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电影性别叙事中的男性气质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43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文化背景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尊女卑的传统文化思想已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是社会文化以及艺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尊女卑的传统文化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性文化的角色地位能够很好的反映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以性别文化研究被人们纳入研究的范围之内。

在性别文化研究之初,女性主义以及女性人物形象和女性在生活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表现角色研究比较多。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性主义就被纳入了研究范围之内,术界对女性文学以及对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主义发展都展开了诸多的深入研究。随着这种研究的深入,性作为父权制的代表成为了被抨击的对象,至在社会文化变迁及女性主义发展中成为女性独立的一个障碍物。

然而,着改革开放,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艺术发展中尤其是电影角色塑造上,性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男性形象以及男性气质研究也被纳入了性别研究的范围。人们对于男性形象在文学、文化等领域中的角色开始了重新考量,从这些多元化的角色中解读出了新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历史变迁。电影中的男性人物形象也呈现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再是单一的霸权主义男性或者英雄气质男性形象塑造。电影中对男性人物这样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塑造更是社会文化形态的反映,乃至涉及到政治以及权力意识和性别构建等多个领域,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意义。

姜文的电影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塑造的男性形象不再是单一的扁形人物形象,是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他电影中的男性形象更能反映出当时历史语境下的政治话语与权力关系以及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经过阅读文献笔者发现,性别叙事角度解读电影有利于更加清楚明了的解析电影如何在叙事过程中处理两性角色的构建,及两性角色的构建所带来的深层文化意义,括两性角色在电影中的地位以及变化,反映的时代变迁以及导演个人对两性角色的见解,且能够进一步分析出电影中蕴含的社会变迁以及两性话语权力。

通过对姜文电影的梳理笔者发现,文电影着重突出男性气质,女性形象的塑造则比较偏见化和边缘化,出了社会性别关系结构中的男性话语权力,霸权主义男性气质的推崇十分明显。这种做法使得姜文的电影中的女性在两性构建中处于失语地位,符合女性主义的思想。从两性对立和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角度对姜文电影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进行了批判,望能够对我国电影如何进行性别构建提出一些建议与想法。

.........................

第 2 章 性别文化视角下的姜文电影

2.1 不同历史时期的姜文电影

2.1.1 导演姜文

​姜文,1963 年出生于河北唐山,从小就对电影非常感兴趣。他六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唐山农村姥姥家,童年时就开始接触电影。他的母亲是小学音乐老师,姜文小时候就经常带姜文在农村看露天外放的电影,姜文最初接触到电影就是在那个时候。以前的农村,电影就犹如一场盛大的活动,个人都兴奋激动,这种看电影的气氛给了姜文深刻印象,姜文电影情感记忆的起点也是从那里开始的。

姜文的父亲是抗美援朝的军人,父亲总是很忙,所以在姜文的印象中,父亲是缺失的,是父亲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的,这点在姜文的电影中体现的很明显。姜文 6 岁到 10 岁时跟随父亲一起生活在部队的,6 岁到 10 岁是小孩子重要的童年时期,期间发生的事情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在父亲所在的部队,这时候经常放电影,姜文就在这个时期不仅接触了大量的影片,而且很用心的去学习、模仿。所以,电影对姜文来说至关重要,几乎贯穿了姜文的整个童年时代。

然而,文大学学的并不是导演专业,是表演专业。1984 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开始了自己的表演生涯。在“第五代导演”如张艺谋等的电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红高粱》《春桃》《芙蓉镇》等,名声大振,成绩斐然。但是,作演员并不能满足姜文,的梦想一直是一名导演。1992 姜文将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成电影剧本,且拍摄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自此开始了导演生涯。《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当时的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获得了台湾电影金马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提名等,姜文也带来了无数荣誉。通过这部电影,被封为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首次拍电影,就给姜文带来如此多的成就,不得不说,在很多人看来,姜文是一名导演天才​。

....................

2.2 以男性为主角的性别文化凸显

2.2.1 性别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通俗说来,性别文化就是对两性关系文化意义上的解读。严格说来,性别文化指的是反映男女两性特征、需求、行为、关系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知识能力、风俗习惯、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意识形态及其表现。其核心是将人类分成男女两并赋予不同的角色内涵,标识出不同的文化指令,规范出不同的行为逻辑和发展路径。性别文化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

同其他文化形态一样,性别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性别文化的发展,大体经历着三个阶段,分别是:原始社会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当代社会趋于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

2.2.2 姜文电影的性别文化特点

​姜文作为导演拍摄的电影并不多,但是他的每一部影片中都会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人物形象诞生。他的每部电影都会展现出大环境下人们所希望看到的不一样的东西。

但是,姜文的 5 部影片都是以男性叙事为主,对女性的形象塑造少之又少而且偏见。从性别文化理论上来说,不符合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平等的性别文化观。

这点与姜文的自身性格密不可分。就姜文性格而言,霸权性男性气质在他身上很明显。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事业上,姜文都善于独立的思考并且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因素,以姜文的电影极具个人主义色彩,以及都是以男性为主要叙事对象,男权文化在姜文的电影中很明显。比如经典形象马小军、马大三、马走日等等。 ​

​第 3 章 性别叙事角度下的姜文电影 ................... 15

3.1 性别叙事理论及特点 ...................... 15

3.2 姜文电影性别叙事中男性气质的强化 ............... 15​

​第 4 章 姜文电影男性人物:强势形象 ..................... 24

4.1 姜文电影男性人物特点 ............... 24

4.1.1 中心化,处于凝视地位 ............... 24

​第 5 章 姜文电影女性人物:弱势形象 ................ 29

5.1 姜文电影女性人物的特点 .............. 29

5.1.1 边缘化,处于被凝视的地位 ............ 29

​第 6 章姜文电影男性中心叙事批判

6.1 姜文电影性别叙事的传统偏见

6.1.1 女性主义电影批判:想象的女性

如果以女性主义来作为话题论述的话,我们必须要了解“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又是一种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它同法国革命息息相关,诞生诞生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妇女中。所有的女权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社会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受到男性歧视的群体。

在进入“女性主义”思潮时期后,女性主义者们开始有意识的关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性别不平等的问题,要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男女平等。电影作为一种可以展示两性性别关系构建的能够反映社会文化的艺术形式,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自然而然受到了女性主义者们的关注,借助女性主义理论对电影中塑造的女性人物进行研究也成为了必然。

......................

结语

人物形象塑造是电影性别叙事的重要环节。作为新生代导演的姜文在电影人物塑造上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能指,蕴含了更多的社会文化意义。姜文在电影中试图探索不同历史背景下个体的生存状态与个人感受,电影中的男性人物作为姜文的主要叙事对象,蕴含了更深的文化意义,承载着姜文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与表达。姜文电影中的男性人物作为叙事主体,主要性别叙事特点有:弘扬男权文化的叙事特点、英雄气质下的男性中心叙事、女性身体的过度消费和女性角色的符号化。

​通过对姜文性别叙事特点分析,以看出姜文电影中的男权文化思想。姜文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充满着英雄气质和霸权气质,对于主导和凝视地位,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则比较弱小化和边缘化,处于被掌控和被凝视的地位。电影中的大部分女性为了衬托男性人物的男性气质而存在的。

姜文电影性别文化构建上厚此薄彼的做法不符合女性主义的发展,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性越来越独立自主,尊自强。电影中的女性人物不应该只是男人的陪衬和传统的女性形象。电影在人物塑造上要承认两性的性别差异,并超越两性对立,通过对话与融合的方式,得电影中的男女形象更加的真实和饱满。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