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续集电影创新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54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续集电影的概念解读

第一节 续集电影的定义
“续集”(Sequel)一词源自于拉丁语 sequi,在拉丁语中有“跟随”的意思。续集电影并非是新鲜事物,它在电影史上一直占据独特的地位。早在 1904 年,电影大师梅里埃就从他两年前的影视作品《月亮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1902)中获取灵感,创作了富有续集意味的作品《不可能的旅行(Le Voyage à Travers L'impossible)》(1904)。而美国导演格里菲斯更是在他的《他的嘱托(His Trust)》(1911)和《完成他的嘱托(His Trust Fulfilled)》(1911)两部影视作品的字幕中,就已经较为明确地提出了两部作品中存在着“叙事延续性”的关系。到了三十至六十年代,续集电影就逐渐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这些早期的续集电影虽然制作水平还不够成熟,但已经开始在叙事手法和技术手法上做出尝试,通过这二者的延续与重复不断吸引观众对续集电影产生期待,也培养了这一批早期电影观众的观影习惯。七十年代以后,续集电影进入快速发展期,涌现出许多经典之作,如《教父》系列、《兰博》系列和《终结者》系列等等,这些作品都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然而到了 20 世纪末,当好莱坞进入大片时代,续集电影却走进一个发展的“怪圈”,一时间沦为“肤浅”、“赚钱机器”的代名词。进入到 21 世纪后,新媒体不断发展,电影技术也愈发成熟,电影周边产业也不断兴盛,给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续集电影成为市场上日益主流的类型,受到大众的追捧。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续集电影的创作从原先一个导演的主观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市场为依托的典型的商业化行为。它一方面给电影带来“可延续”生命力的同时,也让电影的创作不得不把更多的市场因素考虑进来。
续集电影的不断发展,不仅在业界成为焦点,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续集电影的概念是由系列电影延伸而来。所谓的系列电影,主要是指由两部或两部以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关联性的电影集合。这里所说的关联性和相关性,可以是作品风格的关联或者是故事发展的承接,也可以是人物的延续。随着片场制度的健全、明星制的创立再加上类型片模式愈发成熟,让优质的电影作品成为市场上稀缺的资源,系列电影与电影产业形成越来越强的关联性。原有关于系列电影的概念,也从单一的“叙事的延续”中延伸出更为丰富的内涵,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续集电影。与系列电影相比,续集电影的商业属性更强,也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艺术产品而存在。它将电影作品的利益最大化,并且最大程度减少了投资上的风险。美国学者 Carolyn Jess-Cooke 在他的著作《Film Sequels: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Hollywood to Bollywood》中对“续集化”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诠释。他认为,在新媒体与全球化势不可挡的背景下,重拍、续集、模仿等原文本的再循环和演变,都是“续集化”的表现形式。他将续集电影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它的生产,不仅仅是文本上的重复和延续,而更多作为一种产业在价值层面的深度挖掘和延展。
..............................

第二节 续集电影的概况描述
上文可知,续集电影由系列电影发展而来,是电影商业化成熟的结果。好莱坞的续集电影就以其独有的电影模式席卷了全球,成为好莱坞电影进行全球化扩张的主力。国内的续集电影起步较晚,再加上国内的电影商业化本身还不够成熟,续集电影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近几年的全球票房榜上,好莱坞的续集电影都出尽了风头。2011 年北美票房前十的榜单中,有九部是续集电影,2012 年里也有五部作品,2013 年有六部。截止至 2014年 12 月 31 日,《变形金刚 4》、《X 战警:逆转未来》、《美国队长 2》、《超凡蜘蛛侠2》、《猩球崛起:黎明之战》、《饥饿游戏 3:嘲笑鸟》、《霍比特人:五军之战》等七部续集电影在年度票房榜单上皆榜上有名(表 2-1),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像《银河护卫队》这样市场上表现优秀的电影也纷纷宣布将会推出续集。一时间,续集电影成为电影市场的宠儿,受到观众和制片商的青睐。
..............................

