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新闻报道的心灵抚慰功能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45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一、 社会转型期的心理焦虑及心灵抚慰需求的浮现

(一)社会转型期引发的心理焦虑

社会转型期,一是体制上的转型,包括社会事业、管理、政治、文化、经济、医疗、行政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和转型。即: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经济基础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由以前单一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转型,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着力清除市场壁垒;由控制型的行政管理体制向服务型的管理体制转型等。二是社会结构的变动,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转型。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层级化,总体上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跃迁;社会阶层结构正在趋向异质多元的现代型社会结构发展,逐渐从封闭、僵化、凝固的社会阶层结构向开放、流动、分化、重组的社会阶层结构转变;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式结构向小型化家庭结构转型,原有的纵向型、谱系型的大家族式的结构正在缩小,家庭规模正在向小型化发展,新的家庭结构类型不断出现,在城市出现了诸如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身家庭,在农村隔代家庭比例迅速上升,漂泊家庭和分离的核心家庭比例增加;城乡结构由分而合,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就业结构从传统农业国家的就业结构向工业化国家的就业结构转型。三是社会形态的变迁,即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由农业型社会正在转变为城镇型社会,由劳务型转变成服务型的转型阶段。社会转型期的这一系列转型,对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影响重大,使之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而随着转型的不断加快,社会冲突日益加剧,新的矛盾也随之而来,不断发生着结构性的冲突、规范性的冲突、利益性的冲突以及观念性的冲突,这一系列的冲突不断的挑战着人们的神经和利益,使人们产生和以往认知的不和谐,这些冲突都是人们焦虑感的根源,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心理焦虑,穷人焦虑,富人也焦虑,焦虑各不同。再加上社会转型期正处于媒介新时代,交互性的增强,信息的发达,人们的焦虑比以往更甚。

.....................

(二)社会心理抚慰需求的浮现

在社会普遍存在心理焦虑的情况下,要对公众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干预,抚慰他们的创伤,安慰他们的焦躁,缓解他们的疑虑。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群体焦虑的出现与提升,对于心灵抚慰的需要程度也越来越高,总体而言,这种需求程度可以体现在两个层面上。

一是个人生活心平气和、健康生活的需求浮现:不少心理疾病的人们也开始寻求心理医师的帮助,在百度搜索“心理焦虑”前五条都是有关治愈心理焦虑的链接地址,更有一部分个人开启了微信心理诊所,新浪网站还开设了心理减压专栏。近几年心理咨询师日益增多,据统计,在上海每年就有 1500 人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获得国家心理咨询证书的总计 2.5 万人,但是依然无法满足巨大的心理咨询服务需求,缺口较大。与此同时,一系列缓解人们心理压力的训练班开课,“2014 年 5 月 26 日,湖南长沙首个睡眠班开课,学员们穿上了白色的睡衣做起了睡眠操,学习优质睡眠,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焦虑”。还有瑜伽、氢氧呼吸操等等放松心灵的课程也越来越火爆,人们渴望在浮躁中寻求心中的宁静。“一些缓解压力的挨骂公司也也应运而生,花个 20 元、100 块的,骂个三五分钟,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也被视为一件值得的事,挨骂公司还有了一群忠实的客户”。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说明心灵抚慰的社会需求非常广泛。

二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求浮现:我国政府逐渐开始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对心理抚慰予以高度关注,将心理的卫生工作作为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危人群建立预警机制等提上政府工作日程,心理危机也于 2006 年被纳入政府应急预案。同时,提倡对精神卫生机构的科研经费由政府予以财政支持,来增加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和普及。我国于 2012 年 10 月 26 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立法实施,将公民的精神卫生提升到了法律保障的高度。该法对政府各级部门、各地市县乡、社会各行各业全面提出了对精神卫生关注的要求,并鼓励开展精神卫生事业,及对精神卫生人才的培养,心理健康的促进和精神障碍的预防也作为该法首要重点而提出。各级政府高度响应,“部分政府开通了热线 8 小时心理危机干预项目”。社会对于心灵抚慰的需求逐渐浮现。

根据社会对于心灵抚慰需求的浮现,本文提出新闻报道的心灵抚慰功能,以期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来对人们的心灵进行安慰、安抚,从而减轻或者消除人们的心理焦虑,幸福快乐的生活。

.......................

