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袭击事件中政府的危机修辞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55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前言

1.1 选题缘起
2001 年美国“9·11”事件后,受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1的影响下,恐怖袭击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长期以来,中东、西欧、拉丁美洲和南亚地区深受恐怖活动困扰,虽然国际恐怖主义尚未将主要矛盾直指我国,但中国也绝非恐怖活动的真空地带。
来自国内外的恐怖势力在我国境内多次制造恐怖事件,我国正面临着国际恐怖主义和国内恐怖主义双重威胁的严峻反恐形势,承担着艰巨的反恐任务。恐怖组织还非常善于利用传播规律和互联网技术,借助西方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恐怖袭击发生前后的话语争夺中占据有利地位,获得国际舆论社会支持。因此,在恐怖袭击事件中,中国政府还深受西方社会在恐怖主义定性上“双重标准”问题的困扰。
恐怖袭击是危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有组织、有预谋、影响力强、涉及范围广,以平民爆炸、袭击公共交通和绑架等为主要方式,不仅给事发地区和国家的人民造成生命财产威胁,也严重影响到世界和平与稳定。英国著名风险评估公司梅波克洛夫公司(Maplecroft)2014 年 7 月 23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4 年 7 月,在过去 12 个月里,全球有 18668 人死于恐怖袭击,相比较过去 5 年的平均水平上升了 30%。2面对频繁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成为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各国也纷纷意识到全球在反恐问题上的利益一致性,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希望将潜伏着不易被注意的危机苗头扼杀在萌芽中。
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政府既是主要受影响方,也是危机管理主体。于政府而言,对恐怖主义的预防与必要的应急准备,是恐怖袭击事件危机管理的重要起步。然而恐怖分子靠的是突然袭击,这一特点使其不同于一般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正是这样的不同,才能让恐怖袭击活动对没有任何准备的目标群体造成巨大破坏。“没有突然性,恐怖分子拥有的好机会就会被当局挫败,即使不被挫败,其袭击所造成的破坏也会轻一些。”3因此,对政府而言,即使防患于未然很重要,面对毫无征兆的恐怖袭击,事后的危机管理也尤为关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危机传播研究的修辞取向
危机传播研究最早诞生于政治领域,以 1962 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为标志性事件。系统的危机管理研究,开始于企业危机传播研究,以发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泰勒诺”胶囊被投毒事件为典型案例。这一事件曾引发大量专家学者关注与探讨,学界还将这一事件视为现代危机管理研究的起点。近几年,随着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越来越多危机研究方面的学者将视角转移至政府层面,思考危机事件中政府的所为所不为。
目前,在研究取向方面,国内外的危机传播研究正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危机传播的管理取向,也被港台学者称作“危机公关研究”。另一个是危机传播的修辞取向,也被港台学者称作“危机语艺批评”。这两个研究方向彼此独立,也时刻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和交流。
危机传播的管理取向,研究视角主要停留在实践层面的传播策略上。研究重点在于观察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危机沟通管理策略,尤其是媒体沟通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对危机处理结果产生的效果。近年来,公关学者又将视角扩大到危机事件发生之前的组织传播现象,探究危机尚未发生时,议题管理与风险管理在危机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网络危机公关也开始成为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
危机传播的修辞取向,研究视角主要停留在危机主体在面对不同情境时的危机反应策略上。研究重点在于关注危机传播中的具体信息,探讨危机发生后组织与决策者如何运用各种符号资源,也就是“危机言说”,来解决危机和挽救组织形象,并且在分析过程中加入研究者的诠释与批判。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情感在危机时对利益相关者行为意图的影响。当相关研究者注意到组织的言说反应会对危机管理成败产生关键影响后,开始有学者从古典的修辞理论角度进行研究。因此,危机传播的修辞取向,离不开最基础的修辞学理论。
............................

