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海德堡大学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渊源
第一节 研究者与时代背景分析
海德堡大学汉学系自 1962 年起经历创建、萌芽与发展三个时期,其中以系为单位出现的中国新闻史研究成果颇具代表性,这一系列研究成果集中出现在瓦格纳教授就任期间。下文将梳理海德堡大学发展历程,教授治学传统,分析该校汉学系研究的时代背景和深层原因。
一、海德堡大学及其治学传统
瓦格纳教授 1941 年出生于德国中西部城市威斯巴登,以《慧远向鸠摩罗什提出的问题》(Die Fragen Shih Hui-yüan’s an Kumarajiva. Phil. Diss. Munich, l969.)一书获得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并著有专著《宗教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的作用》(Reenacting theHeavenly Vision: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the Taiping Rebellion. China ResearchMonograph; 25.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984.)、《王弼<老子注>研究》(On Wang Bi's commentary of Lao Zi,2 vols. Nanjing: JiangsuRenmin Chubanshe, 2008.)等。
1989 年,瓦格纳教授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1996 年,他被任命为科学院的特约研究员。1992 年获得代表德国最高学术研究奖的莱布尼茨大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汉学家。从 1993 年开始,瓦格纳教授开始将上海纳入他的研究视野,而且他是从公共空间的角度来切入上海研究,陆续发表论文《中国公共空间的运作:太平军的神学和宣传技术》,《外国社团在中国的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危机中的“申报”:郭嵩焘与“申报”之间的冲突和国际环境》,《道德中心和转变的推进器:中国两个城市的历史》,《中国早期的报纸和它的公共空间》,《进入全球想象图景:上海的“点石斋画报”》,《申报馆早期的书籍出版》和《公共场所和舆论》。他对申报馆书籍出版、《点石斋画报》等研究视角独特,视野开阔,将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置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深入研究,正因为这一系列丰厚的学术成果,瓦格纳教授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上海研究专家之一。
....................
第二节 海德堡大学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理论渊源
受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影响,欧美各国学者的专题性著作和论文层出不穷,公共领域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受到高度重视,海德堡学系的系列研究也受其深刻影响。
一、海德堡大学系列研究与公共领域理论
纵观海德堡大学系列研究,深受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影响,并突破原理论的界线,探究资本主义世界外的发展情况。
综合上述界定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可以看到,哈贝马斯本人所认为的“公共领域”由三大要素构成——公众、公众舆论、公众媒介。至 198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英文版,并相继引发了英语国家对“公共领域”概念的广泛讨论,并且对与之相关的公共舆论与传媒的角色问题兴趣持续渐长,从此成为西方社会主流话语的一部分。
海德堡大学学者则将社会公共领域的构建与中国晚清时期报刊的发展相结合,在探究晚清公共领域构建时,也将分析重点立足于“公共领域”的三大构成要素,即公众、公众舆论和公众媒介。如,燕安黛在分析《申报》在晚清参与构建公共领域的进程时,注意到公众被激发且参与进报刊讨论之中,注意到报刊文体即“论说”的发展形式,并分析媒介如何介入公共空间,成为人民发表个人意见的场所。
综上所述,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中国公共领域的结构与发展”研究小组系列成果理论来源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分析层次也深受其影响。
......................
第二章 《只是空言》研究结构及研究方法分析
第一节 《只是空言》研究结构分析
《只是空言》一书除了第一章引言外,主体由七个章节构成,作者为了探究中国十九世纪晚期公共政治领域结构性发展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围绕新报刊是如何介入中国公共社会、论说如何介入晚清政治领域等问题,作者结合了历史分析与话语分析方法,着重分析三大主题——报人、报刊和报纸文本。
针对报人的研究集中在第二章——“中国文人与上海新报刊”,作者重点关注《申报》创办人安纳斯通·美查(Ernest Major)创刊历史和新闻思想、《申报》编辑——文人记者黄协埙生平以及文人团体和他们的新报刊。从结构上可以看出,燕安黛将观察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阶段是外商创报,她认为,美查是上海的第一位现代出版商,从他对申报的设想和《申报》发刊词中可以看出,他为“论”这一形式获得文化性成果创造了先决条件。第二部分,通过黄协埙的生平了解上海文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燕安黛认为,黄是十九世纪末在沪文人记者的核心人物,也是二十世纪早期政治新闻业转型的牺牲品。在第三部分中她提出,从十九世纪开始大量私人学堂建立,这从客观上集结了文人学士,为维新运动时期华人建立新报刊做了准备。在关于中国文人记者的研究中,她提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扬子江下游江南文人大量外逃,该区域文化基础受到破坏,并观察在这一情况下,中国社会如何建立新的政治文化。她提出,上海的繁荣和先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报刊迅速地发展成为政治话语的新媒介,也正是因为报刊,上海成长为了士文化的新中心,因此在多年战争后,被边缘化的文人能够回到政治文化中心,这使得文人有可能将自己的意识寻求途径传承下来。
燕安黛在她的著作中花了大量篇幅来研究晚清中国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论说。第三章——“政治论说:西方模型和中国模型”,探讨在中国语境中,“论说”形成的背景,她既关注到早期英美主导的宗教报刊和商业报刊对论说形成打下的基础,也关注到经世文学对新报刊的影响。在第四章——“旧式‘言路’与中法战争时期的新报刊”中,作者将 1884-1885 年上海报刊关于中法战争的论战作为例子,展示新媒介如何在既定言论机构之外发挥政治影响力。对《申报》“论说”模型和修辞的分析集中第五章“修辞的网络:1898 年的改革论战”中。作者认为“论说”面临着双重矛盾,它既存在于一种新的媒介公开语境下,但又要继续受到半官僚机构中文学—政治话语的表达约束。
....................
