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与城市传播的有机融合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53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纪录片与城市传播的“有机”关联分析

随着城市的自我传播和对外传播需求不断增加,城市对自身的形象塑造和品牌建构工作逐渐重视。从传统媒体发展为如今的新媒体,报纸、电视、户外、互联网……无一不曾是城市传播的重要媒介。但是,伴随着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呈现方式不断变化,影视作为相对其他媒介而言更为直观、通俗、生动的媒介形式,在互联网技术、影像制作技术和数字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一种传播效果较为显著的信息载体,其社会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纪录片以真实为原则,有着其他媒介形式所不可比拟的真实性与可信性。可以说,纪录片是城市的档案,它与其他被过度雕饰的艺术作品相比,更容易满足大众窥视真相的求知心理,也更容易客观、全面、坦诚地将一方城市交与大众评说。由此获得的传播效果定非是经过雕琢粉饰的形象宣传作品所能企及的。然而,纪录片与城市传播的这种融合是否真正具有理论依据、相互关联性以及融合必要性等必然是值得探究的,论文也将由此展开。

第一节 纪录片与城市传播的概念
一、纪录片的概念
纪录片是以真实为原则,从社会和自然中取材,以表现创作人对事物认知的非虚构影像。作为纪实影像的一种,纪录片同时兼备“纪实”与“影像”两种属性。其中,“纪实”一次最早起源于拉丁文“Docere”,意为“教导”,二十世纪初,法国摄影师欧仁·阿特热首次使用“纪实”一词,这一角度出发,纪录片的功能不仅仅是传达信息,更在于教导观众从中认知社会的某个层面,因此,纪录片以其“传播”与“教化”公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始末;而“影像”则是人类视觉的延伸,指通过光化学系统和机械系统真实再现的画面,因而,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用于记录和制作影像的机器不断完善与丰富,纪录片的影像画面、呈现效果以及内容表现深度等都逐渐实现了质的发展。
二、城市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的行为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而在人类的整个传播历史中,甚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同传播一样普遍而又 重要的存在——城市——更是与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可谓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和价值实现的最高成果和伟大实践,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多方叠加、改造和延续的生命体”。
从概念上来讲,城市传播是一门通过研究城市运行体系中的信息及承载这些信息的各类载体的运行规律,来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同时也满足城市中相关利益主题的需求独立性的应用型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城市中的群体成员、个体成员、空间形态及其运行状况。在我国最互动分析法早提出城市传播概念的王安中和夏一波认为:城市传播研究的基本命题就是把“城市”看作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传播体系。这不仅仅是由其呈现的空间形态决定的,更是因为其自身所具备了各种复杂而又密切关联的构成元素。因此,城市传播学是对城市传播结构和运行规律的专业化、系统化分析,并对其进行提炼和概括的理论知识体系。由此可见,与大众认知中的城市形象传播不同,城市传播所包含的内容远不止形象传播这么简单,其思考的主要内容更是传播活动如何才能使现代城市不断进步、如何才能使人类得到健康发展这一具有多元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大问题。
.............................

第二节 “有机”概念的媒介环境学解析
“有机”起初来源于生态学,后来在发展中逐渐为媒介环境学所借用,成为其重要理念。“有机”的原始意义是指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互相关连,具有不可分的统一性。随着 1968 年,尼尔·波兹曼在美国的演讲中提出“将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从而将“媒介环境学”这一提法正式带进大众视野。之后,媒介环境学的开山鼻祖之一——刘易斯·芒福德——将“论技术”的研究成果放到媒介理论的名录中,其中,刘易斯·芒福德着重提出了“技术有机”这一观点。虽然芒福德本人并未直接使用“技术有机”这一专用术语,但这一观点却在其思想中得到了多方体现。从芒福德的角度来看,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了“技术”与“有机生命”的分割,因为在芒福德一再强调“人类的技术发明与生物的生存活动有着无法脱离的关系”,正如蜜蜂按照工程学原理筑巢,蝙蝠用雷达进行夜间飞行……这些生物的有机力量远远领先于人类,并给予人类以开发技术的启示,因此,芒福德提出技术并非与有机生命相隔离,而是有机现象的一部分。针对技术应该是有机现象一部分这一提法,芒福德在《技术与人类发展》一书中进一步提到:“我们这个时代之前,技术从不曾脱离过整体的文化架构,人一直在这个文化体系中活动”。
但是,伴随着因为技术发展而导致的机械化意识形态的出现,刘易斯·芒福德引入“有机”这一概念,并指出“技术的世界不是独立存在的,也绝非自成一统。它与那看似与之无关的人类环境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即使在无机的机械之中也可以看到有机的影子……”之后,芒福德面对这种“机械”意识形态不断强化的现状,指出当前人类对技术文明的膜拜导致了人脱离“有机”状态发展的“异变”。而正是芒福德关于这种现象的提出,使人们不得不认识到,人类当前所面临的“技术化”或“机械化”发展不仅仅是指各种数字技术、工业技术或器械的发展,更延伸为包含着一切讲求效率和程式的意识和制度。这种从内在结构和意识形态角度对“机器”的认识,使芒福德憧憬“有机”的社会发展道路,他认为只有“有机”的发展可以使技术回归人类的掌控,并进入与一种双方有机和谐与生态平衡的状态,进而使人类和社会挣脱机器所构筑的牢笼。
........................

