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第一节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意义
本文以内蒙古和蒙古国的跨境民族-蒙古族的文化交流和身份认同为例,运用新闻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与邻国同族之间矛盾的起因、发展和现状,以及蒙古族这一跨境民族对中蒙关系的影响,总结跨境民族的发展与邻邦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如何扶持国内跨境少数民族的发展以及处理边疆问题的能力做出展望。随着全世界各族人们的关系日益紧密,因种种原因而发生了不同规模的迁居,世界上许多的民族都成了跨境民族。很多国家有跨境民族,例如中国内蒙古、蒙古国与俄罗斯的蒙古族,我国云南省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边境线长达 4061 公里,有 16 个民族以及一些尚待识别的族群(Ethnic group)跨境而居。我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等。目前学界对于此类的少数民族划定了三个概念,即:跨界民族、跨境民族、跨国民族。对此三种分类民族学界也时有争论。对于三种概念的不同及相同点本文中会有论述,但本文将采用跨境民族这一概念,认为蒙古族是跨过邻国边境而居的少数民族,是跨境民族。跨境民族虽然为同族同源,但是根据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不同,会导致跨境民族内部产生很多矛盾,这些矛盾集合成为跨境民族问题。“跨境民族问题,就是由于具有共同历史、文化和语言渊源的族群或者族群集团跨境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在此背景下所引起的所有社会政治问题。”跨境民族在宗教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国际政治问题以及外交政策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存在着怎样的民族认同,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跨境民族的研究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下面就从事跨境民族研究的几位学者的文章进行简单的梳理。如上节所讲,国内学界对于跨境民族的研究多集中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究其原因,本文作者在方铁的《本世纪以来我国研究西南跨境民族综述》(1989年)中找到了答案。我国近代对西南和邻国跨境民族的研究,方铁的论述是“本世纪以来,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一批有识之士忧虑中华民族的命运,关心边疆的安危,热心于边疆民族的调查和研究;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以后,一些西方学者和传教士对我国西南边疆和边疆民族也产生了兴趣,在西南进行了一些调查,如英国人戴维斯调查云南,美国人杜德调查两广。在他们的调查和研究中,不乏有学术价值之作;抗战爆发以后,内地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迁至西南,推动了西南边疆民族的研究。主要是研究边疆民族和边疆问题的学术刊物《民族学研究集刊》 、《西南边疆》 、《边疆研究论丛》等先后出版。一些学者还发表了论著。这是跨境民族早期研究中较有收获的一个时期。”由此看来,中国对西南地区跨境民族的研究在上个世纪初开始,由于政治、历史等各方面原因就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学术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在二十年来,国内学界对西南跨境民族研究的学术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呈现。但国内对于蒙古族跨境民族的研究寥寥无几。至于国外关于蒙古族跨境民族问题研究的一位剑桥大学的教授我不得不提。他就是在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系执教的美籍蒙古族学者宝力格(Uradyn E.Bulag)教授,2011 年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以“国际亚洲研究七十年”为主题的“国际亚洲研究学者联合大会”(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上,其新出版的《协作式的民族主义:中国蒙古边疆的友情政治》Collaborative Nationalism: The Politics of Friendship on China's Mongolian Frontier 得到学术界一致好评,荣获 2011 年度国际亚洲研究著作奖。该书 2010 年由美国著名的学术出版公司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推出后,因视角新颖、观点独到、论证有力而广获学界好评;获得国际学术大奖,也算是早在同行学者们意料之中的事。
…………
第一章跨境民族概念及类型
第一节跨境民族概念
学界对分居在不同国家内的同一民族的表述主要集中三个概念上:跨境民族、跨界民族以及跨国民族。例如世界著名的犹太民族,犹太人是非常典型的跨境(跨国)民族之一。犹太人,其祖先为希伯来人,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属于闪米特人的一个支派,原始血缘上与阿拉伯人相近,主要信仰犹太教。犹太人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 1320 万人左右,其中 540 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 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虽仅有 1320 万,占比全球人口不到 0.2%,但是却获得了全球 27%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概率远高于其他各个民族,概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 108 倍。爱因斯坦,马克思,冯诺依曼等闪耀历史的天才都出自这人数不多的民族。再介绍一个我国国内的一个跨境(跨界)民族-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属于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型,是过渡人种。现在乌孜别克人主要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家和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国的乌孜别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的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以及南疆的喀什、莎车和叶城。我国的乌孜别克族一般通用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