第二节 《只是空言》研究方法分析
本节笔者将结合实例分析燕安黛《只是空言》一书的研究方法,并分析该研究方法对新闻史研究的意义,进一步打开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思路。
一、文本分析法
《只是空言》一书中作者燕安黛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属于定性研究方法,是质化研究,旨在运用符号学、结构主义和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文本的结构与意义,对文本内容进行不断的挖掘与发现,探索意义的不同解读方式和文本中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力量。
燕安黛通过关注晚清时期《申报》等报刊及其文字产品,通过归纳总结,将零散的文本内容和细节进行分类和概念化,并找出了这些刊物及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研究结论。
例如,在《只是空言》一书第 219 页,燕安黛将道光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孙鼎臣的《论治三》结构及文字运用列表进行分析展示:
........................
第三章 《只是空言》新闻思想研究.................16
第一节 从“空言”到“舆论”——报纸作为公共意见载体参与政治进程 ..16
一、于下,信息达民从而形成对既定机构的替代 ..........16
二、于上,报刊担当“新国民”监督政府 .............17
第四章 评析海德堡大学中国新闻史研究成果特点及不足 ..........29
第一节 海德堡大学汉学系系列研究特点及启示 .................29
一、一手材料详实完善 ...................29
二、问题意识主导新闻史研究 .....................31
第四章 评析海德堡大学中国新闻史研究成果特点及不足
第一节 海德堡大学汉学系系列研究特点及启示
燕安黛及其同期研究者在大量搜集、分析一手材料的前提下,以新闻意识主导新闻史研究,并在文献的支撑下得出一系列独树一帜的研究成果。本节将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其研究优势及特点。
一、一手材料详实完善
因为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学者很难直接接触到晚清时期日报的原始文本。例如,在《循环日报》创刊的前十年中,现存的只有也就有 1874 年二月到八月的,1880 年二月到六月的以及 1883 年-1885 年间的,十分不完整。此外,截止海德堡学系系列研究成果面世,上述提到的几年间的报纸仅被报刊史学家卓南生在英国图书馆发现十多年,这意味着到当时为止,大多阐述已经不能够由第一手来源所支持了。
对报纸文章语境很重要的首先是当代中国的、外国的报纸,因为在多数情况下,第一批报纸相互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对话和互动,如果没其他报纸对应的参考或是反对文章的相互呼应,许多文章内容往往无法理解。
但有时向其他与之对应的报纸寻求支撑也具有困难性:例如,与《循环日报》同时期的《华字日报》(1872-1941)1872 年到 1895 年的全都丢失,《中外新报》(1858-1918)也是如此。
......................
结语
综合燕安黛的著作《只是空言:晚清中国的政治话语和上海报刊》,论文《为革命话语提供基础:从经世文编到定期刊物(在十九世纪的中国)》以及《现代都市的文人和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试论<申报>主编上海黄协埙》可以得出结论,她提出以下观点:
《申报》在晚清时期通过参与政治讨论建立起了它作为国家政治事务交流平台,从而介入晚清中国政治公共领域,首先它做到信息达民,从而形成对既定机构的替代;其次,引发讨论,扮演“新国民”角色实现对国家政治事务进程的监督。
燕安黛认为晚清中国社会政治讨论领域结构性转型,主要是通过报刊将“论说”打造成公共政治话语这一方式,从而使得《申报》等报刊能够填补当时“言路”失效的空白,改变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话语传播模式。
她还重构了晚清文人记者的形象,认为他们并非常规想象中落魄不得志的形象,而是具有文人担当地自觉选择这一职业,并在传统的垄断性交流体系中寻找空间,在新的媒介技术发展进程中展现自我。
这一思想与费南山的研究也有相同之处,费南山在其著作《中国新闻学开端(1860-1911)》中提出,早期中文新闻报刊的研究存在着一些通行看法需要修正,其中之一就是认为早期报人地位低下,素质不高;第二,以出版社经营人员国籍将报刊定位为“外国”与“中国”,也意味着“不爱国”与“爱国”,“保守”与“进步”的简单二分;第三,梁启超办报之前,报刊内容单调,多刊登奇闻异事吸引眼球,缺乏真正的政治影响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