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运动场上就很少见到女性身影,她们与体育的关系是疏离的。这是由于生理属性使得女性在早期的社会分工中就担任了更多家务劳动之类的轻体力劳动,而男性则在与自然搏斗的劳动活动中逐渐产生了体育活动。男性在运动场中驰骋多年,但是这个环境一直将女性排除在外,即使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也不支持女性进入奥运会。他曾经说:“女人的荣誉来自她生孩子的数量和质量,在体育方面,她最大的贡献是鼓励他的儿子创出佳绩,而不是自己去破纪录。”
但是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的辐射范围扩大,女性努力尝试进入体育领域。在 20 世纪初的女权运动的影响下,国际体育赛场才逐渐对女性开放。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上,女性才首次进入奥运会赛场。1921 年妇女才拥有了第一个国际体育组织——国际妇女运动联合会。国际女性体育自此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女性在体育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依然远远落后于男性。
现今,在国际赛事上,女子体育已经成为与男性体育相比肩的体育项目。在最近一届奥运会中,中国共获得 70 枚奖牌,其中男运动员 29 枚,占比 41.4%,女运动员获得 40 枚,57.1%占比,混合获得 1 枚奖牌。由此可见,就中国而言,女性体育在奥运赛场上取得的金牌数都已经超越男性。虽然女性运动员屡次在国际赛场上为祖国争得荣誉,但是她们在媒体中呈现的形象根据社会环境的变迁,也呈现出弱势的地位。现代女子体育项目的关注度与男子项目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不管在关注人数、福利待遇还是商业化程度上,女子体育都不及男子体育。
就中国的女足运动来说,运动员们即使在大型的比赛,如世界杯或者中国女足超级联赛期间,得到的关注度都远远落后于中国男足。中国女足运动员在媒体中的形象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即使在数量有限的报道中,女子足球的相关新闻在版面位置、报道深度、报道频率上都远远落后于男子足球。女足运动们常常出现在花絮等软新闻的报道中,她们被边缘化、对象化,在体育媒体中成为点缀。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用女性主义理论视角,研究当今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女足运动员形象。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具有批判性的文化理论,它以男性霸权作为斗争对象,旨在冲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达到男性和女性的权利平等。
当今大众媒介处在男权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对女性形象的呈现存在偏颇,女性并未进入话语中心,导致新闻报道中呈现的女性也是相对边缘化的。大众媒介中出现的女性往往以一个“依附”的形象存在,女性的身体形象被强化,而思想与文化内涵被消解,甚至抽象成一个具有“物品”属性的符号集合。并且通过这种媒体现象,发现男性权利在媒体领域的的作用机制。
这种现象也体现在体育新闻领域。在现实生活中,女性运动员本就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所以经过媒体重塑,女性运动员在大众媒体中呈现的形象,更加远离体育场,这种越来越边缘的地位反过来又会影响女性运动员现实中的境遇。女性运动本就因为历史原因、生理原因不被重视,当媒体忽略女性体育,甚至忽略女性体育竞技性的情况发生之后,女性体育将会越来越处于边缘地位。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女足运动员是因为,在国家大力发展足球运动的时候,女足也成为一股新兴的发展力量。尤其在 2015 年女足世界杯中,女足队员的优秀表现引得媒体注意,女足比赛被大量报道。但这种报道不仅与一般男性体育项目的报道不同,而且与以往女足世界杯的报道相比,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但当这种边缘化的女性群体在商业社会中被赋予民族属性之后,反而呈现出与社会女性不同的形象特质。她们的形象背后包含商业属性、民族属性以及性别属性的多重身份。
.......................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性别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现状
2.1.1 国际视野下女性主义理论基石:社会性别理论
波伏娃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她在 1949 年出版了《第二性》,这本书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的圣经”在本研究中。波伏娃认为,造成女性“他者”地位的原因并不仅是其生理原因,政治和法律等社会文化因素在起到很大作用。男性通过权力话语将自己定义为“自我”,而将女人定义为“他者”,这种被社会作用力左右的性别特征,即为女性的“第二性”。她在书中提出著名观点“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塑造的”[3]。这套社会性别理论为女性主义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美国传播学家塔奇曼相对较早地涉及了女性形象研究,她在 1978 年发表论文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这项研究是社会性别理论与传播学的结合,它以美国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大众媒体是如何呈现美国女性在生活与家庭中的形象的。从此以后,媒介形象议题逐渐被学术界重视。贝蒂·弗里丹的研究《女性的奥秘》[4]于 1988 年面世,在书中她以媒体中呈现的的战后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与妇女实际生活状况的巨大差异为议题,并且第一次以定量研究的方法研究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并且在样本获取上也非常广泛,包括小说、新闻报道、广告、肥皂剧、MTV 等多种传播形式。这两项研究均把研究目光开创性地放在女性形象中,并以定量研究的方式对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为女性媒介形象研究提供依据。
2.1.2 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研究
在中国在中国国内,对于性别与媒体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发轫于 1995 年的世界妇女大会。世界妇女大会是联合国举办的,讨论全世界妇女问题的大型会议,此次会议的举办促进了世界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的发展。也是在这次会议中,女性学与传播学开始正式结合,“媒介与性别”的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带动了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的发展。2005 年 8 月,中国妇女研究会为纪念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十周年举办了“北京 +10 论坛”,之后,相关论著《妇女发展蓝皮书——中国妇女发展报告 95' +10》发表,其中设置专章讨论“妇女与媒介”议题。2015年 10 月,习近平主席参加联合国举办的以“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从承诺到行动”为主题的全球妇女峰会,并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努力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
...........................
