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文艺美学观与当代文艺理论对新闻记者创作的影响
新闻记者在创作时,总是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审美判断、审美经历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作品中。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积淀成一种文化心理,纵观中国新闻史,所有优秀新闻作品和艺术品一样,无不以美的思想、美的语言和情操、美的意境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新闻记者的写作同样受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与指导,历年来文艺作品的创作方法同样被记者所借鉴,中国传统美学观对特写、报告文学等新闻体裁更具有借鉴意义。
副标题运用美学的方法,进入美学视野中的新闻是可以变成一篇很优美的新闻文学作品的,新闻作品也是新闻作者审美意识的载体。指导并制约着新闻一记者写作,使新闻记者的创作遵循着美学规律,有着美的内容、特征和品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从人格修养、审美倾向等方面影响着新闻创作的形成。首先,受传统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上的人格因素,人的道德义理。如“内省”的自我修身原则。新闻记者是为社会立言,为公众立言,所以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人,去影响人。这些原则也是始终体现在记者的文学试验中的。其次,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境美、语言美、作品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对新闻文体的构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新闻文学作品在事实的基础上讲究意境的韵味深远,讲求语言的生动形象,有节奏感,特别是通讯报告更是体现了文学艺术的特征,情意要真实不矫饰,语言要清新自然。儒家美学思想主张文章为政治道德服务,“兴、观、群、怨”,而新闻记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不忘社会喉舌和时代鼓手的角色,其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号召力及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新闻体文学的意境美讲究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一大特征。但意境不是所有新闻作品都具有的普遍属性,新闻一记者在他们的文学试验中,才更特别注意讲究意境。虽然新闻作品的意境与纯文学作品的意境相比遵循着不同的写作法则:一个遵守客观性,一个更注重主观渲染;一个是运用新闻手法,一个是讲求艺术手法;一个意境是以服从于报道事件与描写人物为主,一个以塑造整体意境为主。但是美学中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意境对新闻记者的创作还是有启发和影响的。.................
....................
第二章记者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报告文学在中国
新闻记者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真实性,他们所记载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这是他们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之所在,而真实性,也正构成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在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与记者息息相关,因此,说到记者的文学创作,我们不得不提到中国的报纸的副刊以及报告文学。
在中国,记者的文学创作几乎都是通过报纸副刊来承载的,当时的特写、通讯、报告大多是在副刊发表的,可以在副刊中尽情驰骋的文学性新闻报道,突破了新闻界流行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撕下了所谓“客观报道”的面纱。
通过公开承认主观性,将记者从新闻报道的背后推到了前台,向读者呈现记者眼中的真实世界。这种报道方式,对于具有争议的新闻报道题材,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同时,由于小说手法与文学语言的运用,使报道更加生动,可读性极强。国外的教科书上通常将新闻体文学的写作手段归纳为四点:场景、细节、对话、思维的运用。所以,作为副刊的编辑和记者,在属于自己的新闻领地和版面空间中,可以从文学性新闻的报道中摸索其尺度的掌握。因为文学性新闻并非文辞的华丽和书卷气息,而是一种对于世态人情的深刻洞察,从容而不露
声色地传达记者的思想。
副刊文学性新闻报道的开辟了“动词”写作的时代,这种新闻写作方式告别了传统的梗概式新闻,而是让细节描写成为情节的重要构成方式。重要的细节中常常蕴涵着更值得重视的真实,会使事件看起来完全不一样。一记者在创作中还运用悬念和推迟的技巧。结构方面,倒叙、插叙的大量使用,可以容纳更丰富的信息,把一个连续的故事变成很多个前后衔接的故事。还利用叙述的穿插,节奏的变化,以体现画面感、动感、现场感。从这些副刊承载的新闻体文学透出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那就是:新闻的最终价值,其实和文学一样,是对于世事和人性的悲悯。而副刊中的文学性新闻报道,正是得以在“动词”写作中完成了新闻和文学的“深度悲悯”再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报告文学的历史。.............
................
第二章记者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报告文学在中国....................7
第一节报告文学萌生于新闻母体.............................................. 8
第二节报告文学的发展与衍生...................................................10
第三章现代文学史上璀璨的新闻之星...........................................16
第一节报告文学萌芽期的代表—黄远生......................................16
第二节报告文学形成期的代表—瞿秋白......................................19
第三节一心爱国,萍踪寄语—邹韬奋..........................................21
第四节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一一范长江................................25
第五节不带地图的旅人一一萧乾..................................................31
第六节用激情和鲜血谱写生命之歌的战地记者.............................37
.................................
结语
笔者通过对以上现代文学史上几位著名的新闻一记者的作品的研究,浅陋的分析了他们进行文学试验的成果与意义,虽然每位记者的文学创作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但是有一个事实是不可否认的:正是这些新闻一记者的文学创作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新闻文学与报告文学的发展,在百年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中,记者一直是一支生力军,应该说,报告文学萌生期的19世纪至20世纪初叶,报告文学写作主体的身份主要是一记者,其次是学者,前者如黄远生、瞿秋白,后者如王韬、梁启超、周恩来等,20年代中期后,报告文学的写作主体增加了作家这一重要身份。但记者的创作仍然是报告文学的中坚力量。记者与作家,这两类身份所作文本在一些评论者那里被称为“记者型报告文学”和“作家型报告文学”。有评论这样说道:“在报告文学创作中,记者型的报告文学和作家型的报告文学,有其文体分野。一般说来,由记者创作的报告文学重视‘报告’侧重于新闻纪实性,其文学性主要是‘报告’的一些艺术手段,作家创作的报告文学则侧重于‘文学’讲究作品的艺术创作性,其新闻真实性只是构成报告文学的一个基本的要素。”①在现代文学史上,范长江、邹韬奋、 萧乾等人便是“记者型报告”的代表人物,但其作品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1920-1940年代大量的旅行报告,更是“文学性”色彩最浓的代表性报告文本。
记者的文学创作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报告文学要求比较强烈的文学性,是为了满足读者艺术欣赏的需要,读报告文学,读者除了要知道作品叙述描写的人和事的全部真实情景外,还希望作品在叙述描写过程中,充分使用除虚构以外的一切文学表现手段。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地再现那已经过去的一切,从而尽情领略那文学美的无限风光。事实告诉我们,一篇文学性低劣的文字,尽管它所记的全是事实,也很难被读者视为真正的报告文学,至少不能被视为报告文学的上乘之作。回顾报告文学的历史,有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大
部分作品如过眼云烟,只有少数作品至今还为人们热烈捧读,有的更如深埋的珍珠,宝石,年代越久,越显示其璀灿夺目的光彩。..................
参考书目
1.李白坚.《中国新闻文学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2.章罗生.《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3.陈挥.《韬奋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4.王嘉良、周健男《萧乾评传》国际文化出版社
5.方蒙.《范长江传》: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6.张春宁.《中国报告文学史稿》:群言出版社,1993
7.赵遐秋.《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 阿英.《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南强书局,1932
9.范一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新华出版社,1980
10.范长江《西欧战场特写选》新华出版社.1986
11.李元授主编季水河著.《新闻美学》:新华出版社,2001
12.李炳银.《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13.《中国报告文学丛书》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
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新闻记者文学创作述评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新闻记者,文学创作,新闻体文学报告,文学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