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人日报》的发展历程及特色
第一节 《工人日报》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49 年—1966 年),属于创刊和成长时期。1949 年 6 月,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李立三同志向毛泽东提议“需要有一个专门以工人群众为主要对象的报纸”。7 月 15 日,《工人日报》正式在北京创刊,成为了第一份为工人阶级创建的报纸,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中华全国总工会在作出《工人日报》出版的决策时表示,这是我国工人阶级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是我国工人阶级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之一。但是,这份深受工人阶级喜爱的报纸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刊。
第二阶段(1978 年—至今),属于恢复与发展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工人日报》于在改革当年的十月六号重新出版,在全国多数重要城市都得到了印刷和发行。据了解,1988 年,《工人日报》的日发行量达到 220 万份。
目前,《工人日报》周一至周六,日出对开 8 版,周日对开 4 版,彩色印刷,面向海内外发行。除在北京印刷外,还在全国设有 16 个代印点,实行卫星传版,保证全国广大读者每天在当地看到当日的报纸。《工人日报》日发行量约为 55 万份。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工人日报》加快了新闻改革步伐,大幅度调整了版面。以前的报纸主要有“工会生活”、“企业家之友”以及关于工人品德等方面报道的主体刊,和一些关于工人们自行创作美术、摄影作品的副刊。现今报纸栏目包括要闻、经济、评论、国际、体育、工会,以及法制社会周刊、企业周刊、科技、教育、国防巡礼、政工视界、班组天地、综艺、开卷、就业、劳模、职业女性、漫画、文摘等专刊副刊,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可读性更强,在全国读者中有一定的影响。
......................
第二节 《工人日报》的特色
一、办报宗旨服务“三工”
作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一张全国性大报,《工人日报》主要报道全国职工群众和工会组织活动的新闻,同时向职工宣传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注意发挥职工群众的“喉舌”作用,在代表职工讲话,反映职工意见、呼声与要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在维护职工民主权利和合法利益方面,在职工中享有特殊的信誉和权威。
二、办报特色群众性强
创刊六十余年来,《工人日报》最明显的特点和风格是革命性、意识性、专业性以及群众性,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群众性。
群众性是《工人日报》最为核心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于《工人日报》为工人阶级提供了表达的平台,以新闻文本的形式来反映工人群众的心声,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同时,其群众性的特点在下列方面也有所体现:
1)注重理论和实际交融,注重对工人阶级思想意识的了解,针对不同的社会状况和群众的思想境界进行不同的新闻报道。1978 年改革开放政策推行之后,新闻工作人员将报道的中心放在了每个社会时期和阶段人们的热议论题上。
2)根据工人阶级的喜好来进行宣传报道,迎合他们的需求,避免产生排斥的现象。减少他人教育的模式,让工人阶级自己意识到问题并予以改正。注重阅读的效率,尽量采用精简的编辑方式。
3)将工人群众放在报纸的主体地位,大多引述工人阶级的话语,刊登群众自己创作的文章、书画以及摄影图片等等,使报纸上满上工人阶级的身影。
4)追求报纸内容的多样化、多元化。尽量涉及各行各业不同群众的相关消息,满足社会广大群众的需求。《工人日报》设置了很多关于工人阶层的专刊,使很多群众参与到报纸的编辑中。
.........................
第二章 《工人日报》中工人报道的呈现
《工人日报》将重点集中于反映工人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切实体现了其“服务三工”的宗旨要求。选取改革开放以来,从 1979 年至 2015 年的《工人日报》作为样本,运用实证分析,全面系统的分析每篇报道的内容,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工人报道不断发生改变,宏观上展现了我国工人报道的媒介呈现状况。
第一节 方法说明
本文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工人日报》中的工人报道,以 1979 年至 2015 年间有关工人报道作为新闻文本。考虑到总体数量多、时间跨度长的特点,采用统计学中的等距抽样法选取样本进行研究。具体抽样方法为:以 1979 年作为起始年份,每间隔一年抽取一次,从而得到了从 1979 年到 2015 年之间所有奇数年份的报纸,一共 19 年,然后从抽取到的年份中找出每年奇数月的全部报道。很显然,《工人日报》聚集了几乎所有关于工人阶级最具有时效性的报道,而且每篇报道的连贯性也很强,即便是隔年隔月,其报纸的代表性依然很典型,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会全面系统地分析每篇报道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根据以上抽样标准,由研究者浏览样本范围内关于“工人”的所有新闻文本,即不包括副刊在内的专刊、新闻、评论、专访、摄影特辑等等。最终得到符合要求的报道共 1248 篇。
报道量将分绝对报道量和相对报道量两个维度来考量。
绝对报道量是指工人报道的总数量,按照年份进行统计,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向前推移,《工人日报》中工人报道数量所呈现的总体变化趋势。
相对报道量是指每天工人报道所占的版面面积在当天报纸报道总版面面积中的比例。该比例越高,反映出媒体对工人报道越重视。
我国新闻媒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报纸的内容日益丰富,版面逐渐更新和扩增,报道的新闻数量也越来越多,绝对报道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人报道随时间变迁发生的变化,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相对报道量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全面地反映出随着时间变迁工人报道所呈现的变化。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工人议题报道减少
(一)绝对报道量发展趋势
图 1 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工人日报》中工人报道总量以 1992 年为拐点,前后一高一低,划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之后,《工人日报》关于工人的报道减少。
第一阶段(1979 年——1992 年),转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初,给予了国有企业很大的发展机会和自由,在短时间内帮助国有企业取得很大的业绩提升,工人利益随之提升。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这个阶段,媒体纷纷将工人议题作为报道重点。
第二阶段(1992 年——至今),深入转型期: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企业面临巨大困境,特别是 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使得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国有企业效益不断下降,工人处境逐渐恶化,面临下岗和失业,沦为相对利益受损群体,政治地位随之急剧下降。工人阶级不再是建国之初的“统治阶级”与中坚力量,转而成为了改革后的弱势集团,从而逐渐被媒体所忽视。
(二)相对报道量发展情况
研究发现,工人报道在《工人日报》中的相对报道量,最低情况下为 0,最高为 1/4,且波动性较大。
《工人日报》作为工人报道最集中的媒体,应该以工人报道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发现,有些情况下,当天的《工人日报》竟没有一篇关于工人报道的文章,足见工人媒介表达的缺失。这可能是由于工人报道缺乏吸引眼球的材料,会影响受众的阅读率所致。
.........................
