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财经》杂志研究——以胡舒立时期(1998—2009)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55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 《财经》与新闻专业主义


1.1 新闻专业主义
从整体上来看,对是否成为专业主义的归纳相对而言较为被学界所认可的是戴维德·卡尔的研究成果:提供一种重要的服务;既有理论背景又有实践背景的专门技能(expertise);有特别的伦理维度(dimension),且其一般都明确写在实践规范中;有组织和内部的约束;职业人员要有较高程度的个人自治——独立判断权利。通过对国外学者关于专业化特征与阶段的梳理,是否具有专业知识、是否有职业实践、是否通过服务公共利益而获得经济利益三个因素成为衡量专业化的主要标准。
1.1.1 主要内容与特征
意义解释、信息扩散、逆反权威和民众动员四个社会角色的信念成为美国学者研究新闻专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主要范畴,虽然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要素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客观性、中立性和公共性等特征成为中西方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研究的共通之处。
通过理论梳理,本文将这些共通之处与我国新闻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采用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的研究成果以及吴飞所著《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中所分析的关键要素——客观性理念、自由与责任的观念、服务公众的媒介功能以及自律与他律原则作为本文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构成本文概念体系的分析要素。
第一,媒体要发挥社会公器功能以实现媒体的社会功用。新闻媒体要有服务公共、守护“公众利益”、构建“公共领域”的职业理念。 从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的角度看,新闻专业主义的突出特点就是“公共服务”,新闻从业人员将传播真实作为职业的最高理想,而不是单纯的服务于某一利益集团。传媒业通过建立自治体系,采取独立和批判的态度践行新闻专业主义。
从新闻记者层面则要求坚持中立立场以客观地报道事实,反映观点,树立媒体和从业者在公众心目中的权威性。
第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取向要以客观事实为主,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客观性的新闻理念,将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念作为新闻报道中价值判断的基准。
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都设定了不同的规则与条约以保证新闻事业发展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层面建立专业的职业操守。
第三,从社会责任层面,新闻媒体以及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客观性原则,以科学理性的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以中立的立场坚持客观性原则,在具体的实务操作中提供真实与准确的报道。
....................

1.2 《财经》创刊背景与定位
目前,国内财经期刊在数量上呈现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既有以《新财经》、《新财富》等为代表的定位于高端市场和高端人群的注重财经事件和市场形势的新锐期刊,也有定位于细分市场,主要介绍商界纪事、商业人物、创业理财方法及支付秘诀等的财经期刊。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财经类杂志市场中,以 IDG 集团为背景的《IT经理世界》以及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周刊《中国经济周刊》是与《财经》同时期知名的财经期刊。《IT 经理世界》是伴随信息技术的普及和 IT 市场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财经类期刊,从创刊之日起就立志成为中国最好的商业管理杂志,在借鉴美国的《CIO》杂志发展套路的基础上注重新闻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主要报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制造、金融、IT 等领域的企业变革,致力于发现改变商业未来的趋势,记录真实的企业故事,传播该领域的最新动态。《中国经济周刊》是中国最早的一份经济周刊,1992 年作为经济内参创办,2003 年改为现名,是一份以政经为主的综合经济类期刊,定位于“领导者决策的经济参考”,其目标是为中央、地方及企业的领导层提供有决策借鉴价值的资讯,报道内容涵盖以体制经济为核心的宏观经济、以城市经济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以企业经济为核心的产业经济、以金融为核心的财经领域。
创刊于 1998 年 4 月的《财经》杂志一开始以《证券市场周刊》月末版的形式面世,第二期改名为《证券市场周刊月末版财经》,2000 年第 10 期(总第 31 期)正式更名为《财经》,刊期也是经历了从创刊伊始月刊到半月刊直到现在的双周刊,定位于财经新闻刊物,由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联办”)这个“非营利性、民间性、会员制的事业单位”主办,并全程参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出生与成长过程。“联办”与国家体改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机构有着深厚的渊源,这样的背景为《财经》杂志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与资源优势。
《财经》的主要读者群以中产阶级为主,涵盖各个行业。一些企业主管、职业经理人、政府官员和经济界学者都是它的忠实受众,有学者对《财经》的目标受众调查发现,在《财经》的受众群中 70%以上拥有最终决策权及市场判断力,其中以受教育程度高、阅读率高、职位较高和对机构运营有影响力的男性为主。到 2001年《财经》已经成为许多精英人士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高水准的受众定位对《财经》杂志的发展高度与大方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2 《财经》新闻专业主义表现分析