第 2 章 恐怖袭击事件中政府的危机修辞语境

2.1 恐怖主义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据学者刘玉雁研究,人类历史上的恐怖主义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和我国的西汉时期。但“恐怖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 18 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政府将其作为对付反革命阴谋分子的一种革命手段。现代恐怖主义形成于 20 世纪 60 年代,而在 20 世纪 70 年代时,恐怖主义就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网络,并随着动荡的国际环境愈演愈烈。直到 2001 年美国 9·11 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恐怖主义泛滥猖獗到极点。
在给全球带来威胁的同时,恐怖主义也因为自身的复杂性给世界各国带来困惑。在如何界定恐怖主义问题上,国际社会存在巨大争论。一个国家眼中的恐怖分子,在另一个国家眼中可能是自由战士。而一个民族眼中的恐怖袭击,在另一个民族眼中,也许就成为民族解放运动。在对恐怖主义的界定上,西方主流国家各自从自身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利益和意识形态出发,均有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意见。从全球范围来看,比较有影响力的定义就有 100 余种,其中经常被人们引用的有以下两种:
在《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恐怖主义“可以简洁地定义为强制性恐吓,或者更全面地定义为系统地使用暗杀、伤害和破坏,或者通过威胁使用上述手段,以制造恐怖气氛,宣传某种事业,以及强迫更多的人服从于它的目标。”
在《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恐怖主义指“对各国政府、公众和个人使用令人莫测的暴力讹诈或威胁,以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政治手段。各种政治组织、民族团体、宗教狂热者和革命者、追求正义者以及军队和警察都可以利用恐怖主义。”
中西方对恐怖主义的界定上既有意识形态的差别,亦有共识的存在。经过中国学者胡联合的分析求证,在这 100 余种定义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有:“暴力、威胁、恐惧或恐怖等”。这也恰恰体现出现代意义上恐怖主义的行动指南——“既让更多的人死,也让更多的人看”。在一定的政治或者社会目的支持下,恐怖主义暴力行为的实施主体以血腥、暴力危险或者是非暴力破坏为手段,刻意制造恐怖气氛。从广义上讲,他们既可能是国家、团体,也可能是个人。但联系到国际社会中频繁出现的恐怖主义一词,其定义权逐渐被国家这一国际关系行为体垄断,一般被定义为团体或者个人的反政府、反社会的暴力行为。在本文中亦选取了政府这一恐怖袭击事件中的危机管理主体,也是恐怖袭击的直接受害方和责任方,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立场。
.........................

2.2 恐怖主义的国际化传播
在全世界范围内,恐怖主义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世界和平发展。跟所有危机事件一样,屡屡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突然并且难以预测。然而比起传统的危机事件,恐怖袭击有更强的主观破坏性、更隐蔽的政治性与超强的扩散能力。对恐怖组织来说,通过设计和使用暴力,并通过传播在最大范围内引起政府和公众注意,是他们发动恐怖袭击的重要目的。政治传播媒介化和信息全球化,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背景和技术支持。纵观全球的恐怖主义形势,放眼世界发展态势,各国政府在恐怖袭击事件的危机管理中正面临着新的修辞语境。
2.2.1 修辞主体政治传播的媒介化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尽管传统的政治传播形式并未在当今民主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完全消失,挨家挨户的游说、开展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等依然存在,人民也仍然能够在没有媒体参与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政治讨论,但对媒体的运用已经在无形之中融入到政治组织与国家治理当中。有学者表示,“如果没有对媒体多方面的运用,政治统治及一系列的相关步骤(诸如形成舆论等)是不可能以其现有的方式顺利实施的。”
以美国为代表,在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中,媒体成为候选人争取选票的竞技主战场,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的大众媒体成为民众获取候选人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更是改变了传统的总统竞选方式,每个美国公民都拥有直接表达意见的权利和与竞选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政治传播中,作为传播主体的各国政府及领导人非常善于利用多种媒体发声,每年的中国两会,国家总理答记者问都是媒体与民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我有问题问总理”、“我为两会提议案”,诸如此类的参与式互动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提升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感。
大众媒介发展与融合使及时海量的信息传播成为可能,在政治传播中,这一优势则得到充分利用。曾经掌握在“政策精英人士”手中的信息控制权,通过大众媒介扩散到普通民众。政治组织从最初的信息垄断,到开始思考如何用最佳方式最大化地传递信息。直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开始重视如何在政治传播过程中使信息平等地传递给公众,也在思考与实践着如何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用恰当方式交换和展现信息,来获得最好的接受效果与受众最大程度的反馈。
.........................

