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论文参考范文:敦煌佛教愿文来源及文学色彩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27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一、敦煌佛教愿文的界定与研究回顾

(一)敦煌佛教愿文的界定
敦煌遗书中虽保存了数量甚多的愿文,但在敦煌学研究中,“愿文”这一名称作为概括敦煌遗书作品类型的专业术语,出现的较晚。并且,学术界对这一概念外延的界定,向来不大统一。较早确立“愿文”这个术语并加以解释的是丁福保。他在《佛学大辞典》中指出:“愿文,为法事时述施主愿意之表白文也。”他是专就僧人为他人祈愿所用之文而言的。实际上,愿文的用途还有很多,并不局限于“僧人作法事”这种单一的场合,而且,佛教僧侣也经常性地表达自己本人的祈愿。所以,丁氏的解释不够全面。
汪泛舟先生在1993年3月出版的《敦煌文学概论》中,给敦煌遗书中的“愿文”定义,并指出其在敦煌文献中存在的情况:
发(还)愿与祈愿(祷、安)文。这类作品,一般略称为愿文。其中,有传自外地的,有产自敦煌本土的,共有约140个写卷。汪先生所认为的“愿文”范围要比后两年出版的黄征、集范围小得多,仅指具有“愿文”、“发愿文”、“祈愿文”、这些文章只是“寺庙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分。郝春文先生把“愿文”归入“斋文”的一种。他在为“斋文”中说:吴伟的《敦煌愿文集》的收“祈安文”等类名目的文章。《敦煌学大辞典》撰写的词条斋文僧人在佛教徒举行的各种斋会上宣读的文书。其内容一般分为五个部分:颂扬佛的功德、法力,称“号头’,。(2)说明斋会事由,赞叹被追福、祈福者或斋主、施主的美德,称“叹德”。(3)叙述设斋的缘由与目的,称“斋意”。(4)描绘斋会的盛况,称“道场”。(5)表达对佛的种种祈求,称“庄严”。郝先生指出,“斋文”的类型大致有:“患文”(用于为病患者祈求佑护)、“难月文”(用于为产妇消灾)、“亡文”(用于超度和祭奠亡人)、“临扩文”(亡人将入土时的追念与祈愿文)、“脱服文”(孝期已满,要脱下孝服时的悼亡祈愿文)、“愿文”(指主要表达宗教意愿并且以“愿文”命名的作品)、“远行文”(送别征人或离乡背井的亲人时的祈愿文)、“社斋文”(敦煌地方居民的结社设斋荐福时所读的文章)、“满月文”(为小孩满月而祝愿的作品)、“入宅文”(乔迁时祝愿的作品)。同时还有量大篇幅较长的“杂斋文”,还有“印沙佛文”、“燃灯文”、“转经文”以及在其他佛事活动中的应用文,如“祈请文”、“结坛文”、“发愿文”等。郝春文先生又在《大辞典》同一页中,单列出“愿文”词条。还把“愿文”界定在“指主要表达宗教意愿并且以愿文命名的作品”的范围内。»这对我们认识和廓清敦煌佛教愿文的范围有很大的启发。...........................
..........................

