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两人的媒介思想概述
1.1 波兹曼的媒介思想概述
1.1.1 媒介隐喻论
“媒介隐喻论”是尼尔·波兹曼媒介环境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媒介隐喻论”中,他强调了媒介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依靠媒介传播的内容,实现传播的效果。尼尔·波兹曼并不像其他学者那样认为媒介是一种中性的存在,而是具有一定意识形态存在着的,媒介作为一种隐喻,现实的世界就是被其隐蔽但有力的定义着的。尼尔·波兹曼认为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媒介存在,媒介以隐喻的方式不断的延续发展,并体现出新媒介对旧媒介的竞争,媒介之争并不仅仅表现在物资层面,如金钱、时间、权利上,还表现在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上。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隐喻论起源于麦克卢汉的理论。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就是信息,即“媒介即讯息”理论。他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而人类的任何延伸都将对人类认识世界带来新的认识尺度,而这些改变影响着整个社会体系内部的文化发展。在麦克卢汉之前,人们认为媒介只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存在,是为传递信息内容服务的,只是内容的外壳而已。但麦克卢汉则认为媒介并不依靠所传递的内容,而是凭借自身的发展力量对人类产生影响,因此,每一种媒介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意识和感知偏向。尼尔·波兹曼继承并发展了麦克卢汉的观点,在继承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理论,使麦克卢汉的理论得到更深的发展。隐喻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方法,是将多种事物进行比较,进而得出被比较事物的本质。若要深刻的了解某一事物的本质,就必须通过同其他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所以,想明确了解世界的本质,就必须凭借一系列的隐喻。媒介影响人类行为的方式,就像一种隐喻,通过一种有力的隐蔽的力量对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进行定义。我们了解事物的方式和看待事物的方式都受媒介指导着,但是媒介这种隐喻的方式却难以被我们所注意。
我们日常的生活,被诸多的语言、艺术、宗教信仰包裹着,但却不曾发现这些都是媒介在发挥着作用,我们通过媒介了解和感受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说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被媒介通过隐喻的方式左右着。比如:媒介通过钟表,将时间隐喻精准的排列顺序,影响着我们对事物处理的顺序;媒介通过文字,将我们的大脑隐喻成被书写过的事物,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处理能力;媒介通过电视,将新闻隐喻成商品,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媒介就这样无声无息地,通过隐喻定义着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所认知的自然世界、我们所拥有的智慧和思想,都不是它们真正的面目,而只是它们的一种变现形式而已,媒介即是隐喻,我们的文化是由隐喻创造的。
........................
1.2 梅罗维茨的媒介思想概述
1.2.1 媒介情境理论
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这本媒介学重要著作当中,梅罗维茨首次提出了媒介情境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梅罗维茨深入浅出的举例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事件来论证这一理论。
梅罗维茨指出早期学者对不同媒介的研究存在不足,大多集中在对媒介内容的研究,以内容为中心的研究方式,严重的影响着一些传播媒介的实际作用,尤其是电视媒介的作用被严重的低估,因为以内容为中心的研究方式并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变化的影响,而仅仅研究电子媒介与现有环境的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梅罗维茨认为电子媒介被广泛使用后,媒介所处的外界环境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并形成一种的新的社会环境。当一种全新的社会环境形成之后,人们的行为也就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被塑造的新行为将会超越以往的研究内容。因此,梅罗维茨认为对媒介效果的研究,应先明确了解媒介变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方式和它是如何改变社会环境的,同时还要了解人们行为受到新环境变化影响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是基于他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戈夫曼的场景理论的研究综合。梅罗维茨继承了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理论,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不同环境间的交流手段,媒介也是一种环境。梅罗维茨发展了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理论,他认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存在不足,他的媒介理论没有关注媒介对环境的影响,对媒介怎么样引起社会环境的广泛变化也没有研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作用是影响人的感官,新的媒介出现后会打破人现有的感官平衡,感官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到人们意识的改变。