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民农业增收问题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06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研究农业的论文,本文首先对农民增收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分别阐述与农民增收相关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刘易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政府宏观调控理论、配第克拉克定理等内容。然后分析了河北省农村收入构成情况,总结了河北省农民收入构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农民收入总量增加但增速减缓、城乡间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农民收入结构趋向多元化等方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国家的发展得到了普遍提高。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问题逐渐显现,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水平逐年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越发严重。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俗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一直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国家要发展,农村绝不能拖后腿。只有农业发展了,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才会进入快车道。农村问题也是党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提出农村发展的目标就是“农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如何实现这一美好目标,报告也给出具体方法。
近些年,随着河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至今,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收入构成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河北经济受到由经济规模推动到科技进步推动、发展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过度转变等因素制约,严重影响了河北农民收入的提高。
农民增收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关乎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河北省作为农业生产大省,农业及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近年来,河北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增收渠道窄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对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进程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二元差距具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实际出发,本质上看,不管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还是深入发展,重点难点都是在“三农问题”上,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兴;有了农村的小康,才有全社会的小康;有了农业的现代化,才有国家的现代化。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河北省作为国家传统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到全省人口总数一半以上。[3]农民问题关系到整个河北省未来的发展和稳定。地理位置上看,河北省紧邻京津经济发达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发展问题,更是事关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雄安新区的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举措,多方面采取措施,综合发挥作用,才能使地区共同得到发展。改革开放至今,河北省的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住在村子里的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民收入逐年上涨;农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与周边城市及乡镇比较差距仍然很大。这说明河北省农民收入虽有提升,但背后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逐渐呈现出农民收入缓慢增长态势,不仅挫伤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制约河北省的总体经济发展,而且也阻碍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找出影响河北省农村增收的制约因素,因地制宜的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多举措入手,从根本上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状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策略支持。

1.2.2 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进而得出关于河北省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办法,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民收入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因此,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是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河北农民收入水平是否进一步提高,也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能力。
农民增收,也有利于提高内需水平,从而促进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提高农民购买力和消费能力,是提高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进而掌握河北农民收入增长的普遍变动规律,为河北省解决有关“三农”问题,提供最新且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通过课题研究,希望能构建一个长效、稳定保持农民增收的工作系统,并使得其中的各个要素(包括政策措施、法律法规等)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结构。使农民的收入来源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建立广泛而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长效机制,解决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问题。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民
农民是指在土地耕作,收入来源于土地,通过在土地上种植作物获取收入,维持生活的可爱质朴的一类人。在现代人的理解中,过去对农民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一个身份概念,而不是一个职业概念。
伴随时代的变迁,农民一词也有了新的形式,应运而生新型职业农民一词。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村或集镇居住,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可以熟练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能、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依旧保持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从业人员。

2.1.2 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是指农民利用多种经济活动方式所获得的收入总和,具体来说是指农民当年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所得到的收入,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各种税赋、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提留后剩余的部分。这里也包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农产品或者货币收入、从事商业或其他二、三产业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投资收入。我国政府支持的官方统计年鉴把农民人均纯收入、除去税费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以及农民人均总收入等相关指标系统纳入“农民收入”的范畴,包括: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家庭为单位从各种来源渠道得到的收入总和,扣减为获得收入所发生的支出后的部分。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农村居民家庭成员在单位工作或被个人雇佣,出卖劳动力的方式获得的报酬。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是作为回报从中获得的收入;指农村住户拥有的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向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使用得到的收入。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刘易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著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由美国威廉·阿瑟·刘易斯在 1954 年,其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所提出。在刘易斯设计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型当中,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二元就业结构与二元生产结构的变化是一致的。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的利润会有所减少,需要的劳动力逐渐减少;工业现代化不断发展,工业部门生产利润会有所增加,劳动力会向工业产业转移。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不收任何外部制约约束的向城市转移,通过依靠城乡劳动力外部分工不同,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模式。这种自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即使给转移者这一小部分人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但是更加扩大了城乡差距,出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减反增的态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下降,而农产品产量随着技术先进,并没有受到人员减少的影响,产量可能还有所增加,绝对生产率和相对生产率相比之前就会有所提高,这时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的收益将会趋于平衡,劳动力在农村与非农村工作环境的转移,会逐渐达到平衡。这就是“刘易斯拐点”理论。

如今,“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迫使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提高农民工工资为代价,才可勉强维持生产。这样又会造成企业利润下降,仍然不是可以帮助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手段,这种现象最终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现象由此消失。所以必须强化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力度,强制性的让这种生产方式进行转变。

2.2.2 政府宏观调控理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主要在于,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导致市场在某方面失灵,依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得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政策手段加以宏观调控。
政府的宏观调控范围不仅包括一般的农业部门,还包括领域中的特殊主体,政府宏观调控理论由政府主导,站在经济全局视角,通过法律、经济手段,从宏观层面上对农业资源配置进行调节,并加以控制。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总量的均衡;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要素之间合理分配,充分利用,最终形成可持续、协调、稳定的农业发展模式。

.........................

第三章 河北省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 14
3.1 河北农民收入构成现状 .............................. 14
3.2 河北农民收入构成分析 .......................... 14
第四章 河北省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23
4.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 23
4.2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 24
4.3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 26
第五章 河北省农民增收对策 ................................... 34
5.1 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34
5.1.1 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 34
5.1.2 发展休闲农业 ............................ 35

第五章 河北省农民增收对策

5.1 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5 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很明确指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以后的发展当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办法,在规模适度的经营模式下发展多种形式,工作重点放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原始的农业由数量增长逐渐转变为数量和质量提高并行的模式,将原始大量投入生产要素带来增收转变为提供生产者文化素质上,由资源消耗型转变为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做到高效生产兼顾环境保护。
5.1.1 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

从理论基础看,比较于京津,河北虽然相对落后,但地域辽阔,区位优势足,农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从实践方面看,从八十年代的“国土整治战略”到本世纪初的“廊坊共识”,纵观三十年来的发展,河北对接京津的实例不胜枚举。[25]Clifton W.Pannell(1989)在对江苏省 4 个农业产品进行调查,抽取 167 个农民进行样本分析后,总结出地域差异对农民收入来源的影响情况;交通便利的沿海发达城市,收入更多是来源于工业产业,而内陆地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则是传统农业产业。
在实际案例中,这个结论也很容易发现。例如河北省南部地区,利用邯郸市蔬菜研究所培育的“紫星”系列洋葱品种,选用了与棉花进行间套连作模式,运用两种产品之间的互补性,农民增收效果显著,每亩亩增收可达 2 000~3 000元。

充分利用河北省在资源上所占的优势地位,提高水产养殖与捕捞业的比重,加快林果和畜牧业的发展,大力推动富有特色的农业的发展。借助河北省山区空气、阳光、土壤等因素,同时充分利用其广阔的天然草场与草被,大力发展并兴建肉类、蛋类和奶制品等绿色食品基地。在河北省中部地区,例如在保定市城区,要紧紧抓住首都建设绿色经济圈的机遇,制定区域农业合作计划和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加强河北省与北京、天津等大型批发零售商进行互动与交流,极力打造基地型农业,从而实现京津两地联合的“双向互动”。积极推进河北农业向绿色有机升级,实现对北京、天津地区的稳定供求,成为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地。
.........................

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