第二章 中国续集电影创新条件的 SWOT 分析

SWOT 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一般被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续集电影作为影视市场化的典型产物,与企业的市场化经营存在异曲同工之处。本文从产业化的角度出发,运用 SWOT 分析法对中国续集电影的创新条件进行考察。

第一节 S——优势
一、国内的电影娱乐消费市场日渐庞大
2014 年,全球电影娱乐消费市场正在从一个黄金时代中逐渐消退下来,整体的发展处于放缓增长甚至停滞的状态。2014 年全球票房约为 375 亿美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仅为 16 亿美元,增长率约为 4%。而全球电影的中心——北美电影市场,全年票房为 103亿美元,与去年相比甚至下降了 6%。事实上,这种下降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日本、德国、英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大多数国家都未能幸免。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电影娱乐消费市场形势一片大好。2014 年,在中国市场上上映的电影一共 388 部,总票房高达 47 亿美元(约人民币 296 亿),增长率达 36%。在全球及世界各国电影增长放缓甚至停滞的背景之下,中国电影正以让世界震惊的速度快速增长。

................................

第二节 W——弱势
一、“高概念”影片竞争力整体偏弱
“高概念”这个概念目前在国内还未被广泛提及,其指代的是独特差异化的电影模式,依靠表征风格和规模化的市场营销与其余电影进行区别。就像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商业电影范式,这作为一种可借鉴、可效法的概念进行广而告之的传播和复制,并达到最大化的营销效果。通常来说,利用循环叙述和烘托电影氛围成为高概念电影的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以 70 年代的《大白鲨》、《星球大战》到红极一时的《哈利波特》系列都成为高概念电影的典型代表,并视之为挽救美国电影市场的一把利器。这些模式的成功复制也撬开中国“高概念”电影的意识,如《画皮》、《英雄》等大片,都以标榜大牌导演携众多大腕明星倾力加盟,斥巨资打造史诗级电影巨作等,这些宣传标语充分抓住市场的商机,利用视觉形象的吸引力迅速抓取观众的眼球。但与中国大量的类型片数量相比较,国内续集系列电影的“高概念”倾向动作片、探险片,注重场面和观赏性较强的内容。遗憾的是,除了门可罗雀的几部成功制作之外,再无别的高概念电影可拿作研究。更说明,国内整体在续集电影中的高概念性并没成功复制,换言之,是制片商、成本难以平衡而产生的必然结果。高概念要求大牌明星、有名导演、用熟悉的故事创作陌生的剧情,这样的组合才能实现高概念电影营销利益的最大化。但国内的制片商和院线公司要都想达到华谊兄弟这样的水准,还有漫长的一段路需要走。绝大多数公司更多地受制于资金短缺和自身机制运转,在市场化运作中常处于有心无力的尴尬状态,更免谈制作费用、明星加盟及后期宣传造势了。所以,即便这些公司能够挖掘选题佳、专业化程度高的团队,也不可能达到高概念电影的整体影响力。在这个以票房说话的博弈年代,观众的眼球决定影院的重视程度,影院的重视程度决定高概念营销效果的程度。反之若恶性循环,也只能在旁眼红于给那些豪华大片当“炮灰”了。
..............................

第三章 中国续集电影的创新困境 ..................... 28
第一节 内容创作:“供给”同质化与“需求”差异化的矛盾 ................... 28
一、传统题材为主,同质化严重 ...................... 28
二、高科技表现呈疲态,创意灵感枯竭 .................. 29
第二节 投资生产:市场主导引发的乱象 ......... 30
一、盈利渠道固化,投资模式单一 ............ 30
第四章 中国续集电影的创新策略 ................................... 39
第一节 创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挖掘个性题材 ......................... 40
一、联姻网络文学,发掘本土化特色题材 .............. 40
二、电影融入大数据,注重趋势定位和创作研发 ................ 40
第二节 生产: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生产模式 ................... 42
一、多方联合投资,实现资源整合最优化 ............... 42
二、与互联网公司开展深度融合 ....................... 42