但是麦克卢汉并没有对这个过程发生的理由和原因进行解释和说明。因此梅罗维茨对麦克卢汉的理论进行了发展,他将戈夫曼的场景理论引入到了麦克卢汉的理论当中,借此来充分的解释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影响变化。他通过创立“媒介情境理论”来分析和研究媒介、场景、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戈夫曼的场景理论对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影响巨大,在媒介情境理论中充分体现着戈夫曼的理论。戈夫曼的场景理论中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动力关系。他认为在日常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表现更像是一种表演。人们的生活就像是演员和观众的关系。在某一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社会中的某个人就像一个演员一样,按照自己想要表现给观众的角色来表演给观众,而观众则是跟着演员的表演来体验另一种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演员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自己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样子,观众也会忘记自己所处在的真实的世界,而是陷入一个展现出来的世界。只有这个特定的过程结束后,演员才能恢复自我,观众才能认识到真实的世界。虽然戈夫曼的理论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梅罗维茨对戈夫曼的场景理论做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这一理论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人们的社会角色和行为表现。根据这一理论,人的行为表现需要特定的社会场景和观众,任何场景的变化或观众人员的变更,都会影响到人们行为的表现,人们会随着场景和观众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变动。但是,这一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在某一特定的文化背景,某一特定的场景,所以它是一种静态分析,同时没有关注到媒介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作用,也没有对场景变化后人们行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做出分析和研究。
......................
第 2 章 两人的媒介思想相通之处
2.1 波兹曼与梅罗维茨同是媒介环境学代表人
2.1.1 波兹曼与梅罗维茨薪火相传
媒介环境学派是波兹曼正式建立起来的学派,他制定了媒介环境学学科,提出了媒介环境学的研究理论框架,明确了媒介环境学的基本命题。无论是在媒介环境学,还是在媒介环境学派上,以往的学者和后来的学者都没有波兹曼的贡献更大。而梅罗维茨将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加以延伸和拓展,他综合了麦克卢汉和戈夫曼的理论,提出了媒介场景理论,将媒介环境学的理论拓展到微观层面。虽说两人在研究方式和研究内容上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但是两人是媒介环境里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同属于媒介环境学派,因此两人的研究框架是相同,研究视角是相通的,两人的研究思想也是相通的。两人对媒介环境学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将这一理论学派发扬光大,大大的推动了媒介环境学发展进程。
2.1.2 同源与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
麦克卢汉提出的经典论述“媒介即讯息”在媒介环境学领域内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波兹曼和梅罗维茨都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理论。波兹曼在肯定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理论研究,他通过对麦克卢汉的理论进行修正,提出了“媒介即隐喻”。在“媒介隐喻论”中,他强调了媒介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依靠媒介传播的内容,实现传播的效果。在尼尔·波兹曼理论体系中,并不像其他学者那样认为媒介是一种中性的存在,而是具有一定意识形态存在着,媒介作为一种隐喻,现实的世界就是被媒介隐蔽但有力的定义着的。
梅罗维茨继承了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理论,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不同环境间的交流手段,媒介也是一种环境。梅罗维茨和波兹曼一样,并不是简单的继承麦克卢汉的理论,而是发展了麦克卢汉的理论,他认为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存在不足,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作用是影响人的感官,新的媒介出现后会打破人现有的感官平衡,感官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到人们意识的改变。但是麦克卢汉并没有对这个过程发生的理由和原因进行解释和说明。因此梅罗维茨对麦克卢汉的理论进行了发展,他将戈夫曼的场景理论引入到了麦克卢汉的理论当中,借此来充分的解释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影响变化。
综上,可以说波兹曼创立了媒介环境学,梅洛维茨发展了媒介环境学,但是两人的研究根源同是麦克卢汉的研究思想。麦克卢汉的研究成果对二人的理论研究影响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了,波兹曼和梅罗维茨两人的媒介技术思想是相通的。
.........................
