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东高要县级广播电视的三网融合下的出路探索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150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未来的市场,垄断将被竞争取代。作为当地主流媒体的县级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承担着面向农村基层的舆论导向宣传任务,因此发展县级广播电视,更是县级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要求。县级广播电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迎头赶上,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该如何应对?本文所要探讨和研究的是处于最基层的县级广播电视,以广东高要为例,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发展出路。2009 年 7 月,高要市广播电视台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决策部署,与中国移动肇庆公司签订了“三网融合”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在肇庆市率先开展“三网融合”的“一线通”试点业务,通过采用目前广播电视行业最先进的 EPON+EOC 技术。EPON+EOC 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的引入,使家庭用户一条线(铜轴电缆)入屋,就可以看有线电视、上网、打电话,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信息应用普及率。目前,该业务的网络资源已覆盖高要 8000 多个家庭客户。2010 年 4 月 16 日,中国移动广东省公司总经理徐龙到高要调研,认为高要致力打造“三网融合”发展平台,“三网融合”在肇庆先行先试的经验值得推广。可以说,广东高要在“三网融合”上是抓住了先机,敢于先行先试,为全省全面铺开“三网融合”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全国县级广播电视同行提供参考。

第二章 “三网融合”背景下县级广播电视的生存现状

2.1 “三网融合”背景分析

2.1.1 国外“三网融合”情况介绍

2.1.1.1 美国——政策先行,语音、视频、数据一体化

美国是最早尝试“三网融合”的国家,较早开放电信和信息通信业市场。1996 年 2月,美国颁布《电信法》,从法律上解除了对“三网融合”的禁令,为三网融合扫清了法律障碍。在美国有线电视与电话的融合当中,政策是决定性因素。美国《电信法》和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为有线电视公司进入电信市场大开绿灯,不仅规定“有线电视经营商经营电信业务不需要申请营业执照”,同时“在有线电视公司要提供电话业务而介入电信领域时,电话公司要允许与它们的相互接通”。与此同时,《电信法》也为电信公司进入有线电视市场打开了大门。例如,在《电信法》第三篇“有线电视业务”中,就明确规定电话公司可提供视频节目。其次,新技术和新业务加速了“三网融合”的进程。由于新的《电信法》明晰了有线电视产业以“开放式视频系统”(OVS)取代“视频拨号系统”(VDT),有线电视公司纷纷从新技术和新业务方面寻找新出路,打入电话市场。由于大多数多媒体业务并不能由窄带通信设施支持,大多数高速数据业务也已不能由现有的互联网服务器提供,提供高速电缆调制解调器成了有线电视公司的一大市场机会。同时,VP 宽带多媒体网络的实施也由大西洋贝尔公司抓紧进行,它使用 ADSL 和其他技术,在互联网上实现全综合话音与视频宽带网络业务。原来分属不同领域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差异越来越小,正朝着“语音+视频+数据”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1.1.2 英国——统一管理,标准、基础设施、服务逐步融合英国是全球实施“三网融合”

英国是全球实施“三网融合”较早的国家。早在 1984 年就已经实现了广播电视与电信业监管机构的统一。机构的统一为英国后来的电信市场开放,广电单方进入,到电信进入广电市场改革得以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也为网络融合和新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证。从 1997 年起,英国政府逐步取消了对公众电信运营商经营广播电视业务的限制。1999 年,英国的 Video Network 即推出了基于 DSL 的视频点播业务。从 2001 年 1 月1 日开始,电信运营商可以在全国范围经营广播电视业务。目前,英国基本实现了有线电视与电信的双向进入。英国模拟电视逐渐被数字电视取代,固定和无线宽带电信服务增长迅速。截至 2008 年底,英国使用数字电视的家庭已经超过了 50%,并还在以每周三万户的速度增长,宽带数字用户和 Cable Mode 网络已经覆盖全英国 80%的家庭和企业。英国宽带无线业务频谱的划分,使乡村消费者越来越多,特别是以 3G 为代表的技术变化,使英国信息市场涌现出许多新服务。英国电信作为英国最大的网络运营商,现在不仅同时提供互联网、电话等通信服务,也开办了自己的网络电视频道;而英国广播公司(BBC)也进军网络,推出在线电视服务,凭借内容优势吸引了大批网络用户。随着技术不断进步,音频、视频、电子邮件和即时消息等都被融合到手机或电脑的功能之中。

2.1.2 我国“三网融合”进程概述

国务院 1997 年 4 月在深圳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通过“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其中提出“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平台,三个网’。一个平台即指互联互通的平台,三个网就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这是“三网”概念的首次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在 2001 年 3 月 15 日通过,其中提到:“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 这是“三网融合”第一次在国家的五年规划中被明确提出。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2006 年 3 月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三网融合从“十五规划”第一次被明确提出开始,经过了五年的发展,在“十一五”规划中变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即: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的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2.2 “三网融合”给县级广播电视带来的影响

