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路遥创作心理的初步形成
1.1 自卑心理的形成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苦难生存体验形成了路遥的自卑心理,并且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这段时期有三件事对他影响非常深刻,一是七岁时的被迫过继,二是上学后的贫富差距的强烈对比,三是爱情上的挫折,这都对他自卑心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并影响到他早期的文学创作。
路遥形成自卑心理的人生的第一个节点是在他七岁时被迫过继给伯父,过继这件事让路遥终身难以释怀。路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这种贫穷的出身早早就决定了他的一生注定要伴随着苦难。沉重的苦难自然就催生出了他先天的自卑感。路遥的母亲一共生了九个孩子,他作为家里的长子,从小就很懂事。家庭的贫困让家里人吃饭都成了问题,更别说养活九个孩子,但是这时的路遥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家人为了让路遥能上学,于是就把他过继给了延川的伯父。多年后成熟的路遥在回首这段心痛的时光时,他说:“那种被父亲遗弃的痛苦体验是我这辈子永生难忘的。父亲当时只是跟我说要带我到这里来玩几天,住上几天。虽然我知道内情,但是我还是假装不知道父亲是要把我扔在这里,我只能默默地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父亲那天对我说他要上集去,等下午回来后就带着我回家。其实我知道他是想趁我不注意悄悄地溜走。我趁家人都不知道,早上起来便悄悄地躲在村里一棵老树背后,眼看着父亲夹着个包踏着朦胧的晨雾,过了大河上了公路,像小偷一样从村子里溜出来,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在这时候本来想大喊一声,冲下去,拼死也要跟我父亲回去。因为那是一个七岁的孩子,到这样一个离家乡几百里路,完全陌生的地方,心情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但我还是硬咬牙忍住了。因为我知道我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但是如果回家,父亲没有能力供我上学。”8为了能够实现上学的梦想,幼小的路遥不得不忍受与父亲分离的痛苦。“童年时代这段生离死别的感人场景,给幼小的路遥带来了沉痛的心理伤害,远离了父母的爱,造成了路遥在情感上的缺失。”9过继这件事给路遥的心理带来了忧郁感和被遗弃的感觉,使他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孤独感。这种被父母抛弃的伤痛,一直掩埋在路遥的内心深处,让他无法释怀。这种精神上的流亡感导致路遥产生了深刻的自卑心理。
.........................
1.2 焦虑心理的形成
饥饿的苦难体验、政治上失利与爱情上失意的双重打击都促使路遥酿成了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也是路遥小说创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路遥的小说创作中,焦虑心理更多地表现为政治上的焦虑与文化上的焦虑。
首先,饥饿的苦难体验导致路遥形成了焦虑心理。由于路遥的家庭非常贫困,物质生活非常贫乏,因此路遥从小就有过饥饿的痛苦经历。一直到后来,当路遥回忆那段苦难的生活时还记忆犹新。路遥的好友高建群,在《关于路遥的二三事》中转述了他听到的关于路遥少年的一件事情。“路遥总没有吃的,他要是看见谁兜里有个馍馍,就一把夺过来,待那同学来抢时,路遥就给馍上吐两口唾沫,同学见状便放弃了,于是路遥便就着自己的唾沫,将这半个黑白馒头吞下。”20在路遥的童年生活中,他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每天都要承受饥饿的煎熬。饥饿,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渴求,也是人类从肉体到精神所经受的焦虑的磨难。所以说饥饿不只会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更多的是精神和情绪上的一种紧张和焦虑。
路遥笔下的马建强就是生活在饥饿的年代。由于家庭非常贫困,所以他家里总是不能按时给他送来粮食,这就造成了他常常粮食短缺,对于他来说,饥饿难耐几乎是生活里的常态。他常常会因为饥饿而头脑发晕,如果走路不扶着什么东西都会栽倒。下课时当别的同学都出去玩的时候,他却趴在桌子上,不是因为他不想去,而是因为为了节省体力他不敢动。为了保留他仅有的那一点尊严,他拼命用尽全部力气支撑着他的身体。有时候他会去野外寻找一些吃的,但是野外的那些吃的最多只能充充饥,根本无法满足他身体所需要的能量,但是这一次他连去野外寻找吃的力气都没有了。饥饿的他在晚上睡觉时都会做梦梦到自己在大口大口吃东西。他常常“眼皮发胀,头皮发胀,胸脯发胀……”21作品中对他在课下疯狂寻觅吃的画面的描绘足以体现他的饥饿“在城郊的土地上疯狂地寻觅着那些酸枣、野菜草根,一切嚼起来不苦的东西通通咽到肚子里。要是能碰巧找到几个野麻雀蛋,那对我来说真像从土地里挖出元宝一样高兴。”22贫困的物质生活无情地折磨着马建强,对于他来说吃东西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在课上,他会用新学的数学公式反复计算他那点口粮的最佳吃法。有的时候甚至开始幻想能不能用随手可拾的物质化合出什么吃的东西来。在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中反复多次出现“饥饿”一词,足见其饥饿难忍,痛苦不已。
...........................