2.2 两人关于电子媒介时代政治论断是相通的
2.2.1 波兹曼关于电子媒介时代的政治论断
波兹曼认为电视时代的政治是一种形象政治。政治家被电视塑造得很受欢迎,政治家的形象不再是“擅长谈判、精通管理、熟知全球事务、洞察各种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的最佳人选”。在电视上,政治家们给观众的不是他们自己的形象而是观众想要的形象。电视无法让公众了解政治家的才能和韬略,电视演播的政治选举无法告诉观众谁是最佳人选,政治判断成为一种审美判断。电视时代的政治热衷于以广告形式来宣传政治家的形象。“电视广告是塑造现代政治的重要工具,政治竞选逐渐采用了电视广告的形式。”电视政治是以视觉为主的政治,政治家赢取选票必须依靠电视广告宣传自己的良好形象。
电视政治之所以运用电视广告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是电视广告已被公众普遍接受。公众已完全接受了电视广告的话语方式。二是电视广告让人们相信所有问题都是可以快速解决的。电视广告利用这些哲学,影响公众对于政治话语的态度。当形象政治以电视广告形式出现时,公众已将形象政治视为常理。 形象政治依靠政治家们的容貌、魅力、名气和个人隐私等方面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电视广告形式出现的政治“给我们一个口号、一个象征或一个为观众创造出引人注目的形象焦点。人们常常以自己的形象塑造上帝,而电视政治又添了新招:那些想当上帝的人把自己塑造成观众期望的形象。”电视广告塑造了迎合观众期望值的政治家形象。
电子媒介时代的政治,利用电视广告完美地改变了政治表现形式。电视娱乐让政治看上去是公正的、诚实的,但实际上却蒙蔽了这些特征。电视广告的阐述模式已经成为了电视时代政治的表现模式。电视政治表现形式利用娱乐手段串通电视广告,使政治与娱乐的界限逐渐模糊。电子媒介时代的政治正好利用了广告的这一独特优势,对观众进行视觉轰炸,满足其视觉审美愉悦。电视政治利用广告哲学阐释其话语和意义,这种阐释模式是公众接受政治家的依据而不是实践的检验。电视时代的政治环境使政治家们得以摆脱自己有限的专业知识,他们已经作为一种公众名人深深地融入了电视文化中。他们利用电视广告形式掩盖其自身的不足之处,夸大其光鲜的一面,刻意表现出令公众满意的形象。他们在电视广告娱乐化的包装之下,成为具有社会效应的名人。电视在塑造政治家的形象时,运用这些策略和技巧来取悦受众。电子媒介时代的政治生态环境成为以娱乐为主的符号环境。
.........................
第 3 章 两人的媒介思想差异之处............... 24
3.1 波兹曼与梅罗维茨媒介受众观的差异............ 24
3.1.1 波兹曼的技术决定论................. 24
3.1.2 梅罗维茨能动性的受众观................... 25
3.2 波兹曼与梅罗维茨媒介思想差异.............. 27
第 3 章 两人的媒介思想差异之处
3.1 波兹曼与梅罗维茨媒介受众观的差异
3.1.1 波兹曼的技术决定论
在媒介技术论的立场方面,波兹曼有着极其鲜明的道德批判,他对技术垄断有着强烈的负面认识,可以说波兹曼是个十足的技术悲观主义者。他认为,在社会大众当中,有着很多技术崇拜者,而这些崇拜者对技术有着积极的态度,他们关注了技术带来的种种好处,却对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视而不见或是不考虑技术泛滥的后果。在谈及技术的看法时,波兹曼论述了技术带来的种种弊端和坏处,却很少考虑新技术带来的诸多机会。在他的视野里,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和优势是很容易被人们了解和发现的,但是弊端和隐患却不易被发现,因此,在技术普遍被认可的世界中,需要不同的声音,不同意见。他认为他的这种悲观立场也是适应时发表展的,在人们衡量和评判技术变革时,人们需要客观的认识,冷静的思考,不能盲目的对新技术进行支持和认定,而更应用怀疑和批判的角度去思考新技术,与技术保持一定的合理距离,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的控制技术,才能正确的了解技术和利用技术带来的好处,而不是被技术控制和掌控。波兹曼的技术悲观论,基于一个前提条件:技术具有隐匿性。技术隐匿性是媒介环境学里一个明确的命题,它强调技术带来的便利容易被世人所关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为直接的表现,是人们幸福生活的保证,但是技术隐匿的弊端却不易被发现,技术的隐匿性在不知不觉中就控制了人们的生活,而不是人们控制着技术。技术的隐匿性不易发现的原因是因为技术的隐匿性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技术发挥优势的过程,这种隐蔽而不显现的运行方式,使得技术在无声无息间发挥了并不像人们想象那样的作用,同时人们也只是关注了技术带来的好处,对技术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并没有关注和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介环境学将技术决定论作为理论的研究基本和研究焦点,就在于让人们更多的关注技术的隐匿性,让人们关注技术的优势和机会时,也更多的关注技术本质和特征,避免盲目的追求技术和过度乐观的对待技术,更理智的、客观的对待及时,认识到技术革新对人们生活、人性、人类自由以及社会形态、社会生态带来的诸多弊端和隐患。
.........................
