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对河南形象的媒介建构研究——基于 2012-2014 年《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的内容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46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随着媒介发展的突飞猛进,媒介构建的虚拟现实已经从报纸、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介形态发展到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旧互动的形态。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的交互性也使报纸等主流媒体的媒介影响力日趋下降。在新媒体环境下,本文从主流媒体着手,分析河南形象的媒介建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从新闻生产角度看

​传统媒体是新闻生产的中坚力量,拥有素质较高的采编队伍和新闻生产能力,网络媒体依靠整合和选择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推送给线上客户仍是网络媒体的生产模式。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信息推送如果不通过有影响力的媒介推送、转发,也难以形成公共话题和舆论热点。再者,传统媒体积极参与媒体融合,以《人民日报》为例,新闻客户端、微博@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微信公共账号等新媒体形式,也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抢占传播阵地。

(二)从影响路径角度看

​新媒体的信息更迭速度快,新闻信息量大。一天会出现多个新闻热点话题,而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今天的新闻到了明天已是昨日黄花,被淹没在当天的新闻信息之中。而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有时在事件过去几日之后,网络媒体依然对报道进行转载和再加工,具有相对的活跃性。

就新闻内容而言,传统主流媒体具有权威的信息源,内容更具专业性,深度、广度和高度上也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三)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传媒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媒体主流与非主流的重要指标,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型媒体莫不如此。网络等新媒体信息的发布,短篇、浅显的新闻报道成为主流。因此,“内容为王”的传统主流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新闻背景探究以及对事件的深度报道仍占有一席之地。传统主流媒体作为我国权威媒体,肩负着促进价值认同、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因此,传统主流媒体对新闻报道的选择和加工会综合多种价值维度,对“社会现实”的建构具有导向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主流媒体对河南形象的建构问题,将主流媒介建构的社会现实分为两个层次:1.主流媒介是如何构建“河南形象”的? 2.主流媒介构建的“河南形象”有什么特点,对提升河南形象是否产生作用和影响? 本文拟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以《人民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报为研究对象,对两报涉及“河南”的主题报道进行量化分析,以期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21 世纪初,一些访学国外的新闻学者发现,阶层分化清晰以及报纸风格的固化,使外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消费消费方式形成了稳定性的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大众媒介迎来了市场化的白热化竞争态势,因此,媒介自身形象的塑造问题逐渐被国内传播学届所关注。自秦启文教授的《形象学导论》的出版发行始,有少量关于形象研究的著作在国内学界面世,关于“形象”的研究也崭露头角;不久,栾轶玫教授为“媒介形象学”打开了一道大门,《媒介形象的研究现状及重新定义》、《媒介形象构建的四个标准》等多篇文章的发表,以及《媒介形象学导论》的问世,为我国“媒介形象”的研究厘清了内涵和意义。现任中国传媒大学任教的宣宝剑教授论著《媒介形象》一书,将媒介形象作为一个系统,诠释了媒介形象研究的两个维度,即“传播者的媒介形象”和“被传播者的媒介形象”。其贡献是为“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撑(关照)。

​从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媒介形象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媒介的形象。即社会及受众对大众媒介(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的价值认同和判断。此类研究主要是社会各界对媒介的报道特点、发展路径、传播规律以及媒介的影响力等方面的探究。《媒介公信力与媒介形象》、《电视媒介形象构成要素的实证研究--简论四川电视台媒介形象》、《广西卫视媒介形象塑造和推广策略研究》等研究,都从媒介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究媒介形象的发展路径和特点。第二,对社会现实中某类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群的形象研究,等同于被传播者在“媒介上的形象”。也就是大众媒介利用媒介作品,对被传播者形象的媒介再现,即媒介建构所建构的一种“社会形象”的研究。在媒介形象研究中,这部分的研究相对较多。“农民工”、“留守儿童”、“剩女”、“城管”等代表一类社会群体的词汇,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在大众媒介中出现并固化。传播者将这类人塑造成具有相同特征的社会群体,在新闻报道中“再现”其媒介形象。这些“群体化”形象在媒介形象研究中掀起了一股热潮。以“媒介形象”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进行主题搜索,共有 1000 篇以上的类似研究。例如:《农民工媒介形象再现及其内在逻辑——基于央视春晚的分析》、《网络媒体中“城管”的媒介形象研究——基于凤凰网的框架分析》、《城管的媒介形象研究 ——以新华网和《新安晚报》为例》、《剩女媒介形象解析》等研究,其中多以硕士论文为主。