…………
第二节跨境民族的类型
跨境民族根据这一民族在其所在国的政治地位来分类的话,分为双边主体型、单边主体型、以及双边均为少数民族型。双边主体型即此跨境民族在相邻或不相邻两国中的政治地位均为主体民族地位。例如朝鲜族为非常典型的双边主体型。朝鲜和韩国之内的朝鲜族均为本国的主体民族;德国在统一之前分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而当时德意志民族也是均为这两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单边主体型即此跨境民族中,有一方是其所在国的主体民族,其他部分在其所在国为少数民族。例如本文中研究的蒙古族,蒙古国境内的蒙古族为其主体民族,而生活在中国、俄罗斯、阿富汗及欧美等国的蒙古族在该国均为少数民族;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哈萨克族为其主体民族,而生活在中国新疆以及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蒙古国等国的哈萨克族在该国均为少数民族;双边均为少数民族型即此跨境民族在其所在国中均为少数民族。例如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以及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的藏族,在其所在国均属于少数民族;生活在中国新疆以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沙特阿拉伯、阿富汗、土耳其、蒙古国、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维吾尔族,在其所在国均属于少数民族。本文中研究的蒙古族为单边主体型,单边主体特征较为明显。而政治以及地理上的这种单边主体的类型也对不同地区蒙古人的身份认同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
第三章内蒙古蒙古族及蒙古国人的身份认同....... 11
第一节 身份认同概念..... 11
第二节 内蒙古蒙古族及蒙古国人身份认同的差异..... 12
第四章 内蒙古蒙古族跨境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中蒙关系......... 14
第一节 中蒙民间文化交流......... 14
第二节 中蒙关系....... 16
第五章 蒙古国《今日报》对内蒙古报道的分析....... 18
第一节 对《今日报》中关于内蒙古报道的分析方法....... 18
第二节报道新闻内容分析......... 18
第五章 蒙古国《今日报》对内蒙古报道的分析
第一节对《今日报》中关于内蒙古报道的分析方法
本研究在蒙古国《今日报》网站上搜索近两年来蒙古国对内蒙古的报道,使用基里尔文输入内蒙古一词,共获得 2010 年至 2012 年的 38 篇文章。由于客观原因数量较少,本文中将对其进行定性研究。对个别典型的报道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关于定性研究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国外学术界一般认为定性研究是指:“在自然环境中,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性与非参与性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分析方式以归纳为主,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和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以及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必须详细记载和报道”。近年来盛行的所谓质的研究方法,实际上也是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定性研究发端于 19 世纪,在 20 世纪 20、30 年代因社会调查运动而开始得到发展。早期的定性研究是从调查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开始的。在社会调查运动中,定性研究仍是一种附带性工作,没有人意识到它的价值。但这一种局面由于人类学的兴起而改变,人类学的兴起标志着定性研究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而存在。人类学研究因强调现场调查、人种志研究而使定性研究逐渐得到认可。
…………
结论
论文通过对蒙古国与内蒙古的跨境民族蒙古族的文化交流以及身份认同的深入分析,基本回答了绪论中提到的蒙古族在复杂的历史变迁下产生的不同的心理特征及身份认同。蒙古族跨境民族中存在分歧及矛盾产生的根源。首先,无法预料的政治变革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蒙古由一个整体在不同的时期分别成立或归入不同的政治实体当中,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其次,蒙古民族是亚洲北方草原上历史悠久的民族,自古以来以部落而居,在本文中还没有深入研究的“部落主义”导致蒙古人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加入“部落”的因素,因而某些方面对对方产生不认同,从而导致矛盾。再次,中国与蒙古交好以来,内蒙古人与蒙古民众之间来往逐渐频繁,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就业、经济、贸易及通婚方面的摩擦问题。民间矛盾经口口相传,造成了对彼此的误解。最后,蒙古国今年大力开发矿业、能源等作为其支柱产业,中国企业(包括内蒙古很多矿业公司)在蒙古开采过程中对其环境造成破坏,不注重环保,对蒙古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蒙古国社会人士在国内宣扬一些不友好的言论。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