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视角之西南少数民族装饰习俗概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24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文化一词,是与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通过不断实践创造出三种文化类型,它们分别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物质层面的文化有着具体、形象和直观的特点,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们觉得不可缺少。与其他所有物质文化一样,服饰有着具体形象,普遍实用的特点,且直观易辨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穿着服饰,服饰表现出穿着者与周围其他人对于美的认知,表达其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和审美理想,在某方面也体现出社会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服饰文化作为物质文化,具有一种形象的直观特征,但就是在这样的物质文化中却蕴涵着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内容。所以说,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在服饰文化中,装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同服装一样,表达着各种文化意义,展示人类文化史上的精神文化史和物质文化史。两者之间不存在一般概念上的物质的进化与取代,而共享着各自存在的价值。服装与装饰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服与饰一起构建了服饰文化体系。在现今保存的装饰形式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装饰形式的发展轨迹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绘身到文身,从凿齿到染齿,以及具有成年礼意味的更换衣裙和标志着婚姻状况的头饰变化等等,都是以社会历史内容为基础的。德国学者格罗塞曾写道“形象艺术是最原始的形式,它不是指独立的雕刻而是装饰;而装饰的最初应用,就在人体上。所以我们要先研究原始的人体(身体)装饰。”身体装饰这种原始装饰形式能更深刻的展示人类生存与审美意识动机,以文身、饰齿等为代表的身体装饰都是以身体为载体的文化符号,反映出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显示着本民族的信仰与观念。从格罗塞《艺术的起源》中我们还了解到“(原始装饰)一半是固定的,一半是活动的。我们将一切永久的化装变形,例如:劙痕、刺纹、穿鼻、穿唇、穿耳等等,都包括在固定的这一类装饰里。活动的装饰只是暂时连系到身体上去的一些活动的饰品,其中包括原始民族间认为最珍贵的缨、索、带、环和坠子之类。”①身体装饰具有双重性质:一种是对身体裸露部位加以修饰和改造,这种装饰是固定的;而另外一种是依附于身体上可以移动的服装和配饰,它是活动的。本课题要研究的是前者——直接对身体进行艺术加工的装饰行为,这种原始装饰代表了一种象征性的社会边界,成为表达文化认同的话语。
长期以来,学术专家和学者往往只从民族经济、民族政治、民族历史和民族政策等方面对少数民族问题进行研究,缺少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别是装饰习俗研究的关注,许多珍贵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料被忽视,缺乏有序的、系统的归纳整理以及理论升华,许多相关问题也缺乏深入的研讨。正因为如此,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别是身体装饰文化理论研究亟待系统的总结、概括及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把性别理论纳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既补充了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心理学、美学、设计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相关领域,也为构建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和传统服饰革新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同时,一些传统的少数民族身体装饰习俗在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中已逐渐消亡,如此现状迫使我们在抢救服饰资源的同时,也要努力保持身体装饰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因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别是身体装饰习俗亟待探索研究。


1.1.2 研究意义
当代女性理论的发展与妇女解放运动密切相关,三次妇女解放运动使得女性理论为大众所知。女性理论认为当今社会是构建在一个较之于女性,男性被给予更多特权的男权社会体系之上,在政治、经济、文化、伦理、观念等社会构成的各个领域女性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女性理论即是帮助我们去了解这种不平等现象的本质。而从性别视角展开对少数民族身体装饰习俗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服饰研究局限性,也补充了当下处于学术研究前沿和热点的女性研究的纵深发展。采用性别视角下的比较研究,能使我们清晰地了解少数民族服饰发展的脉络和特征,拓展服饰文化研究的视野。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趋势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少数民族服饰应该如何继承保护,怎样发展成为既具有少数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同时也为当代所接受的服饰文化,本课题的研究将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相关政策上的指导。因此,本课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较大的现实意义,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


2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身体装饰习俗概况


2.1 少数民族身体装饰习俗的普遍发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长期发展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显示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内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它与少数民族共同的族源、文化传统、心理素质以及生成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作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姿多彩的身体装饰文化无疑是服饰文化的精髓。深入少数民族服饰装饰文化之根,通过理性的思索,进而可以发现身体装饰习俗具有超越其本身物质形态和功用的丰富内涵和体系特征,少数民族服饰不仅是衡量他们物质文化的重要尺度之一,也是他们共同的历史来源和民族文化在传递演变过程中反映。不同的生存环境、历史文化、心理因素反映到身体装饰习俗上,就势必造成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现象。从历史的角度看,“处于原始时代的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物质材料不发达,出于表现美的冲动,人类直接对自身进行各种艺术加工,”①经济基础与装饰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众多地处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经济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制约,部分少数民族在艰苦的生存状况下,直接采用身体装饰的手法进行自体修饰,通过灵活运用在劳作中获得的审美经验与方式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装饰,从而使内化的本民族审美取向和精神文化价值观外化于型。