第三章 《工人日报》中工人群象的分析....................26
第一节 劳模形象分析.....................26
一、劳模的定义及历史演进......................26
二、“爱岗敬业”的劳模形象..................28
第四章 《工人日报》中工人报道的不足与对策................... 53
第一节 工人报道存在的不足.....................53
一、工人阶级的媒介表达不够充分..................53
二、工人阶级的媒介形象不够全面................54
第四章 《工人日报》中工人报道的不足与对策
研究发现,《工人日报》确实为工人阶级的媒介表达提供了一定机会和空间,也塑造了一批生动的工人群像。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的媒介表达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但这个群体所需要的媒介表达机会还远远不够,大众所感知的形象也是不全面的。他们需要媒体更为客观真实的关心与关爱。在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工人阶层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还是自身的职业认同,都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呼唤更为充分的工人媒介表达以及更为全面的工人媒介形象已经成为工人报道不可回避的崭新课题。
第一节 工人报道存在的不足
一、工人阶级的媒介表达不够充分
实证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媒介表达不够充分,即使在工人议题最集中的《工人日报》上,工人阶级的媒介表达也大大受到制约。具体如下:
从报道量来看,工人报道的数量仍然不足,某些样本中竟然找不到一篇关于工人议题的报道,反映出媒体对工人报道重视度不够。
报道的消息来源以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工会为主要,占报道总量的76.4%。而直接来源于工人的报道却仅占7.1%。这个问题属于典型的“消息来源标准化”现象,体现了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媒介近用权的差异,社会地位越高,接近媒介的可能性便越大,而农民、工人等无社会背景缺乏者,接近媒介的机会则相当有限。
《工人日报》一直以来都重点关注工人们的短期利益和生活现状等,较少关注与工人群体深层次、长远利益相关的“企业民主”、“企业改革”等方面的问题。数据表明,1979 年——2015 年间,以企业民主、企业改革为主题的工人报道仅占 18.4%。说明媒体越来越着眼于解决眼前利益问题,却忽视了对长远利益的关注,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
报道倾向性分布不均衡,85.3%的工人报道体现出“正面”的报道倾向,“负面”的报道倾向仅占 3.6%。由此可推断,很多负面的问题被掩盖,工人阶级某些真实情况未能得到较好地表达。
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超过 80%的工人报道都没有引述工人阶级的话语,表明工人阶级缺乏通过媒介表达意见的机会。
......................
结语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处于持续的社会转型期。在这段特殊的时期,社会统一化程度较低,多样化的利益相关体同时存在,矛盾和冲突时时发生,诉求也毫无疑问地出现了多样化现象。于此,应该以正确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各方利益的诉求,坚持平等公平的原则处理利益纠纷,否则将加剧各方之间关于利益分配的矛盾和冲突,激发社会中不安分因子的崛起,引起社会的动荡和混乱。所以,这段时间内,建立公平的利益诉求机制很有必要。
《工人日报》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综合性报纸,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工人群体的报道,充分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媒介表达状况,成功塑造了“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劳模形象”、“率真质朴、任劳任怨的普通工人形象”、“生活不易、勤奋努力的农民工形象”工人阶级的典型媒介形象,与社会现实中工人阶级形象基本相符,是历史的见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人阶级媒介表达状况有一定改善,如工人阶级的媒介主动权开始扩大,他们由以前的“被动参与”开始转化为“主动参与”。然而,总体上看,工人报道的状况仍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1)从报道量来看,工人报道的数量严重不足,反映出媒体对工人报道重视度不够。(2)报道的消息来源以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工会为主,属于典型的“消息来源标准化”现象,工人阶级接近媒介的机会则相当有限。(3)媒体越来越着眼于解决眼前利益问题,忽视了对长远利益的关注,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4)有些负面的问题被掩盖,工人阶级某些真实情况未能得到较好地表达。(5)从工人话语引述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工人报道“无话语引述”,表明工人阶级缺乏通过媒介表达意见的机会。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人报道的水平和质量,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形成常态化的工人报道机制、搭建多方位的信息沟通平台、丰富工人报道的内容与形式。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但无论怎么变化,工人阶级总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通过真实、客观的工人报道,呼唤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地位,赋予工人阶级充分的话语权,落实对基层工人的关心和尊重,保障对工人阶级的基本权益,才能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