结论
作为当代重要的媒介环境学的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和约书亚·梅罗维茨对媒介环境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两人的媒介思想是媒介环境学领域内的最要财富,对研究媒介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通过对两者思想更深入的比较研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媒介环境学研究的空缺,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媒介变革及其可能引起的社会变迁。
本文认为,波兹曼和梅罗维茨两者的媒介思想,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之处。通过对两者的媒介思想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媒介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和改造着社会的发展进程;
2、电子媒介的更替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如电子媒介替代印刷媒介,但是新的电子媒介也伴随着诸多的负面作用,而这些负面的影响,往往并不容易被人们所发现和了解,因此,对待新的媒介技术更应从理性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
3、新的媒介的产生,对社会各个群体会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但是对儿童的不利影响要大于有利影响,因此,在新的媒介技术出现时,更应关注对儿童的保护;
4、人文主义关怀是环境媒介学的出发点,因此在日后的研究过程中,应着重从人文视角来看待媒介的变化;
5、环境媒介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研究范式,而是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它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更注重自身的研究环境,发展具备我们自身特色的媒介理论,进一步发展环境媒介学。
而造成师徒二人思想差异的原因,笔者也进行了思考探究:
首先,在思想渊源方面,波兹曼与梅罗维茨都受到麦克卢汉的影响。波兹曼更多地是挖掘了麦克卢汉研究的阴暗面,他以一种近乎保守的方式对麦克卢汉的论点加以阐释。而梅罗维茨发现的不只是麦克卢汉对数字时代的先知先觉,他还在批判的基础上发扬了麦克卢汉的思想,进而提出自己的媒介理论。
波兹曼除了广泛接受麦克卢汉的思想之外,还受到芒福德和英尼斯的影响。芒福德的研究涉及了整个科技文化体系的批判,而英尼斯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前景也持怀疑态度,对媒介技术的发展方向并不乐观。波兹曼对于传播媒介批判性的观点,和他们二人是一脉相承的。波兹曼的理论来源局限于媒介环境学派,而梅罗维茨博采众长,理论渊源更加丰厚。他的观点借鉴了“社会学家”戈夫曼的场景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同时他还对许多学者的媒介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评论。
其次,在研究视角与学术风格方面,波兹曼的媒介理论渗透着浓郁的人文关怀精神和道德拯救意识。他总是被一种深刻的道德感所驱使,试图用印刷时代的社会传统去维持或重获电子媒介时代的社会平衡。只可惜,他没有将读者的视角带向寻找解决问题出路的考察高度,这就导致了波兹曼必然在理论的走向上找不到出路,导致悲观主义的色彩。相比之下,梅罗维茨明确的谈到因为道德价值受到媒介的影响而不时的变化,所以他并没有从道德评判的角度对媒介导致社会场景和社会行为发生的变化作出研究。而是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媒介理论,为媒介环境学开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