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赵春生小说的主题意蕴
1.1 批判冷酷的社会现实
赵春生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赵春生虽然终身居住生活于边陲小镇,但是却具有知识分子的正义感。他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社会丑恶的沙子;他忧国忧民,期待社会朝着好的方向前进。基于此,赵春生创作出一组紧贴社会生活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可以说,赵春生正是用他的笔,与社会上不公不正的现象作战斗。
在赵春生的 9 篇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中,作家从两个维度进行创作。第一个维度是针对社会的。赵春生始终秉持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和担当感,对 20 世纪 90 年代和21 世纪 10 年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着冷峻地观察和沉重地思考,他从官场腐败、市场经济中的尔虞我诈、社会不良现象三个方面,对社会的丑恶现象和焦点问题进行了抨击,以期揭露世风日下,批判道德滑坡。
第一,赵春生是锡伯族作家中较早开始注意官场腐败现象并创作反腐败题材小说的开路人之一。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社会上腐败之风逐渐露头,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赵春生对小县城的官场腐败深恶痛绝,所以他写出了《猫头鹰叫了》这篇中篇小说,剑指官场的贪污腐败堕落,表现了腐败分子终将得到惩治,国家终将取得反腐败的胜利。该小说对正义的伸张,大快人心。小说《猫头鹰叫了》的主要故事情节是,检查局局长阿文追查县城的一位大官的腐败行径和勾当,他紧紧咬住县城水泥厂的经济腐败案不放,排除干扰,一查到底,与县城的腐败作坚决的斗争。在阿文到外地搜集犯罪线索和证据时,他的弟弟在医院住院期间遭到腐败官员的暗算。腐败官员为了报复阿文,想通过医院医生之手,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阿文的弟弟置于死地。此时,正好在医院看望哥哥的“我”保护了阿文的弟弟。阿文回来后,带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中央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严惩腐败,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必须立案调查”。县城的贪污腐败官员得到惩治,阿文的反腐败事业取得最终胜利。小说塑造了阿文公正廉洁、光明磊落、坚决不向腐败官员低头的检查局局长的高大光辉形象。此外,赵春生还抨击了医院助纣为虐、与腐败官员勾结合谋、帮助贪官谋害人命的冷漠犯罪行径,彰显出正义必将取得胜利。
..........................
1.2 关注个体生命的悲剧
赵春生创作的中篇小说《舅舅的故事》和短篇小说《没有度完的蜜月》,是在表达他对这个世界中人生悲剧命运的一种看法,体现了他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赵春生在叩问个体悲剧命运的同时,将深邃的目光聚焦到了外在的社会历史和客观环境上。他在省思社会历史原因,探寻悲剧之因。
1.2.1 叩问个体悲剧命运之因
《舅舅的故事》是赵春生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它展示了一个普通锡伯族家庭在 20世纪 30—40 年代抵御外敌入侵、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波澜壮阔的爱国主义斗争历史,成功塑造了阿明、阿庆、多隆阿等一批爱国主义的英雄群像。小说《舅舅的故事》就像是一部家庭史诗,它将一个普通锡伯族家庭的兴衰投置于民国时期新疆动荡的历史中,写出了家庭成员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写出了一个家庭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而风雨飘摇,写出了锡伯族儿女保家卫国的精神气概,表现出锡伯族热爱祖国、热爱边疆、高扬民族团结、开发建设边疆的可贵品质。但是,毫无疑问,《舅舅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阿明(我的舅舅)是一个有着悲剧命运的英雄,他的事迹可歌可泣,令人潸然动容,他的悲剧是家庭的悲剧。
阿明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男子汉,他孝敬母亲何妈,对她言听计从;他看重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当兄弟姐妹遇到困难时,有着强烈的奉献精神,愿意舍己为人;他挚爱自己的妻子,即便家人都反对,也义无反顾得选择站在妻子一方;他重视家庭,每每家庭遇到危机,都会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为家庭排忧解难。阿明有极强的家庭责任感,当“风雨袭来”,家庭遇到过不去的坎时,无论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要求,只要是家庭需要,他都会选择站出来,替家庭遮风挡雨。有时候,这种选择还必须牺牲自己的利益,将自身至于危险境地,而成全家庭其他成员的幸福。
在阿明短短 29 年的人生中,他一共为家庭站出来了五次,五次都将家庭从危难的境地拉了回来,挽狂澜于既倒。他似乎是一个 “为家庭而生”、“生而为家庭”之人。阿明第一次站出来是在他 11 岁时,为了全家的利益,他接受母亲何妈的安排,出家做了喇嘛。第二次是阿明舍己为兄,替哥哥阿春当兵。在家庭成员阿庆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进监狱后,阿明第三次勇敢地站了出来,智救阿庆。阿明第四次站出来是为了再一次从监狱中解救弟弟阿庆。阿明第五次站出来,是舍己为弟,替弟弟阿庆当兵。
.........................
