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2000 年 8 月 1 日,国务院同意将 11 月 8 日作为中国“记者节”,记者节成为我国三大职业纪念日之一。记者节的成立,加深了公众对新闻工作者的关注程度,记者群体的形象也因节日的成立而逐渐凸显。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发展,记者的从业环境、职业意识、职业理念、职业角色等在改变,公众对记者群体形象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公众眼中,记者以人民为中心,视真实为生命,是社会的瞭望者,公平正义的拷问者,是社会文明、良法善治的推进者,并有着“铁肩担道义,信义著文章”的理想信念。近年来,伴随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些记者受利益驱动,逐渐淡化职业操守,甚至违背新闻职业道德,新闻敲诈或有意新闻造假就是典型表现。加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时间和注意力呈“碎片化”趋势,以及纸媒的衰落,网络媒体的盛行,为记者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不少冲击与挑战。一些记者为了迎合大众心理,吸引受众眼球,获得点击率与转发率,制造低俗新闻,致使媒体公信力有所受损,受众对记者的信任度有所下滑。
自记者节成立以来,每年记者节当天或前后几乎各大媒体会通过刊登各式文体表示对记者们的节日祝贺,记者的责任使命、优秀记者的先进事迹等成为报道的重要议题。记者节的相关新闻报道,是记者群体自己采写报道、评论自己的节日,与报道教师节和护士节这两个行业性节日或其他节假日存在差别。媒体在记者节期间关于记者的报道与时俱进,既有祝贺称赞,也有批评鞭笞,但媒体呈现与社会现实之间是否存在差距,我们需通过分析媒体报道框架方能略知一二。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首先,目前新闻传播学界有关记者节报道的研究较少。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为检索项,“记者节”为检索词,选择全部文献不计年限,共检索到有关记者节报道的学术论文 18 篇,但尚未有学者运用框架理论对记者节报道进行分析。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进行研究,是从新的视角对现有研究的补充和完善,力争能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些许借鉴意义。
其次,学者关于框架理论的应用,多数是运用传播学者 Tankard 的“框架清单”,通过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基调、报道版面、报道形式等指标来进行定量分析。但也有部分学者较为系统地运用框架理论的高、中、低三个层次结构对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主要依据臧国仁、钟蔚文等台湾学者提出的框架理论的三个层次结构和两种作用机制对《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能更加深入、系统、全面地了解《人民日报》关于记者节报道的新闻框架。
1.2.2 实践意义
运用框架理论分析《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首先,能了解《人民日报》关于记者节的报道框架,包括新闻报道所呈现的主题,报道的基调以及暗含的意识形态等。其次,有关记者节的报道是记者群体采写自己节日的新闻,与记者采写其他行业性节日或其他节假日不同。《人民日报》关于记者节报道的框架呈现,也能表达记者是否重视自己的节日,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工作情况、生存状况等。再次,通过对《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的语篇分析,能发现媒体关于记者节报道的语言是否一成不变,从而提醒以党报为代表的新闻媒体,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应该注意改变传播意义,尽量少用生硬呆板的老旧话语,应与时俱进,在新闻传播中尽量使用通俗而不俗套的语言,使读者能愉悦地阅读,轻松地理解。最后,通过对《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探究记者节报道是否存在些许不足,希望《人民日报》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第 2 章 《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的框架内在结构及机制