二、 新闻报道的心灵抚慰功能

(一)新闻报道具有社会减压阀功能

新闻报道具有减压阀功能,因为其可以在公众利益受损害时,通过向新闻媒体这一合法合理的表达渠道反映,宣泄公众心中的不满,从而避免负面情绪的积累及其破坏性释放,通过新闻媒体对问题的关注、跟踪报道和监督,能够促进公众问题的加速解决。例如新闻媒体通过搭建公众平台,作为公众压力的发泄口,淳安县千岛湖新闻网,于 2010年开设的《网上舆情专报》,该栏目坚持把“反映社会民情,服务工作大局”为工作着力点。让百姓通过这个平台提意见,表感情。如反映“液化气钢瓶‘减寿’不应该消费者买单”、“千岛湖城区马路为何屡修屡败”等等一系列的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新闻媒体对老百姓的这些问题,进行关注报道,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并监督相关部门的改进。由于在该栏目反映的问题都及时得到了圆满解决,当地群众都说“《网上舆情专报》让老百姓说话,帮老百姓办实事。”

​新闻报道具有减压阀功能,因为新闻媒体的监督,可以引起将要或正在发生使公众心理不满或压力发生的社会关注与预防发生的警示作用。例如台湾有一家周刊,开设了​“投诉专栏”①,这一专栏是针对公众的职场压力问题而创办的。该周刊通过受理企业员工对雇主恶意对待的举报,指派记者暗中调查,并将调查过程记录搜证。如果举报确有其事,该周刊将让这个雇主的恶行曝光见报。同时,通报相关部门,依法处理恶行雇主。新闻媒体的监督使得恶行雇主由于怕被曝光从此收敛,对其他雇主可能发生的恶性行为敲响了警钟,对员工源于雇主的压力与不满也及时的发泄了出去。不仅如此,该栏目还对于为员工谋福利、创幸福的雇主报道出来,让其企业员工幸福感倍增。

​新闻报道具有减压阀功能,因为其可以针对公众将会存在的怨恨情绪,在事态不严重的时候,提前介入,通过新闻报道的发声来帮助公众利益表达,平息公众的情绪,引导公众宣泄不满,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中国青年报》对贵州“5·8”特大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追访是新闻报道对公民表达权的一种强有力的维护,标题为《5000 元+500斤粮食=1 个矿工的生命?》②的质问式的报道,以及以引用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部一位领导同志的话《“我这里拍 40 万,有谁愿意死!”》③为标题的报道,帮助死者家属将心中的愤恨情绪宣泄了出去,同时也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督促当地行政公署按照国家规定赔偿执行。

..........................

​(二)新闻报道具有缓解疑虑的功能

新闻报道具有缓解疑虑的功能,因为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和警察、医生、专家等多方联动沟通情况,消除人们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减少不信任感。

针对当下网络时代信息大爆炸导致的人们无法判断真假对错的信息焦虑,主流的新闻报道具有答疑解惑,缓解疑虑的功能。例如一篇名为《天津抢孩子高发地》的文章于2015 年 6 月 17 日在“天津妈妈网”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出,该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短短两三个小时阅读数超过数万,引起网友恐慌。《天津日报》针对这一问题,联动警方核实,于 18 日发布了题为《天津微信公号发“抢孩子高发地点”,警方认定谣言传唤负责人》的新闻,这才平息了妈妈爸爸们的焦虑。2016 年 3 月 19 日,随着网上发现“定鼎门遗址发生抢孩子”的帖子后,洛阳地区的家长们又一次形成了“草木皆兵”的态势,用仇视的目光紧盯着此事件的官方报道,同时加强了对自家孩子的守卫工作,家住定鼎门附近的一些家长甚至限制了孩子出门。中新网洛阳站及时沟通洛阳警方,《河南洛阳有人抢孩子?当地警方称男子抱小孩为摆脱传销》的主流媒体一经报道,家长才松了一口气。报道还呼吁家长们不要听信网络谣言,不要让碎片化的信息蒙蔽了双眼。也呼吁那些热心肠的发帖人,不要在没有能力确定一个事件真实性的时候徒增公众的恐慌。2016 年 3 月 19 日晚,网民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方式,对京港澳高速汨罗段发生油罐车爆炸事故发发布“京港澳高速岳阳段油罐车爆炸,死 78 人,伤 66 人”的信息,使本就在社会转型期快节奏的生活带来压抑心理的公众陷入生命陨落的悲痛之中。新湖南客户端、新华网、@央视新闻等新闻媒体联动网信办,经证实属于谣言,于 3 月 20日发布了题为《湖南省网信办:将打击京港澳告诉油罐车爆炸事故网络传谣行为》①,及时为公众揭示了真相。