第二章 城市纪录片的传播意义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很容易想到,纪录片与城市传播最直接的融合形式便是城市纪录片。尤其是伴随着政府对纪录片产业的不断重视和政策扶持,我国纪录片不论是在创作还是传播方面均获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作品的推出更是将纪录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使本来作为小众化影像作品存在的纪录片进入了大众视野,并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因此,借助纪录片的发展热潮,促进纪录片与城市传播有机融合,并以此在有机发展的道路上提升城市传播的效果以及纪录片自身的传播效果。对此,论文将具体从城市纪录片这一二者融合的表现形式展开,对其概念、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区别以及其自身的传播价值进行层层剥茧式的分析。

第一节 城市纪录片的概念
相对于城市形象宣传片而言,城市纪录片这一概念对国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这一提法下进行纪录片与城市传播的融合发展是否会有好的受众市场是值得进一步考量的。但其实,抛开城市纪录片这一名词概念来说,中国观众对城市题材的纪录片并不陌生。追溯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史,其中以城市为表现题材纪录片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 1958-2006 年,这一阶段的城市题材纪录片除了以《走遍中国》为代表的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以及反映人在城市中生存状态的人类学纪录片等。在这一阶段内,纪录片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更侧重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对于城市精神的传播诉求严重缺乏。而第二个时期大体为 2007-2010 年,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城市题材纪录片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文献价值空前显现,如近几年涌现的一批经典纪录片《故宫》、《颐和园》、《天坛》、《黄山》、《庐山》以及后来的《外滩》、《城市之光》等都具有极大的艺术、文化价值,也正当此时,城市纪录片的城市传播的功能开始凸显,并在当时取得一定的传播效果,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城市传播功能仅仅为附加价值存在于这些城市纪录片之中,且传播渠道还是主要依靠电视频道的常规播出以及一些传统媒体的简单传播,通过大众媒体和新媒体为影片全面造势的意识还十分薄弱。
事实上,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城市纪录片的形象推广功能应高于其文献价值、历史价值等功能存在。因此,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纪录片还相对稀少,目前已进入公众视野的作品有《看佛山》、《纪录·烟台》、《西安 2020》等几部为数不多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在业界广受好评,但是却在当时并未以全媒体传播的态势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尽管如此,城市纪录片这种可以从各方面以自身的有机包容性与城市传播实现完美融合的媒介形式在当下的发展中仍然显示出了十分具有潜力的发展势头。
........................

第二节 城市纪录片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区别
一、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概念
城市形象宣传片也被称为城市形象广告,目前尚未有人对其进行权威定义。但李宗诚对此却指出“城市形象广告是对城市综合形象进行传播推广,其传播内容包括城市的综合实力、人文历史以及发展特性等方面。城市形象宣传片是一种介于广告与专题片之间的影视作品形式,时长为五到十分钟,较广告时长略长,较专题片又略短。”与之观点相似,李伊娜认为城市形象宣传片即为以“城市形象”为表现内容弄的的影视作品。参考已有观点,以及现有的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共性、特性,本文认为城市形象宣传片是通过呈现城市形象来塑造和传播自身形象的影视广告作品。
论文此处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概念落脚于广告,因为它的宣传意义大于影视本身的表现意义,尽管如此,城市形象宣传片仍然是起源于电影。而电影诞生之初便将城市视为表现对象,正如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阶段的电影对城市的表现是无意识的、碎片化的。直到 1927 年华尔特·罗特曼的城市纪录片《柏林——大城市交响乐》问世,才真正将一部电影的表现对象定位于城市,影片通过描绘柏林一天的生活来真实展现这座城市的发展状况、人文状态以及城市特色等。但是伴随着城市对形象宣传的直接性需求,专门用于宣传城市形象的城市形象宣传片诞生。这一影视类型的作品时长较纪录片这一影视形式更短,便于保证受众接收到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便捷性和信息完整性。1999 年山东省威海市率先在央视推出了威海城市形象宣传片,这为中国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发展开辟了先河,在此之后不久,借着“申奥”的“东风”,中国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再次掀起热潮。2001 年张艺谋通过一部《新北京·新奥运》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新风貌。随后在 2002 年上海申办世博会之际,张艺谋再次推出《茉莉花开》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两部“申博片”。在申办两大国际化盛会的推动下,城市形象宣传片的重要性彻底为城市管理者所认知,2003 年成都和广西相继推出《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和《美在广西》两部城市形象宣传片,并在当时广受好评。以及后来张艺谋的“印象系列”、《金陵节拍》、《水韵江苏》和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的《上海》等都是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创作典范。
........................