第二章 赵春生小说的文化内涵
2.1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人们常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那么不到伊犁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就不知道西迁后的锡伯族生存的地理环境、独特风俗和文化魅力。察布查尔县所在的伊犁河谷,被誉为“塞外江南”,气候湿润,植被茂盛,风光旖旎。锡伯族作家赵春生生于察布查尔,长于察布查尔,察布查尔县的地域文化是作家全部的生命体验。在赵春生笔下,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温情。可以说,家乡独特的地域景观和人文风物是赵春生小说创作取之不竭的素材。在创作中,赵春生选取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聚居区的“牛录风情”、察布查尔城墙、察布查尔大渠、察布查尔县域内的乌孙山和伊犁河,来营造小说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
牛录是赵春生小说中一个标志性的地域文化名称。牛录是新疆锡伯族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清中叶,锡伯族从东北迁居到新疆伊犁屯垦戍边,建成八个牛录,它们演变为今天锡伯族聚居的八个村镇。赵春生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是在察布查尔县的依拉齐牛录度过的,因此,他对牛录的环境和生活是再熟悉不过了。赵春生在小说《舅舅的故事》中,用充满温情的笔,尽情地描摹着牛录里春夏秋冬自然环境的绚丽变换。春天的牛录里,“阳光明媚,草木葱绿,泉水叮当,百鸟啁啾。”秋天的牛录里,另有一番美景,“眼下是深秋季节,牛录里无规则分布的榆树林里呈现一片病态的红润,近于妖艳。”②在赵春生笔下,牛录的春天和秋天犹如油画般色彩斑斓、风情万种!赵春生饱含着对家乡的真情,书写了牛录里发生的那些感动人心的故事。
锡伯族修筑的察布查尔县牛录城墙,在赵春生的小说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对世世代代居住于察布查尔县的锡伯族人民来说,锡伯族城墙是饱含着民族情感的重要历史记忆。在小说《城墙》中,赵春生讲到了西迁察布查尔县的锡伯族修建八个牛录城墙的历史,“二百多年前,锡伯族军民从东北千里迢迢来到伊犁河谷,为屯垦戍边的需要,在各牛录建起了周长几十公里的城堡墙。”③赵春生曾经实地调研和勘查过察布查尔县八个牛录的城墙,他对锡伯族城墙的建筑形态有着甚为周详的记录:为了长期驻守边疆,锡伯族八个牛录按八旗顺序,由西向东,各以泉水为中心择地修筑城墙。每个牛录所筑的城墙方圆几公里,并建有东西南北四座大城门。城墙的修建是由里外五层夯土筑成,
底座以大卵石为基础,墙高三米半左右。从清代中叶迁居到伊犁察布查尔县以来,锡伯族军民修建的城墙就是世世代代守卫牛录平安的重要屏障,“古老的城墙象一条土黄色缎带将参差不齐的居民房和高矮不等的树木围了一圈(《舅舅的故事》)。”
............................
