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物》杂志人物类特稿的叙事视点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42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叙事在人类活动中一直存在。那些传递消息的方式,如古代点燃烽火、用绳记日,近代电报、电话,代互联网等,都可以纳入叙事范畴。因此,作为消息传播的主流方式——新闻,也能说成叙事。​

20 世纪中后期,叙事学逐渐发展、成熟,升级为一门学科。随后,新闻学研究领域也逐渐引入了该学科,并在新世纪初时,我国诞生了第一部研究新闻叙事学的著作。不过,此时的新闻叙事学研究,多半是对作为新闻话语的叙事学文本进行粗浅的话语分析,鲜少根据不同的媒体特点和不同的新闻报道进行特殊性分析。

然而,文学领域的叙事学研究已渐趋成熟,并出现了分众化、专业化研究,如分析某一部文学作品中某一人物形象、某一故事情节,或用叙事学理论中诸如叙事时间、叙事策略等具体理论分析某一个作家的某一部作品。而这种分众化、专业化,我国新闻叙事学研究中仍然比较匮乏。​

在我国,新闻媒体的立场和定位不同,各个媒体所呈现的意识形态也不同。这些不同,直接导致不同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同,如选题、报道角度、采访对象、写作方式、聚焦点、忽略点、报道篇幅等。所以,媒体的意识形态对于新闻话语有一定程度影响,要深入分析新闻话语,挖掘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便不容忽视。

.......................

第二节 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一、研究问题

立足本身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叙事视点”,以新人物》杂志人物类特稿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闻叙事时媒体如何打上新闻意识形态的烙印,如何对新闻文本的建构产生作用。

二、学术价值

自从新闻学领域引入了叙事学理论后,新闻业务的研究范畴被大大拓宽。我国学术界不仅有关于“新闻叙事学”的著作,仅有不少期刊、论文,这些作者纷纷采用了叙事学理论对各类媒体的各类报道作出分析研究。

但通过梳理文献,笔者也发现了一定不足,在新闻学界关于新闻叙事学的研究,不论是专著还是学术期刊论文,大部分局限于对新闻文本的话语分析,即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结构、叙事策略、叙事时间的角度分析新闻文本,创新性方面有一定欠缺,而且与媒体自身的特征联系也不紧密,缺乏从媒体的属性差异来分析叙事文本的差异性,多侧重于回答“是什么”。这样的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媒体与新闻文本的关系割裂。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新《人物》杂志的人物类特稿,以叙事学理论中的分支“叙事视点”为研究范式,分析框架确定为与“叙事视点”有密切联系的叙事者、叙事立场、叙事动机、叙事视角、聚焦与盲点等几个部分,具体分析人物类特稿的文本建构模式,探讨人物类特稿的叙事规律,挖掘媒体意识形态对人物类特稿叙事文本的影响。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对象研究

一、有关人物报道的研究现状

通过梳理关于“人物报道”的文献,笔者总结出对“人物报道”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A.典型人物报道。这类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物类报道的发展、变化、创新和传播效果、叙事策略以及写作技巧等。

B.南方报系人物报道。这类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等南方报系报刊,究它们的的报道主题、写作技巧和报道方式等。​

C.人物报道的创作。作为叙事作品,物报道的采写技巧可借鉴模仿。这类研究以探究各类人物报道的写作方法为主,如新闻修辞、悬念设置等。但笔者发现,这类研究很少引入理论框架,在学理性上有一定欠缺。

D.人物报道的显著特征。这类研究多从宏观的认识层面进行探讨,人物报道的“平民化”、人物类期刊现状等。不过这类研究鲜少将社会背景融入研究范畴,而是局限于单一类型报道。

E.人物类媒体的经营策略。在市场化竞争中,我物类期刊的发展为媒体争得一席之地,其经营策略和经营理念为何,发了学者的争相探讨。

.......................