第二章 路遥创作心理的发展演变与成熟
2.1 路遥创作心理的发展演变
路遥早年的生活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文学创作倾向。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失落中,路遥内心产生了无法排遣的强烈自卑感。但是这种自卑感并没有让路遥一蹶不振,而是以顽强的拼搏来与命运抗争。文学创作上的成功给路遥带来了信心,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24不一样的人在面对自卑时会有不同的态度,有人会因此而变得自怨自艾,而有的人则会正视自己的自卑,“因为我们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地生活。”25路遥就选择了正视自己的自卑,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能克服困难,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只有这样他才能改变自己屈辱的处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身农村的路遥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他拼命读书。1973 年,24 岁的路遥被推选到延安大学中文系读书。大学期间,路遥更是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他勤奋苦读,在老师的引导下,他系统地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知识的引导更加打开了路遥走向世界的道路。在大学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延河》文学刊物做编辑,有机会接触到很多著名作家如柳青、王汶石等,得到他们的指点,《惊心动魄的一幕》在 1980 年荣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让路遥第一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两年之后,《人生》再次获此殊荣,并改编成电影,轰动全国。1980—1983年是路遥创作的辉煌期,他先后发表了多部中篇小说如《你怎么也想不到》以及《在困难的日子里》,事业上的成功大大消解了作家的自卑感和焦虑感, 在《人生》 中,他借高加林表达了他内心的想法:“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城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26此时路遥自卑的心理逐渐转化为自信进而演变为过度的自尊。
路遥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把他由自卑到自信的心理变迁投射到笔下的人物身上。在马建强、高加林的内心深处始终都有抹不去的自卑感,可贵的是,这种自卑感并没有并没有让他们一蹶不振,而是激励着他们在困境中继续前行,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都树立积极的信念,也让他们明白了,要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只有拥有精神财富才能战胜物质贫困。《人生》里的高加林,无论是当记者还是教书,他都表现得很优异,尽管他最后的结果是失败了,他的失败是因为现实环境所导致的,但同时也是作者没有完全摆脱掉自卑感的表现。另外这种矛盾的心理在《在困难的日子里》的马建强身上也有体现。
.......................
