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渐渐走向富裕,开始向精神生活转化。追求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已经成为一些富人、高素质的人、高文化的人的日益迫切的追求;其次,国家一些制度的改变,促进、催化了这一生活方式。比如我国 1995 年起实行每周 40 小时工作制(即双休日),随之“春节”、“五一”小长假、“端午节”、“中秋节”、“十一”黄金周等假期,它意味着人们除睡眠之外有1/3 的时间在休闲中度过,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的中心位置将会进一步凸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休闲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生活方式,并且成为一种社会建制。
工业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比如:收入的增加、中产阶级的涌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染的增加,以及人们逐渐增长的对于新的生活方式的期望等。人们有更多时间去追求个人的兴趣爱好,利用自由时间去选择休养、娱乐,教育,甚至为社区提供帮助等。休闲园艺是社区(居家)休闲重要形式,本论文限定在社区范围内的休闲园艺研究,休闲园艺目前是分散与自发的,发展慢、普及少、层次低,应有人或组织去推动。政府在休闲园艺管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承担相关的责任,致力于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社会氛围,提供形式多样的、内容健康的社区休闲园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现在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催发了居民们的自发种植热,在阳台、庭院、或是到外面租一块田地,这对社区休闲园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契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政府正在转变职能,关注民生,各级政府拥有人民赋予的权力,在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反过来说,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推动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推动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与建设服务型政府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就需要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注意方式方法,如小区毁绿种菜现象频频发生,政府相关部门及小区物业管理部门都联合予以整治,这使得居民们产生逆反心理,打击他们参与园艺活动的积极性,与其用类似强制措施制止,政府不如引导居民们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社区休闲园艺活动。因为栽花种菜远远比其它休闲形式花费少,更容易推广,对社区环境利多弊少。研究表明园艺是一服良好的“预防药”,园艺活动能帮助人们克服日常生活中的紧张心态和烦恼情绪,在大自然中思想得到放松。社区休闲园艺形式或行为靠居民自发维护好的杜绝差的现象不太现实,政府应介入,如何有效地居间推动社区休闲园艺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日俱增的工作、生活、学习压力,会逐渐使人产生回归大自然的想法,向往农村那种安逸的“慢生活”方式,不少人内心想逃离喧嚣的城市,感受朴实无华的田园生活方式,体验返璞归真的乐趣。社区休闲园艺可以为人们提供这样一个空间与氛围,使居民满意,在社区就可以享受这种休闲的生活方式。政府通过组织和鼓励居民们的方式,同时,利用社会舆论的支持,让居民积极参与进来,把社区绿化与休闲园艺相结合。政府居间引导、扶持、推动,提升政府形象,使社区休闲园艺成为一种观念与时尚,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区休闲园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或生态文明建设之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社区文化或凝聚力的重要形式。
2 相关指导理论与实践理论
2.1 相关指导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 F•滕尼斯于 1881 年首先使用“社区”这一名词(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公社”等)。当时是指由具有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中文“社区”起源于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在 1930 年的翻译。其将社区定义为“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虽然近年来,学者们对社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切入点也有很多不同,定义也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对社区的内涵分析大体上都是相同的。都认为社区应包括人群、空间、文化、组织和认同感。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局面群体凡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在为我们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与社会团体沟通连贯的作用。社区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单位,随着城市区域扩大,人口增多,又大多居住在“楼群”里,大多是“社会人”和“社区人”,相互间陌生感增加。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区休闲园艺将周边社区居民组织起来,以多形式的休闲园艺活动,促进居民间的人际互动,增加亲近、团结和友谊,有利于培养社区的共同意识与归属感,促进社区健康发展,促进城市进步。
所谓社区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从社区管理的含义可以看出,社区管理具有下列特点:社区管理的地域和人群相对固定;社区管理的组织形式多样化,以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为主,其它政府职能机构的派出机构为辅;社区管理的性质侧重于群众性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强调社区群众的参与。
3园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7-45
3.1 国内外社区休闲园艺的差距...........................................37-39
3.1.1 居民发起与参与意识不强........................................... 37-38
3.1.2 缺乏政府引导与推动........................................... 38
3.1.3 缺乏社会力量参与........................................... 38
3.1.4 制度建设不健全 ...........................................38-39
3.2 政府居间推动社区休闲园艺...........................................39-45
3.2.1 释放休闲园艺爱好者活力 ...........................................39-40
3.2.2 组织休闲园艺竞赛与评比........................................... 40-41
3.2.3 鼓励社会力量与机构参与........................................... 41-42
3.2.4 牵线园艺企业与培训机构 ...........................................42-43
3.2.5 团结分散力量形成爱好者团队........................................... 43-45
4 社区休闲园艺发展趋势预测 ...........................................45-50
4.1 学龄儿童群 ...........................................45
4.2 低龄青年群........................................... 45-47
4.3 中青年群........................................... 47-48
4.4 中老年群........................................... 48
4.5 老年人群........................................... 48-50
结论
本文在阅读文献、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对社区休闲园艺与政府的居间推动进行研究和探讨。社区居民对休闲园艺的了解程度并不高,但是居民们对社区休闲园艺基本感兴趣,根据调查问卷总结提炼出居民们普遍能接受的社区休闲园艺表现形式。分别从按培育者与植物关系分类、按植物培育者间互动形式分类、按社区休闲园艺的存在空间分类,挖掘出广大居民们喜爱和感兴趣的参与方式,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带动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进来。根据调查问卷汇总的数据,对居民们愿意种的植物品种分析;居民们对政府推动社区休闲园艺发展提出的宝贵意见汇总分析,对本论文的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本文分别对国内外社区休闲园艺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国内外社区休闲园艺差距存在的原因:居民发起与参与意识不强、缺乏政府引导与推动、缺乏社会力量参与、制度建设不健全等因素。根据差距存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进一步释放园艺爱好者的活力、组织休闲园艺竞赛与评比、鼓励社会力量与机构参与、牵线园艺企业与培训机构、团结分散力量形成爱好者团队,围绕释放、组织、鼓励、牵线、团结五大策略进行分析,以促进社区休闲园艺的发展。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层对社区休闲园艺的选择不尽相同,建议政府根据不同的年龄层群体,开展适合于这类群体的社区休闲园艺。根据各个年龄群体的特点,
本文分别提出相应的有效推动形式,让每个年龄层的群体都能参与到社区休闲园艺中来。本文对社区休闲园艺在五大人群即学龄儿童群、低龄青年群、中青年群、中老年群、老年人群中进行发展趋势预测,针对不同的年龄群体提出符合该年龄群体特点的社区休闲园艺,最终目的是起初的政府的引导、推动,渐渐成为居民自发/社团组织的自觉行为,带动我国社区休闲园艺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