.......................

三、 新闻报道心灵抚慰功能的欠缺和越度 ......................... 23

(一)新闻报道心灵抚慰的欠缺表现 ......................... 23

1.局外人的过分冷漠导致二次伤害 ................. 23

2.侵犯他人隐私造成心理压力 ................... 24

​四、 新闻报道心灵抚慰的改进策略.................. 31

(一)依照人之常情提供新闻服务 ............. 32

(二)依社会情境做新闻报道决策............. 33

四、 新闻报道心灵抚慰的改进策略

​(一)依照人之常情提供新闻服务

关怀伦理提出“人有共同的审理构造,从而也必然会有基本相同的需要结构和心理特征,会有基本相同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进而也就必然会有一些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正是这种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构成了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基础”。①肯定了人性的普遍性、共同性的一面,就为记者通过新闻报道进行心灵抚慰的发挥提供了人性上的依据和理论上的证明。美国前摄影协会会长威廉桑德斯也认为“新闻记者的属性第一位是人,其次才是记者。”②依照人之常情提供新闻服务,提示新闻记者首先是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人存在,其次才是一个记者。例如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首先要看到事件,其次才是新闻;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要首先看到灾难,其次才是新闻等。“新闻媒体不应该把突发事件或灾难中的‘人’冷冰冰的看待成新闻的素材,而应该当作‘人’来对待”。③

​如 2008 年初的冰冻灾害,使得返乡过年的路被阻滞,路上的司乘人员和群众被困,无法进退。依照人之常情,此时这些人心里的焦急情绪可想而知。新闻媒体没有把这些人作为新闻材料来看待,没有一味的报道这些人在旅途的“窘迫”,而是作为“人”来对待,来关怀。中央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道覆盖全国,通过广播信号,依照这些人此时的内心需求和人之常情,推出 24 小时直播的节目《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全力关注被阻滞群众,实施心理援助。节目将温总理给人民拜年的报道通过中央广播电台向全国用多种方式滚动播出,令人热泪盈眶。主持人通过广播话筒合唱脍炙人口的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温暖着话筒另一边焦急的心,还为了缓解受困群众的心理抑郁,而把心理医生请到了直播间互动交流。这些节目形式和内容充分地体现了新闻媒体依据人之常情做出的的心灵抚慰努力。

...........................

结语

新闻报道辅助政府对公众的心灵进行抚慰,助力社会转型期的稳步度过,培养公众充满爱与希望。本文着力探讨了新闻报道心灵抚慰的功能指向及重点着力点,就当下新闻报道心灵抚慰功能出现的问题做了总结,并在关怀伦理的理论视野下提出了新闻报道心灵抚慰的改进策略,抛砖引玉,期待更多新闻学研究者关注关怀伦理对于新闻学的运用和指导,让新闻学充满关爱,让社会充满关怀,让人心充满善与幸福。引用诺丁斯的一句话也提出自己的期许:“我们并不是在给予关怀,我们必须致力于建构一个使善成为可能的世界”。期待新闻媒体看到这篇文章,对其中的新闻报道心灵抚慰功能及参照的关怀理论予以宣导到记者的实践当中,也期待从实践中来实验或者说是检验这篇文章的意义,期待研究者对本文提出的功能及规范进行实验性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