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遗产保护Web展示系统建设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25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当前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在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各种新情况不断出现,如文物展出过程中的损坏、文物运输过程中的碰撞等,使传统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面临着艰巨的压力。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需求已被广泛认知,逐渐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我国是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国家的工作重点之一。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加快社会信息化”的建议,并特别强调要“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定了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对文化产业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及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建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些新概念、新主张、新举措,充分表明了党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同时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及传承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成为各级政府制定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发展战略手段。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在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指定的世贸协议框架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贸易是一个重要的筹码,发达国家甚至用它形成“软力量”以获取政治和经济利益。所以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加强传统文物保护进而通过网络进行有效传播,对加强中华多民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面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而且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来保护文化遗产也已经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一些多媒体、虚拟技术或图形学方面的国际会议,如虚拟系统与多媒你会议(Virtual System and Multimedia,VSMM)都开设了文化遗产专题,到 2008 年为止已经进行了 7 次关于文物方面的会议主题,其它一些会议如数字图像与视觉艺术也都包含了大量将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1]。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外开展了大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相关的项目和研究工作,如美国推出“American Memory”计划,该计划旨在让全美国各个机构共享国会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他将主要历史档案资料,不经过编辑,转换为数字格式,提供给研究者、学者或一般读者。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在不同的水准上,用现代信息技术公平的享有文化遗产。法国的虚拟卢浮宫实现了对博物馆战士的虚拟漫游,2004 年实现 12 万个馆藏品在线传播。日本最知名的数字博物馆计划是由 IBM 东京研究所与日本民族学博物馆合作的“全球数字博物馆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支持对不同数字典藏资料的网络检索,支持交互式网络浏览、编辑以及博物馆教育观念。近年来加拿大也开展了一些著名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如成立于 2004 年的“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LAC)”向读者介绍当地的博物馆和档案馆服务,提高了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的水平[1]。


第二章 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系统需求分析


本系统主要目的为各类博物馆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解决方案,“文化遗产数字化”是指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并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保存和传播。本系统的开发主要满足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从而达到数字化保护的目的


2.1 数字化保护
本系统提出“数据服务知识中心”的概念,是因为未来数字博物馆主要是“数据中心”的建设,他提供的数据及服务不仅增强博物馆的知名度,同时也是博物馆未来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数字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中华文化“保护 利用 传播 共享”的基础。知识中心主要利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将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文物的二维(2D)和三维(3D)精细模型、挖掘过程的文献、图像和视频、以及研究文献索引等进行数字化整合,建立文物数字仓库。它提供的服务是扩展性的,知识中心通过网络服务可以根据需求变化建设各种子系统。我国目前正在全国各大博物馆或展馆推进数字化建设,有些已经完成了文物档案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未来需要进行文物数字复原,完成“知识中心”的文物数字模型数据库建设。文物数字化保护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文物的数字化模型构建,这里需要利用 3 维/断层数字扫描、多波段/光谱数字摄影、三维数字重建构建等技术;第二是对文物构造和工艺进行数字化保护。很多文物不是单一的整体,而是有很多部件和细节、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组成,这种层次的数字化保护要比传统的文物轮廓、器型要复杂多,需要人工进行三维(3D)建模和纹理材质处理,同时还要借助图形和图形处理算法进行相关处理。这两个层次的数字化保护可为不同需求提供不同专业程度的模型,第一种方案的数字化保护适于展览或数字展馆的应用,第二种方案的数字化保护对于文物的保护更为全面,它记录了文物的各个部件、工艺过程和精细纹理,可以通过虚拟装配和增强现实技术实现文物的构建和制作过程。


第三章 系统技术开发支持..... 11
3.1 软件开发平台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 11
.3.2 数据库 SQL Server 2008....... 12
3.3 集成查询语言 LINQ ........ 13
3.4 开发语言 ASP.NET、C#........ 14
第四章 系统多层架构设计......... 17
4.1 多层架构简介.... .17
4.2 系统多层架构设计.... 18
4.3 Web 应用层只要功能...... 19
第五章 数字博物馆知识中心...... 21
5.1 数据采集......... 21
5.2 数据存储......... 23
5.3 数据表...... 24


结论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指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并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保存和传播。本系统主要是针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所开发的数字化系统,为民族文化保护提供的一个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了“数据服务知识中心”的概念,它为博物馆数字化系统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服务。它包括博物馆事务数据中心、文物 2D 资料或 3D 模型中心、研究文献数据、考古资料数据、展馆地理信息数据等。
数字博物馆系统是通过信息来展示文物藏品,博物馆的陈列是为了使人们获得更多的文物藏品所包含的信息,而网上数字化博物馆同样可以达到此目的,甚至可以比通过参观博物馆获得的信息更多。数字化博物馆可以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人们通过网络更加方便地了解到博物馆的信息,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数字化博物馆可以对更多人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范玉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M].上海:网络出版,2008.
[3]陈廷亮.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M].北京:网络出版,2009.
[4]李永婵.现代物品信息技术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5]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商品条码应用指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6]张跃廷.ASP.NET 开发典型模块开发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7]吴建平.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平台的技术构建[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8.
[8]杨森.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大观周刊,2012,19.
[9]向杰.数字化背景下的云南民族建筑文化保护[J].华章,2011,23.
10] 吴品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理论基础[J].档案学通讯,2012,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