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六六小说创作的现代性体验
第一节 现代性的概念界定
一直以来,学界对“现代性”这一概念的界定显得模糊不清。从相关文献著作看来,现代性的概念产生于中世纪,“modernus”(现代)是根据“modo”(最近、刚才)一词创造而来,“现代”指的是“在我们时代的,新的,当前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性是一个时间或历史概念,它包含有“较之前更先进、更发展”的意思。实际上,伴随着启蒙思潮步伐的迈进,现代性这一概念常被人们用在关于历史发展的语境表述当中。人的生存体验总是在“现在”“当下”中展开,“现在”既承继着过去,又连接着将来,是最能让我们直接体验生存之感的重要环节。无数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现在”环环相扣,串成个体生命体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巨流,以一种动态变化的形式呈现于历史当中,社会学家鲍曼曾因此将现代性概括为“液化状态”,突出了现代性永恒不变的“流动性”。有的学者更倾向于把现代性看待为一个过程而非概念,所谓“现代性”只能是这些变化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现象及特征,而不是这个过程自身的本质性特点。
现代性这个命题是广阔的,不同的理论家身处不同的领域对现代性有着不一样的定义和理解,例如,波德莱尔、本雅明、西美尔、滕尼斯等理论家为代表提出了来自艺术与美学的现代性;马克思韦伯、福柯、卡尔马克思等理论家提出了关于社会和经济的资本主义现代性;卢梭、哈贝马斯等哲学家提出了哲学现代性。虽然学者们对“现代性”这一概念定义不尽相同,但他们几乎都注意到了“现代性”所包含的尖锐矛盾,即启蒙理性牵引下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给文化和人类个体生活带来的束缚和制约。
进一步来说,有学者认为现代性概念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法国哲学家卢梭,卢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现代性概念,却具有深刻的现代性批判精神。一方面,当法国的启蒙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理性和进步作为现代文明中心话语被推至顶峰之时,卢梭比众人早一步看到了理性主义的弊端,继而向科学理性主义发出挑战;另一方面,他关注人的生命历程、情感体验和精神走向,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提出关于哲学、社会、文学、教育的种种理论,将自然状态作为人生存发展的前提,阐述文明在发展中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弊端。卢梭看到了启蒙现代性的两个对立面,一面是启蒙现代性使得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另一面是现代性让人的工具理性意识加深,从而影响人类健康持续地发展。这一系列好似反理性的理论,实际上是站在更为深层次的理性角度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更深刻的现代性意义。
...........................
第二节 六六的现代性体验——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
虽然“现代性”这个命题是广阔的,但其内涵和特征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不同的理论家身处不同的领域对“现代性”有着不一样的定义和理解,但他们几乎都注意到了“现代性”所包含的尖锐矛盾,即启蒙理性牵引下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给文化和人类个体生活带来的束缚和制约,因此,本文的“现代性”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层是社会现代性,指现代社会的科技进步、工业革命、经济与社会快速变化,以及由这些变化所导致的工具理性化,它强调生产产出最大化、效率至上、秩序的重要性;第二层是审美现代性,指通过祛魅(科技和知识将过去人们认为神秘、神圣、权威的事物消解的过程)获得的文化个性和感性,它强调人的生命意义和体验以及非功利想象和情感之于人的重要性。第三层含义是二者的矛盾,此矛盾在于,社会现代性导致的工具理性化驱使着人为了追求高效率、快发展而遵纪守法、辛勤劳作、勤俭节约、自我克制,但与此同时,人也因此抑制了自我个性、欲望、情感,进而导致个体人性的不完善,即与审美现代性发生了冲突,而当人过度强调个体欲求,坚持自我个性的舒展,则又会对社会发展造成秩序上的破坏,进而影响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良性发展。这既是“现代性”理论的核心,也是六六小说中体现的现代性的核心。
(一)六六小说的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性萌芽发展的土壤
说起现代性,我们不得不谈及社会现代化问题。人类的生产力在过去两三百年中急剧上升,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了比之前所有时代加起来还要多的生产力,自然科学飞速发展,机器生产取代了人工生产,工业产值远超农业产值,在此之前,人类从未能这样利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来征服自然和改变生活,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给予了人类对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信心。然而,在饱尝了“信自己”带来的生产力提高的美好果实后,人们却把提高生产力变成了生活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开始忌讳个人主义、本能冲动以及自发性思想和行为,理性主义、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等被推向极致,在美国,还出现了限制纵欲的法律,于是社会通行的理念和行为风格在很长一段时间趋于保守,这也是工业和科学革命在现代社会的胜利。
..............................