2.1 独立原则——“独立、独家、独到”的新闻理念
《财经》杂志创刊之初,确定了“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新闻理念,并将理念与具体的实务操作相互融合,是《财经》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磨合成为一种“规范”,使得《财经》杂志形成一套独有的判断标准和判断方式,占据竞争优势的同时在激烈的财经媒体市场中独占鳌头,独立报道,完全通过深入的采访形成独立的判断,发出有力的、辨识度高的声音。
2.1.1 独立立场
独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鲜明特征之一,更是保证媒体报道事实客观、真实与媒体公信力构建的保障和前提,此特征对媒体本身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独立性”强调媒体与权力,媒体与资本之间的必要距离感,如果具体到新闻报道环节中,这种“独立性”内化为将自身置之事外的一种“自我隔离”。
首先,雄厚经济基础保证杂志长远发展,杜绝“有偿新闻”的腐蚀。
经济独立是《财经》杂志新闻专业主义实施的保障,胡舒立在接受《媒介观察》采访时说:“独立性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现实可能,我认为新闻人要有理想和独立意识,但其从业的媒体也一定要有比较充分的投入,然后追求经营的成功,《财经》的成功并不只是编辑部努力的结果,尤其不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当然编辑部做出比较有质量的内容以便于经营部门更好地经营,但如果媒体不能实现财务上的成功,就很难保持独立性。”
《财经》“独立人格”的形成与其充足的经济基础息息相关,经济的独立使得《财经》成为“大嘴巴”——话语权得到了充分保障。这种独立带来的正效应还包括有偿新闻的杜绝与媒体的长远发展,与一些媒体为了获得短期发展而“扎钱”的恶性循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采编与广告运营之间的“二元运行”机制。
在《财经》杂志运行过程中,采编部与广告部完全分开运营,采编部门负责新闻内容的生产,而版面投放的广告部分则是由广告部专门负责,即使所报道的内容涉及到广告商的利益也不会动摇报道立场,这种模式保证了杂志对内容构建的真实与客观,杂志的权威性自然得到保证。
再次,记者深入现场亲自采访,为获取第一手资料不计成本,杜绝转载等现象,以保证新闻内容的独家和《财经》杂志的“独立人格”。在“市场基本面·海外”板块中,对于海外金融资本市场的讯息,《财经》派驻记者专门进行采访,然后发稿进行报道,这样的独立报道既保证了独家,也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给广大读者呈现真实、客观的财经信息,这种“独立性”内化为将自身置之事外的一种“自我隔离”,在具体的业务实践中与消息来源的关系保持在适当的职业关系范围之内。
...................

2.2 《财经》报道内容分析
2.2.1 栏目设置
本论文的研究样本为《财经》自 1998 年创刊至 2009 年第 23 期胡舒立离开的250 期杂志。虽然这期间具体的栏目设置有过调整,但从报道层面进行划分,基本上涵盖了封面专题、财经板块、政治经济板块、产业经济板块以及文化板块等内容,在围绕财经主题的基础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在《财经》杂志的栏目设置中,包括财经观察、资本与金融、观点述评与财经速览等内容在内的财经板块是该杂志内容生产中的重点,一系列权威有力的发声成为同行业其他媒体判断财经领域新闻动向的标杆。
以封面文章为代表的专题报道以客观性和深入性见长,通过关注新闻事件的内幕,以客观性、真实性等原则为基准把事件或现象进行全方位解读,包括背景、趋势、影响程度等各个方面,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财经领域的改革动向、经济政策解读以及对证券市场的监督都是《财经》报道的素材与选题对象,是《财经》品牌与个性塑造的主要“功臣”。
2.2.1.1 封面文章
《财经》杂志封面文章在其品牌塑造与“财经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杂志的招牌与特色。通过对胡舒立时期《财经》杂志的梳理与分析发现,250 期封面杂志在报道题材上以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为主线,深入财经事实背后,通过深入挖掘、展示足以说明“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背景材料,吸取专家们的研究,分析评价证券和财经市场表象背后的深层次本质,为广大受众提供丰富的启示和深刻的教益,让受众了解某一财经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从宏观上来看,《财经》封面报道层面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政治、公共政策、环境卫生、社会变革和其他等方面。通过对 250期封面文章样本进行分析,各部分所占比重如下:

通过对《财经》杂志封面文章的分析可知,报道领域主要以经济为主,同时对政治舆论监督与反腐领域、公共领域事件也进行深入报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其中经济领域还细分为证券市场、市场经济、金融改革与国际经济等方面,而公共政策与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主要涵盖土地改革、医疗卫生、危机事件与农业发展等方面。
.....................