二、敦煌佛教愿文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对敦煌佛教愿文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一番探讨。
(一)动荡不已的边地人民的苦难生活。
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敦煌,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开发,曾形成了五凉时期的繁荣与唐时的昌盛。由于社会的相对稳定时期在历史上断续出现,所以敦煌地区的统治者才具有开凿石窟、雕塑佛像、彩绘壁画、立功德碑、大量写经的财力、物力、人力。但是,敦煌的边地地位以及战略要冲地位,又常常使这一地区饱受分裂、割据、战争、异族入侵与残酷统治的苦难。同时敦煌又经常处于与中原地区分离的状态,例如土蕃王朝的野蛮统治,各族各路军阀的你争我夺,张氏、曹氏的归义军家族小王朝的专制统治,这些都给老百姓带来日复一日的苦难。正如高国藩先生在《敦煌俗文化学》一书中所写的:
敦煌,这一繁荣的绿洲,它的不幸便是那频繁的天灾和人祸,还有那四周荒漠的戈壁组成的客观环境。敦煌人民经历过数不清的苦难,异族入侵的血腥杀戮,战争造成的家破人亡,风沙扑灭了生命绿色,饥寒吞吃了个体人口……上述事实己被许多敦煌史学家指出过,本文不再赘述。与此同时,恶劣的社会环境也使得当地统治者常常处在朝不保夕的惊恐中。可以说,置身于敦煌边地的不同阶层的人们,均较内地的民众与官员更加多灾多难,他们的心理历程尤为坎坷而凄楚。因而,当宣扬“诸法因缘生”,“解脱轮回”的思想传来时,就找到投合的机缘。
(二)佛教在敦煌的世俗化。
敦煌7一10世纪的社会生活,根据大多数敦煌学家的研究描述,在儒家思想(以忠孝为核心)仍占正统地位的同时,佛教的思想确实渗透到了这个丝绸之路重镇的每一个角落。世代相传的佛教成为敦煌地区占重要地位的意识形态之一。它不仅是敦煌人民信仰的精神需要,也是周围各民族信仰的精神需要。从人生苦于生老病死、欢乐无常的角度来说,佛教的因缘果报、生死轮回的学说也对敦煌官民有非常大的诱惑力。大乘佛教的“愿力”思想认为,只要一心念佛诵经,依戒修行,就肯定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保佑。
而发愿又是最易感动佛菩萨,消灾免难的快捷途径,这在许多大乘经典如《地藏菩萨本愿经》、《妙法莲花经》、《无量寿经》等等中被广为强调。而这些经典在敦煌遗书中大量存在。但同时,我们从大量的敦煌遗书与其他的历史资料中看到,敦煌并不是一个如阿育王的孔雀王朝那样的一个被佛教支配的社会。...........................
....................................

三、敦煌佛教愿文的类型和文学表现手法......................................(8)
(一)佛教礼仪愿文..........................................................................(10)
(二)佛教修持愿文..........................................................................(17)
(三)佛教祈福攘灾愿文..................................................................(23)
(四)佛教丧葬愿文.........................................................................(24)
(五)综合类愿文.............................................................................(25)
四、敦煌佛教愿文来源考..............................................................(27)
(一)佛教渴语文学的直接影响.................................................(27)
(二)汉译佛经与中国传统诗文语言的密切结合..........................(30)
(三)中国传统的碑文、铭文、赞文、祭文等的宗教化运用..........(32)

结论;
通过对以上所引两段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从内容上来讲,它们几乎是一致的,都描述了极乐世界的美仑美奂,点出了诸如玛瑙、玉树、月光、楼阁等。从形式上来看,前者只是散文,后者则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四、六式骄文的体式。
汉译佛经散文直接给敦煌佛教愿文注入了思想的内容,而敦煌佛教愿文的文体形式和文学手法,却已经完全被中原地区所汉化了。这大致反映了唐五代以来,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本土化与世俗化的潮流,在敦煌地区的一个典型的折射过程。如果说,唐五代以后的敦煌佛教讲唱文学促进了我国白话文学的发展,那么,中国古代正统文学则给敦煌佛教愿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注入了庄重、典雅的因子,使其真正成了中国的寺庙文学作。
(三)中国传统碑文、铭文、赞文、祭文等的宗教化运用
佛教在本土化世俗化的过程中,从思想观念到语言形式都处处反映出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一包括儒家思想、道教观念、汉族民俗、地方特色都深入地渗透到敦煌佛教愿文中去了。
总之,敦煌佛教愿文虽然具有典型的,民间杂著共同的超文本特点,体制不稳定,语言形式芜杂不一的现象比比皆是。但是我们也应同时看到,这些愿文中由于信仰的力量所激发出的“歌以咏志”的艺术表现,面对生活的无奈,却又在虔诚希望体面地解脱的情怀,都以佛教艺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方式渲泻到曾经的那方水土。可以说,敦煌佛教愿文是一个民间文学宝库,也是中国传世文学的一个宝库。它里面蕴藏着华夏文学家无尽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2.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3.黄微、吴伟:《敦煌愿文集》,岳麓书社,1995年11月。
4.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敦煌学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5.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
6.刘进宝:《敦煌学述论》,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7.杨富学:《西域敦煌宗教论稿》,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6月。
8.李小荣:《变文讲唱与华梵宗教艺术》,三联出版社,2002年6月。
9.颜廷亮主编:《敦煌文学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
10.张鸿勋:《敦煌俗文学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11.周绍良主编:《敦煌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
12.伏俊琏:《敦煌赋校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