第二章 六六小说对现代市民社会的反思
第一节 城市的生存困境
现代化带给人类的成果是历历可辨的,如便利的网络通讯,发达的交通运输,丰富的物质文明……然而现代化留给人类的灾难以及生存困境也是显现无疑的,生产力的空前发展给人类带来工具理性的极度发挥,社会财富及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让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日益递增,对这些问题和现象以及人类身处其中的生存状态加以关注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该有的冷静反思。
一、生命尊严的挑战
丹尼尔·贝尔从逻辑上将平等分为三种:条件平等、手段平等和结果平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来赢得自己所想,或者把自己的胜利报酬投入到自己最想实现的领域或事物上。然而,现代社会中人们在面对健康这种最根本的、被珍视的东西时,却是建立在收入水平的标准之上的。公平感本来源于生命无价,普通百姓盼望实现社会医疗服务平等化,但现实却是依据民众的收入水平,将生命和健康划分为三六九等。
《双面胶》里亚平的父亲得了不治之症,亚平想把所有钱都拿去救父亲的命,但实际上,与其说是“救命”不如说只是“延长”寿命而已。因为医疗费用太高,事先准备好的钱没几天就花光了,亚平救父心切,想筹更多的钱为父亲治病,头脑清醒的丽鹃试图分析目前状况来劝阻亚平,没想到却招来亚平的怨愤。在这里,由于医疗资源不均衡所引发的冲突被真实地呈现出来,作为大城市里的两个工作一般,收入平平的年轻人,面对如此高额的医疗费用,丽鹃和亚平显然是难以承受的。但医疗技术确实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只要有钱,人的寿命就有可能被延长。
《心术》有这样一段:
你相信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吗?……我很怀疑这个观点。人的生命在疾病面前,分三六九等,有的病,你有钱,不治变可治,有的病,你没钱,可治变不治。艾滋病在二十年前是不治之症,没钱的就故去了,有钱如约翰逊之流,到今天已经得病二十多年,靠新特药维持,到现在还活着。他要是钱足够多的话,搞不好能等到艾滋被攻克的那一天。
“生命无价”这个一贯被视为不可颠覆的传统观念,在六六的小说里却成了一个终极拷问,花钱看病求生本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然而作为医生的“我”竟无法评判为拯救或延长生命力图获取并倾尽巨额资本到底算一种合理的求生手段还是占用资源的奢侈消费。另外,虽然病人的医疗费用都是凭借自己的“自然能力”和个人努力获得的,从社会竞争的过程来看这无疑是公平的,但这一“公平竞争”最终导致了医疗结果的不公平,即富人得生,穷人等死。
.........................
第二节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传统”与“现代”的断裂是当下社会的现代性特征之一,由工业主义主导的现代社会运作机制与传统的人伦情理相冲突,强调效率、讲求低成本以及资源最大化利用违背了人历来最为本真、原始的情感和渴望。而在西方美学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现代的二元对应结构是美学家们惯常运用的研究方式,即是说,现代美学发现了属于自己时代的新的范畴,并与传统范畴对应起来,以此表示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因此,对“传统”与“现代”的讨论有利于我们深度剖析六六作品的现代性特征。
一、遭受挑战的情感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由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作为人格中最原始的一部分,以及人出生时就固着于体内的心理能力,构成了人的内在驱动力,本我让人开始想方设法地要寻求满足和快乐——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为了直接或间接满足这些快感,人类不断地提升劳动效率,生产力因此而逐渐得以解放。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解放让人类通过技术控制社会,但其代价是惨重的,因为在这种境况下,人类又相应地为现代社会催生的理性意识倾向所控制,进而丧失掉许多人之所以生而为人的重要特质与体验,比如情感。当快乐原则常让位于现实原则,作为人的内驱力的情感等感性心理便受到强硬抑制时,不幸福感和压抑感便随之而来。这种抑制在作品的多处矛盾描写中被呈现出来。
《蜗居》中的海萍因为上海房价居高不下买不起房,长期与孩子相隔万里,整日陷入对孩子深深的思念中。母子情深,渴望团聚这本来再正常合理不过的情感联系却因为房价的高涨而无法实现。再如小贝与海藻的恋情,起初,小贝在上海勤奋打拼,靠着不俗的业绩,在上海勉强买房结婚不是问题,而他与海藻本也感情至深,相偎相依。然而,在金钱的诱惑下,海藻终究放弃了与小贝的情感,转而选择能给她“一切”的宋思明,利益的巨大诱惑在海藻身上产生的作用令人为之唏嘘。
............................