2.2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义的课题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之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其中相关文本研究,即女性形象的研究成为学术热点,文本范围覆盖广告、影视作品、新闻媒体等多方面。此类研究多以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为起点,结合多种相关学科,对女性形象构建机制、影响因素、面临问题等多方面尽兴探究。但归根结底,学术界对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多持两种态度,即批判态度和肯定态度,其中以批判态度为主。
2.2.1 批判性视野中的女性刻板印象研究
学界对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多持批判态度,认为在媒介的影响下,女性被塑造成了单一、固定的形象,即刻板印象。学者卜卫在研究中为刻板印象下出定义:“刻板印象即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看法。”
关于刻板印象,曾薇的论文《女性刻板印象——关于七家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的研究相对全面。本研究以定量研究的方式,通过提取包括严肃报纸与都市报在内的各种样本,探讨了女性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她将女性刻板印象的成因归结为社会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并对此种现象提出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建议。类似研究还有很多,总体来说研究结果比较全面但是并不细致。
在对女性形象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开始引进各项相关学科作为理论支持,对女性在媒介中的刻板印象进行分析,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8
3.1 研究对象 ..................................8
3.1.1 中国女足运动员形象.......................9
3.1.2 女足运动员的媒介形象 .................... 10
4、结果与分析.................... 11
4.1 我国体育传播中的女足运动员形象变迁............................. 11
4.1.1 从“巾帼英雄”到“铿锵玫瑰”的形象嬗变......................... 12
4.1.2 中国媒体中女性运动员的社会角色 ......................... 14
5 结论与建议 ............................. 33
5.1 结论.................... 33
5.2 建议...................... 34
4、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体育传播中的女足运动员形象变迁
4.1.1 从“巾帼英雄”到“铿锵玫瑰”的形象嬗变
中国女足在 1999 年世界杯中取得好成绩,最后一场戏剧性地中国与美国队的决赛更是挑起了中国人的民族情绪。正是这次比赛,让中国观众开始关注女子足球这个体育项目。但是中国女足从 90 年代国际上数一数二的辉煌地位,到现如今只能位列八强的尴尬处境,中国队甚至没有获得 2011 年女足世界杯和 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足比赛的参赛资格,女足运动员们慢慢走下神坛,从“巾帼英雄”变为“铿锵玫瑰”。孙雯一样的女足偶像不能复制,现在女足运动运动员们都被称为“女足姑娘们”和“小玫瑰们”。
所以本研究整理 1999 年《体坛周报》和《新民体育报》两份报纸对第三届女足世界杯的报道,发现在这两份报纸中,对女足运动员的形象多被塑造成为国而站的女英雄、女战士。报道中提及最多的一个用来指代女足运动员的名词是“巾帼英雄”。对比对最近一届,即 2015 年第七届女足世界杯的报道的时候发现,女足运动员们最多被指代的一个词是“铿锵玫瑰”。两个词语显然有着不同的意义。女足运动员在媒体中的形象是从英雄叙事到女性叙事的一个发展过程。这种叙事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
.............................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多种媒介文本的分析,再现了 2015 年世界杯中的女足运动员形象。她们被塑造成美丽、可爱、柔弱且没有攻击性的样子,她们是非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运动员,但是更贴近于传统意义上的传统女性。她们被媒体塑造后成为一个新的“女性运动员范例”,成为女性运动员的理想形象,社会以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作为依据,审视、评判现实中的女性运动员。
首先,这种范例构建,隐含着对不符合这种特质的女性运动的歧视,这种歧视同样存在于参加具有柔美气质运动的男性运动员中。媒介粗暴地以性别为依据制定形象范例,一旦现实中有人超越了性别规范的界限,就要受到惩罚。这种惩罚包括污名化的评判和对其话语权的剥夺。只有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固化的性别成见,不以性别标准划分人群,体育才得以全面发展。
其次,性别逻辑是一种固化思维,但是在提倡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今天,同样的思维模式也应该运用到体育领域甚至全社会。女性在体育中的地位应该从审美对象的对位中被解放出来。在漫长的父权社会中,男性通过束缚女性身体来维持性别秩序。男性通过构建审美规范,将女性困在美貌又柔弱的身体中。体育作为一个途径,使得女性在身体上获得解放,实现性别权力的平等。而如今,身体变成一个形式上的枷锁,使得女性运动员同样被束缚在性别规范中。体育媒介应该成为性别解放的钥匙,而不是固化性别秩序的帮凶。
最后,正如女性主义宣扬的,男女不需要做到绝对的平等,而是需要权利平等。在运动领域同样如此,女性运动有其特性,我们不能要求女性运动员有跟男性运动员一样的气质。但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女性必须作为独立的群体出现在运动场域中。女性通过女性主义运动进入体育领域,在体育领域中的女性更应该作为一个先驱者,促进女性主义的发展。一个独立、自信、勇敢、健康的女性运动员神话有助于鼓励女性体育行为,构建女性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略)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女足运动员媒介形象分析——以第七届女足世界杯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新闻媒体文章
- 第六代导演的“寻找与失去”叙事模式研究—
- 青年群体与中年群体使用微信表情符号的差异
- 人脑的网络认知偏好与文字媒体生存策略
- 中国纪实类电视栏目对普通人的历时性呈现
- 省级党报新闻客户端“在河北”传播力提升研
- 财新网数据可视化实践研究
- 新浪微博中健康类辟谣信息的实证研究——以
- 我国体育科技期刊专业化发展研究---- 以《
- 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电视新闻发展策略探究
- 新媒体环境下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融合发
- 环境群体性事件舆情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 西北五省区省级学报对重大主题事件的报道研
- 网络汉化的传播与影响
- 外国人在华拍摄新闻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 移动网络电台内容生产机制探究——以荔枝FM
- 学前儿童电视节目对农村地区儿童自控力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