2.2.1积极影响

国家广电总局下发文件,要求 2010 年底前完成有线网络省内整合,目标是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作为统一的市场主体,参与三网融合及竞争。县级广播电视是目前唯一普及到千家万户的网络信息终端设备,通过数字整体转换,高要广播电视台已经部署了大量机顶盒,广大用户可以普遍享受服务。在公共服务方面,广电服务涵盖了从低端到高端一系列的公共服务,这一公共服务性质决定了高要必须实现全城覆盖,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宣传控制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完成全网整合后,县级广播电视台将有可能在统一的平台上运营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乃至开展基础电信业务。这对于高要市广播电视台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从整体上增强有线网络的竞争实力,化散乱为整合,产生规模效益;整合后的县级有线电视网络将成为国家信息网络的最基础组成部分之一,促进通讯网络间的良性竞争。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以及宣传舆论和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县级广播电视台,在舆论导向、节目内容把握和控制上,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政策法规、公共信息的权威传播者,具有公认的信息公信力。面临复杂的视频产业格局和媒体新形势,高要广播电视台应努力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演进,以实现对舆论阵地的占领目标。

2.2.2消极影响

我国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起步较晚,到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息安全标准规范体系,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和法律保护,致使已颁布的国家标准未能得到有效实施。具体表现在:其一是部分法律法规已经跟不上信息安全的发展,例如当前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认定、操作标准和取证等问题缺乏明确的规定。其二是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淡薄是当前制约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瓶颈之一。很多企业和个人用户,尤其是新网民对信息安全问题认识不足,在系统缺乏保护的情况下就接入互联网,致使系统频频受到病毒、木马、黑客的攻击,经常处于被动修补状态;由于信息安全法律意识淡薄,一些网民将不该发布的信息发布到了网上,导致不良信息的影响日益突出;重“硬”轻“软”现象突出,很多企业用户把信息安全防护希望全部寄托在信息安全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上,而忽视信息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其三是缺乏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支撑我国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在计算机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和高端信息安全产品等方面不能自主可控,致使国内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核心设备、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都依赖于国外厂商,同时缺乏对所引进的信息化基础设备、信息安全产品进行有效管理和技术改造的能力。这使得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经常处于被窃听、干扰、监控和欺诈等多种信息安全威胁中,2008 年发生的“微软黑屏事件”彻底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第二章 “三网融合”背景下县级广播电视的生存现状............15

2.1 “三网融合”背景分析............15

2.1.1 国外“三网融合”情况介绍............15

2.1.2 我国“三网融合”进程概述............17

第三章 县级广播电视改革的动力............30

3.1 动力分析............30

3.1.1 公众需求分析............30

3.1.2 政策支持分析............31

第四章 “三网融合”背景下县级广播电视的出路探索............41

4.1 打破体制束缚,引入市场竞争............41

4.1.1 冲破垄断,深化体制改革............42

结论

研究县级广播电视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发展出路探索,无疑具有现实意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期,无论是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还是各阶层利益格局都在经历着重大的调整。“三网融合”是新形势下政府以新手段推动我国信息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同时也是媒介研究的一个热点。当今中国媒体市场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术和宽带技术飞速发展,媒体竞争格局日益多元化,媒体生存形势日益严峻。本文梳理了国内外“三网融合”发展脉络,并尝试对相应的发展背景进行描述,文中论及的诸多因素在“三网融合”发展中均有作用或体现。本文收集整理了高要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历程,通过实例分析“三网融合”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同时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又将给最基层的广播电视媒体带来新的生存转机,继而向“三网融合”新媒体进军。本文以创新的视角,将论述的重点放置于探索在“三网融合”巨大的发展潜力下,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发展路径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谭天.刘晓旋.编织关系,构建平台,实现三个转变——媒介融合年的回顾与展望[J].媒体时代.2011(03).

[2] 刘同生.方国云:县级台应对中国广电体制变革的思考[J].《视听纵横》,2002 年 5 月.

[3] 张伟男.网络时代促进媒介融合的给力因素及所带来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1(06).
[4] 朱天,彭泌溢.试论媒介融合中的“加减之道”——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世纪婚姻”终结对我国“三网融合”的启示[J].新闻记者.2011(07).

[5] 张心哲.现今媒介融合现象的评述与预测[J].新闻传播.2011(06).

[6] 赵靳秋.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加坡传媒监管的制度创新与实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6).

[7] 张雷.媒介融合趋向下的独立制作与产业规制[J].浙江社会科学. 2011(07).

[8] 樊秀峰.媒介融合研究领域的力作——《西方传媒业的融合、竞争与规制》评介[J].当代传播.2011(03)

[9] 孔玮.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发展方向的思考[J].传媒观察. 2011(03).

[10] 谭天.刘晓旋.知行并进的“媒介融合年”[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0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