第三章 六六作品的语言、叙述与接受的大众化特征……………………28
第一节 大众化的叙述人语言………………28
第二节 作品叙述的大众化特征…………………35
第三节 六六作品的大众化接受美学分析………………42
第三章 六六作品的语言、叙述与接受的大众化特征
第一节 大众化的叙述人语言
社会经验和作品之间需要叙述作为媒介来连接,而在这个媒介中,语言是最直接地被读者接受的部分,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读者的感受,因此,对叙述中语言策略的讨论就具有了特别的价值。六六小说的语言不仅措辞精确,一针见血,同时还经常运用方言、对白以及心理描写,让读者深刻体味书中角色的典型性和多样性。此外,机智幽默的戏谑调侃中常蕴含了对荒诞世界的无可奈何,妙语连珠又意味深长的讽刺语言让人读起来悲喜交加长吁短叹,这无疑为作家实现作品的大众化添砖加瓦。
一、典型多样的人物对白
语言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虚构的,但虚构的内容却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语言表现、反映着生活,语言与生活是对应的,人物语言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体现人物性格。可以说,人物语言是否个性化决定了角色塑造的成功与否,而六六笔下的许多人物,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六六小说的成功之处。
海萍和丈夫苏淳均生于改革开放以来的 70 年代,他们有着名牌大学的学历,积极奋进的品性,一直希望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实现扎根大城市的愿望。然而,现实是市场化体制让财富占有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社会力量的再分配,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价值逐渐削弱。面对冰冷残严酷的现实,一向独立自强意志坚挺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也开始指望靠投机(买彩票)的方式来赚钱了,曾品性高洁尚不慕名利的知识分子也因受挫而开始流俗,渐渐地融入市民社会当中。这段对话将海萍两夫妻在现代化市场机制中的窘境凸显得淋漓尽致。
.........................
结语
六六曾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谈到她对年轻人在大城市奋斗的看法,她认为年轻人在奋斗的过程中会逐渐变得更消极、更现实、更冷漠、更不相信梦想,然而理想主义才是唯一让大学生迅速实现理想的途径。同时,现代年轻人不能只把视野和终极目标收缩在简单的基本需求层面,“人不能只为了一套房子而活着,房子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一个年轻人在刚刚走入社会的时候用一套房子绑架终生的理想是不合适的。今天我已经三十六岁,我还是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有点进步。”这一席话实际上映射出了六六对于当今社会现代人如何平衡自我与社会的一个看法,在一个被功利主义、工具理性包裹的现代社会,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人会逐渐沦为劳动工具开发的产物,会逐渐忘却自己的个性、本真性等等。然而人之所以作为人而活着,正是因为有着追求无限可能的感性冲动,因此,回归感性在当今日益理性化和工具化的社会中让人类获得一种平衡,它是对人的“异化”、“拜物化”、“工具化”状态的反叛,是恢复马克思所说“合乎人性的生活”的必经之途。于是,她创造了一系列鲜活丰满而特征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一方面给读者带来了娱乐体验,另一反面也触及到了读者精神深处的深沉感受,让读者在为角色的滑稽幽默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为角色所折射出的社会生活万象长叹一声。
当然,回归感性并不等于纵容欲望、回归本能任其发展而忽视理智和理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虽然作品给人以解放自我的快感、语言游戏的审美愉悦,在情节和语言上尽可能贴合大众,但作品中百姓生活矛盾的尖锐,以及作者鞭挞社会不良现象的犀利却丝毫未被掩盖和削弱,相反,在理性的反思和批判中,六六的作品在价值标准方面给出了不同以往传统价值观的思考和部分答案。
参考文献(略)
六六小说的现代性体验和叙述策略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