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新闻文明”建构的必要性
(一)信息文明时代的需要
纵观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其实是一部漫长的信息传播史:语言的诞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人类有了最初的思维模式并逐渐脱离原始状态;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的智慧有了传播和保存的介质,人类社会慢慢积累起物质财富,形成了最初的人类文明;印刷术的发明更是将早期的农业文明推至鼎盛,大量的知识经验得以复制,这种量的突破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思想交流,掀起了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小高潮;19 世纪初,电磁波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信息传播打破了空间限制,一时间,电报、广播、电话、电视等传播媒介应运而生,信息的远距离、跨时空传播成为现实,此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工商业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俨然成为人类最关心的话题。技术的发展永远不会停下脚步,伴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实现了质的飞跃,海量的信息将整个地球连成一个“地球村”,信息传播也由物质化转向非物质化。似乎一夜之间,技术让一切成为可能。
1.科学技术异化,人文精神危机
毫无疑问,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将衍生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与思维方式,也必将使人类迈入一种崭新的文明时代。如今,信息全球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信息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然而人们对信息文明的认知却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人类文明的这次大迁徙、大升级的过渡期,情况似乎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般乐观。
工业时代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物质文明极大地向前发展。在自然科学的发展指导下,技术发明推陈出新,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业劳动,物质资料空前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快速提高。当人们正怡然自得地享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成果时,却猛然发现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背后是人文精神的失落。人们对金钱和利益趋之若鹜,终日麻醉在灯红酒绿的物质世界里,俨然成为了大城市机器里一颗定时运转的螺丝钉,很少有闲暇停下来思考人之为人的价值与意义。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丰厚物质成果的同时也在侵蚀着人们的本心,人类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使自身坠落到了技术的异化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轻松跨越地域界限实现实时互通,但世界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加具有人情味,反而人情变得越来越冷漠。四处都散落着低头舞动手指的手机人,甚至面对面的人们也要用移动终端进行交流,看似繁华的虚拟网络空间外是一片静默无言的现实空间。邻里之间变得更加陌生,人类仿佛变成了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之间来回穿梭的面无表情的机器。同时,媒介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的非物质化,大量机械复制得以实现,渠道的骤增必然导致内容的匮乏。因此,人们将大量同质化的内容重复填充于不同的媒体渠道中,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文化的同质化。技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电子阅读正逐渐取代纸质阅读成为人们首选的阅读方式。现代社会的人们每天花费大量零散时间在移动媒体上,碎片化的阅读带来了思维的麻木化与浅表化。似乎只有那些娱乐化、感官化、暴力化的信息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人们正于无形之中被技术重塑为一群麻木不仁、人性缺失的呼吸机器。人们埋头于技术发展、科技进步,全然忽略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伴随着物质文明发展而来的是大量反审美、反文明现象的猖獗。显然,这些工业文明时代的症结并不是人类起初醉心于科技发展的初衷。
..........................
(二)电视媒体发展的需要
从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角度而言,外有新媒体的不断冲击,内有各大卫视的强烈竞争,显然已经到了内忧外患的生死存亡之际。作为曾名噪一时的王牌传统媒体,电视媒体亟需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为自己寻求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
1.转型中电视媒体的媒体价值需要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井喷式发展,传统电视媒体正面临着一场格局变动,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传统电视媒体的“危机论”甚至是“灭亡论”不绝入耳。自 2015 年 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讲话中提出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后,“互联网+”俨然成为了 2015 年的年度热词。一时间,互联网思维深入到了传统行业的每一个角落。各行各业的精英都在寻找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最佳契合点。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6.6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8.8%,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94 亿。占总网民数的 88.9%。过去五年,手机超越电脑成为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当一些人还在 PC互联网的世界里乱花渐欲迷人眼时,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也以不可阻挡之势汹涌袭来。的确,移动媒体以其点对点传播的交互性、传播范围的超时空性、信息落点的明确性以及接收终端的贴身性等个性化特点迅速获得受众的青睐。继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等各大门户类移动新闻客户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领域又诞生了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为代表的聚合类新闻产品,在海量信息齐聚的互联网环境下,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依靠改善算法,精准地分析出用户的兴趣爱好,从而从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提炼出用户感兴趣的信息,有效地补充了门户类新闻客户端的不足。在我国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地位越发凸显。不可否认,新媒体正以不可逆转之势不断稀释着传统媒体的用户群。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对我国电视收视市场的调查显示:从 2010 年开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式新媒介传播平台以及收看设备普及,人均收视时长逐年下降,2014 年降至 161 分钟,达到了五年来的谷底。面对新媒体的强烈冲击,电视媒体真的日落西山、大势已去了么?
