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研究背景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正进行媒介融合转型。近年来,人民日报》也进行了数次改版,使其新闻报道更加迅速、活泼与具有导向性。除头版政治新闻还存在“模板化”趋势外,其他各版都进行了利于新媒体普及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改革。2013 年,人民日报》再次进行了改版,主要以进一步改进作风、改进文风,好地服务读者、回报读者为主线。在改版过程中,回报增设了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版面——《新青年》专版。其每周二出版 1 整版,目的是为“以充满朝气锐气的时代精神服务年轻读者”。
二、研究内容
青少年群体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一方面,该群体社会活动范围有限,接触同类较多,其信息接收更多依赖于以家庭、学校与朋友为中心的初级群体,以互联网、移动端与社交媒体(SNS)为主的新媒体;另一方面,青少年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亟待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组织进行引导。
在当前媒介较为多元化的背景下,少年受众获取媒介信息更具主动性与选择性。若传统主流媒体传播的内容与之认知有偏差,该群体也更善于“解构”,对主流媒体持有怀疑或不信任态度。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舆论引导的研究
我国各级传统主流媒体承担着思想宣传、反映社会舆论与引导舆论的作用。严格来说,西方没有“舆论引导”这一对应概念,许多研究主要是从舆论学角度与危机传播概念下展开,较有影响的是情景危机传播理论(Situational Crisis Communication Theory)。
舆论引导的定义可从多个视阈加以解析。从舆论引导的动因和价值视角来看,所谓舆论引导,是指政党、团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设置议程,构建框架,提供主流意见,从而使社会舆论按照预期的方向流动的动态过程”②。从元理论视角分析,论引导是“基于双向价值观并侧重于集体主义的存在元理由,即维持、协调和促进舆论的良性运行,通过舆论引导使舆论的巨大能量内化为公众社会的认知力,外化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将舆论的正能量释放,将舆论的负向势能转化为动能,修正社会价值偏差的同时,实现公民对共同精神和共同利益的追求”。
本研究从纵向(历时角度)与横向(不同维度)两方面对舆论引导进行梳理。
从纵向历时角度来看,学界对舆论引导的研究主要以传播效果为主,经历了从界限分明的三种路径逐步优化融合的过程,即从宣传、说服到对话的转换,且每种路径都有其自身的实践方式,最终形成舆论引导集成系统。
在媒介融合或互联网背景下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有学者认为可从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两方面寻求建构舆论引导新格局的突破口。舆论引导格局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已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种利益诉求并存的局面。
......................
第二章 《人民日报·新青年》专版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研究主体——“青少年报道”
我国传统主流媒体中,部分为针对青少年群体所设定的报刊,如报纸《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青年时报》《青年参考》等;期刊《中国青年》《青年文摘》《青年博览》《当代青年》等。然而,此类报刊中并非仅存在青少年相关报道,还包括为该群体进行信息传达与宣传的政府大政方针、社会文化等各类新闻报道。
本研究所针对的青少年报道,主要限定于针对我国 15—29 岁的青少年群体,以及该群体中较为主流的思想观念问题,面临的学业、就业与生活相关问题的消息报道。
学界关于青少年报道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对象以青少年群体为主;青年文化;以青少年群体为特定受众的报刊与电视节目等。
以青少年群体作为报道对象方面,一,青年形象的构建与呈现是研究者较为注重的部分。建国以来,我国“青年”群体的组成人群逐渐多元,其总体教育水平、年龄层次也逐步提升。20世纪 90 年代之后,青年”这一群体形象也具有去政治化倾向。政治维度的“青年”已从原来占主导地位甚至“一统天下”的局面,重新回归政治领域本身,而经济维度、文化维度、社会维度等不同视角下的“青年”则正在勃兴。