第二节 范式研究

叙事视点是叙事学的重要范畴,又被称作“叙事视角”、“叙述聚焦”、“透视”等。在西方的叙事学著作中,事视点多用“point of view”表述。

一、有关新闻叙事学的研究现状

在叙事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范畴——叙事视点。

​在了解叙事视点之前,先要对叙事学有一定了解。从人类历史诞生开始,交流活动便不断完善发展,交流的过程便是叙事过程。叙事环境渗透了人的一生,在人类活动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能找到叙事的痕迹。在构建人类文化蓝本的进化过程里,叙事的作用不言而喻。叙事学的奠基人是罗兰·巴特,他认为,在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任何材料里面都包含叙事,它可以通过口头表达,也可以借助于书面倾诉,可以说,叙事在一系列社会活动中都存在,如书画、神话、小说,至哑剧等,且通过近乎毫无边际的方式,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以及任何种族中贯穿始终①。

叙事学的核心理论讲述了叙事文本,即立足于叙事文中每一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分析出内部构成机制是如何体现在叙事作品中的,并归纳出所分析的叙事文本和其他文本的不同及内部规律。伴随着结构主义的发展,叙事学的理论基础逐步完善,不断细化并切分意义的构成单位。

在这个基础上,人们逐渐将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大,电影、新闻等文学作品之外的体裁,也都适用于“叙事”。在这种背景衬托下,”新闻叙事学”产生了。

......................

第三章 研究设计...........11

一、研究步骤..............11

二、研究方法......................11

第四章 研究发现..........................13

第一节 叙事视点与新《人物》杂志人物类特稿联姻............13

一、新《人物》杂志人物类特稿的报道对象............... 13

二、新《人物》杂志人物类特稿与叙事视点的结合点..............14

第五章 研究结论.........................33

第四章 研究发现

第一节 叙事视点与新《人物》杂志人物类特稿联姻

一、新《人物》杂志人物类特稿的报道对象

新《人物》杂志的人物类特稿融合了《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冰点人物在报道对象和操作方式上的特点,在人物选择上不仅有“大”人物,有“小”人物。“新闻人物、公众人物、民间人物”三种人物报道,是《南方周末》原主编徐放在他的《在追问中接近真相——<南方周末>人物报道手册》一书中归纳出来的。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分类也适用于新《人物》杂志中人物类特稿的报道对象。

1.新闻人物

​新闻人物主要考虑其时效性。这类人物群体由于遭遇特殊经历,由生活中的普通人物转变为“新闻主角”,或他们站在了舆论场的风暴中心,由此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经过各个媒体的争相报道,通过二次传播,或他们就成为了舆论场地的主要新闻人物。不过,这些事件中的新闻人物在叙事文本中只是由头,是整个故事激发和持续的主人公,记者通过借助这些人物,用以解释整个新闻事实,而这个新闻事实之所以被报道,主要原因在于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等深层次原因。所以,这类人物写作,并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人物类特稿。

2.公众人物

​公众人物,指的是在固定领域里有号召力,且被广大公众认识并持续在意的那些人。这类人群的行为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他们被赋予了一定的价值符号和属性。媒体如何选取这类人群作为报道对象,以及怎么样报道这类人群,在一定程度上能侧面折射出该媒体的立场与价值判断。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笔者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正是希望能跳出经典结构叙事学的局限性,在探讨新《人物》杂志人物类特稿在叙事方式方面的独到之外,运用后经典叙事学理论,探讨叙事方式与媒体意识形态的联系。而“叙事视点”本身具备的意识形态属性,让本课题有了独一无二的研究范式。因此,笔者对与“叙事视点”联系紧密的叙事者、叙事立场、叙事动机、叙事视角、聚焦和盲点等进行了细致分析,最后发现新《人物》杂志的意识形态一直在发挥作用。

新《人物》杂志“客观公正”、“独立自主”、“提供公共服务”、“注重人性而保障道德”的意识形态,直接影响了该杂志的叙事动机和叙事立场,从而对其人物类特稿的叙事者、叙事视角、聚焦与盲点产生影响。

从叙事动机来说,新《人物》人物类特稿受杂志意识形态影响,叙事动机主要是彰显“人”的价值和重视公共意义。作为新闻报道,新闻叙事需要做的是信息传递出去。新《人物》杂志很重视传递信息的内容,可以将报道对象确定为最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人物,以探求“人之为人”的意义,并且通过报道这些人物,能够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或者社会大背景。

在叙事立场方面,新《人物》杂志人物类特稿的叙事立场是新闻专业主义叙事立场和松紧适度地表达观点叙事立场。新闻报道的核心要义和基本立场在于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也是新《人物》杂志奉行并贯彻的目标。另外,该杂志会在报道过程中适度融入记者观点,让叙事文本更丰满,这一点也是新《人物》杂志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显著之处。只是这种叙事形式容易让新《人物》杂志招徕非议,让读者怀疑其客观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