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场文学的源流
随着文学自身发展, 官场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新的繁荣景象,这也是官场文学勃兴的阶段,也是本文所要着重评介的内容。
任何一种新文学都是从旧文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当代官场文学与晚清谴责小说不同,在世俗欲望日渐膨胀并在官场尔虞我诈的生活中,在权力争夺与情欲宣泄高潮迭起的丑恶出演中,在卑微沮丧踌躇满志惴惴不安小心谨慎颐指气使的官场众生相中,作家不是一个冷眼旁观或兴致盎然的看客,也不是一个投其所好献媚市场的无聊写手。如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写作中,既有对官场权力斗争的无情揭示与批判,也有对人性异化的深切悲悯与同情;调侃中深怀忧患,议论处多有悲凉。事实上,王跃文的“官场小说”不止《国画》及其续篇《梅次故事》。他还写过诸如《无头无尾的故事》、《很想潇洒》、《棕红色皮鞋》、《天气不好》、《头发的故事》、《也算爱情》、《花花》等中短篇小说。
目前繁盛的“官场文学”比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有更为现实的时代意义——对未来的期待与对政治不确定性的担忧,对文明进步的期盼与对腐败现实的憎恶,交织成不同时代人的相似的复杂的心理感受。官场,也可以称之为政治舞台,指社会权力机构中的人生百态,或指官员的职务活动中的场所,其核心内容是权力与人性的关系。“官场文学”是什么?简而言之,官场文学就是描写官场的文学。作为叙述者,当代的官场文学作家有时是愤世嫉俗、悲观的道德评判者;有时更像豁达而乐观的历史叙述者,从眼前的混乱中预感到社会改革的契机和未来的乐观。官场文学与晚清“谴责小说”相比, 对当代社会具有写实性和批判性的同时,更重要一点,具有更强的建设性。如周梅森的《绝对权力》、《至高利益》、《中国制造》、《国家公诉》等,小说所刻画事件不断地贴近现实,描写人物职位不断变化,表现作家改革的愿望与现实的期待,最终指向是我们现存的体制和国家的意志,体现着作家叙事立场与价值尺度:体制的进步才体现社会的文明。...................
.....................
二、官场文学兴盛原因的观察
“官场文学”的昌盛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一是商业文化的差遣,商业文化能够消费一切,当官场糜烂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在文化市场的时分,事实上,它也就作为一种可供展现的奇迹被消费;一是权利的异化招致的官僚糜烂,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文学有义务对此做出必要的反映。
这两方面的缘由招致了两种不同的‘官场小说’:一种是以文化批判为目的诉求的,它在提醒权利糜烂的同时,进一步提醒了滋生这种现象的文化土壤;一种是以‘正剧’或‘闹剧’的方式搭乘了商业霸权主义的快车,在展现、欣赏官场糜烂并以‘政治正确’相貌呈现的同时,完成了市场价值的目的诉求。它们在印刷媒介完成了文本之后,又能够改编成其它方式
在群众传媒中流播,进一步证明它的市场价值。”
随着一大批官场文学作品的热卖和影视作品的热播,官场文学成了一种盛行时髦,有了众多的跟随者、追捧者。一方面是由于它是社会政治开展的必然的时期性载体,同时一批有义务感的作家要呼吁和疾呼,另一方面官场文学本身的特性决议它比拟合适广阔读者、观众的阅读、观赏兴趣和习气,的确有盛行的普遍社会根底。
(一)社会开展的必然的时期性载体
官场文学的产生源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理想。时期的行进,经济的开展,都会促使社会的变化。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完善的体制、不健全的法制,都必定这个开展阶段是迂回前行的,而糜烂现象的产生也是社会开展的必然。这种糜烂并不是个人性和人格性的,而是群体性、构造性的,是道德、标准以致现行法律都无能为力的。这种糜烂与权利两位一体,只在中国社会的理想中,糜烂问题不断是社会关注的中心问题。人们都有本人的切身感受,以至有人提出“全民糜烂”的评价。其实这种观念外表看来是对糜烂的激烈的否认,但是在社会法制不健全、等级分化严重的环境中,“全民”概念的所指是对反糜烂中心问题的混杂,构成了对权利阶级糜烂的维护。而近年官场文学却很少这样一种认识,其矛头所指非常明白——官场。在创作官场文学的作家中,周梅森无疑是比拟重要的一位。周梅森的《绝对权利》、《至高利益》、《中国制造》、《国度公诉》惹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
三、官场文学的价值原则解读.........................................................14
(一)隐性的法——官场内的“潜规则”......................................14
(二)官场文学中的权力认同原则..................................................17
(三)道德感的迷失与价值观的异化..............................................19
四、官场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多重“官像”的不同内涵...........23
(一)“绝对权力”者的文化心理.....................................................23
(二)“中间层”干部的多重人格......................................................24
(三)官场中知识分子人格的异化................................................26
....................................
结 语
文学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像,文学创作与阅读是作家和读者的精神漫游。近年的官场文学热潮反映了中国当下社会的真实,同时也表达了人们的政治理想。官场文学的兴盛反映出中国作家 90 年代以来少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热情,而人们对其的热读现象也表明民众对于中国政治改革的期盼。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基础。人们在创作和阅读时,往往把现实与文学作为一种理解,最终构成对于腐败、专制、堕落的否定。其实,当政治制度不完善、法律不健全的时候,无论是作家的这种创作还是读者的这种阅读都是对社会的一种关注与救助,是社会向上的一种力量。尽管当下官场文学有那么多的缺憾,但是我们全社会都应该珍视。为了某种非艺术的目的而强行改革小说的艺术逻辑,这不但不能深化小说的思想力量,相反它却正好暴露出小说思想的苍白和批判的缺席的尴尬。事实上,王国维和胡适等早在上世纪之初就对大团圆的结局提出了质疑,胡适甚至认为大团圆的结局是“说谎主义”。这种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它确实道出了大团圆结局的逻辑思维,那就是哲学上非此即彼的排中律。官场小说不但不能避免这种非此即彼的排中律,而且它们对这种非此即彼的排中律的运用也因缺乏真实性而显得过于生硬、造作。
作品中有的模式,比如清官解决问题的模式,确是目前中国官本位体制下的一个事实,作家不得不按生活原样去写,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在政治更民主化、法制建设更完善后,应该可能会出现新的解决问题办法。..........
参考文献
[1]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
[2] 阿尔蒙·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 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4]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10。
[5] 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
[6] 张福贵、黄也平、李新宇:《20 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审判》,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10。
[7] 张平:《国家干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20.
[8] 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小说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社,2002,10。
[9] 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0]王跃文:《梅次故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
[11]刘小枫:《欲望的肉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
[12]丹尼斯·朗:《权力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客观政治与文学政治之交融——近年“官场文学”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官场文学,人物形象,多重“官像”,价值原则,模式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