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问题及研究意义
在全球范围积极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系列发展问题从中逐渐显现,其中,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日趋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态恶化、农村发展缓慢成为发展中的一大核心问题,为谋求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共赢、循环、绿色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都市农业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发展计划署对都市农业的定义是:都市农业是就是都市和都市边缘农业,指的是在大都市内或都市圈周围,利用城市间的间隙,包括耕地、山地、水面,从事种养业等经济活动,是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生态、旅游、休闲产品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的理论根源最早可追溯到德国,19 世纪 20 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发表的《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杜能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农业区位理论”。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都市农业在国外逐渐受到重视,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模式:偏重生产、经济功能的模式,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农业;偏重生态、社会功能的模式,如欧洲的田园化城市、英国的森林城市等;兼顾生态和经济功能的模式,如在东亚的日本和东南亚的新加坡发展的农业。我国都市农业发展起步较晚,都市农业的概念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才被引入我国,最先是在深圳、上海、北京等沿海及发达城市出现了都市农业的雏形。从2004 年开始政府连续 9 年出台一号文件,指导“三农”工作,并在 200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现代农业,200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随着国家出台各种政策,都市农业的发展逐渐具备了一定规模,并发展形成了“北京模式”、“天津模式”、“上海模式”等。国内学者也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角度论证了都市农业发展路径,从都市农业的概念、发展的可能性、可持续性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着意从发展都市农业的理论依据入手,建立发展都市农业所需的条件体系;依据农业区位、比较优势等理论,研究都市农业发展的模式,并进一步应用这些理论来分析长春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探寻长春都市农业发展的特色,以及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力图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初,都市农业首先起源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一词最早出现于 1930 年出版的《大阪农会报》杂志上,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其著作《农业经济地理》中首次将“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进行定义。日本同时也是进行都市农业实践最早的国家之一,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对于都市农业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展开。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都市农业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总体来说,都市农业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为谋求城乡平衡发展,在城市边缘发展的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现代化农业形式。我国都市农业起步较晚,发展都市农业最初构想来源于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乡问题。
随着理论研究以及实践的拓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发展都市农业要求具备的发展条件以及都市农业区位划分的理论依据,学者们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2.农业的定义
上世纪初,都市农业首先起源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 世纪 30年代,都市农业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日本,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其著作《农业经济地理》中将“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进行了定义,90 年代,我国引入都市农业的概念。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都市农业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学者们在研究中,都对“都市农业”进行了界定,这些观点基本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分布特点。日本学者青鹿四郎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都市内的工商业区、住宅区等的区域内,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圈的特殊形态的农业。
(2)发展条件。中国学者张占耕提出:都市农业的概念在扩大化,城市化发展速度是都市农业生存的土壤,认为我国的都市农业主要向大都市圈发展,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
(3)发展模式。美国学者 Clawson 和 J.Knestshch 提出了城市用地的三种类型:空间指向地域、中间指向地域和资源指向地域。利用这三种类型将都市农业按离城远近划分为三个圈层模式。
(4)功能定位。中国学者顾吾浩认为,都市农业是依托高度城市化的大都市,按城市的需求发展起来的集生产、生活、生态一体的现代化农业。
综上所述,对于都市农业的发展起源、动因及模式,学者们都存在着不同观点,侧重点的不同导致对都市农业的界定也莫衷一是,综合各观点,我们对都市农业进行下述定义: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为谋求城乡平衡发展,有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在城市及其边缘发展的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现代化农业形式。
第3章 都市农业的发展条件..................... 19-25
3.1 经济发展程度.................... 19
3.2 城市化水平.................... 19-20
3.3 需求结构的升级.................... 20-21
3.4 技术进步及技术创新水平.................... 21-22
3.5 人力资本供应.................... 22
3.6 资金来源.................... 22
3.7 资源优势.................... 22-23
3.8 市场环境.................... 23
3.9 政策支持 ....................23-25
第4章 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25-40
4.1 都市农业功能区划分的理论基础.................... 25-27
4.1.1 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 25
4.1.2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25-26
4.1.3 比较优势理论 ....................26-27
4.2 长春市都市农业功能区的划分.................... 27-37
4.3 长春市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局限.................... 37-40
第5章 发展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40-43
5.1 土地利用问题.................... 40-41
5.2 资金问题.................... 41
5.3 市场问题.................... 41-42
5.4 生态问题 ....................42-43
结论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长春市在经济发展程度、城市化水平、资源优势、技术进步及技术创新水平、人力资本供应、资金来源、需求结构的升级、市场环境、政策支持等九个方面已具备发展都市农业的条件。
2.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区位理论以及级差地租理论,并结合当地生产习惯、地理因素等条件,将长春市所辖六区四县(市)划分为三大功能区:粮畜功能区(农安县、榆树市、双阳区、德惠市)、蔬果花卉功能区(宽城区、绿园区、朝阳区)、旅游观光体验功能区分为远城区和近郊区(南湖、净月、莲花山)。通过这样的划分,长春都市农业的发展基本呈现圈层结构,这一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使资源利用效率趋于最大化,并能实现城乡紧密结合,共同发展。虽然在理论上进行了划分,但是地区之间在科技、土地资源等方面宜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3.长春市都市农业的发展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是为进一步追求可持续发展,应该从政策、资源、科技创新等角度进行规范及建设。
参考文献
[1] 蔡昉.比较优势与农业发展政策[J].经济研究,1994(4):33-40.
[2] 陈楠.长春市都市农业发展瓶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 付晓东.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4] 方志权,吴方卫.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 方志权,吴方卫,王威.中国都市农业理论研究若干争议问题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8(8):521-525.
[6] 范学科,李鹤荣,黄玉敏,陈建锋,雷•琼,尚晓峰,彭珂珊.都市农业和城市化进程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7] 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8] 关海玲.都市农业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以太原市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10.
[9] 顾吾浩.农村城市化和保障农民利益问题[J] //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等.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07-115.
[10] 顾晓君.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