第四章 中国续集电影的创新策略

第一节 创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挖掘个性题材
一、联姻网络文学,发掘本土化特色题材
中国式的续集电影必须凸显本土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与深化。回溯张艺谋从上世纪 80年代开始就以《红高粱》打响中国黄土地风格电影的品牌,到 2014 年的《白日焰火》都展现中国陕西的地貌和风土人情,从剧本的创作到国际影响力,都坚持本土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魅力的双重表达。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多元交融和求新求变成为大众文化消费品追逐的焦点。中国续集电影的发展必然也会被好莱坞式的内容、范式所影响,若要在内容择取和风格突破上完全摆脱好莱坞的影子,那也是痴人说梦。但如何发挥本土资源优势也成为国际社会电影内容创作的重心,如何借鉴好莱坞电影范本的创新并融合本土文化价值灌输,成为中国式续集电影焕发生命力的关键。以中国邻邦印度作为参照,印度电影文化长久坚持以民族和本土作为电影内容创作的主旋律,也为印度电影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文化壁垒和风格特色,同时也给全球电影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无论是迎合市场的商业电影,亦或是文艺片,都能直面社会现象,对种族问题、宗教问题、家庭纷争给予最平等的对待。
中国式续集电影的创作可能也得从最平民的生活情节中找寻灵感,以生活的连续性赋予续集电影持久的生命力。网络平台给续集电影的制片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许多热门的网络文学作品凭借着本土化特色和平民气息,而深受大众的喜欢,一时间也成为影视的热门之选,如《杜拉拉升职记》和《失恋 33 天等》。续集电影可以从网络文学作品中发掘本土化的个性题材,这些从用户思维出发的创作不仅在续集电影的创作上更加灵活,而且网络文学作品良好的受众基础更是可以和续集作品形成长远的互动和共享,以此实现双赢。
........................

结语
续集电影从好莱坞传入,并呈现“西风东渐”的态势。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成有很多的质疑声:仅仅一部片子叫好卖座就开拍续集,是否有急功近利之嫌?在同一个题材上的反复挖掘,是否表明中国电影的原创力已经消失殆尽?中国电影文化是否需要和好莱坞一样,走续集电影发展的道路?种种质疑都无法阻挡国内生产续集电影的脚步。从《窃听风云》到《画皮》再到《人再囧途之泰囧》,续集电影凭借着在话题上和票房上的优异成绩,迅速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从好莱坞的经验看,续集电影是电影走向成熟的、具有里程碑式的标志。是对电影本身内容深入挖掘再造、制作用心程度、宣传营销手段的一次再考验。这也比起让观众接受一部全新的作品更容易产生熟悉的心理归属感,为票房提供一定的保证,降低了投资上的风险和营销的实际成本。但如何将续集电影这种先天优势发挥出来,实现生产和营销的效益最优化,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难题。从上世纪较为成功并且经典传世的香港续集电影到现在商业大片横行,主张商业娱乐与艺术两不误的文化价值转换,中国续集电影的发展必须依赖综合实力更强大的电影公司。毕竟只有综合实力较强的电影制作公司,才能从内容创作开始直至上映发行整个环节给予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对跨界也有更有利的合作模式,对续集电影的品牌价值和内容保证能够给予观众足够的认同度。
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续集的现状而言,内容创作、投资生产和发行传播仍是国内续集电影的软肋。本文通过对中国续集电影创新条件的 SWOT 分析清晰罗列续集电影可行性条件:如电影市场潜力、本土文化资源挖掘、政策保护和成熟的好莱坞经验借鉴等。其次分析国内续集的创新困境中,需要亟待解决的内容同质化、整体规划意识不强、创意和市场需求无法匹配等现实问题。最后提出国内续集电影的创新路径——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和技术优势,颠覆传统模式,在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环节中融入互联网思维,将国内续集电影打造成效益可持续化的影视品牌。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