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众筹纪录片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资本层面
一、基于纪录片边界的弱关系社区与资本积累
互联网“连接”一切的力量让人们突破了时空的藩篱,实现了人际传播方式的嬗变。在这里,“关系”成为研究互联网行为的关键。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理论(Social networkanalyze),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为“强关系”(Strong Ties)和“弱关系”(Weak Ties)。在人类传统社会中,互动次数多、感情力量深、互惠交换多、亲密程度大的人际关系构成强联系,例如自己和家人、同学、同事等。在强联系的关系网络中,行动者(actor)之间彼此熟络、重叠程度大,加上明显的性别、年龄、血缘、地缘、职业、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明显的社会特征划分,使得强联系网络的成员属性相似性高,造成该网络的相对封闭,进而引起信息的重复和冗余。这种固化关系的结果是,圈子内的人只能使用圈子内的有限资源,不利于社会资本更广泛的外在渗透和内在发展。与强联系完成相反的是,存在一种交往频率低、感情力量弱、亲密程度低、互惠交换少、但广泛而瞬时的社会关系,例如亲密的朋友的朋友,向你问路的游客,某次购物的前台收银员,甚至是收音机里突然听到的某个声音的主人。这些“陌生人”与我们产生的某种互动,足以形成一次关系连接,这就是弱联系构成的关系网络。“强关系”和“弱关系”作为一种结构性因素会对行动者获得网络中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产生不同的结果影响。2社会学家 Granovetter 认为,相对于强联系,由看似毫不相关的行动者形成的弱联系,在社会结构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3打破了属性边界的弱联系,以相对开放的网络形态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形成“桥梁”(Bridge),使社会资本得到更充分的流动和扩散。区别于强联系网络成员之间的高度相似性,弱联系网络成员的多元性是其提高创新能力的内在特质。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形成的弱联系具有不容小觑的现实价值。
........................
第二节 生产层面
一、从智慧众包到资金众筹
作为众筹的先行模式,众包在生产层面聚焦于人类个体的独特性,重塑“大众”概念的认知,即大众不是原子般的分散存在,也不是一个模糊的数量观念,而是由种种“特质”组成的个体集合,而这些“特质”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区隔,而是有待挖掘的潜在资源。这种多样化的“差异之和”能够聚合成一种无限强大的力量。一个众包项目,把它分解到细微的各个部分,各个部分都有人能够胜任,即使出错,也会有人发现和修复。这种分工明确的群体系统不再是边界明显的组织和机构,它放眼浩瀚的网络社会,将其当作一个世界人才库,去凝聚大众的“能力”,众筹的出现更是将个体的贡献难道降到更低——投入几块钱,就可能实现一个伟大的项目。
生于网络社会的众包植根于平等主义原则,从而消弱了阶级差异的矛盾,现实共赢。生产方式的民主化带来了更快速、更便宜、更智能、更容易的创新。产品工具更加便利,是众包不同于工业化专业工具之处。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廉价的工具让消费者拥有了那些曾经只属于资本雄厚的公司的权利,使生产方式民主化,使工厂级的生产资料流入寻常百姓家,引起权力从企业家向百姓的转移。特别是媒体出版、电影制作、摄影和音乐等艺术领域,更是这项运动的先锋。智慧众包能预测市场;第二是解决问题,需要帮助的人将问题在网络上公开,问题就会被一些也许身份你都无法确定,但可能帮得上忙的人看到;第三是汇集创意,这类似于基于某种兴趣的网络社区、网络平台或社交媒体小组。对提交问题的要求更为开放,这些点子不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而是用于创新。
........................
第二章 众筹纪录片的发展模式
第一节 众筹纪录片的基本模型
要了解众筹纪录片的生产机制,首先要了解众筹的一般流程。首先,项目的“筹资人”(fund seeker)通过众筹平台(crowdfunding platform)发布创意项目,并对项目的理念、诉求、预期目标、实践规划和回报梯度进行详细的展现。网络社会的大众“投资人”(backers/investors)发现心仪项目后,会通过银行或支付机构投入资金,如果筹资项目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预期额度,平台会将资金转移给“筹资人”,如果在期限内未能获得预期项目,则将资金退还给“投资人”。整个过程可以简单分为“设计项目”、“审核项目”、“创建项目”、“宣传项目”、“项目筹资”和“实现回报”六个部分。24笔者结合纪录片的生产流程,以及决定项目成败的重要性,整合出众筹纪录片的生产机制,分为创意规划、合作沟通和成果分配和接驳社会化媒体四大阶段。
一、创意规划阶段
① 项目策划众筹纪录片在创项目策划时期可以拆解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传统纪录片生产的拍摄准备,包括制作团队的前期调研、田野调查、联系采访对象等,并且拟定纪录片的详细拍摄计划,特别是时间规划和预期进展的预估。
第二部分,众筹计划的安排。包括结合拍摄计划,合理地设定筹资梯度以及相应的回报,这里更注重的是众筹总金额的去向明细,让网络大众知道这些钱到底用在纪录片拍摄的哪个地方,用得是否合理,从而提升网络大众对项目的信任,确定众筹总金额和最后限期也必须慎重,金额太高容易导致规定时间内无法达标而失败,太低又不能满足拍摄需求;包装纪录片项目,使用视频、图片和文字等方式有声有色地描述该纪录片的众筹情况。除了众筹成功与否决定了纪录片的拍摄是否能够正常开展,众筹计划的完整与否也决定了项目是否能通过众筹平台的审核。
........................
