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小说月报》:新文化运动思潮下童心主义的发生与变奏
一、引言
五四前后,一些报刊杂志成为进步思想与觉醒灵魂的渊敎,改革的理念与精神也正由此酝酿继而展幵,其中尤以《新青年》最能代表这一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文学立场与思想境界。《新青年》聚集了一批积极于文学革新和社会革命的知识分子,他们以空前激烈地姿态对以儒家思想为宗的封建传统文化展幵了场声势浩大的批判。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一文,对新旧文化的根本性区别作了提纲挈领的分析,文章开宗明义指出,中国倡导的新文化的核心应当着眼于提倡“人的文学”。他意识到西方世界的一次次变革,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到法国大革命,归根到底都是源于欧洲社会对“人”的问题的认识的更新与完善,并由此延伸至对妇女与儿童问题的探讨,他提出两性的爱与亲子的爱都是人性道德所涉及的方面,而人的文学本来就应当以此为立足之本。在谈到亲子之爱时,周作人严厉地批判了 “父为子纲”的封建家长制余毒,空谷足音地提出“祖先为子孙而生存”的“天性论”。次年十二月,周作人的兄长鲁迅以唐俟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把对人的问题的思考集中在“儿童”身上,对周作人提出的“子孙崇拜”的观念做了更进一步的阐释和挖掘。他提出父母不但要爱护子女,还应当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与醇化: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往音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第二便是指导,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尤异于前,绝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需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沧没的力量。................
..................
第二章《文学周报》:民俗学视野下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
《文学周报》与《小说月报》风格上的差异,使得两者推动儿童文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如上一章中所竭力想要阐述的结论一样,《小说月报》主要通过译介与创作来巩固并发展以儿童本位论为基础的儿童文学创作理念。《文学周报》虽然也不乏有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比如安徒生的章话《女人鱼》、《雏菊》等,但篇幅零散,缺乏像《小说月报》一般译介儿童文学作品的规划性与目的性。在《文学周报》第一百期上,刊登了一封写给时任主编的郑振铎与谢六逸的读者来信,信中这样写道:“《文学》关于儿童文学一方面,似乎不甚注意。我们极愿以后多登载些研究及介绍儿童文学的文字。”编者的答复是:“我们也想照你们的意思做去,但恐材料不多,不能多登。”这封信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两个重要的讯息,首先是印证了儿童文学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一部分读者的关注,这为我们研究儿童文学的生成与接受提供了有力的对象。其次从侧面反映出《文学周报》并不十分重视儿童文学,或者说没有像《小说月报》那样积极有意地通过大量译介或创作去扶植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因此,如果说《文学周报》与儿童文学之间会发生有意义的联系,那么必然存在一个起着桥梁作用的介质。至于究竟是什么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以及它是如何使其发生积极的关系,并最终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形成何种影响,都将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节、童话的民俗学定义: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起点
二十年代,中国的儿童文学界对于儿童文学理论的研究基本上足围绕“章话”展开的。章话是儿童文学大家庭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也是我国儿童文学自幵拓期始译介最多的。然而“童话”的定义在中国却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要厘清“童话”这个概念,我们必须首先从儿童文学的概念说起。
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童话”在很多场合几乎等同于“儿童文学”的含义。惟其不同的是,对于“儿童文学”概念的界定几乎不存在任何争议。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是在“儿童本位论”的观点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儿童文学”的定义基本上就是“儿童本位论”的延伸。............
......................
第二章《文学周报》:民俗学视野下儿审文学理论的建构.....................37
第一节、章话的民俗学定义:民间文学与儿章文学的起点....................38
一、对人类学派理论的接受4;传播:从周作人到张梓生......................39
二、对人类学派理论的发展与探索:从民间萤话到教育童话.................42
第二节、中国本土章话的发展模式:民间故事的搜集与改写.................47
一、中西童话的比较与同构............................................48
二、对民间童话的改写与重述..........................................51
第三节、作为民间文学的儿童文学:民族意识的觉醒......................54
....................
结论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兴起,自然与现代意义上“儿童”概念的成形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本文第一章的小结中曾经提到过的,同时也是许多当代儿童文学研究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一旦“成人”与“儿童”的世界被截然区隔起来,“儿童”便不仅是有待启蒙的对象,而是同时成为了一个有待探索的知识范畴。
在文学的创作实践上,“成人”既已远离“儿童”世界,那么如何创作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作品,便成了一大难题。1《文学周报》关注儿童文学的立场,则恰好为成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儿童的入口,即以民俗学理论来研究童话,发现儿童与原始人类在思维和行为模式上的相似性,继而发展出一条从民间文学中提炼儿童文学素材的路子来。然而这种从民间故事中探索儿童的原始本性,又或者像《小说月报》开辟“儿童文学”专栏,却明确表示仅仅是为给成人提供创作范式等等这些现象,只会使“儿童文学”的意义变得更加模糊:究竟这是一种“专为儿章所用的文学”,还是一种向成人披露儿童心灵世界的读物?
在1920年代这个特殊的时期,后者的可能性显然更大。无论是《小说月报》的创作中折射出来的五四时期“童心崇拜”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又或者是对人类学理论中“复演说”的热烈追捧,都寄托了成人对儿童世界自觉自发的理解和感受,并且随着1920年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融入了更多时代精神的元素。比如1928年前后,《小说月报》中儿童文学作品风格的变化,体现了从虚幻的童话世界向现实世界的回归;《文学周报》对童话理论的积极探索,其背景是不断被强化的民间文学运动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五四启蒙思想的传播之间的密切关联。...........
参考文献;
[1]贾植芳,苏兴良,刘裕莲,周奍东,李玉珍.文7研究会资料(上中下)[G].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2]刘运峰.兽迅全集补遗[G],大汴人W文予出版社.2006
[3] 1913-1949儿童文学论文选集[G].上海少年儿屯出版社编.上海: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
[4]张菊香,张铁荣.周作人年谱[G],大沖::大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张挺,江小蕙,笺注.周作人早年佚简笺注[G].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
[6]周作人.周作人与儿童文学[G].干.泉根,编.杭州:浙江少年儿童文艺出版社,1985
[7]赵景深.童话学ABC [M].上海:上海书店.1990.
[8]叶圣陶等.我和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
[9]胡从经.晚清儿童文学钩沉[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10]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山版社,2000.
[11]朱自强.日本儿童文学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
[12]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教育山版朴,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