2.2 独特的民俗文化特色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①民俗文化、岁时节日活动、民间信仰等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气质。韩少功指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②坚持对锡伯族民族文化的书写,是赵春生的文学追求。赵春生从小在依拉齐牛录受到锡伯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他在日后的文学创作中,将多量的锡伯族民俗文化的内容嵌入其中,这使其小说体现出浓郁的“锡伯味”。对锡伯族民俗文化的书写增强了赵春生小说的厚重感。经过赵春生感情投射后的锡伯族的风俗习惯、民俗信仰,极大地提升小说的审美品位。可以说,赵春生的文学作品就是新疆锡伯族人民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和历史变迁的极好见证。
2.2.1 赵春生作品中的锡伯族传统生活习俗
锡伯族于 1764 年从东北迁居到新疆伊犁河畔后,不仅从事原有的狩猎捕鱼,而且还开始进行农业生产,他们在伊犁河谷引水修渠,种植小麦水稻。随着定居日久,锡伯族在保留原有东北山林时期的生活习俗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和融入伊犁地区的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赵春生小说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里面蕴含了大量的锡伯族生活习俗。
生活习俗一般包括衣食住行等习俗。民以食为天,锡伯族是一个美食民族。迁居新疆后,锡伯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发展形成了种类丰富的特色传统美食。如用韭菜、芹菜、莲花白、胡萝卜、青红辣椒腌制的“花花菜”,用晾干的豇豆和牛肉烩制的“萨斯恒”,还有烧茄子、烧辣子等美食,都令食客赞不绝口。在赵春生的小说中,就出现了两种锡伯族闻名天下的美食。在《没有度完的蜜月》中,女主人公梅子对鱼炖子这道菜产生了特殊的嗜好。于是,梅子的丈夫阿凯每到周末就骑着自行车到伊犁河钓鱼,然后带回家给梅子做鱼炖子吃。鱼炖子,锡伯语称“尼穆哈鱼炖子”,是新疆锡伯族的一种特色饮食,其做法与众不同,堪称锡伯族美食之最。它是将伊犁河的鱼放入红辣椒等佐料清煮,待鱼快做熟时,再放入椒蒿、韭菜、麦面糊糊等煨炖成糊状鱼汤。鱼炖子喝起来回味无穷。在小说《猫头鹰叫了》中,阿文的父亲将马饲料带回来磨成面粉做成发面饼吃。其实,用马饲料磨成面粉做发面饼只是困难岁月的特殊情况,锡伯族正宗的发面饼是用白面做成,这种发面饼是锡伯族的传统饮食,锡伯语称之为“发拉哈额芬”,它是以土硷作为引子发好面,烙成既薄又圆的饼子,其特点是酥软可口,喷香诱人,每个锡伯族家庭的主食都离不开它,一日三餐必备。
............................
第三章 赵春生小说创作手法探析…………………28
3.1 意识流手法的借鉴……………………………283.2 西方荒诞派手法的尝试…………………………30
3.3 象征主义手法的探索…………………32
第三章 赵春生小说创作手法探析
3.1 意识流手法的借鉴
意识流小说是 20 世纪初流行于欧美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西方意识流文学的产生基础是心理学上对人物“意识流”的注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的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维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①20 世纪 20 年代,“意识流”思想被引入到文学创作中后,强调把小说的重点放在抒写人物的内心感受上,并有意淡化小说的故事情节、时空顺序和外部环境,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述,主张摹写个人内心的意识流动,以此达到“最纯粹的自我表现形式”。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赵春生在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后,开始尝试将意识流的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
小说《系在五彩绳端的爱》是赵春生尝试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一篇重要作品。小说通篇用大量的心理语言来描述女主人公意识的流动和思绪的流淌,表达“她”对离家未归丈夫的牵挂和等待的焦急。在小说中,赵春生主要使用了意识流创作中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时间蒙太奇的技巧,来表现女主人公意识的流动。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创作中最常用的技巧。所谓内心独白,是指一个人物在假定没有听众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展露出来。它是没有说出口的内心思想和心理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意识。《系在五彩绳端的爱》主要采用的是第三人称间接内心独白的方式来刻画人物心理②,“基本上是人物的内心活动,但作者不时出来指点和解释说明,造成内心独白和传统叙述法相混杂的格局。”③例如,小说中女主人公“她”的这段内心独白就非常典型。“她”的丈夫外出多日不归,“她”忧思万分,神情恍惚。为此,“她”每天都到小路尽头的老榆树下等待丈夫归来。“她”向老榆树烧香磕头,默默祈祷丈夫不要出什么事,但心中却又止不住地胡思乱想。“她”暗自思忖,“在这见钱眼红的世界里,会不会有人偷走了他的钱?…听说城里女人一个个打扮得像妖精…会不会那些厚颜无耻的城里女人把他迷住了?唉…我怎么能随随便便地怀疑自己的男人呢?”这段内心独白真实地表现了“她”焦灼纠结的心理状态:丈夫外出,音信全无,“她”担心焦虑,不断地猜测着丈夫可能遭遇到的意外,旋即又自我否定掉。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