此外,还涉及到国家形象的研究,这些研究,多以外媒为研究对象。例如对中国形象在《纽约时报》的呈现方式,《参考消息》中的美国形象研究等等。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国际新闻家》刊发过多篇对国家形象的研究,如: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王秀丽、韩纲的《“中国制造”与国家形象传播——美国主流媒体报道 30 年内容分析》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 报纸概况

(一)《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自创刊以来,为满足广大读者要求,在内容与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期间经过两次改版,由初创时的 4 版增至目前的 24 版(周六、周日为12 版,节假日为 8 版)。在内容、表达方式、文风等方面也力求改革,贯彻“三贴近”,践行“走转改”,着力改进主题宣传、典型宣传、重大突发事件宣传和热点引导的作用,推进编采分开改革,调整优化版面结构,形成要闻、新闻、周刊的版面格局;增创评论理论、深度报道优势,“任仲平”等要论品牌和“人民论坛”等知名专栏影响扩大,“人民观察”、“求证”等新创专栏受到欢迎。

(二)选择《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报的原因

本文主要研究主流媒体对河南形象的媒介建构问题,在全国的主流大报中选择《人民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位是两报对河南为主题的新闻报道,以篇为一个单位。选择这两份报纸的原因如下:

第一,《人民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报,是全国性质的主流大报,两报面对全国发行,报纸发行量大,且覆盖面广,影响范围较大。《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作为我国官方的媒介机构,新闻资料多源于第一手资料,拥有权威的新闻来源,报道相较于其他媒体,新闻报道更具权威性。

第二,从报道内容和主体分布上看,两份报纸均是综合性日报,报道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能够全面地记录了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各种变化。因此,能够反映河南形象在媒体上的全貌,对分析河南形象具有全面性。。

第三,《人民日报》作为党报党刊,以正面宣传报道为主,新闻报道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重要资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并积极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新华每日电讯》报坚持内容严肃、形式生动相统一,坚持大信息量与透彻的分析洞察相统一,被誉为“消息总汇”,又因其内容丰富、语言简洁、贴近群众的风格,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推崇。因此,两报不同的报道特点,能够互补报道选题和报道风格上的不足,互通有无,建构全面的“河南形象”。

​此外,《人民日报》、新华社均有驻河南的新闻记者站,在新闻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好地核实新闻事实,挖掘新闻背景,而其他域外媒介对河南相关新闻的报道,均是转自新华社和河南的地域内的新闻报道。有研究以《新京报》、《新民晚报》、《南方都市报》、《华商报》等几家都市媒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负面新闻对河南形象的影响,在对涉豫报道的新闻来源分析时,数据显示:除了本报记者直接釆写稿件外,新华社的稿件占了最大的比重。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本论文本着先宏观再微观,先量化后质化的思路对研究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将文化研究中的符号学分析和话语分析等引入媒介形象研究,关注“媒介如何构建河南形象、河南形象在主流媒体中的媒介形象是怎样的”等问题。在研究中,本文将对新闻议题进行细分,并对负面报道进行单独分析,避免过于宏观的分析样本。这样的研究视角不讨论媒介形象是正确呈现还是错误呈现, 具体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 文献研究法

文献法是一种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来探讨被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包括了统计资料分析、二次分析、内容分析、历史比较分析等多种分析方式。

本论文参考的文献有:“媒介形象”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等相关书籍;我国主要新闻传播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中国知网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公开发行的统计年鉴、研究机构公开的数据等。通过对上述文献的仔细阅读和筛选,获取论文所需的传播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本文对所选取的样本,对报道数量、版次、体裁等 外在形式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对报道主题、新闻源、报道倾向性内在特征的分析,探讨“河南形象”在主流媒体的建构问题。