同时,研究者将青年群体进一步作了细分,如根据年龄维度的“90 后”的形象特征、对“90后”群体的报道倾向性、大学生媒介形象研究;根据性别维度的青年女性、女大学生的形象建构研究;根据国别维度的美国近代媒体对青年华人形象的建构研究;根据职业或生存状态特征维度的白领、大学生村官,以及“蚁族”“官二代”“符号游戏者”等媒介形象与媒介呈现研究。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人民日报·新青年》专版自 2013 年 1 月 8 日创刊以来,刊登于《人民日报》全国纸质版中,版面位置位于第 19 版,每周二出版(少数期数的版面日期、版面位置有变动)。截至 2016年 4 月 26 日,共计公开发行 145 期。
新青年专版常设栏目有“青年热线”“青年观”“青春派”“青年驿站”等,目标读者群为广大青年,办刊目的为跟青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设立周刊的意图主要是加大对青年群体报道力度。针对青年社会热点事件及时做出评论,成为“青年表达主张、释放诉求的平台”。专版以青年的话语方式进行平等交流,并在报道青年人物时“注重挖掘人物本身的情感逻辑,让鲜活的报道对象更能启发和激励青年”②。
选择《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该报为我国中共中央机关报,在议题建构与呈现方面,人民日报》对国内其他传统主流媒体具有规范作用、媒介间议程设置与引导效应。其青少年相关报道可在某种程度上视为代表党和政府在青少年问题上的政策、主张和立场,并向以党政领导干部为主的读者群体提供更加丰富的青少年生存状态、思想观念与行为。
.......................
第三章 《人民日报•新青年》专版的舆论引导………………………..18
第一节 专版舆论引导的现状………………….18
第二节 专版舆论引导的特征…………………….18
第三节 专版舆论引导的困境………………20
第四章 主流媒体青少年报道的舆论引导模式与策略……………………22
第一节 舆论引导模式………………...22
第二节 舆论引导策略………………...24
第四章 主流媒体青少年报道的舆论引导模式与策略
第一节 舆论引导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与媒体倾向于将“劝服”看作是舆论引导的重点,围绕舆论引导主体的方式方法、技术及传播效果进行改进,较少注重舆论客体和舆论场,舆论生态环境。“这意味着对舆论的干预、引导成为围绕舆论主体的心理活动而展开的说服活动”。
然而,对青少年群体而言,主流媒体直接性、短期性的劝服效果较弱,由于主流媒体权威性强,传播渠道强势,因此可以从长期性、间接性的角度来观察青少年报道的舆论引导模式。
以《新青年》专版中一篇报道在新媒体的传播实践为例。2016 年 4 月 19 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新华网,博@人民日报推送了一条新闻,“90 后”为什么拒绝帮领导“订盒饭”?》,在新媒体中引发青少年群体的热议。传播数据统计如下(数据截至 20160520)。
.........................
结语
本文的研究路径为:以《人民日报·新青年》专版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该专版进行类目构建,主要从报道议题、报道体裁、报道对象、报道倾向、报道基调(温暖感人、理性劝慰、客观告知、悲痛伤感)、消息来源、版面语言、篇幅、评论框架等方面,研究中共中央机关报在该版中专设青少年专版的目的。
本文研究从舆论引导特征入手发现,人民日报·新青年》专版将大政方针暗含于与青少年相关的新闻叙事中,用潜移默化的“柔性策略”;抓住新闻的“第二落点”,针对青少年热点事件做出权威性解读;刊登符合本报定位、立场的读者来信,与青少年受众积极互动;碎片式信息传播背景下,对青少年群体舆论引导的整合性逐渐凸显。
本文还针对该专版新闻评论进行了框架研究,以便于从质化方面掌握评论文本的构建与内涵。其框架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提出青少年群体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加以论证,再抛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全篇采用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鸡汤体”架构文本。
本研究的局限:本文从舆论引导主体的维度,对我国主流媒体青少年报道的舆论引导进行了研究。然而,由于笔者精力与研究时间有限,本文对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舆论引导客体缺乏量化研究,即未能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进行效果分析;同时,也缺乏将几份针对青少年的报刊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未能了解我国主流媒体关于青少年报道的异同。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