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选题来源与研究现状
1.1选题来源
我国西北地区幅员迁阔,深居亚欧大陆内部,面积接近国土的三分之一。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公开提出要"不失时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
经过16年的开发发展,西北地区的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得到改善,大大增强了西北的元气。如今,经历了迅速发展时期,西北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西北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内居住着四十多个民族,2009年新疆7.5打砸抢烧事件以来,新疆境内发生多起恐怖袭击事件,西北少数民族问题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西部大开发以来,对于西北经济建设、民族、民生问题,大众媒介从未停止过报道,但报道中却呈现出刻板化、单一性、人文关怀不足的倾向。
以史为鉴,以明得失。在20世纪30-40年代,民政府提出开发西北,政界、学界纷纷关注西北风止人情并建言献策,国西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兴修了铁路、公路与水利工程,部分工业企业也建立起来。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北成为重要的后援基地。
然而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都东迁,西北发展放缓,农村破产,植被破坏严重……彼时的西北也进入了战后恢复建设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随着战争结束,内蒙古自治、伊盟事变(三区革命)等西北民族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成为国民政府的难题与公众关注的焦点。
.......................
1.2论文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1.2.1论文研究方法
本文以山东大年学图书馆特藏阅览室馆藏的《大公报》1946年影印版为研究底本,以历史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1946年《大公报》对西北报道的一手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与解读。同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对1946年《大公报》对西北具体问题的报道立场、角度、特色的分析,具体文章的写作内容、写作风格的解读,呈现出这一时期《大公报》对西北报道的整体生态为今后新闻工作提供相应的借鉴。
1.2.2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本文以1946年《大公报》西北报道原始资料为研究对象,民族、内战、民生三大主要议题报道为范围,对报道的立场、特色、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当今西北边疆报道提出了一些借鉴与改进意见。
本文的不足甚多,首先,解放战争时期,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大公报》对民族、内战、民生主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根据形势变化逐渐调整报道策略,然而研究生时间与精力有限,只能管中窥豹以1946年为研究对象,文章的观点与内容可能略显片面;其次,究范围涉及西北民族、战争、民生建设三个主题,过于庞杂,一方面都不够深入;最后,研究主要以报纸为蓝本,当时环境、政策的互动较少,反映出的问题不够深刻。
......................
第二章民族:统一立场下的"平等追求"
2.1对民族问题报道坚守国家统一立场
如上文所述,1946年西北民族问题错综复杂,种矛盾相互交织,其中不乏分裂因素。一是,近代以来少数民族"民族"、"独立"意识的抬头。随着近代"扎吉德"教育运动开展,启蒙了新疆民族主义意识,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由此传入新疆,民国以来新疆激进分子开展了多次建国运动,新疆的生态局势也影响到其近邻蒙古,新疆少数民族开始向中央政府谋求认同,希望高度自治乃至独立。二是,苏联等国际力量的干涉。1933年盛世才在苏联军事帮助下统一了新疆,与南京国民政府决裂,向苏联,立了新疆在汉人军政独裁者统治下的政治独立。直至1942年才行国民政府"投诚"。盛世才投诚后,苏联转变了对新疆的政策,承认新疆问题为中国内政问题。却仍以各种方式干预新疆内政。
此时民族问题报道方面,《大公报》坚信民族团结之大趋势,分裂运动、中苏矛盾在其报道中被有意无意地淡化,没有得到体现。于此同时,《大公报》竭力阐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有力因素,并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历史方面,《大公报》在"星期论文"中说,中国本非纯粹单一民族之国家。自汉武帝开广三边之后,即已立为多民族国家。又经唐元清三代之经营,更复如此。所以能形成今日之伟大国家者,端恃诸种民族能清瑕揣嫌,于悠久历史之中共存共进。即或有时不免有争执之事,然不久事息之后,卒能言归于好,共谋相安之道。
......................
