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传播与少数民族扶贫研究——基于云南火石地布朗寨的传播学调查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450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我的家乡是位于祖国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四季如春、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而同时,它也是一个贫困人口居全国第二位的贫困大省,严重的贫困问题仍然困扰着当地民众和各级政府部门。不过,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云南省还是一个民族大省,相较于中、东部地区的普通农村而言,大部分少数民族由于区位、资源、语言等条件的限制,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生活状态,甚至还存在着像独龙族、德昂族这样人口较少、汉化程度较低、至今还处在绝对贫困状态下的民族群体,因此,相比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更加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值得肯定的是,多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扶贫这项工作上从未松懈,各地也颁布了很多扶持政策,以期解决困扰各地的贫困问题,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庞大的资金缺口、冗长的行政流程,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所独有的文化、语言问题,导致贫困改善的效果并不理想。我不禁思考,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下,传统的扶贫思路和方式是否还能“包治百病”? 面对日新月异的时发表展,面对国家提出“精准扶贫”的发展契机,能否找到一种成本低廉、利用率高、绿色生态,并且能够突破时空、文化、语言限制的新型扶贫方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我大胆地提出“手机传播与少数民族扶贫”的研究思路,想要通过一个阶段的实地研究,看一看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成因到底是什么?他们的手机使用情况如何?以及手机在扶贫过程中所能够扮演的“新角色”和起到的“新作用”到底又是什么?

.....................

1.2 研究意义

在开展调研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不清楚,也不敢妄谈本研究的所谓“意义”,一是因为这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学术想法,它太过稚嫩且空洞,实在无法撑起“意义”二字;二是因为少数民族的概念固然新颖,但很难仅仅凭一项研究就代表整个民族群体。但任何文章,尤其是本研究这样来自于几千公里以外、大山深处、田间地头的生活点滴、案例数据,总能剖析清楚一两个问题,指出那么一两点不足,为当下和未来的发展积累一点点有价值的参考。因此,如果实在要谈的话,本研究的意义可能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理论意义固然会显得有些虚幻和空洞,但在我看来,实践的进步往往来源于理论的指导。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就在方法和对象两个层面。一是大胆采用了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融合的方式;二是少数民族概念的代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章研究的关注程度,但又不仅限于传统的民族文化领域,相较而言,“少数民族扶贫”这个较为新鲜的关注层面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引导。

​另一方面,如果理论的创新过于空洞,那么实际的意义才是支撑我坚持完成漫长研究的动力来源。贫困问题从不缺少关注度,但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因地制宜的帮扶措施,因此,本研究通过长期、亲身的实地调查以及深度访谈,用第一手、最鲜活的调查资料,展现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现状,探寻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如何有效利用手机传播缩小城乡信息差距、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为广大少数民族服务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政府制定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策略提供必要参考。

......................

​第 2 章 少数民族扶贫概述

​2.1 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

2.1.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民族地区,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村庄的道路硬化建设,基本满足广大民众的出行需求,同时加快提升客运、货运能力,推进乡镇客运站建设,丰富交通运输渠道。

二是加强居住环境优化建设。住宅方面,不断加快房屋改造工作,将危房或较为落后的茅草房改造为砖土结构的平房;村容方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切实解决垃圾和污水的问题;能源方面,改造升级原有电网,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提供可靠的供电能力,同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沼气、风能、太阳能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三是加强水利农田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对于中低产田、旱地和林地的整治改造工作,同时加大引水工程建设,推进水渠、水窖等灌溉配套设施的建设,发展节水技术,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2.1.2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要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就要找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并且长期有效的发展道路,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规划》中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拓宽收入渠道。这些地区在传统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的基础上,还应该尝试发展乡村旅游、民族贸易、传统手工等多样化的产业模式,结合少数民族的自身特色,最大限度地增加产业收入;除此之外,这些地区还要尝试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农业科技得到推广和普及,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你和水平;最后,还要努力改变“单打独斗”的农业生产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规模化生产经营,采取补贴、贷款的形式进行扶持,丰富、扩展原有产业链,开发诸如农产品储藏、精深加工等高附加值项目,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增收。

​........................