第 3 章 恐怖袭击事件中政府危机修辞的主体研究........................(15)
3.1 何为危机修辞主体....................(15)
3.2 恐怖袭击事件中危机修辞主体的角色认知.....................(15)
3.2.1 恐怖袭击事件中政府危机修辞主体的自我角色认知...............(16)
3.2.2 恐怖袭击事件中政府危机修辞主体的对象角色认知......................(17)
第 4 章 恐怖袭击事件中政府的危机修辞策略研究...............(19)
4.1 恐怖袭击事件中政府的危机情境与语言反应策略................(19)
4.1.1 危机情境的评估............................(19)
4.1.2 恐怖袭击事件中的不同情境与反应策略.....................(19)
4.1.3 恐怖袭击事件中不同情境下语言反应策略的选择............(22)
第 5 章 恐怖袭击事件中政府危机修辞的核心话语研究..........................(29)
5.1 何为核心话语.............................(29)
5.2 恐怖袭击事件中的话语冲突........................(29)

第 4 章 恐怖袭击事件中政府的危机修辞策略研究

4.1 恐怖袭击事件中政府的危机情境与语言反应策略
4.1.1 危机情境的评估
危机情境包括客观与主观两个层面。根据学者 Sturges 的研究,客观层面的危机情境界定侧重于观察危机种类与危害程度,由危机的重要性、立即性和不确定性构成。根据学者 Coombs的研究,主观层面的危机情境界定着重于公众对危机责任归属的认定与评价。危机管理者如果能够通过对危机情境的评估来做出恰当的危机反应,那么危机管理者对危机情境了解越多,就能做出越正确的危机反应。于政府而言,在恐怖袭击事件的危机管理中,就更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Coombs根据危机种类(是“内在”还是“外在”?是“蓄意”还是“非蓄意”?)、证据的真实性(是真实客观的事件说明?还是谣言或者公众的主观臆测?)、伤害程度(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环境伤害情况)和组织的过往表现(在历史的危机中组织做出何种表现?危机发生前管理者与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如何?)提出评估危机情境的参考项。从大的方面,将危机情境分为过失、意外、恐怖主义和违法行为四种。具体说来:

..........................

第 5 章 恐怖袭击事件中政府危机修辞的核心话语研究

5.1 何为核心话语
在《危机传播管理》一书中,国内学者胡百精首次在危机修辞领域提出“核心话语”这个概念,并作出如下描述:“核心话语是指统领性的危机传播主题,其主要功能在于承载组织面对危机事件时的核心价值主张。”
胡百精还归纳出核心话语所要承载价值主题的两个来源:一是那些代表了人类最高追求、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秩序的整体认知和共同期待的主题,诸如正义、平等、和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二是那些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条件,表征普遍人性的主题,诸如坚贞的爱、纯洁的友谊、不可玷污的尊严等。
在危机事件管理的修辞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核心话语非常重要,既能够在组织内部统一思想,有效凝聚起一切有利于解决危机的积极力量,还能将组织的价值主张和话语立场传达给外界。通俗来讲,核心话语是危机管理主体采取处置措施的指导思想,它根源于人类的普遍愿望、意志和信念。
现代社会恐怖主义的显著特点,为恐怖组织的高度伪装性与对传播技术和传播规律的熟练掌握。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为迷惑公众,减轻舆论压力,恐怖分子通常把自己打扮为受害者,将恐怖行为描述为一种万不得已不得不做的行为,以博取支持和同情,这往往能获得良好效果。出于某些政治目的,个别西方国家在对中国恐怖袭击的问题上习惯站在恐怖势力一边。以拉萨 3·14事件、新疆 7·7事件和昆明 3·01事件为例,海外分裂势力将恐怖袭击发生的责任故意推向中国政府,并以西方国家关注的人权问题为幌子,混淆是非,以此赢得国际社会的舆论支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