当我们透过新媒体华丽的外衣,冷静地进行观察时,不难发现其虚假繁荣的表象之下,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首先,互联网将海量的信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在这里,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与发布者,然而海量的信息看似生机勃勃,实则却带来了信息的贬值。受众想要在大量芜杂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优质信息也是难上加难。如此必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之中。近年来,诸如“央视停办 2015 春晚”、“95 后女网友用身体换旅行”、“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等网络谣言与假新闻更是层出不穷。连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先天优势也成为助力谣言滋长、假新闻蔓生的为虎作伥之徒。由此可见,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新闻已然演变为泛媒体的狂欢:信息超载、造假成风。因此更加需要有媒体公信力的报道,而媒体公信力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看似蓬勃繁荣的互联网信息潮中,信息的可信任度正在降低,人们仿佛是迷失在信息大潮中的一叶孤舟,对四周的一切都充满了怀疑与不安。因而,信息时代的受众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有真实感、权威性的媒体信息。其次,渠道壁垒的突破在打破了传统电视媒体渠道霸权的同时,也凸显了内容资源的可贵。在互联网近年来的发展中,由于渠道的不断拓展,许多网站大量复制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使得整个互联网生态的信息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新媒体呈现出严重的内容匮乏、信息原创动力不足等现象。此外,新媒体一味追求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难免使信息传播浮于表面,缺少文化深度。
..........................
二、“电视新闻文明”建构的重要性
(一)“电视新闻文明”的内涵
那么,究竟何为“电视新闻文明”?笔者结合对“文明”有关概念的分析借鉴,力图加以推演。刘建军在《关于文化、文明及其比较研究等问题》一文中提到:如果说“文化”是人们精神意识和情感的联系的话,那么,“文明”就是体现这种联系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发展到特定阶段的总体的基本的价值尺度。由此可见,文明是文化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文化的升华。今天我们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实是在确立一个文化发展的价值尺度,从而用这个文明的价值尺度去指导我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中也指出,央视新闻评论部一位编导曾经在内部的一次业务研讨会上呼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你拍到的现场,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你发现的细节——这是一种‘电视文明’,是对观众真正的尊重。”这是“电视文明”作为一个提法首次出现,是“文明”的一个延伸概念,然而只是作为一个倡导,学界并没有做出学理性的界定。
本文所论及的“电视新闻文明”毫无疑问是“电视文明”的一个延伸概念,隶属于“文明”的大范畴下,是电视新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价值尺度,其内涵是:“电视新闻文明”是电视新闻的一种新型传播理念,旨在提高电视新闻的内在文化价值与审美品格,拓展精神向度与人性深度,规范电视新闻的审美价值尺度,重塑电视新闻的审美理想、思想内涵和精神指向,为全社会提供高尚的精神文化产品,从而培养、提高社会成员的审美情操,引导其追求更高层次的文明。
......................
(二)“电视新闻文明”的特性
“电视新闻文明”作为一种旨在引导电视新闻提升自身文化品格、审美品格的新型传播理念,既有理论指导性,又有具体实践性,同时,它既是时发表展的产物,又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1.理念性
“电视新闻文明”是一种传播理念的建构,是电视新闻的一种更高层次传播境界的追求,具有理念指导性。电视新闻是面向公众传播的,是传播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尽管我们一直强调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应担负的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但近年来,电视新闻还是出现了一定的信誉危机,其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一方面媒体间的不良竞争导致了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媚俗化,许多地方卫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致使大量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电视新闻产生。另一方面,媒体从业人员人文素养与责任感缺失,在利益的趋势下制造了许多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
针对这些问题除了要加强管制,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外,还要建构一种电视新闻传播理念即“电视新闻文明”。没有了传播理念的指导,电视新闻就像是失去航标的航船,在茫茫信息海洋中找不到方向。“电视新闻文明”正是基于一种大审美、大文明的视角,进行一种传播理念的建构,从而对当下电视新闻进行正确的引导,生产出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有态度、有温度、有灵魂的电视新闻产品。因此说,理念性是“电视新闻文明”的基本特性。
2.实践性
“电视新闻文明”并不单单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理念,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它将为电视新闻提供一定的价值尺度,严格规范电视新闻生产,使其在具体的新闻生产中有章可循,从而保证了电视新闻的质量。换言之,践行“电视新闻文明”,将有助于电视新闻建构其内在的生命逻辑,焕发出活力,升华出美感,增强自身文化审美品格,给观众以文化的感染,审美的熏陶,认识启迪与人生感悟。
..........................