3 胡舒立时期的《财经》对其他财经媒体发展的启示........... 36
3.1 胡舒立与新闻专业主义:主编视界决定媒体边界 ............... 36
3.2 客观性、真实性、独立性:新闻专业主义的“三驾马车”............. 36
3.3 专业的采编队伍保证内容生产的权威性 ............... 37
3.3.1 记者观:观察者 ................ 37
3.3.2 编辑观:思想者 ....................... 38
4 结语............................. 39
4.1 《财经》个性 ..................... 39
4.2 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 40

3 胡舒立时期的《财经》对其他财经媒体发展的启示

3.1 胡舒立与新闻专业主义:主编视界决定媒体边界
在前主编胡舒立的带领下,自 1998 年创刊至 2009 年第 23 期共出版了 250 期杂志,《财经》杂志在财经领域掀起了一场小小的范式革命:从新闻理念到内容生产再到采编团队的专业化培训、采编与经营分离的经营机制,这些举措紧紧契合中国转型步伐,开创了中国财经刊物的一个思想传统——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发展标杆。“《财经》杂志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它对热点问题的犀利剖析促进了净化中国市场环境的努力,而且对于提升中国传媒界的职业探索和专业素质也是极具重要意义的。” 吴敬琏对《财经》这样评价说。
一个媒体的风格往往取决于其首任主编的视界,有影响力的整体策划、重大事件发生后的协调、调动能力,这些因素对于《财经》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梳理胡舒立主持编辑《财经》期间的举措,可以发现其很多做法在中国财经媒体圈中可谓是“开创先河”:
一、“独立、独到、独家”的新闻理念,以独立立场坚持媒体的伦理人格——恪守新闻专业主义中的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的人才培训机制——恪守新闻专业主义中的真实性原则。
三、在编辑和经营方面制定明确的产权界定,确立编辑权独立的制度空间,在编辑方针和立场上对《财经》的“独立人格”提供制度保障——恪守新闻专业主义中的独立性原则。
四、设立《财经》新闻奖学金,拓展新闻专业主义的普及范围。
五、胡舒立的个人魅力与从业经历对《财经》杂志个性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

4 结语

作为国内顶端的财经类新闻刊物,《财经》以其专业的新闻运作、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得到受众的青睐,无论是高级投资者、政府管理者还是经济学界精英人士都相继成为其主要受众。《财经》虽然关注的是局部的经济事件,但反映的却是整个中国经济制度改革与现代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能够准确地把握住经济改革的脉搏。其报道的一系列题材在证券市场、政治反腐与中国民主进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财经》个性的形成以及在同行业权威地位的树立,与其践行新闻专业主义有着直接的关系。

4.1 《财经》个性
在《财经》杂志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其一系列调查性报道确立了其在财经新闻报道领域中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塑造了《财经》杂志“muckraker”扒粪者的公众形象,使其成为备受瞩目的财经领域主流新闻刊物。《财经》的领衔栏目“封面文章”,因其报道深度堪称具有实时记录价值,其他重要栏目如“经济全局”、“资本市场”、“财经观察”、“观点述评”、“产业纵深”、“公司透视”等也善于以灵敏的嗅觉关注金融经济和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很多报道和评论为《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海外重要媒体广泛转载和引述。
1998 年 4 月,《财经》在其创刊号上将《谁为琼民源负责?》作为封面文章,结果一炮打响,创刊号以 5 万册的好成绩拉开了发展的大幕。4 个月之后,《财经》再度推出《君安震荡》,使得《财经》逐步确立了苍蝇、老虎都打的“扒粪新闻”的调查性报道风格。2000 年第 10 期推出的《基金黑幕》、2001 年第 2 期《庄家吕梁》、2001 年第 6 期《谁在操纵亿安科技?》、2001 年第 9 期《银广夏陷阱》、2008年第 26 期《2008 金融危机》等一系列报道树立了《财经》在读者心目中的“高大”形象,而通过报道所带来的政府高层的关注与之后做出整改举措更是《财经》所产生的影响力的有力说明:《基金黑幕》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地震”,持续一年多的股市大讨论和促使监管当局的一系列严厉措施的出台;《庄家吕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结果就是促使高层痛下决心整肃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
《财经》杂志不仅以证券和经济报道为主,还时刻关注政治改革与社会变迁等重大问题,2003 年关于 SARS 的系列报道、2004 年第第 24 期《成败陈久霖》、2005年第 9 期《拆解黑龙江卖官链》、2006 年第 9 期《致命假药》、2007 年第 1 期《谁的鲁能》等,任何重大或敏感事件面前其他媒体失声的情况下,《财经》都会一一报道,不卑不亢的财经风格使得中国媒体的形象得到了重新定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