第二节 众筹纪录片的平台概况
从众筹纪录片的生产模型上看,众筹者、投资者和众筹平台形成稳固的三角运作关系。其中,众筹平台不仅承担第三方监督机构的角色,还对众筹纪录片的宣传推广、资金筹集、公告通报、回报协助等流程发挥作用。随着综合性众筹平台和垂直性众筹平台的数量越来越多,选择在哪个平台上发布众筹纪录片项目,开始成为影响众筹纪录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思考众筹平台对用户的价值不仅有经济角度,还关乎众筹涉及的利他精神、社交因子、享乐主义(对投资人)、群体认同和群体支持、口碑传播和广告(对筹资者)等方方面面,这将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众筹平台对众筹纪录片的影响。
一、“孵化器”——国外众筹纪录片平台
在国外,影视类项目是众筹的一大发展领域。根据 Statista 网站对国外众筹项目的统计,社会公益获得的资金投入最大,占 30%,商业占了 16.9%,电影和表演艺术占到了 11.9%,可以发现,影视项目是众筹的活跃类型,同时,超越金钱的社会价值成为众筹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国外最受欢迎的众筹平台 Kickstater 就有艺术、游戏、出版、音乐、摄影、漫画、食物、舞蹈、和影视等 15 个项目分类。作为北美最大的众筹平台,2015 年 Kickstater 的项目发布总数已经达到 262227 个,其中众筹成功率高达36.75%,即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项目得到实现,筹资请求总额为 20 亿 1 千 7 百万美元,成功筹得资金 10 亿 7 千 3 百万美元,实力相对惊人。能够取得如此可观的成绩,是因为 Kickstater 一直强调自身对创意的支持和鼓励而非电子商务平台,具有强烈的感性吸引力。
........................
第三章 众筹纪录片的创新影响 ................... 36
第一节 解决纪录片融资困局的新途径 ............... 36
一、传统纪录片筹资方式的弊端 ....................36
第四章 众筹纪录片的价值策略 ......................... 50
第一节 众筹的商业属性与纪录片商品化 .................... 50
一、品牌营销培养消费意识 ................50
第四章 众筹纪录片的价值策略
第一节 众筹的商业属性与纪录片商品化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其经济价值具有潜在的实力。然而,缺乏商业触感的纪录片却一直游离于市场之外,以小众自居,以精英姿态而立,又过分强调宣传的严肃性而导致制作水平和主题内涵的单一化和死板化。缺乏受众意识,产业链断裂,短期效应思维以及“孤芳自赏”的态度使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在市场化的冲刷下开始出现弊端。与国内纪录片的观念不同,国外纪录片注重经济效应,并且发展出工业化的生产机制,以保证纪录片的数量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又确保纪录片的质量能符合更多观众的观看乐趣。通过拓展纪录片可获利的渠道,实现更大的经济追求,这是纪录片市场化成熟的基本运作方式。因此,注重纪录片的经济属性能够促进纪录片的高效生产和内容创新的意识培养,同时也是纪录片完善产业化进程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在我国,纪录片主要通过电视发行,收视率基本成为检验纪录片经济价值的唯一标准,这并不利于纪录片市场的活跃。“长尾理论”的提出者克里斯·安德森就指出:电视的核心地位和电视节目的天生短命都是由广播技术的传播瓶颈决定。他用“有限货架的时代”来形容电视的商业局限性,无论是渠道还是容量,电视对信息传播和内容承载的能力已经非常滞后。长尾理论认为,相对于主流市场精心挑选的热销商品,小众商品在互联网中形成的“长尾市场”将具有更高的商业潜能。成功的众筹纪录片,早在想法阶段通过了市场检验,验证了纪录片的理念是否有足够的市场价值,这体现了长尾效应的力量:首先,纪录片是相对小众的媒体商品。其次,基于互联网海量用户的众筹模式为纪录片的消费者找到聚合的方向,将小众的纪录片推向消费级市场,为纪录片的商业化提供活力。
.......................
结语
本次研究基于当代中国纪录片拥抱互联网,走向“新常态”的时代背景,探讨众筹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对纪录片发展的创新影像。众筹纪录片虽然在国内外已经存在多年,但一直缺乏专项研究,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起到先行作用,为新媒体视野下的纪录片研究提供铺垫性的研究新方向。另一方面,基于丰富的理论梳理和大量国内外案例的分析,进一步肯定了众筹纪录片对纪录片发展的巨大价值。
从本次研究可以得出:众筹纪录片是一种资本运作模式,是影像生产模式,也是最终作品。因此,它是一个场域般的存在,在前期以资本积累的方式推进中期生产创作的正常运作,并最终以影像本体的价值在艺术美学、商业买卖和社会价值等方面发挥媒介意义。同时,众筹纪录片是当代纪录片发展的新方式与新补充。众筹纪录片是纪录片在网络时代被赋予“协同”能力的媒介实践方式,是一种非实操但意义重大的间接协同方式,不仅作用于影像生产,更进一步在影像叙事的美学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现实价值方面,相对传统纪录片,众筹纪录片在筹资、创作、发行、传播、商业方面都有天然的优势,充分发挥纪录片作为艺术片、商品和媒介公器的价值。
由于众筹纪录片在国内相对新颖,相关研究较为空白,因此本人在研究中需要借鉴跨领域的理论视角,对大量国内外的现存案例和资料进行归纳,结合传统纪录片的已有研究进行交叉思考,难免会出现探讨范围过于宽阔,研究深度不足和理想化假设的问题,因此,本次研究只是起到启航作用,随着众筹纪录片在未来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将会使这片未被开垦的新大陆更加清晰明朗。
参考文献(略)
众筹纪录片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