2.2民族问题报道反思"大汉民族主义"
1946年新疆政府改组后,蒙自治问题在南京的争执"白热化"了。在报民族问题上《大公报》主动站在"少数民族"一方,强调汉民族应对"大汉民族主义"进行反省,实现民族平等。
1946年前期以前,蒋介石一直宣扬"中华民族宗族论",认为前清国境内所有非汉人民与汉人有相同的血缘,维吾尔"、"哈萨克"和"乌兹别克"这样的分类并不存在。
随之而来的,是在处理地方民族问题方面实施一些错误的举措,如接手新疆后国民政府同时展开编查乡(镇)保甲工作,动游牧者转为定居,试图藉由"党-国"体制的建立,深入新疆社会。此外,维持政府运作,1944年新疆民间纳税增加为1937年的7倍。随之引来了少数民族的不满和反抗。
《大公报》对大汉民族主义的反思,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
在思想方面,大公报》评论指出,汉民族之民族优越感自古有之,根深蒂固,但确是不合时宜的,解决民族问题之大碍。"我们有一种传统的民族心理。数千年来惟我独尊的自信,'天朝'、'天可汗',汉族优秀。历史的遗产教我们鄙视夷狄,这种思想己绝对过了时。须知汉族发展到今天,已极复杂,由东夷淮夷荆蛮百越混血至北方一切民族。就是现在,少数民族的存在,也不只蒙古,西藏新疆区域及苗摇两族,用不着说,仅西南边省,就够开个民族博览会了,这并不稀奇,正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其实,除希特勒相信日耳曼最优秀,而标榜纯血外,没有一个大国不是许多民族的混合以至混血的,大汉族的偏见是应让它过去的。
.......................
第三章内战:国共夹缝中的"书生意气"..............22
3.1战事报道追求客观平衡..........22
3.2战事报道中突出民间疾苦............26
第四章经济民生:纷飞战火中的人文情怀............32
4.1对西北民生报道呈现多元主题............33
4.2通讯特稿中体现"人文思想".............36
第五章《大公报》报道对现今边疆报道的启示.............42
5.1民族报道要遁免刻板化.................42
5.2对西部报道应更加多元...................43
第四章经济民生:纷飞战火中的人文情怀
4.1对西北民生报道呈现多元主题
1946年《大公报》对西北民生的给予了多方位的报道,除了备受国内国际关注的两大政治议题民族问题与内战问题外,在自然环境、交通建设、文化教育、民风民俗等方面也下了"浓墨重笔",给读者构建起一个比较全面立体的西北形象,也为当时政府提供参考与提出建议。
在对本次水灾的报道中,《大公报》一方面关也百姓疾苦,报道突出百姓遭遇,房屋坍塌,人畜死伤者为数甚巨。被灾难民约五万余人,均流离失所。"托县的秋汛"惊涛骇浪之中,世界末日之象。"另一方面给政府敲响警钟,提醒政府谨慎行事"沿黄河各县,遍遭水灾,对于粮政之推行,不无困阻。征购军粮,更有重重困难。如何尽力减少人民痛苦,亟须注意!"如挽救这个县的X沉,须彻底修治堤项,省县都没有这个力量,中央不知顾得到否?字里行间,体现出《大公报》的"民生意识"与"民本立场",致力于监督政府,为百姓发声与谋福利。
.......................
第五章《大公报》报道对现今边疆报道的启示
5.1民族报道要避免刻板化
不少学者在研究我国民族报道现状中发现,我国民族报道存在刻板化、片面化的倾向。
在民族问题依然存在的今天,少数民族的报道依然应该坚守"统一"的立场,报道以维护民族团结为出发点,正如1946年《大公报》所提出的那样,在处理民族问题和民族报道中,应该反思"大汉民族主义"倾向,从各民族平等的角度进行呈现,淡化政府、汉民族恩赐意识,回归新闻传播的多元属性。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对少数民族报道时,应该带着一种"猎奇"的眼光去报道,仅仅展现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性、历史传统,特殊节日等,给受众传达少数民族是"与现代隔绝的"、"落后的"等刻板印象,更多的深入采访,反映少数民族今时今日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少数民族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对现实生活的诉求,对社会作出的探索与贡献同样展现出来,同时以平等的视角去报道少数民族生活,这样才能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多元的、动态的少数民族形象,也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良好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