三、“电视新闻文明”建构的策略性..................28
(一)“电视新闻文明”本体论.................28
1.返璞归真——“电视新闻文明”的建构基础...............28
(1)镜像真实——电视新闻画面建构之真实................28
三、“电视新闻文明”建构的策略性
(一)“电视新闻文明”本体论
前面笔者将真、善、美作为“电视新闻文明”理念最基本的评价尺度。可以说,真、善、美不仅是电视新闻的价值追求,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 10月 15 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也提到:“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因此,笔者将分别围绕真、善、美三种评价尺度详尽论述“电视新闻文明”的建构方法。
1.返璞归真——“电视新闻文明”的建构基础
传媒技术的发展为电视新闻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近年来,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电视新闻可谓是花样百出:绚烂的演播室灯光与布景、先进的直播技术、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数据新闻等应接不暇。且技术的发展也使电视新闻的节目形态和表现形态越来越多样化,故事化的讲述手法增加了电视新闻的可观赏性。然而,技术的炫目很容易让电视新闻失其本真而走向形式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极端。因此,“电视新闻文明”倡导电视新闻应该返技术之“璞”,归新闻之“真”,归其本真是“电视新闻文明”的建构基础。
新闻是事实信息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和基础,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第一要素。可以说,自新闻事业诞生以来,新闻真实始终是一个绕之不去的话题。但这里所论及的“返璞归真”并不是新闻真实的老生常谈,而是在新的语境、新的视角下挖掘电视新闻多重真实,拓展其外延。
.........................
结论
当今世界,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物质世界极度繁华的背后是精神世界的空虚静默。感官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人类文化也趋向感官化、娱乐化、浅表化、媚俗化,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难辞其咎。笔者通过对信息时代技术异化给人类带来的劫难的分析,通过对当下电视媒体生存环境的分析,通过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用户需求的分析,得出需要建构“电视新闻文明”这一新型传播理念的结论。
“电视新闻文明”这一新型传播理念是站在美学的高度,对电视新闻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首先,在视觉文化时代,电视新闻更应该回归自身的新闻真实,因为无论何时,真实都是新闻的生命。而“电视新闻文明”下的电视新闻真实并不是过去新闻真实的老生常谈,而是要求电视新闻在实现镜像真实、现实真实的基础上还要实现本质真实与前瞻真实,最终达到效果真实。其次,“电视新闻文明”对电视新闻的报道品格提出了乐善好义的要求,弘扬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观,以引导人们端正人生态度,寻求正确的人生目的,最终实现积极的人生价值。最后,“电视新闻文明”还要求电视新闻实现自身的审美化生存,不论是画面的表达还是内在的崇高,都要美益求美,永不止步,实现电视新闻“诗意地栖居”。“电视新闻文明”的建构能赋予电视新闻以温度和生命,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大环境下,帮助电视媒体修正自身缺憾、找到自己的媒体信仰与灵魂,赋予自身以神圣感,从而重塑良好的媒体形象,以更好的姿态屹立于新型媒介生态环境下。同时,“电视新闻文明”还有助于电视新闻培养更加专业化、高境界的电视新闻从业者和更有审美鉴赏力的电视观众,最终使电视新闻产品能够达到启迪、净化观众心灵的作用,以引导全体社会成员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
当然,有关“电视新闻文明”这一传播理念的提出与建构尚属笔者个人想法的初步探讨,受制于笔者目前阅历、学识之影响,许多本质性的理论还未完全建立,难免有所疏漏。敬请方家指正!笔者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也将继续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