第三章 城市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分析——以《看佛山》系列作品为例 .............. 26
第一节 《看佛山》系列作品概况 ................... 26
第二节 《看佛山》的作品创作特点分析 ..................... 27
一、主题角度的专一性 ............ 27
二、表现手法的多元性 ................ 28
第四章 城市纪录片的发展建议 .............................................. 32
第一节 强化创作主题与表现主体的有机融合 .............................. 32
一、城市传播诉求与纪录片表现优势的有机融合 ........................ 33
二、纪录片制作技术与城市文化精神的有机融合 ........................ 34
......................

第四章 城市纪录片的发展建议

第一节 强化创作主题与表现主体的有机融合
顾兹曼曾经有言:“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等同于一个家庭没有相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对记录时代精神、存储群体记忆的作用,对城市而言也是一样。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最具代表性的缩影。因此,在利用纪录片进行城市传播时,如何将城市亟需表达的传播诉求与以真实为生命的纪录片进行有机融合是优化传播效果应首先关注的问题。然而,正如前文所分析,纪录片并非机械的真实素材的堆积,而是更多包含了城市精神、发展、历史文化以及创作者审美、立场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机体,它将影像技术与城市、人类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部具有“有机”特性的作品,从而实现“机械技术”与“人类文化”的交流共生。因此,当纪录片用以城市传播之时,其内容应实现以下两方面融合:
一、城市传播诉求与纪录片表现优势的有机融合
城市传播虽然不同于商业传播,但其本质都在于传播者通过传播渠道将传播内容传递给受众。因此,在进行城市纪录片创作时应首先明确城市这一主体的传播诉求,并从中提炼主题,将城市的精神面貌、发展状况、历史文明等多种元素有机地融入纪录片之中,借助纪录片的真实性、全面性、艺术性特点将一座城市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是实现纪录片与城市传播有机融合的重要基础。
放眼看去,不论是从纪录片诞生之初便出现的以城市为主题的纪录片作品,例如:华尔特·罗特曼的《柏林:城市交响曲》,还是发展到已经开始重视纪录片作品的城市传播作用的今天而出现的一系列作品,例如: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与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联合摄制的展现上海精神的《城市之光》、由济南市委宣传部组织拍摄的济南市城市纪录片《天下泉城》以及 Jeep Compass 指南者推出的《遇见你的城》系列微纪录片等等,这些作品的创作无一例外都是在对所表现城市的历史、人文精神、环境、发展状况等多方元素进行高度提炼后,将主旨精神整合于作品之中。因此,在创作城市纪录片时,提炼与整合这两大需求从来都不是随着城市发展而产生的,而是将城市作为表现主体时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

结语
本文以媒介环境学中的“技术有机论”为理论支撑展开了对纪录片和城市传播这两个领域的融合研究。国内目前关于城市传播的研究虽然已经大范围展开了,但是以“有机”的视角来探讨如何优化其传播效果的研究尚存在很大的空缺。因为城市传播的基本命题便是将城市看作是一个传播体系,而这与芒福德在媒介环境学中提到的“传播系统组成了一个‘无形的城市’”这一认知不谋而合,因此,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对城市传播进行探讨可谓是溯本逐源。而“技术有机论”作为刘易斯·芒福德在进行城市研究时提出的重要观点,以它作为优化城市传播效果的理论支撑是有着相当充分理由的。
纪录片作为一种融客观真实、人文理念、影像制作技术以及社会形态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有机”媒介形式,因此对于同样具备“有机”特性的城市而言,纪录片在进行城市传播方面有着明显优于其他媒介形式的特点。同时,二者又在各自发展中出现的机械化偏向越发明显,为平衡彼此的有机发展状态,本文通过理论论证和案例分析,对纪录片与城市传播的融合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全面分析,最终在此基础之上,立足于城市传播的需求和二者的有机特点,论文提出在优化城市传播效果方面记录片的发展策略。
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由于文章的基本分析与研究是建立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的基础之上,所以在量化研究数据方面,研究中虽然在尽量完善,但如果能够与心理学、统计学等学科进行更为紧密的结合,其量化结果则会具有更为全面的可参考性。
最后,从当下对于纪录片与城市传播的结合应用可以看出,这二者的融合在优化城市传播效果方面的确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力。正如城市不应仅靠机械的增长指数、技术更新来衡量进步标准一样,纪录片也不应只依赖摄像器材的更新换代、软件技术的后期合成来提高作品质量,在今后的发展中,二者均应以“人”为本,谋求“有机”的发展道路,并在这一道路上以彼此之长促进二者的共同成长。因此,论文在最后的传播策略方面应该涉及的内容远不止是如此,但是由于纪录片和城市传播两者在进行融合研究时可完善的方面太广,文章无法一一考虑周详,从而导致最后的建议部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存在欠缺,但这正是此次论文研究为自己也为别人留下的一个研究动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