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奖机制研究——文学评奖项目考查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24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一、文学评奖过程

文学的评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有评奖机构、评委,要征集作品,之后进行多轮蹄选才确定获奖作品。

(一)评奖机构及评委进行评奖的前提有两个,一个是有参评的对象,一个是有评奖的主体。评委就是进行评奖的主体。选择什么样的评委对于评出什么样的奖是具有绝对影响力的。这表现在评委所具有的文学思想、身份地位、能力视野等。我们来看一下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和茅盾文学奖的评委成员情况。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有两个层面上的评委。首先瑞典学院成立有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是从瑞典学院十八名院士当中选出三到五名组成(原则上其中可以包含一名院外评委,但这种情况极少出现),由这些评委从提名的作品中蹄选,并把名单报文学院审批,之后经过再次筛选,提出五人的短命单报文学院审批,而瑞典学院可以在院会上修改名单。之后学院全体院士会在暑期阅读候选人的作品。然后通过投票选出最终获奖的人选。因此在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成员是评委,同时瑞典学院的全体院士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
从1901年首届诺贝尔文学奖评选至今,先后大约有150位院士。这些院士按照其成立之初的惯例都是由瑞典国王任命的。这些院士的身份主要是语言学家、历史学家。这主要是因为瑞典学院成立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瑞典语言和文化的独立,使其得到很好的传承。但是随着瑞典学院承担其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任务,其成员也逐渐向文学倾斜,其中有一些评委自己也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这些院士,应工作所需,都具备很强的语言功力,大都精通几门外语,尽管他们有时需要借助翻译,但在每次评选中,一般情况都会有人能直接阅读外语文本。拿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评委马悦然来讲,他便是评委当中研究汉学的专家。他精通汉语,长期从事汉语作品的翻译工作,许多中国的作品就是通过他的翻译而被外国知晓。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能逐渐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奖,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巨大影响力的关键原因。...................
.....................

二、评奖标准研究

(一)政治原则对评奖的影响
文学属意识形态范畴,它总是无法摆脱政治的影响和制约。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都是形影不离,不管是对立还是统一关系。纯文学总是在抗拒政治因素的参与,但是政治总会暗藏其中。一方面,文学创作处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另一方面,即使是保持独立的文学,政治也会主动来找文学,有时是利用,有时是打压。鉴于此,在文学评奖当中,政治因素毫无疑问是影响评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某些评奖当中可以说是一票否决。
关于这一点,首先从一向拒绝政治的诺贝尔文学奖来看。在上一部分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初选叙述中,我们知道,初选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会将基于政治、意识形态或民族主义的理由而提名的淘汰。在去年,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来华,他的采访中,在谈及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时,面对“有人说我们把将颁给莫言,是因为我们预料到这个奖会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质疑,谢尔表示,“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不会让文学奖变为'诺贝尔文学和平奖’。”瑞典学院一直引以为豪的是它是完全独立于政府的组织,也独立于任何政治和社会集团。虽然学院作为整体一直避免形成干预政治的倾向,但每个院士都有自己的道义倾向以至政治倾向。
我们可以发现诺贝尔文学奖中政治在其中扮演有一定的角色。激烈的一个表现就要谈到1989年三位瑞典学院院士辞职的事件。起因是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下令追杀《撒旦诗篇》作者、英籍印度裔作家萨尔曼·鲁西迪,瑞典各文化团体尤其是作家纷纷发表抗议声明,瑞典学院院士的基本道义倾向虽然是支持鲁西迪的,但是多数院士仍然以文学院不应干预政治为理由,拒绝了以文学院名义发表声明的提议。因此,三名异议院士公幵宣布退出瑞典学院,尽管瑞典学院基于终身制的规定不予批准,但他们再也不参加瑞典学院的活动。1996年,院士之一、著名作家昂隆德教授也步他们的后尘,因类似原因退出瑞典学院活动。
如果说鲁西迪事件还没有与评奖有直接关系。那么前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特纳克便是更为直接的例子。..................
....................

二、评奖标准研究..................................10
(一)政治原则对评奖的影响...................10
(二)艺术标准对评奖的影响...................14
1.诺贝尔文学奖的艺术标准.................15
2.茅盾文学奖的艺术标准.......................24
(三)其他因素...........................................27
1.时代背景对评奖的影响.....................27
2.语言文化背景对评奖的影响...........28
3.评委个人倾向对评奖的影响...........29
4.平均主义......................................29
三、文学评奖的意义......................31
(一)文学评奖的引导作用...............31
(二)获奖作品的经济效益................31
..........................

结语
我们可以发现,评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无论是评选的制度建设还是评选的标准,这里都包含了各种因素的相互协调和制约。当代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他的《艺术的法则一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中对限制和归约艺术生产的力量做了较为完整的描述。“作品科学不仅应考虑作品在物质方面的直接生产者(艺术家、作家等等),还要考虑一整套因素和制度,后者通过生产对一般i义上的艺术品价值和艺术品彼此之间差别价值的信仰,参加艺术品的生产,这个整体包括批评家、艺术史家、出版商、画廊经理、商人、博物馆馆长、赞助人、收藏家、至尊地位的认可机构、学院、沙龙、评判委员会等等。此外,还要考虑所有主管艺术的政治和行政机构(各种不同的部门,随时代而变化,如国家博物馆管理处、美术管理处,等等),她们能对艺术市场发生影响:或通过不管有无经济利益(收购、补助金、奖金、助学金、等等)的至尊至圣地位的裁决,或通过调节措施(在纳税方面给赞助人或收藏家好处)。还不能忘记一些机构的成员,他们促进生产者(美术学校等)生产和消费者生产,通过负责消费者艺术趣味启蒙教育的教授和父母,帮助他们辨认艺术品、也就是艺术品的价值”。
文学评奖作为文学活动的一个方面,同样受到各种力量的制约。而且这种力量的表现不是孤立、简单的存在,它们表现在文学评奖的各个阶段之中,每个阶段不仅是一股力量的存在,而是多股力量交叉存在。虽然在上文是把这些力量分幵阐述,但是最终结果的产生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评选机构中,我们发现了政治的、艺术的因素,而在政治、艺术的标准确定上也充满了各种力量的协调。文学引导和经济效应虽然是评奖的结果,但是正是这种结果的巨大作用或者说效益,在评奖中会把结果的这种反作用也夹杂到评奖当中。文学评奖就是在各种关系当中生存,而正是处于复杂的关系中,文学评奖也才显得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茅盾文学奖评选条例[0L].中国作家
[2]胡平.我所经历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J].小说评论,1998,01
[3]诺贝尔文学奖评选过程[OL].瑞典学院
[4]许光耀.文学奖不会成“文学和平奖”[N].新华曰报,2012,10.25’ B05版
[5]王凯峰.帕斯捷尔纳克及其小说《日瓦戈医生》[J]?作家与作品,1996,04
[6]胡慧华.全景式,文学化,译林社出版丘吉尔二战回忆录[N].新民晚报,2012,9.9
[7]朱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之我见[J].当代作家评论,1995,02
[8]何启治.文学编辑四十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9]孙小宁.尘埃何时落定也谈第四届茅盾文学奖[N].中国文化报,1998,2. 17
[10]洪治刚.无边的质疑——关于历届“茅盾文学奖”的二十二个设问和一个设想[J].当代作家评论,1999,05
[11]张薇.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标准的嬗变[J].外国文学动态,2001,03
[12]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奖情况介绍[N].文艺报,2000,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