3 两性在身体装饰行为上的比较....23
3.1 两性在身体装饰行为上的表现......23
3.1.1 身体装饰行为的相似性表现......23
3.1.2 身体装饰行为的差异性表现......24
3.2 身体装饰行为差异的原因........26
3.2.1 社会分工的不同........27
3.2.2 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均......27
3.2.3 社会性别意识的差异......28
3.3 性别意识对女性身体装饰行为的影响......29
3.3.1 异性吸引下的主动装饰........29
3.3.2 社会认同下的被动选择........30
4 当代西南少数民族身体装饰习俗生存现状........32
4.1 身体装饰习俗的继承....32
4.2 身体装饰习俗的转变....33
4.3 身体装饰习俗的消亡....35
5 结论....37


结论


本论文运用性别理论剖析西南少数民族身体装饰习俗,从梳理历史文献中的身体装饰现象开始,继而阐述了现实中身体装饰习俗的生存状态以及三种不同形式的身体装饰手法与特征,从生存、宗教、审美三个方面推断了身体装饰产生的原因。根据性别理论的界定,从对彩色画身、文身(文面)、身体变形三类身体装饰习俗的分析,了解到两性在身体装饰行为上的异同,进而指出性别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性不同于男性的身体装饰行为。少数民族男性与女性在身体装饰行为上显现出来的差异性,是少数民族所生存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而这种社会环境集中的表现为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制度,两性不平等的背景下社会性别体制和性别意识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身体装饰主体选择上的异同,作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部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饰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随着少数民族社会进程的加快,身体装饰习俗也不同程度的出现变化,这同样与对两性的社会规范有着密切的关系。
性别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属性,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两性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则构成了性别的社会属性,少数民族身体装饰习俗的演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在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即不平等的性别制度造成的。男女不平等的性别制度实质上表现为男权制度,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中,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社会道德规范、家庭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等方面均体现出男女社会差异。男性拥有着生产资料和财富、继承权和受教育权以及最高的统治权,在这种男权社会制度下,施行男主内女主外、男主女从的社会规范,崇尚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社会观念,而不平等的性别制度便成为了维护男权绝对地位的基本手段。不平等的性别制度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谋生手段有限,必须通过群体的力量合力生存,以抵抗大自然的种种危害。社会中的生产资料都是公有的,男女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两者平等的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在这样平等的性别制度下,少数民族先民的身体装饰自然不存在性别歧视,只是为了满足生命繁衍的生存需要、原始宗教信仰需要和追求美的审美需要。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男子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新的生产工具,获得产品的效率大大提高,剩余的产品被用来交换,大量的财富为男子所掌握,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就此出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明确指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女性被束缚在家中,社会分工导致她们无法获得与男性对等的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无法拥有自己的劳动收入和文化技术,彻底沦为男性的附属品。西南少数民族中的独龙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因地处偏远的深山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之时,才正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少数民族妇女作为男子拥有的物品或生产工具被任意交换,在如此社会背景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独龙族女子要以毁坏自己面部的文面方式来逃避土司的掠夺,女性必须通过各种伤害自身的身体装饰行为才能获得男权社会的认可,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唐绪祥.中国少数民族身体装饰[J].装饰,1997(01).
[2] 刘青林.纹身与衣饰纹样的起源[J].装饰,2004(08).
[3] 胡敬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1(01).
[4] 赵书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兼论妇女在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思想战线,2000(05).
[5] 马仪,沈晓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趋势[J].民族论坛,2002(01).
[6] 许凡,吴秋英.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的精神显现[J].纺织学报,2007(10).
[7] 胡万峰.图腾意象—浅谈图腾对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影响[J].美术观察,2006(09).
[8] 吴锡标,陈莹静.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腾崇拜遗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9] 刘秀丽.少数民族文身文面的人类学意义[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03).
[10] 姚丽娟.海南岛黎族妇女文身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