2.1 报道数量与选题特点
2.1.1 报道数量
经统计发现,从 2000 年成立记者节开始到 2015 年,《人民日报》关于记者节报道的新闻文本共 61 篇。从图 2.1 记者节报道数量走势图可以看出,16 年来,记者节的新闻报道数量走势几乎呈一升一降的状态。2007 年达到该报记者节报道数量的峰值,共有新闻文本 9 篇,接近报道总量的 1/6;居于第二位的是 2014 年,有新闻文本 8 篇;2005年及 2011 年均位居第三,新闻报道文本各 7 篇。2005 年、2007 年、2011 年及 2014 年,四年的报道数量共 31 篇,占总量的 52%,超过 16 年来记者节报道总量的一半。由于在中国知网《人民日报》电子版中未检索到 2002 年关于记者节的报道,所以本研究将 2002年的新闻报道数量视为 0 篇。其他年份的新闻报道数量几乎只有居于前三位的年份的报道数量的一半或者更少。除 2001 年(1 篇)、2003 年(1 篇)、2004 年(1 篇)、2012 年(2 篇)四年外,其他年份的报道数量分布较均衡,波动幅度不大,如 2000 年(3 篇)、2006 年(4 篇)、2008 年(4 篇)、2009 年(5 篇)、2010 年(3 篇)、2013 年(3 篇)、2015 年(3 篇)。
《人民日报》关于记者节的新闻报道在 2007 年(9 篇)和 2014 年(8 篇)之所以相对较多,是因为 2007 年是中国记协 70 周年诞辰,一半新闻报道与此相关。加之当年记者节前夕,新闻出版总署发出通知及向全国记者发出慰问信,保障记者的合法采访权益。这一权益关系到记者的新闻采编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记者工作的完成程度息息相关,可谓是记者群体在记者节收到的“特别祝福”,因此,关于此类新闻的报道也相对较多。2014 年,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活动,8 篇关于记者节的新闻报道,其中 7 篇报道与此活动相关,通过消息、通讯、评论三种体裁全方位展现、剖析活动的精髓。
总体来说,《人民日报》关于记者节的新闻报道随意性较大,未经过前期策划,没有相对稳定的报道篇数,致使有些年份的记者节新闻报道数量较少,但每年的新闻报道总量均处于 10 篇之下。
...........................
2.2《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的框架内在结构
台湾学者钟蔚文、臧国仁等人提出了三个框架层次,分别是高层次结构、中层次结构和低层次结构。高层次结构主要是对新闻事件主要议题的界定,代表抽象意旨;中层次结构则属实证方面;低层次结构则是操作或者是指示方面。臧国仁在其著作中用图表表示了各种真实形成的框架的三层次结构(图 2.2)。
2.2.1 高层次结构的主题分布
新闻框架的高层次结构是指对新闻事件主要议题的界定,代表了主题意义,就是Goffman 所说的“这是什么事”。新闻主题是新闻选题的具体体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的关注点、倾向性以及呈现的主流意识形态。如图 2.2 所示,可以看出在符号(媒介)真实中,框架的高层次意义往往与标题、导言和引句有关,但多数时候由新闻标题体现。正如 van Dijk 所说,标题是对主题的表达和暗示,是对文本内容的概述。本研究认为,此论说同样适用于新闻通讯、新闻评论及领导人讲话稿等。即使是同一事件,标题内容不同,形成的媒体框架亦有所差异。例如,《人民日报》关于记者操守的评论中,一标题为“记者的荣光永在前方”,另一标题则为“媒体公信需要自我救赎”。两则标题表达了不同的含义,形成不同框架。前者认为记者们在坚守节操,奋力前行;后者则在警示记者职业操守在堕落,需要广大记者自我救赎。
导言可谓是对新闻标题的进一步扩写,是对新闻事件的浓缩和提炼,与新闻标题共同表现新闻文本的中心主题。例如,关于记者使命的报道,导言为:
“有一种声音永远响亮,那就是记者写就的华章”,“有一种使命令人向往,那就是记者爱憎的力量”……11 月 7 日,济南市 200 名记者代表齐聚大明湖畔,举行记者宣誓活动,热烈庆祝即将到来的记者节。(《记者的誓言》2010 年 11 月 8 日)
关于引句能否表达新闻报道的高层次意义,臧国仁总结到,新闻记者写作新闻稿件时在新闻文本中引用了采访者或者他人的言论,就有用该言论表达该篇新闻报道的上层意义。正如戴至中认为,“直接引句通常较接近核心命题”。本文将通过以上三种形式来归纳总结《人民日报》有关记者节报道的主题框架。
......................