2.2 路遥创作心理的成熟
作为路遥创作心理成熟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寄托了路遥毕生的心血。作者笔下的孙少安、孙少平,在充满了挫折的艰难人生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在与苦难的抗争中不断走向成熟,作者笔下人物的成熟也显示出路遥创作心理的日趋成熟。走向成熟心灵的路遥,把目光投向了社会的底层人物,给予了他们亲切的人道主义关怀。正因为这真挚的情感,才使得路遥的作品深刻感人,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2.2.1 反抗苦难
路遥是一位善于描写苦难的作家,苦难作为一种叙事主题贯穿了路遥的大部分作品。但可贵的是,路遥小说中的人物并没有被苦难湮没而沉沦于苦难之中,他们一直都在寻求着对苦难的反抗之路。作为路遥创作心理成熟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就深刻诠释了苦难的精神实质。作为亲兄弟的少平和少安,在苦难面前做出了不同反应:受不同思想环境的熏陶,受传统的乡土文化的影响,孙少安是务实派的。受先进城市文化的影响,孙少平是理想主义的。无论他们属于哪一类人,他们最终都凭借着自己顽强的毅力成功反抗了苦难。
孙少安属于典型的务实派。他作为家里的长子,自觉地承担起了家庭中的重担,由于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继承了老一辈吃苦耐劳的精神,无论生活是多么艰苦,他从没有想过放弃,都在一直坚持着。他是一个勤劳踏实、敢于大胆革新的人,无论他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会为了他的家人坚持下去。经历苦难是不幸的,但他身上刚毅顽强的性格正是在一次次的苦难中才造就的。在困境中他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强地在苦难中崛起。他和润叶的爱情故事就足以证明。少安与润叶从小就青梅竹马,感情非常好,他们都很确定彼此都深深爱着着对方。可是对于润叶对少安的大胆表白,少安用逃避的方式拒绝了。不是因为他不够爱润叶,恰恰是因为他太爱润叶了,所以他要替润叶着想,家里这样烂包的光景,他要照顾整个家庭,这个家太贫穷了,润叶如果和他在一起就是要润叶过苦日子。另外,他也清楚他和润叶间的身份很悬殊,润叶家里也不会同意他们在一起的。清醒理智的少安看到了这一切之后就决定放弃了。其实他的放弃反而是一种对润叶爱的表现。我们必须承认他是伟大的。后来为了照顾家里的一切,他下决心要娶媳妇,于是他就山西娶了一位朴实能干的农村姑娘回来。他之所以辛苦劳作,就是为了改变家里的生活条件。少安靠着他的毅力辛勤劳作,在面对苦难时并没有退却。除此之外,少安的精神还表现为他的大胆,虽然他是农民,但他还是有长远的目光而敢于大胆创新,他率先提出了家庭承包制。即使这个想法一开始就被人都定了,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欣赏他敢想敢做的大胆与魄力。后来在讲到他拉砖时更是经历了重重的困难,因为钱不够所以他向岳父借钱,在银行贷款,好不容易才凑够了买骡子的钱。
...........................
第三章 路遥创作精神的回归与超越 ................................... 20
3.1 精神家园的回归 ................................ 203.2“自卑心理”的超越 ............................ 22
3.3 人生哲学的思考以及追寻 .......................... 25
第三章 路遥创作精神的回归与超越
3.1 精神家园的回归
精神家园的回归对于路遥来说是在经历了苦难之后,现实社会给予他的体验与感悟。路遥徘徊在城乡交叉地带,他最初渴望从农村进入到城市,但是最终精神又回归到农村,在这个徘徊的过程他一直在努力寻找着精神家园。精神家园的回归对路遥来说是他心灵最终的归宿,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他一直不断地怀疑与否定,又不断地相信与追寻,这些矛盾的心理都显示了他在追求理想和现实时的犹豫与徘徊。作品中生命与故乡的主题就体现出了路遥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现代世界开始于人把自身从自然中分裂出来的时候。因为他不再拥有一个家园,无论如何他摆脱不了被遗弃的感觉。”36这里的家园实质上包含着两层属性:一是地理方位性的,一是精神虚设性的。“前者是社会生活的现实环境,后者的精神家园是精神存在,是精神主体关于世界和人生完整图像与规则的意识系统。”37在路遥的作品中,笔下的人物呈现出走出现实家园与寻求精神家园的轨迹,他们不断地出走回归,再出走再回归。在那些想要进入城市的农村青年身上有着共同的特征:他们都出身在经济和文化封闭落后的农村,另一方面他们又有接受知识的经验,他们渴望能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在他们的心里都有远大的人生抱负。这就导致他们必然会做出想要走出农村的决定。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