佳化肥投入量最大,生态环境角度测算的最佳施肥量与经济学角度测算的施肥量相比可能会更低(史常亮等,2016),但考虑到我国目前还未将控制农户化肥施用量普遍纳入农业补偿范围,因此本研究选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关于农民化肥施用行为的研究已相当丰富。但以往研究更多是对农户施肥量影响因素的探究,对于农户化肥投入是否过量及哪些因素会影响过量施肥行为的研究较少。中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农户在生产中化肥过量施用现象较为普遍,系统分析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具有典型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2 理论分析
为了便于从理论上理清农户职业非农化对其化肥过量施用行为影响的机制,依据经典的理论及中国城乡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作以下几点假设:
........................
3 农户职业非农化以及化肥施用现状 ....................................... 16 3.1 浙江省农户职业非农化及化肥施用现状 ................................... 16
3.1.1 浙江省农户职业非农化现状分析 ................................ 16
3.1.2 浙江省化肥施用现状分析 ......................... 17
4 化肥过量施用量测算及分析 .......................... 23
4.1 测算方法 ..................................... 23
4.2 测算结果及分析 ............................ 24
4.2.1 总样本生产函数回归结果及分析 ....................... 24
4.2.2 粮食作物生产函数回归结果及分析 ................ 27
5 农户职业非农化对化肥过量施用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 ........................... 33
5.1 实证模型的选择及变量描述 .............................. 33
5.1.1 模型的构建 ................................ 33
5.1.2 化肥过量施用行为描述分析 ..................... 33
6 农户职业非农化对氮肥、复合肥过量施用行为影响实证检验
6.1 模型的构建及变量描述
首先,在农户的非农就业特征上,氮肥过量施用在不同的非农就业层次的农户之间存在一定的显著差异,但具体分析氮肥和复合肥时存在一定的差异,复合肥的过量施用在不同的非农就业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其次表现在农户自身特征上,不同的特征因素对农户之间不同种类化肥施用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同。一是化肥的过量施用在一些特征因素上(如表中的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教育程度等)不同的农户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在统计上不显著;二是复合肥的过量施用在不同的健康状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且这种差异的显著的;三是在氮肥过量施用行为的分析中,化肥的过量施用在不同的技术培训之间不但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在统计学意义还是显著的;而过量施用复合肥的农户在不同的技术培训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这也进一步说明进行具体分析有分化肥种类的必要。
最后,在土地资源特征上,地块的面积、地块的类型以及地块的灌溉条件对化肥过量施用量的影响没有显著的影响。从地块的质量角度来看,地块的质量对氮肥的过量施用量的影响没有显著的差异,施用复合肥的农户,在投入不同的地块质量下的复合肥的过量施用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上差异,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在不同的化肥种类之间进行选取施肥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不同的作物种类之间是否也存在如此差异,上述差异对农户的化肥过量施用行为是否具有重要的作用,还需要进行实证分析来验证。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本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从山区农户职业非农化的角度,分析了总样本以及分类作物样本下分类化肥的施用是否过量,并进一步探究分析农户非农就业对各类化肥过量施用行为的影响,并且构建了非农就业对山区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型。以调查的浙江省四个县市农村居民为实证样本,运用 CD 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化肥是否过量以及计算出最优施肥量,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化肥过量施用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生产函数的测算可知,被调查的山区四县(市)的施肥总量以及分类作物中分类化肥的施用均过量,其中在总样本和粮食作物样本回归中,被调查地区的整体化肥的过量施用率超过 50%,经济作物的过量施用率也超过 30%;
(2)不同非农就业层次对农户过量施肥行为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由回归分析可知,农户参与非农就业时间占比及其二次项显著影响对化肥总量的过量施用量,且二次项的系数符号为负,因此非农就业对化肥过量施用量是呈倒 U 型关系。Ⅰ兼农户的施肥量最多,其次是Ⅱ兼农户的施肥量较多,对比纯农户的施肥量可知,兼业户的施肥量高于纯农户。
(3)农户的个体特征也影响这化肥过量施用行为。户主的性别、户主的健康状况和技术培训是影响化肥过量施用行为的重要因素,男性户主的化肥过量施用量偏多。农户的健康状况对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有着显著影响;农户接受技术培训显著影响化肥过量施用行为。
(4)地块的面积在总样本和粮食作物样本的回归中,正向显著影响化肥总量以及氮肥的化肥过量施用量,但对经济作物样本中分类化肥过量施用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这也表明,对农作物进行分类研究是有必要的。在上述回归结果中可发现,地块的灌溉条件越好,化肥的过量施用量越少,农户利用优越的灌溉渠道对地块进行灌溉,减少了化肥的过量施用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