第 3 章 《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的错位 ................. 47
3.1 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错位具体表现 .............. 47
3.1.1 铁肩担道义 VS 权利保障缺失 ............ 47
3.1.2 恪守职业操守 VS 谋取利益 ............. 48
第 4 章 《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优化路径 .................... 59
4.1 国家层面 ............. 59
4.1.1 进一步尊重新闻传播规律 .................... 59
4.1.2 巩固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效统一 ............. 59
第 3 章 《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的错位
3.1 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错位具体表现
3.1.1 铁肩担道义 VS 权利保障缺失
铸铁肩,担道义是记者的基本使命,《人民日报》强调记者要有铁肩担道义的职业精神,但这与目前记者有时所处的采访环境相矛盾。采访过程中,记者的权利得不到维护和保障,是无法担负时代道义的。
虽然《人民日报》在关于记者权利和权益的新闻报道中,多次提到要保障新闻采编人员的采访权。如“新闻出版总署就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发出通知,明确指出,‘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扰、阻碍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但在记者实际采访过程中,一些记者会受阻,采访对象不愿意配合,记者被辱骂、阻挠、拒之门外等。当涉及一些调查性报道时,部分记者甚至会遭受社会黑势力的恐吓和殴打,严重威胁着记者的生命安全。关于记者被采访对象殴打的新闻也常在媒体出现。兰州大学袁晓帅通过对“80”后记者生存状态的调查发现,49.48%的“80”后记者认为采访者不配合是采访过程遇到的最大阻力。在百度搜索中输入“记者被打”,则有 61 万余条相关信息,一些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不够。
3.1.2 恪守职业操守VS 谋取利益
2007 年记者节,新闻出版总署在发布的保障记者正当采访权的通知中明确强调,记者不能利用采访之便从事有偿新闻,并利用记者身份来谋取好处。记者节报道中涉及的记者,多数为恪守职业操守的优秀记者。在现实采访环境中,接受采访对象馈赠几乎是新闻行业公开的“秘密”。“1997 年喻国明主持的《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调查》,2002 年陆晔等人主持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职业理念研究》以及 2003年郑保卫、陈绚等人主持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职业理念研究》均发现,新闻工作者对接受采访对象馈赠的行为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几年间新闻工作者对接受采访对象馈赠的认可度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在有些问题上还呈现升高趋势。”
.........................
第 4 章 《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优化路径
通过前文对《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框架的高、中、低三个层次以及选择、重组机制的研究,发现记者节报道的各主题框架分布不均,重点突出领导力框架、记者责任/使命框架以及记者典范框架;文本图式结构较为完整且情节框架、议题框架设置均衡;对于特定时期的特定事件会进行特别报道,并且系列报道展现了媒体的专业精神,但是新闻语言生动性不够;在消息来源的选择上,多采用新华社稿件,信源公信力强;记者节报道以消息为主,评论作为辅助,版面位置突出,报道基调凸显正面宣传,但报道篇幅稍显繁重。由于受国家政策的规制,新闻组织框架以及新闻个人认知框架的影响,记者节报道呈现的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之前存在错位,为解决这一不足之处,特提出相应优化路径。
4.1 国家层面
4.1.1 进一步尊重新闻传播规律
针对新闻传播规律,习近平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既强调了新闻真实的重要性,“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也论述了舆论监督应与正面宣传有效结合,不能只是进行正面报道,报喜不报忧,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对一些不好的事物或者现象应加以批评报道,做到全面真实客观。其实,只要批评性报道做到了尊重事实,讲述有理,并不一定会引起负面效应,相反不仅能起到为民众排除疑虑,满足受众信息需求,有效引导舆论的作用,还能给其他人员以警示,这样的传播效果就是正面的。因此,《人民日报》关于记者节的新闻报道,在对优秀记者进行正面宣扬的时候,也应适当增加现实中记者群体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境的报道。
4.1.2 巩固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效统一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强调“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党性与人民性是一致的,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人民日报》关于记者节的新闻报道做到了坚持党性原则,政治方向正确,政治立场稳定,尤其是在每一年涉及领导人讲话的记者节报道中,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进行了宣传,做到了新闻宣传与党中央高度一致,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当然,如果从事新闻宣传的工作者能够不断增强党性意识,尽职尽责地为党和人民服务,在做什么、说什么等各方面都能符合党的要求,将更加有利于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性原则。《人民日报》关于记者节的报道在坚持人民性方面稍欠缺,在记者节关于记者“走转改”活动的报道中,涉及基层人民群众的声音相对较少,不能有效反映“走转改”活动的主题。因此,可以在记者节报道中多加入基层群众对记者群体的看法,或者对新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记者节报道更加接地气,与人民群众贴合得更加紧密,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党性能够更加坚定新闻报道的立场和指向;坚持人民性能够使新闻事业更加充满活力,新闻工作更加具有动力。因此,只有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新闻报道才能更好地为党服务,传达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真正反映基层人民的声音,为人民服务,从而让党放心,人民满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