三 文本分析法

​对所选的样本进行文本分析,从文本的表层深入到文本的深层,透过文本词汇和符号,解构文本信息,确定文本意义,从而发现那些不能为普通阅读所把握​的深层意义。利用话语中的直接引语、间接引语,探讨两报报道河南负面新闻的客观性。

四 spss 统计分析法

本文利用 spss20.0 对所选样本的各个类目和单元进行数据的输入和统计,用数量、频数、均值、百分比来表示,并配以图表及图形展现。通过对统计结果数据的研究,客观形象的描述数据意义,为探究主流媒体呈现的河南形象作为数据支持。

​.........................

第三章 两报涉豫报道分析 ..................... 16

第一节 报道特点分析 ................. 16

一 报道数量分析 ............ 16

第四章 媒介建构的河南形象分析 .................. 34

第一节 河南形象分析 .................. 34

一 河南实力形象 ...................... 34

第五章 对主流媒体建构河南形象的综合评析 ................. 40

第一节 建构河南形象是否全面客观 .................. 40

一 关于客观性和全面性的解释 ................. 40

第五章 对主流媒体建构河南形象的综合评析

第一节 建构河南形象是否全面客观

一 关于客观性和全面性的解释

客观全面的新闻报道,是建构地区形象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作为新闻传播活动,要遵守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快捷等客观规律规律和传播要求。其中,客观性和全面性是新闻报道的核心要求。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这些事实都是人们能够感知和认识的,传播者必须把握事实的真实性、客观性,让新闻报道与事实相符合,如果新闻报道与事实原貌不一致,不仅不能客观的传播新闻事实,还可能给受众带来误导甚至直接的损失,也使媒体的公信力下降,让受众对媒介的可靠性产生怀疑。因此,传播者必须坚持客观报道。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力量实现的,即作者采用“客观陈述”的方法。​

​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即向公众提供全面的、整体的、正确的事实、情况和意见,而不是片面的、个别的、歪曲的。因此,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要完整、全面,新闻报道只有向受众全面地提供事实、情况和意见,才能让受众了解整个事件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从而考量和评价事实的总体。同时,在对某种社会现象或是有争议问题的报道,传播者要充分顾及各种情况,综合社会各方的看法和意见,报道新闻事实时,使受众获得事态的总体资讯和全部看法,为受众提供观察和思考的空间,并不是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受众。因此,本文考量《人民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报建构河南形象是否存在偏差,主要依据两报的新闻报道是否尊重新闻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

结语

本文本着先宏观再微观,先量化后质化的思路对《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报进行内容分析,探讨“主流媒体是怎样建构河南形象”的问题,本文运用较大的篇幅分析了两报对河南的报道特点,并运用汤书昆教授的“区域形象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呈现了两报报道中的河南实力形象、发展形象、群体形象和外观形象。从而总结和发现主流媒体建构河南形象的优缺点,为提升和重塑河南形象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和启示。

​纵观全文,主流媒体建构了相对客观全面的河南形象,倾向于报道发展、进步中的河南,负面报道也较理性和客观,没有出现绝对化的负面形象。仅从主流媒体建构的河南形象来看,河南形象的“污名化”现象正在逐渐弱化。主流媒体建构河南形象时,运用了较多的“客观陈述”以及“引用”是值得奇特媒体广泛借鉴的范式,但“模式化”的报道和“农业大省”的刻板印象,也使河南形象在受众面较为单一、俗套。在媒体环境下,报道方式的创新问题,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受文章篇幅和主题的限制,本文未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因此,研究报道的创新,突破模式化的报道痼疾,为提升河南形象提出相应对策,是本文接下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地区形象的好坏,是成为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来河南求学、定居、工作的重要考量标准,而主流媒体对河南“农业大省”的刻板印象,忽视了河南近几年来工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可见,媒介建构的地区形象是落后于现实发展中的地区形象,这种滞后性是值得新闻传播者和地方管理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也为提升河南形象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