2.2 保障民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那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近些年来,国家更是明确了建立覆盖少数民族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少数民族“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①的目标。

2.2.1 优先教育事业发展

学前教育阶段,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公办幼儿园的发展,积极扶持部分民办幼儿园,基本实现普及一年学前教育的目标,构建“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体系。

​义务教育阶段,要着重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尤其要抓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同时国家要加大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的改善,提升教师待遇水平以及学生的相关费用减免和补贴,深化教育体制和模式改革,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

除此之外,作为农村地区,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办好一批适应当地实情的职业院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积极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助学和免学费政策,从生产实践入手,改变少数民族群众的农业生产水平;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由于大多具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字形式,因此,在这些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更要结合当地实际特点,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推进工程,在传统普通话和汉字教育的基础上,开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资源,加强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

.......................

第 3 章 手机传播概述 ................ 10

3.1 手机的媒体特征 ................. 10

3.1.1 移动便携性 .......... 10

第 4 章 实地调查和访谈 ................. 15

4.1 火石地布朗寨概况 ....15

4.1.1 区位与人口 .......... 15

第 5 章 手机传播在火石地布朗寨扶贫中的作用与问题 ................. 37

5.1 手机传播在火石地布朗寨扶贫中的作用 ........ 37

5.1.1 通畅农业信息传播渠道 ................ 37

​第 6 章 手机传播在火石地布朗寨扶贫中的对策研究

6.1 加强民族地区政策支持和引导

手机参与扶贫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因此,从这项工作发起、开展的源头——政府层面来进行讨论,就显得必不可少。国家和当地的政府部门,只有不断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加大资投入,切实降低广大村民在手机参与扶贫过程中的使用成本,并且制定全面持续的工作推广方案,让当地村民了解并接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手机在扶贫过程中的缺乏政策支持和引导的不足。

​6.1.1 加大资金投入,落实费用补贴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基础薄弱、困难重重,而政策的推行和落地都需要极大程度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农村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人们对于价格的承受能力都较差,因此,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相关的费用减免补贴政策就显得极为重要。

就最为重要的农业信息传播载体——手机而言,由于受制于消费能力和价格等问题,这些地区的手机普及率和智能手机的占有率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在这个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努力开展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切实提高“手机下乡”的补贴幅度,或者是效仿“合约机”的发行方式,让村民在手机购买的过程中真正少花钱,甚至是不花钱,从根本上解决价格因素对手机普及产生的限制,直接有效地起到扩大这些地区手机保有量的作用。其次,紧跟时代步伐,定期更新“手机下乡”的手机类型及型号,在政策成本可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扩大智能手机在其中的比例,真正解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非智能化手机终端对于各种扶贫功能开发和探索的限制问题。

.........................

结语

回头想来,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论文资料的收集工作,先后三次的“火石地之旅”着实让我吃了不少苦头,第一次步行进村在大山中迷路、被当地村委拒之门外、在猪圈旁睡了一个月、睡觉时有大蜘蛛在床上爬、因为喝不惯生水拉肚子、整整一周没洗澡……这一切曾经的画面仍然历历在目。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我几次想过放弃,甚至都想一走了之,但老师的鼓励和村民的热情让我渐渐调整了心态,适应了环境,并快速地开展调研工作,获得了大量真实、详尽的一手资料,为后期论文的写作提供了较为充足有力的数据支撑。

​通过实地调查,火石地布朗寨核心年龄段高达 98.25%的手机普及率,以及“三农通”短信订制业务的开通,对当地的传播渠道建设、信息平台构建、产业机构调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缺乏政策支持、传播渠道单一等较为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村民用户对于手机使用和信息传播的接受和理解,极大程度地限制着扶贫工作的发展。因此,在文章的最后,也相对应地提出了加强民族政策支持和引导、构建多样立体的传播渠道、开展民族信息定制、注重村民用户体验的改进措施,以期能够破除阻碍,推动火石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时间有限,以及我对于传播学理论和相关调查方法还缺乏深入的理解,使得本文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调查对象——火石地布朗寨的选取,虽然是经过对比筛选的结果,但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村子的规模偏小,且缺乏与之对比的样本。同时,对于社会学调查方法的认知程度不够深入,也直接导致了在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缺陷,不能完全反映出村民对于手机使用和扶贫的真实看法和感受,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章中分析表达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